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諸方面。今天CN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希望你會喜歡。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一)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報告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與成效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關係社會穩定大局,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政協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共同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我市地質構造複雜,活動斷裂貫穿全市,歷史上曾多次發生4-6.5級破壞性地震。其中,788年竹山6.5級地震,為全省震級最大的地震;1973年丹江口庫區4.7級地震,為全省最強的水庫誘發地震;竹山、竹溪、房縣地震烈度達到VII度,為全省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區。據專家預測,我市具備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構造條件,面臨著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雙重威脅,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面對嚴峻地震形勢,市政府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指導思想,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組織領導,努力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責任明確,措施到位。
一是加強了領導,加大了投入。按照《防震減災法》要求,市政府把防震減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深入地震部門和防震減災工作第一線調查研究,認真部署防震減災工作,將防震減災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防震減災“十·五”計劃和規劃綱要,做到了與整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市、縣兩級政府逐年加大了防震減災經費投入,配套解決了防震減災專案專項資金,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強化了地震機構和隊伍建設。為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職能,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不斷理順和加強地震機構建設。除兩區外,縣級地震機構建設實現了“三統一”,即統一級別(科級事業單位),統一名稱(地震局),統一經費開支渠道(財政全額撥款)。市、縣兩級政府積極支援地震部門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全市地震隊伍人數增加到51人,高階職稱2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精幹高效的地震幹部隊伍。
三是加大了宣傳教育力度。全市宣傳、教育、司法、建設、科技、地震等部門,充分利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時機,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下農村等“三進一下”活動。按照“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保障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組織實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範學校建立活動。目前,房縣實驗小學、房縣實驗中學、竹溪縣實驗中學、竹山縣一中、丹江口市紅旗中學等10所防震減災示範學校已經或即將掛牌。透過宣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積極參與、關心防震減災活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強化了地震行政監督和行政執法。為了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市政府先後制定了《十堰市防震減災規劃》、《十堰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規定》和《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等10餘部規範性檔案,積極支援地震等部門依法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能,不斷規範全市防震減災活動。近幾年來,市政府分別組織開展了在建、已建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和大型水庫、學校校舍等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專項檢查,摸清了底數,掌握了情況,減少了地震安全隱患,提高了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二)依靠科技創新,強化震情意識,不斷提升監測預警水平。
一是實施專案建設,增強地震監測能力。2005年以前,我市地震監測手段單一,監測儀器“超期服役,帶病運轉”,不能適應我市震情需要。為了改變地震監測落後狀況,我市在“十·五”期間共投入360萬元專案資金,新建和改造6個數字化地震臺站、5個前兆臺站、1個區域臺網中心,實現了地震監測數字化、網路化,地震速報水平和監測精度有了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測震、地磁、形變、重力、水化等為觀測手段的十堰數字化地震監測臺網,具備監控鄂西北及鄰區2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二是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監測網路正常執行。為了維護地震監測網路正常執行,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分別下發“關於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範圍,嚴禁干擾、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建設、規劃、國土、林業、人防、設計院和城市監察部門也將地震環境保護納入工作內容。公安部門和地震部門在地震臺站及其附近醒目位置,聯合設立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標誌。各縣市政府先後下發通知,加強了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力度,有效防止了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違法行為。
三是開展震情分析,提升震情速報水平。多年來,地震部門堅持地震科學研究,定期開展地震趨勢分析季度會商和年度會商,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市主要領導報告震情預測意見,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市地震分析預測工作在鄂豫陝地震聯防區和全省名列前茅。地震部門始終堅持24小時震情值班和雙崗責任制,實時開展震情監控。地震發生後,地震部門能夠在15分鐘內報告震情,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震情資訊。
四是建立了地震群測群防網路。市政府在2005年出臺了“關於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通知”,明確將“三網一員”建設(即建設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知識宣傳網,在鄉鎮設防震減災助理員)納入到了工作日程。各縣市人民政府也相繼出臺檔案,在各鄉鎮建立了地震宏觀測報點、地震災情速報點和地震知識宣傳點,設定了防震減災助理員。目前,全市已有70多個鄉鎮明確了防震減災助理員、測報員,並進行了集中培訓,佔全市鄉鎮總數62.5%。初步建立起了地震群測群防“三網一員”網路體系。
(三)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綜合防禦,努力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一是將抗震能力建設納入了城市規劃。為了增強我市城區防災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抗震水平,市政府在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將城市防震減災功能作為城市規劃修編的重要內容,將地震災害預防前置到城市規劃編制這一關鍵環節。2007-2008年,市政府安排專項經費70萬元,組織完成了《十堰市城區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的編制,為十堰城區持續、有序發展,實現我市2020年基本具備抗禦6級地震能力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是加強了抗震設防要求的管理。市政府把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經濟建設的立足點,把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作為專案審批的必備前置要件,納入基本建設審批流程,確保了建設工程場址安全、目標明確、設計科學,避免了抗震設防投入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目前,全市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審批比例達到80%以上。
三是嚴格抗震設計和施工質量。自1990年我市開展抗震設計專項審查以來,市政府將抗震設計審查和抗震施工質量驗收作為工程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納入了質量責任制管理體系,確保了新建工程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施工。汶川特大地震後,我市認真執行國家抗震設計新規範,提高了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的抗震類別。十堰城區框架結構、混凝土現澆建築比例上升至 80%以上,砌體結構預製樓板結構的比例逐步縮小至20%以下。竹山縣城的建築樓面結構基本取消了預製板。
四是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為了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工作,逐步改變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市政府於2007年印發了《十堰市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方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搬遷安置中,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地震、建設部門聯合編印了《地震安全農村民居設計參考圖》,免費提供群眾使用,指導村民建設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目前,全市在建農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共13個,涉及農戶1151戶,覆蓋人口近5000人。
(四)堅持常備不懈,強化應急準備,增強了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市政府於2006年制訂了《十堰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十堰市地震應急預案》,成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在地震應急工作中的職責。各縣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相繼出臺了縣級地震應急預案。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大企業,基本都按各自職責編制了應急預案,形成了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
二是構建了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災情資訊系統。在“十·五”期間,完成了地震應急系統網路建設,建成了十堰區域地震臺網中心,加大了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建設,形成了省、市、縣三級災情速報網,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應急快速反應和指揮處置能力。
三是認真實施了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民政部門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衛生部門成立了防疫專業隊伍,建立了藥械、血源等物資的籌集儲備;公安部門制定了社會治安應急措施;建設、規劃、民政、地震等部門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作出了部署。
四是高效處置了地震突發事件。2008年,竹山“3·24”地震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相繼發生。地震發生後,市委、市政府迅速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強餘震監測、嚴密震情跟蹤,及時釋出震情資訊;開展正面輿論引導。迅速組織縣鄉機關於部深入震區,調查核實災情,宣傳地震科普知識,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由於行動積極,處置高效,確保了社會穩定。同時,全市上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公安、消防、水文、供電、衛生、地震等部門先後派出工作組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全市各界人士紛紛獻出愛心,捐款捐物,受到了災區人民歡迎和上級領導的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防震減災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地震危害性及防震減災重要性認識不足,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市地質構造複雜,已建、在建水庫分佈廣泛,具有發生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由於大震發生週期較長,加之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深度、力度和廣泛性不夠,部分幹部群眾對我市地震災害的危險性和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存在僥倖心理和模糊認識,參與防震減災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不高,影響了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的整體推進。
(二)防震減災工作聯動機制尚未形成。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法律法規和市政府檔案規定中雖已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各部門的職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進展情況不能及時通報,部門之間聯動、協作、配合的緊密度不夠、力度不強,尚未形成相關部門各司其責、協同作戰、密切配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
(三)農村民居、醫院和學校存在安全隱患,抗震設防管理有待加強。我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力度不夠,農居安全工程示範點數量偏少,農居基本不設防、抗震能力低、隱患大。大多數醫院建築抗震能力達不到新的國家標準,少數未設防不抗震的建築還在繼續使用。2008年對全市1298所學校、幼兒園的校舍抗震安全排查中,在總面積387.26萬平方米學生校舍中,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僅佔34.8%。除市直和丹江口市外,其它縣市區及十堰經濟開發區、武當山特區的學校校舍設防面積僅佔25%左右。少數建設單位和開發商逃避抗震設防監管,存在不設防或盲目設防的現象,水利、電力、交通等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許可尚未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東風公司等大型廠房抗震設防未得到有效監管。
(四)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還存在監測手段不足、地震前兆監測網點偏少,技術裝備水平和資訊傳遞手段落後,少數地區還存在地震監測盲區等問題。特別是受編制限制,加上地震工作枯燥單調、待遇偏低,地震專業人才引不採、留不住,專業人員匱乏,地震“三網一員”隊伍不穩,無法適應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需要。
(五)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滯後,應急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十堰城區普遍存在建築密度大,綠地、空地少,緊急疏散通道不足的問題。十堰城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尚在醞釀和計劃建設中,人民廣場、文化廣場、青年廣場、火車站廣場、體育中心等公共場所避難應急設施不全,尚沒有一處功能完善的應急避難場所。各縣市已建、在建的避難場所規模較小、應急標誌不明顯、應急設施尚未完全到位。地震應急預案操作性不強,應急裝備建設和物資儲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思路與措施
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對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進行了專題調查,並書面反饋了意見,市政府高度重視,召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參加的`座談會,擬定了《十堰市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將於近期召開政府專題會議,並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建立防震減災部門聯動機制。防震減災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必須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和王作機制。市政府將根據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案規定,明確各部門防震減災工作職責,建立市政府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抗震設防監管、地震應急救援、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地震行政執法等防震減災各個環節的部門聯動,定期召開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和部門聯動專題會議,健全防震減災工作資訊共享機制。各職能部門在聯動機制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形成防震減災工作的合力,破解防震減災工作難題,努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不斷提高全市防震減災綜合水平。
(二)全面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大力加強城鄉抗震設防管理和監督,在高度重視震後救援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震前防禦。市政府將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將各類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要求、抗震設計施工等作為責任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要突出學校、醫院等重點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積極為東風公司等大型企業廠房和其它建設王程抗震設防服好務。進一步完善抗震專項規劃、開展城市地震安全社群示範點建設。在移民搬遷和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採取政府補助和群眾自願的方式,先行試點,逐步鋪開,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增強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在城市總體規劃、居民小區建設規劃中明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內容,設定地震應急疏散通道。組織建設、規劃、園林、文體、財政、地震等部門,制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案,利用現有公園、廣場,增添必要的應急設施和應急標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在新建城市公園、廣場時,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建設內容,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2009年,十堰城區建成l一2處應急避難場所,提升城市防災減災功能。
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操作性較強的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加大地震應急裝備建設,購置必要的衛星通訊裝置、照明裝置、個人防護裝置、帳篷,以及搜尋偵檢裝置、營救裝置等,提高地震現場的救援水平。加強應急物資儲備,保證重要應急物資的數量和質量,不斷增強快速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四)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採取多途徑、多形式,深入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社群、進校園、進機關、下農村活動,發揮鄉鎮助理員作用,加強邊遠鄉村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啟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建立一批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每學期組織中小學生開展1-2次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和緊急避險演練活動。在每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組織全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認真開展地震科普知識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大防震減災經費投入和地震隊伍建設。建立防震減災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將地震監測臺網執行、完善、改造和宣傳教育、應急救援等事業專項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逐年增加防震減災工作基本經費和專項經費。積極支援建立地震“三網一員”、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群等工作,明確地震觀測員、防震減災助理員補助標準和地震安全農居的扶持標準,將補助和扶持資金納入預算,直補到觀測員、助理員和農戶手中。
進一步加強地震機構建設,明確張灣區、茅箭區防震減災工作歸口區政府辦公室管理。不斷改善地震監測、辦公條件,提高地震專業人員福利待遇,引進和培養一批紮根十堰、熟愛防震減災工作的地震專業拔尖人才,促進我市防震減災事業健康協調發展。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二)
一年來,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在省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的指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辦20xx年工作重點,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計劃。現工作總結如下:
一、市領導檢查防震減災工作
11月26日,李施軍副市長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檢查龍海一中強震臺、海澄鎮大埕社群、隆教鄉監測臺陣、紫崴綠地避難場所及消防大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等,現場察看了我市地震強震臺、監測臺陣的監測、管理和維護情況,檢查瞭解示範社群建立、救災物資儲備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等情況,觀看了鑿岩機、蛇眼探測儀、破拆工具組、狹小空間救援擔架、起重氣墊等地震災害救援裝備的演練使用,聽取了相關部門防震減災工作彙報並給予了肯定。
二、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
11月14日,市政府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市政府分管領導、市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領導、各鄉(鎮)場分管領導共7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貫徹落實漳州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回顧了我市近期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下階段防震減災工作。會議還邀請了漳州市地震局專家作當前地震形勢報告。市政府李施軍副市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要認清形勢,深化認識,切實增強防震減災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要全面推進,突出重點,紮實開展防震減災各項工作。三要加強保障,狠抓落實,促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有力開展。
三、多形式強化防震減災宣傳,多舉措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我辦十分重視經常性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活動,多渠道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我辦在“防震減災宣傳月”、“5.12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7.28唐山紀念日”等,繼續做好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積極參加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活動。市政府辦檔案(龍政辦[20xx]56號)規定每年5月為我市防震減災宣傳月。為進一步增強我市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引導幹部群眾關注和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增強地震應急避險能力,紮實開展“全市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活動,我辦多形式強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科普知識、地震綜合應急和自救互救知識、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知識、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知識等。
2、參加“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六個防災減災日,5月12日上午,我辦在市區街心公園透過設立地震知識諮詢臺、擺放展板、發放防災減災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防震減災”相關知識。期間,共接受諮詢200餘人次,擺放展板17塊,發放《地震災害及其防禦》、《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手冊》、地震常識宣傳圖片等材料1000多份,發放防震減災DVD宣傳片100多片。
大埕社群居委會,按照上級的部署要求,在我辦的重視支援下,立足社群、面向群眾,於20xx年5月11日—13日,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活動,掀起了“全市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暨“5.12防災減災日”活動的新高潮,深受社群群眾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活動內容有:(1)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知識講座”;(2)進家入戶分發“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材料”;(3)出版2版“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專欄”;(4)組織“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乘涼歌會”等。
3、參與“科技活動周”活動。5月19日上午,我辦在市街心公園擺設展板17塊、現場解答群眾的提問20多人次,發放《地震災害及其防禦》、地震常識宣傳圖片等材料700多份,進一步增強了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
4、開展“7·28唐山地震紀念日”宣傳活動。值此紀念唐山地震38週年之際,我辦於7月27日在大埕社群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乘涼歌會,以通俗易懂的語句、明快的節奏,演唱防震歌曲,寓教於樂。於7月28日組織科普宣傳志願者上街貼宣傳掛圖、深入居民群眾挨家挨戶分發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手冊、科普光碟等1500多份以及向過往行人分發科普宣傳單2000多份,從而提高居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懂得自救互救,減少財產損失和杜絕生命危險。活動期間,專家還現場解答了民眾疑問。
5、認真開展社群防震減災宣傳。海澄鎮大埕社群居委會在市地震辦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的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活動。於20xx年春節期間,舉辦了一場“新春科普防震減災宣傳歌會”和元宵節期間舉辦了“元宵防震減災燈謎競猜”活動。同時向群眾分發了《地震—群災之首》、《家庭防震減災常識》等各種宣傳畫冊500多份,達到了過節宣教兩不誤、防震減災為人民的宣傳教育效果,深受群眾的歡迎。
四、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案》(閩政辦[20xx]69號)的檔案精神。20xx年,我市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國家標準要求,增加建設5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目前根據建設方案,已經完成應急標誌牌招標製作工作。
五、開展地震安全示範社群建立活動。
為貫徹落實《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漳州市地震安全示範社群建設實施工作意見的通知》(漳政辦〔20xx〕94號)檔案精神,提高我市社群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震後自救互救能力,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印發地震安全示範社群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震防發〔20xx〕33號)要求,我辦積極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震安全示範社群建立活動,20xx年在海澄鎮大埕社群和榜山鎮錦龍小區上報建立漳州市級地震安全示範社群。
六、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一是加強動物宏觀觀測。我辦堅持確保重點、因地制宜原則,對動物宏觀點進行調整充實,其中程溪養雞場宏觀點、港尾海水魚養殖場宏觀點較形成規模,上報時間由原來每旬一次調整為現在的每週一次,並直接上報至漳州市地震局、省地震局,全年始終保持連續無間斷觀測的良好狀態。
二是要進一步健全“三網一員”(科普宣傳網、宏觀觀測網、災情速報網和防震減災助理員)工作體系,加強培訓,切實發揮它在普及地震科學知識,穩定地震後的社會體系,收集地震前兆資訊和災情速報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認真做好省臺網維護管理。今年以來,我辦積極協助省地震局對一中強震臺、海澄鎮下棣村的烈度速報臺、隆教紅星村GPS基準站、隆教前線水庫直徑3公里範圍內的十六座監測臺陣的地震監測、維護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七、重新完善和修訂《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
今年11月,根據我市的實際,我辦組織專門力量,對2006年制定的《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進行審閱、修改,提出了《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並透過政府辦送呈各鄉(鎮)場、市直有關部門審閱,徵求意見,送呈單位達50多家。最後根據反饋回來的意見正式制定出我市地震應急預案,提請市政府審批發布。
根據市政府辦《關於印發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的通知》(龍政辦〔20xx〕125號)檔案要求,龍海市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鄉(鎮)場及有關部門應根據本預案,制定與本預案相銜接、配套的地震應急預案,截止目前已有30多個單位制定配套的地震應急預案。
八、認真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我辦積極參與龍海市“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為了切實發揮掛鉤幫扶作用,瞭解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我辦全體幹部經常深入掛鉤幫扶村--園仔頭村調研,透過與村幹部群眾座談、走訪,詳細瞭解該村基本情況和困難戶存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春節前,地震辦主任帶領全體幹部職工到掛鉤扶貧點(榜山鎮園仔頭村)慰問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將全體幹部職工捐獻的慰問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資送到了結對幫扶困難群眾手中,並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呼聲,瞭解他們的困難,囑咐他們要注重學習科技知識,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