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00字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初對這本書的閱讀慾望來源於它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很美的句子,出自聖經原句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再者是它的封面,白色背景下是一支削尖的鉛筆,起伏的痕跡化成了延綿的山脈,少女的身影與飛鳥共景,是對自由和新生的嚮往。以及被那中文宣傳內容所吸引,想一探究竟作者的童年在白人世界裡是怎樣一種神奇的存在。但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我立刻下單了英文原著。

  對這本書的內容,網路上褒貶不一,有覺作者的事例不具共性,像作者這般全然沒有接受過教育而後考取大學甚至成為歷史博士的畢竟少數;也有覺得全書多半都在寫作者前半生的奇葩人生,似乎與書題educated無多大關係。

  待我今日看完,我總覺得我想記錄些什麼,才對得起我在書裡徜徉的這些時光,那些與作者的共情才不至於被遺忘。

  沒有共性,大概說出此話的讀者還沒有完全回憶起自己與父母的叛逆期交鋒以及而後漫漫歲月中與父母的軌跡由相交至分離的過程。只是作者童年的確特殊,所取成就也非常人能得,顯得她的事例變得尤其少見。但正如原著封面所印,“How much of ourselves should we give to those we love? And how much must we betray them to grow up”,這一本傳記主要就是在記錄作者自身與原生家庭的愛恨糾葛。

  “原生家庭”,大概是我近幾年聽到頻率最高的詞彙,“樊勝美”,“蘇明玉”大概是這兩年最具代表的原生家庭代名詞了吧。而讀完此書後,在我看來,最具代表的人物必定是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龍應臺曾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似乎很殘忍,尤其是我當母親後,覺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想到離別不禁感嘆,甚至落淚。尤記得孩子的臍帶脫落的那天,我在備忘錄裡寫到“20xx.01.26,皮皮肚臍帶脫落,終究是斷了與母體僅存的關聯。”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自然的必經過程,我們無法扭轉,只能坦然地接受,積極地轉變。

  但是,作者的父親卻不以為然,所以才會有作者悽然的童年以及求學路上的阻攔與往後人生的遺憾。全書大部分的筆墨都是在回憶作者與整個家庭的交鋒,由於我的看書戰線過長,部分細節也有點遺忘,外加看得原文可能也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我自身看來,此書大概分為三大塊吧。

  【甦醒】

  作者的父親,固執,自大,不信教育,不信醫學,不信政府,他的眼裡只有上帝,而且近乎於扭曲的信仰。孩子燒傷,摔傷,自己出車禍,以及孫輩難產,拒不就醫。甚至千里飛行,只為祛除作者身上他口中所謂的“邪惡”。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父親的話即是權威,他們一直在為世界末日作準備,籌錢蓄水存食糧。教育也只是在家隨意的消遣,主要都是機器的轟鳴聲,男女無異。母親,本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堅定信念,對丈夫唯命是從,有許多技能,萬能神油,兼職接生婆,家庭醫生。唯一反抗的一次在作者眼裡只有奶奶喪禮結束後寫感謝卡片的那一次爭論。所有的兄妹裡,大概Shawn是對作者又愛又殘忍的一個,也是我最心疼作者的一段回憶。每次被Shawn肆意傷害後,用力地假笑像旁人證明這只是她和哥哥之間的打鬧,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場景,被毆打後無助地用假笑掩蓋,在停車場行走,被按壓進馬桶四肢被束縛後的疼痛,這真的是親哥哥能做出來的事麼?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的作者,第一次被問起“難道你不想去外面看看麼?”,陷入了迷茫;看著安靜沉穩的哥哥Talyer學習,以及後來聽他走後留下的黑膠唱片,安靜休憩;在後期的.學習中,一次次發現歷史與現實與父親口中的相悖,更一次次地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自己是獨立的女性。女性意識逐漸甦醒,她可以穿修身的衣服,可以自由地選擇作為女性該有的樣子,這些女性特徵並不是父親和Shawn口中的whore的形象,這裡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儘管仍是會對自己否定,尤其是在傳記後半部分,她拜訪她姐姐後,思考了許久,把Shawn的惡行跟父親說起,不被父母接受,更被親姐背叛,整整兩年她都處於幾乎精神崩潰的狀態。然而幸得哥哥Tayler的愛護給予她家人的溫暖,也緣於她的自救,終於擁有了和童年不一樣的人生,終於從心理上發生了蛻變。

  【接納】

  正如上面所說,很長一段時間,作者一直在向旁人用假笑掩飾哥哥的暴行,也不斷地拒絕像他人說起自己的身世,尤其是她從未接受過教育這件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接受教育的力量,她帶領自己的新朋友去了解她的世界,她也有了寫下這本傳記的勇氣。這本傳記就是她接納自我的最好證明,人只有接納了自己,他人才會接納你。

  【和解】

  雖然傳記最後,作者還未與父母再見面,但每一次只要接近她的成長地,她都會發一份郵件給母親,雖然回覆都是一樣的答案,但她還在堅持。父親是對作者是有愛的,正如作者要漂洋過海去劍橋時,父親說到,“你在這個大陸,不管在哪,你受了傷,我們都會驅車趕往保你周全,但你漂洋過海後,我又該如何護你?”這分明是股強烈的父愛呀,然而卻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做出暴行,寧可詆譭自己的女兒,很難相信父親身上矛盾的存在。但願作者與父母早日和解,在精神獨立上的和解。

  全書並沒有濃墨重彩描繪如何成功,而是將童年的回憶與現時的求學歷程娓娓道來,粗看似乎全書與教育並無大關係,而最後一塊小章節卻道出了真諦。

  借用張桂梅校長的事例結尾,女高的女生們也許日後並不會因為教育而大富大貴,前途光明,但她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顯然會有不同的見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