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讀後感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讀後感1
在這個學期中,平時閒著無聊時,會順手翻開學校為我們準備的每個學期一本閱讀書籍,這個學期的書本《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在臨近期末時我已經閱讀了一次。作業的設計和平時我們的教學生活息息相關,閱讀完這本書,感覺還是有一定的收穫的。
我們每天都會給學生布置作業,理想的作業行為除了“完成”和“正確”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學生作業質量不高,嚴重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從作業現狀調查入手,基於一週作業掃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學生作業心理機制,提出作業設計原則,並分別從常規作業、分層作業、單元作業、長週期作業等方面對作業設計進行具體指導。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深受啟發。但是感觸最深的是第二章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中的第四小節———基於心理機制的七個作業設計原則。
結合所讀的這本書反思我自己教學(現在任教三年級兩個班級的數學)過程中,一、對於作業的佈置,最主要的目的為了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熟練的操作過程中加強記憶,提高技能,平時我的這些作業認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憶課堂中所學知識,對一些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來說,可能在教師講解之前就已經會了,更不用說經過40分鐘的學習,如果在課後還要去做大量的練習,學生會認為這樣的作業非常容易,他只是在進行重複操練。這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為什麼學生眼中的數學就應該是一看就能得出答案的,如果一遍題讀好了之後,沒有得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就不願意再多去專研,去思考,讀了這個章節,我隱約感覺,孩子的這個習慣和我們平時的作業佈置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書中建議的,我們應該減少低水平的重複作業,增強作業的可理解性。
二、複習階段練習中,學生對於現實生活中長度、面積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練習中的錯題,我已經集體校對評講,但是數字換一換,學生還是錯誤率比較高,一直很難理解學生的這種狀態,再次開啟這本書,試圖想尋找點可以解釋的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看到了第53頁中第三小點:要以儘可能少的作業量促進可能多的認知投入。是的,這塊的屢做屢錯,意味著孩子們的認知投入不夠,回想反思著,對於孩子每週的課外作業,我很少佈置,試想,在面積長度這個認識的過程中,每週有兩到三個作業讓孩子們實地的去測量,去感知,透過親身體驗,回來一起交流等形式,不僅孩子們的興趣專注力會投入,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會那麼困難了,讓學生願意去完成這樣有挑戰性的作業。對於孩子們的思考習慣是不是也會有進步?接下去的教學中,我想努力試試結合自己本班級的實際情況,採用書本給我們的建議,從作業方面下手,基於孩子的心理機制角度去佈置,是不是會有意外的.收穫,還是有點小期待的。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讀後感2
這幾天看了《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這本書,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深受啟發。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觀點是作業的“主動投入”比作業的“完成”和“正確”更重要。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績的保證。從心理學角度看,作業是教師指派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上課以外的時間完成的任務。自我調節領域的研究專家齊默曼明確指出,成功的家庭作業完成需要自我調節學習,在成功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透過自我調節設定作業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保持動機、監控過程並對作業結果進行反思。
在科爾諾的意志理論中,家庭作業是學生的工作,它使學生學會如何忍受枯燥,鍛鍊其意志力,促進其責任感與紀律意識的形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管理自己的作業,包括進行時間規劃、作業的環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課意圖的強度、面對困難的作業任務保有恆心、抑制外界干擾因素、對做功課時伴隨的不良情緒進行調節等。
美國資深作業研究者庫柏認為,對於兒童而言,家庭作業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性格品質。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自律、遵循作業規範、敢於面對並克服困難、學會堅持、低於誘惑、強化對學習的責任感等積極心理品質。
有效的作業應該是孩子們主動投入的作業,他們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主動克服困難、排除干擾;主動挑戰自己、鍛鍊自己……在這樣一種積極的狀態下完成的作業,才是我們所期望的理想的作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