大學生消費習慣調查報告

大學生消費習慣調查報告

  花錢大手大腳,生活條件優越,是不少90後大學生共同點,雖然尚未有收入能力,但依靠父母的供給,追潮流、買名牌,出手十分闊氣。我的同事黃丹在多所大學走訪時瞭解到,在剛剛過去的雙11,很多大學生都在瘋狂的購物之後,一夜回到解放前。

  “雙十一都買什麼了?”“衣服、鞋子那些。”“像剛才取的快遞是雙十一買的嗎?”“嗯,衣服,雙十一買的。”“雙十一有沒有衝動,就是超預算這種情況會?”“我超了很多。平時買那些東西1000多吧,然後我這次買了4000。”

  “買的羽絨服、毛衣、面膜,然後以及一些零食。”“那買這些東西是不是超過平時的消費了呢?”“超過啦,好多。”

  據清華大學今年釋出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56.7%的大學生每月消費1000元至3000元,28.2%的大學生每月消費3000元至5000元。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相比之下,大學生的.平均消費水平已經不低。另有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沒有安排過消費計劃,37.5%的大學生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每個月的消費是多少。

  採訪中,很多受訪的學生表示,每次和父母通電話,父母都會主動提及生活費是否夠花,對於自己的消費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這也解決了生活花銷的後顧之憂,基本沒有理財的觀念。

  “平時對自己的消費有規劃嗎?”“平時沒有什麼規劃。”“那你消費時候會跟家裡打招呼什麼的嗎?”“沒有。”

  “消費的時候會跟家裡人打個招呼嗎?”“會。他會覺得缺什麼就得買。”“就是家裡還挺支援你買這些東西的?”“嗯。”“他們會提供雙十一消費的錢嗎?”“我會自己先忍一段時間,然後真正沒錢的時候再向他們要。”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學生生活費用的主要來源都是靠父母給予,而透過自己兼職打工掙取生活費的比例不高。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黃金峰認為,家庭和學校需做好雙重引導,以剛需為主,鍛鍊學生理財能力。

  “首先我們從家庭角度來說,切不可因為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寬裕而過度的讓孩子消費一些奢侈品,家長要時刻用富不過三代來警醒孩子,培養孩子在消費上要有節有度。從社會環境淨化角度來講,無論學校還是媒體應該要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理性消費。尤其是學校在這方面實際上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從而培養學生對財富的一種概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