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政治學讀後感2500字
讀政治學讀後感2500字
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政治學讀後感2500字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政治學》讀後感【一】
《政治學》是亞里士多德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統探討政治原理及其實踐問題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地位。
該書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教育,教育作為連線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紐帶,被認為是培養公民、實現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徑。亞里士多德透過對教育與政制、公民職業和倫理關係的探討,從而與柏拉圖等一起將教育放置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認識也成為西方重視教育這一觀念的重要來源之一。由此可見,在古希臘時期,政治、教育和道德倫理被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考慮,它們共同構成整體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礎,並一同致力於追尋理想社會與人的發展。
《政治學》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從家庭、國家的形成和前人關於理想城邦的論述入手,形成一個思想“爬高”的緩坡。第三卷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作為政治基礎的公民的自然本性,從而確立其政治哲學的基礎,到達第一個思想頂點。隨後,論述具體政體的第四至第六捲成為第一個思想頂點之後的“高原區”。第七卷一開始即進入第二個思想頂點,論述作為個體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倫理問題即個人幸福,並將其與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緊緊關聯在一起。第七卷後半部分至第八卷則是第二個思想頂點之後的又一個“高原區”,探討實現個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徑,也即公民靈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養問題。在探討體育和音樂教育之後,該書的論述戛然而止,但其論述的內在邏輯則引向倫理學主題,進而引導到《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而《尼各馬科倫理學》在結尾也將對德性的討論引向政體和立法,從而與《政治學》形成一個首尾相連的結構。這也是一種整體視野的體現。“這意味著,沒有關於靈魂與德性問題的研究的‘政治學問’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學問,同樣的道理,對於公民靈魂德性之塑造無動於衷的政治體制可能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政治體制。政治技藝的本職就是教養靈魂。”
亞里士多德所處的時代,昔日輝煌的希臘城邦由於相互的征伐、內部的黨爭以及執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墮落走到了了歷史的盡頭,再加上北方的馬其頓的軍事入侵希臘城邦時代上了一個句號,作為形體的和表現物的城雖然沒有了,但是其作為人類史上的光輝時代的精神確是後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藍本,而作為這種精神的載體和人類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亞氏在希臘末期所著的《政治學》,其對後世的影響無需多述,因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價值就是源自它。
作為一個生活在城邦時代的著名學者,更是作為一個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實際生活和生存的環境的影響,書主要是在一個城邦的範圍內表達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為作者考慮各種問題的基礎,還有受其當時的觀念的影響所有的問題的討論都是在一個公民的角度來討論,換句話說就是作者的問題處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見,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透過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質、城邦目的和形成。亞里士多德的在論證城邦的本質的時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構成因素並在“公民”這個要素上廣泛的論述,在公民構成的城邦裡,作者對“公民“的定義是:“公民是凡得參加司法事物和治權機構的人們”和今天以年齡分界不同,而這部分的人民參加和決定是城邦的最高權利和最重要的事情,這種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的人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質就是一個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組成的共同體。關於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類社會要達到三種“善業即物質的富足、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這中間良好的道德即靈魂的善事本質性的,這也是人之所以區別與動物的關鍵,而這三
種的“善”的實現只有城邦能做到,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自然是趨向於城邦生活的動物”或者說是“人是政治的動物”而這個人類共同體的城邦就是為了達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權威,幷包含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過程首先,世間有著必須存在的結合體,他們一旦分離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與女人,是為著繁衍、類的延續而必須結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也是為了儲存而建立了聯合體。這樣兩種結合體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接著,一個家庭透過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最早的城邦由國王治理。多個村落為了美好生活聯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時,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因為這就是它們的目的。”
作者對政體的定義是:“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由此確定最高統治機構和政權的安排,同時訂立城邦即全體個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劃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標準,一種政體是隻顧及統治者目的還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體和變態政體。另一種是按照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人數的多寡:一人統治 少數人統治 多數人統治。還有以上兩個標準綜合起來劃分:君主制政體 貴族政體 共和政體這三個。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為執政的目標的正宗政體,另外寡頭政體 平民政體 和僭主政體這三個把執政者的利益作為執政的主要的變態政體。儘管作者討論和論述各種政體,但是他自己沒有認為哪個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覺得都是有問題的。最主要是怎麼堅持“中庸”原則。
作者批判了柏拉圖的《理想國》,認為不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對於柏拉圖的”整體幸福”提出不同的認識,認為幸福應該是全體人或大多數的幸福而不應該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設還離不開教育,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國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
關於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關於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慾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關於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於利用閒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這個與西方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頗像,就是一種不為功力,實用的原則的自然發展狀態的追求。
“凡是屬於最大多數的公共事務常常是最少受人關注的事物”。人類從那時到現在歷經兩千多年,歷史的年輪也深深打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了,但是這樣一個思想的現象在當代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廣泛存在的,人類的一個觀念的轉變的真實漸進是轉變,但一定不是到最後完全的沒有以前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想象一下一
個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思想觀念的一個習慣,就被一個智者不僅發現,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產生影響都給準備的把握到了。看到這些我們不得不從內心佩服、更是從心裡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學》讀後感【二】
本學期突然有衝動想閱讀亞氏的《政治學》,本來想作為政治學的經典著作,即是苦澀地闡述嚴謹理論又是抽象的邏輯表達美好的制度,但是讀著讀著覺得蠻有意思,在那麼遙遠的世紀,在那麼古老的年代、在那麼物質貧乏的歲月中,人類對於現實的思考和對於未來的期望以及對於知識的渴望是那麼的強烈,而這種強烈的慾望不是透過暴力途徑獲取的,而是試圖在一個民主 公平 和平的法治社會中尋求解決之道。歷經千年的發展,到近代才將理性以及民主 法治 自由 等當才在世界範圍內普及的觀念,儘管與現當代的內涵有所不同卻在古代希臘人那裡在早就不但廣為人知,而且在多數城邦裡實踐過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類幾千年的發展只是物質世界不斷更新和歷史年輪的自然走過而已,其實人類內心的世界還是和當初的人類差不多。
亞里士多德所處的時代,昔日輝煌的希臘城邦由於相互的征伐、內部的黨爭以及執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墮落走到了了歷史的盡頭,再加上北方的馬其頓的軍事入侵希臘城邦時代上了一個句號,作為形體的和表現物的城雖然沒有了,但是其作為人類史上的光輝時代的精神確是後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藍本,而作為這種精神的載體和人類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亞氏在希臘末期所著的《政治學》,其對後世的影響無需多述,因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價值就是源自它。本人在此主要談談這個書的內容和自己讀完它後的感想,本人淺薄的認為可以把整本書的內容大概分為三個部分來理解,作為一個生活在城邦時代的著名學者,更是作為一個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實際生活和生存的環境的影響,書主要是在一個城邦的範圍內表達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為作者考慮各種問題的基礎,還有受其當時的觀念的影響所有的問題的討論都是在一個公民的角度來討論,換句話說就是作者的問題處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見,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者第一卷即首先透過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質、城邦目的和形成。亞里士多德的在論證城邦的本質的時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構成因素並在“公民”這個要素上廣泛的論述,在公民構成的城邦裡,亞是對“公民“的定義是:“公民是凡得參加司法事物和治權機構的人們”和今天以年齡分界不同,而這部分的人民參加和決定是城邦的最高權利和最重要的事情,這種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的人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質就是一個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組成的共同體。關於城邦的目的和形成
作者是在把人類社會要達到三種“善業即物質的富足、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這中間良好的道德即靈魂的善事本質性的,這也是人之所以區別與動物的的關鍵,而這三種的“善”的實現只有城邦能做到,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自然是趨向於城邦生活的動物”或者說是“人是政治的動物”而這個人類共同體的城邦就是為了達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權威,幷包含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過程首先,世間有著必須存在的結合體,他們一旦分離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與女人,是為著繁衍、類的延續而必須結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也是為了儲存而建立了聯合體(能夠運籌帷幄的人天生就適於作統治者和主人,那些能夠用身體去勞作的人是被統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隸,所以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這樣兩種結合體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接著,一個家庭透過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最早的城邦由國王治理。而高階的村落就是由多個家庭為著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東西而聯合形成的最後,多個村落為了美好生活聯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時,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因為這就是它們的目的。事物的本性(自然)就是目的“得出了城邦就是一個自然地形成的!還有論述證城邦作為整體必然優先於家庭和個人。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於整體一樣等,還大篇章的討論“致富術”認為政治家需要熟悉這些知識(如何致富的知識),“因為一個國家常常比家庭更需要金錢,更需要獲得金錢的妙方,所以有些政治家致全力於理財。卷三至卷六主要討論的是各種政體,包括現實的政體和過去未來的政體等,亞氏對政體的定義:“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由此確定最高統治機構和政權的安排,同時訂立城邦即全體個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劃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不同的政體,一種是政體是隻顧及統治者目的還是全城公民的目的地化為:正宗政體和變態政體。另一種是按照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人數的多寡劃分:一人同志 少數人統治 多數人統治 還有以上兩個標準綜合起來劃分:君主制政體 貴族政體 共和政體這三個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為執政的目標的正宗政體 另外寡頭政體 平民政體 和僭主政體這三個把執政者的利益作為執政的主要的變態政體。儘管亞氏討論和論述各種政體,但是他自己沒有認為那個一
定就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覺得都是有問題的,最主要的是你怎麼在都是有問題的前提下透過堅持“中庸”的原則選擇問題最少最適合你城邦的政體才是最好的!卷二和卷七卷八主要討論的是理想城邦如何建設。從批判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僅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對於柏拉圖的”整體幸福”提出不同的認識認為幸福應該是全體人或大多數的幸福而不應該排斥一些人 如工匠 庶民 衛士等的世俗幸福。再他到理想城邦的建設離不開教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國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首先關於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他主張對兒童的體育訓練應該適度,因為過度的訓練和不足的訓練都會損壞兒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對斯巴達式的操練,主張“在體育訓練中應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什麼野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他還認為,為了兒童的健康,不僅要進行體育訓練,還要注意適當的飲食。關於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慾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與怯懦之間有勇敢,在吝嗇與浪費之間有慷慨,在怕羞與無恥之間有謙虛,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謙虛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他認為,為了培養美德,不僅要認識美德的意義,而且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說要透過實踐來進行道德教育。他認為,音樂和繪畫在培養美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樣亞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聯絡起來了。關於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於利用閒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
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這個與西方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頗像,就是一種不為功力 實用的原則的自然發展狀態的追求。
寫到這裡,任然對他的一些話還是有感想“凡是屬於最大多數的公共事務常常是最少受人關注的事物”這句話怎麼寫的那麼準確而深刻 ,人類從那時到現在歷經兩千多年,歷史的年輪也深深打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了,但是這樣一個思想的現象在當代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廣泛存在的,人類的一個觀念的轉變的真實漸進是轉變,但一定不是到最後完全的沒有以前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想象一下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思想觀念的一個習慣,就被一個智者不僅發現 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產生影響都給準備的把握到了。看到這些我們不得不從內心佩服、更是從心裡尊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