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行政學習會發言稿範文

教師行政學習會發言稿範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用到發言稿的地方越來越多,發言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為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相信寫發言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行政學習會發言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因為我將要在今年的X月下層參加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因此整個假期裡都在認真研討與考試有關的《教育學》、《心理學》、《英語》等書籍,也讀了一本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書籍,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並不是一本理論書籍,而是一本實踐書籍,書名是《尋找理想的教育——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作者是張劉祥,一位教育局的副局長。

  最初吸引我眼球的並不是作者的身份,而是封面上的註釋“行者文叢”。因為我一直都認為,對真正把教育當成一份事業、一門科學、一門藝術的一線教師來說,也應先是一位行者,在日常工作中應是“且行且思”,否則自已很難得到發展,自己所教的學生也很難得到真正的發展。因此,當我看到書中的目錄時,我更是有了閱讀的衝動,於是一口氣的全看完了。

  全書共分為追尋理想、聆聽大師、走進學校、分享快樂、且行且思、與書為友等六輯,全書以敘事的形式,敘述了作者為了追尋理想的教育從而瞭解新教育實踐,進行走進新教育並領導實踐新教育的歷程,文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因此我說它並是一本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但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始終滲透著“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教研理論與方法,因此它又是一本教育理論叢書。

  作為一位分管教育的教育局副局長,作者在書中自始至終都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作者認為,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信念,讀書是教師的生命所在,讀書的力量就是教師的力量。正如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說:“一個有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紮紮實實多讀一些書。”當前我校正全力推行書香校園的建設,但效果卻並不明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很多老師(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都不重視讀書,每天的閱讀往往只侷限於教材、教參、一些習題冊、網路上的一些快餐式的雜文等,而能真正靜心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的老師,可以說是了了無幾。作者認為:“如果連教師也不讀書了,那麼我們還指讀誰會讀書呢?還指望學生會喜歡書嗎?不讀書的教師何以豐富自己的心靈?又何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因此,我認為,學校在強調教師讀書方面,強調得再多、再高也不算過分,同時學校應創造機會讓老師多讀書,指導教師多讀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書籍,創造一個讓教師自由交流讀書心得的平臺,這是提高校本培訓的有效性的捷徑之一。

  作為一位副局長,作者還提倡老師應多寫作。作者認為:“如果把教師比作雄鷹,那麼,讀書和寫作就是促使其騰飛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但現實是怎樣的呢?我們都很清楚,寫作一直是我校老師的“短板”,甚至有些老師還說:“要我做什麼都還可以,但要我寫作就太難為我了。”因此每當需要老師交讀書筆記的時候,有部分老師是從網上下載來的,有部分老師雖然是自己寫的,但廖廖數語且言之無物,能寫出質量高的不多。當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觀念是關鍵。因為老師沒有轉變觀念,所以往往認為我只要能把課上得好、讓學生取得好成績,那麼我就是一位好老師、一位優秀的老師了。同時,學校、社會對教師的評價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往往也是認為只要該老師能把學生的成績教好,那麼也就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否則就是不優秀的,甚至是不合格的`。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不少老師逐漸形成了一個這樣的觀念:寫與不寫一個樣,只要學生成績能上去。因此,有不少的學者感嘆,在當今的老師時,能寫好一篇作文的已不多了,甚至我們的語文老師也不會寫作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不能不引導學校領導層的思考。作者認為:“倡導教師寫作,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一般的號召上,必須要有具體的措施,要建立必要的機制,要建立有效的形式。而當今我校欠缺的正是這樣的機制、這樣的激勵措施。

  理想的課堂,一直都是我們一線教師的追求,也是我們教師日常工作所關注的焦點。在本書中,作者花了較大的篇幅談自己如何走進一線教師的課堂,如何參與一線教師在課後的研討,如何用新教育提倡的“六度”標準來衡量原生態的課堂,如何被一線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詮釋而感動,如何對一線教師的課堂進行反思等等。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真正行者的風範,因此,朱永新教授戲稱他是“非常局長張劉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領導人只有不斷完善自己既作為教師又作為教育者的技巧,才能充當教師和學生的優秀而有威信的指導者。

  一個好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好組織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師,不僅對上自己課的孩子來說,而且對全校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應如此。”我校的行政都非常重視走進一線教師的原生態課堂,也重視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公開課、研討課還是常態課,課前我們都花很大的力氣去做好教學設計、寫好教案等,但上完課之後呢?往往我們忽視課後的研討,在課後研討上所說的話也往往都是“放之天下而皆準”、面面俱到的空話、套話、空洞的詞語居多,真正有意義的、有根有據式的細節研討、互動交流式研討卻很難見到。其實,很多時候,在課後的研討裡,那怕只研討某一個點、某一個教學環節、某一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方法等,也比我們以往的“無效研討”要好得多。因此,本學期我們當務之急的是必需著力改進各類課的課後研討,必需改進教師課後的有效教學反思,這得從我們行政做起,這得需要我們行政帶好頭,需要我們用行政的力量去推動,否則每次的課後研討,無論對於教者還是對於聽者,我認為作用不太大。

  正如薛農基為該書的作序中寫道:“從基層教師的佼佼者身上,我還發現:一位真正優秀的教師,必須經歷實踐、學習、思考、寫作這麼一個完整的過程。”

  今後,學校在教師培訓等方面,應大力推進教師的閱讀與寫作,應引領教師成為一位真正的行者,促進教師且行且思、且讀且寫,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