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陀斯妥耶夫斯《死屋手記》有感

讀陀斯妥耶夫斯《死屋手記》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陀斯妥耶夫斯《死屋手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屋”,陷入死寂毫無生機的地方,一種壓迫之感便撲面而來。而在書中,“死屋”並非鬼屋荒野之類的非人之處,而是西比利亞邊遠地區的監獄。這本是關押犯人之地,雖無人身自由卻並不危及生命,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卻沒有用監獄“тюрьма ”,卻用了“ мертвого дома”死的屋子,這蘊含著一種多麼深重的絕望!

  在這裡,天空狹長、土牆高聳、苦役繁重、屋舍裡的氣味令人窒息,甚至在洗澡時脫下內衣都因為有鐐銬的存在而變得難上加難,而這些對這裡的人們來說甚至不能稱之為難題。

  除了自由被剝奪,除了強制勞動,還有一種痛苦比其他更為強烈:強制的群居。在這裡,聖徒和墮落者比鄰而居,理性和瘋狂瞬息變換:閒逛、吵架、偷竊、挑起紛爭、聚眾賭博,目光陰森,暴力橫生;在這裡,理智與瘋狂並肩而立:一年埋頭苦幹幾個月,卻在某一天將積蓄花得一乾二淨;為了將可怕的懲罰推遲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囚犯甚至不惜再犯下一樁大罪;隱忍數年的“理智型”犯人,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用最瘋狂的行為回應……這所有的非理性行為,看似荒謬而匪夷所思的行為,都在這裡真切地上演。

  然而,彼德羅維奇(本書中的我)形容這群囚徒用得最多的詞卻是“像孩子一樣”。

  囚犯們像孩子一樣喜歡用新鮮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幾乎所有的人喜歡添置新衣,每逢節假日都要打扮一番,打扮好了,往往會走遍各個牢房,滿世界去招搖;監獄裡日常上演的吵架,緊張得兩個人彷彿真的要大打出手,實際上卻如同一場喜劇一般,只是為逗大家開心;伊賽·福米奇最大的快樂就是吸引到大家的好奇,於是他裝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儀式感滿滿而又充滿荒唐地給大家展示他度過安息日的方式;而當這些受壓迫、被囚禁的人們獲准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裡展現出自己才華時,那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刻。甚至連最陰沉、最挑剔的囚犯也會喜笑顏開,幻想著自己表演成功後獲獎或是縮短刑期的光榮時刻,儘管他們自己立馬就會自己嘲笑自己的想法天真幼稚。買馬匹則是監獄裡的另一個小高潮,雖然出錢的並不是他們,但是囚犯們都急不可待地等候著每一匹新來的馬,他們像孩子買得心愛的玩具一樣開心,一樣認真。

  而這樣一股孩子氣的背後,湧動的莫不是對自由的渴望。

  新衣、買醉、節日的才藝表演乃至少校在買馬上表現出的對囚犯們的些許信任都讓囚犯得以忘記自己囚犯的`身份,自己彷彿也像監獄外的正常人一般,擺脫囚衣、擺脫艱苦的勞役、擺脫沉重的鐐銬、擺脫犯罪的身份,雖然是那麼的短暫,但是卻是那麼的彌足珍貴,足以讓人支撐幾個月。

  全書中最美的一個段落是“我”對窗外的遙望:

  深不可測的藍天上一輪燦爛的驕陽,從對岸飄來的一個吉爾吉斯人遙遠的歌聲。你久久凝視,終於發現一個赤貧的吉爾吉斯人的簡陋的被煙燻黑的帳篷;帳篷邊有一縷青煙、一個吉爾吉斯女人,她在為自己的兩隻山羊忙碌著。這一切都顯得貧瘠而原始,然而他們是自由的。你會發現蔚藍、晶瑩的空中有一隻小鳥,久久地注視它的飛翔:瞧,它掠過水麵,轉瞬間消失於藍天,看哪,它又出現了,彷彿一個時隱時現的小小的亮點……甚至我在早春時節在岸邊石縫裡發現的一朵可憐的乾枯的小花,也強烈地吸引著我的注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