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1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真是震驚。從頭到尾,我一直在關注塔拉的成長經歷。大學前這本書的一半似乎在看一部黑白電影。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下雪的冬天,傾盆大雨,沒有膝上的雪,油膩的垃圾場,陰暗狹窄的房子,狂躁抑鬱的父親,母親總是有精油的味道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可能和我最近寫的課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後,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麼是不同的世界。
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治的家庭裡,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後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瞭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為16歲前在家的經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歷的折磨,從內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願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回顧中文版標題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並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為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鬥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裡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麼。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你可以選擇說再見。你可以每天想念一個人,但你仍然可以慶幸他不在你的生活中。”—塔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2
和想象中還挺不一樣的一本書。整本讀下來有點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關於女性的史詩”。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震驚於父親的頑固和偏執的次數倒是寥寥無幾,在太多文學作品裡見過太多隱秘而又頑固的執拗和不通情理後,我對於很外顯的強迫傾向和控制慾的感覺反而會比較輕鬆。
這本書攫住我心臟的點在於女主從中逃離的過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設想中的逃離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難的地方應該在於認知的轉變:不知逃之必要,不明離之方法,所以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本書作者的“逃離”之路推翻了我“察覺即自由”的設想。雖然察覺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但開始之後路會如何發展卻像無理數一樣,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掙脫父親的權威的開始。誠如作者所說她所有的奮鬥,她多年來的學習,一直是為了讓她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她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讓步,丟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須得和這個家庭割裂。
這是教育賦予人的意義。
而割裂又何其難也?縱使那個充斥著暴力、無知、血腥的世界再怎麼不堪,那也是她成長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運的家人生活之處,是她鍾愛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棲息之所。而一旦逃離,就是無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沒有人能在沒有任何社會支援的情況下完成和一個具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慣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潰,一度想要屈服。最後拯救了她的還是來自同樣修讀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援與信任,是同樣被自己家人驅逐了的家人的接納。能戰勝愛的,也只有愛。
這本書裡值得探討的還有很多,比如愛的複雜性。我從沒懷疑過的一點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愛。只是當對愛的感悟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時,所有的以愛之名都變成了傷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親的承諾與畏縮、哥哥的暴力與愧疚,這些交織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在畸形偏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家人。世上傷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為理解,所以無法責怪,卻也無法共存。“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我知道,那從來不是個問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3
過去的永遠不會消逝,它甚至從未過去!總有些東西會在生命最深處,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震驚、恐懼,震撼心靈,看完《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真的需要深呼吸去平復。沒去過美國,對美國不瞭解。真的很難想象在80年代的美國會有這樣一群人。幾次翻看作者介紹,確認作者是1986年生。一本自傳體小說,好像一部兇險環生的恐怖片。閱讀過程中,心裡跟著一陣陣悸動。時而全身顫抖,時而傷心哭泣。隨時斷腿,隨時被焚,隨時車禍,隨時喪命,作者的經歷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聞所未聞來形容。
這本自傳小說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透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這本書超載了勵志,閱讀的過程中有時彷彿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作者的經歷遠非我能想象。就像她寫到“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的。
她的導師克里博士對她說,“你是一塊純金,不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你自己。”“——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讀到這裡,不禁淚下。
喜歡書中提到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最喜歡的篇尾,心理重建,心靈成長。“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為舊冤耿耿於懷,不再將他的罪過與我的罪過權衡比較時,我終於擺脫了負罪感。我完全不再為父親考慮。我學會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國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這是我愛他的唯一方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4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我看到它的英文名字叫做Educated。在網上看到簡介後,並沒有覺得內容很切題。大致翻了一遍後,還感覺暈暈的,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些什麼。但是,自己一個人想一想書中的情節,卻感覺翻譯得很恰當——“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句話概括了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在17歲之前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小女孩在收到其中一個哥哥的啟發後離開家去上學,最終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奇蹟。她出生在一個美國摩爾教家庭,家庭成員偏執、暴力,甚至將苦難當成一種幸福和享受。最令我難忘的是小女孩的哥哥將她的頭按進馬桶,掐著她的脖子,侮辱她,但母親卻選擇視而不見,隱忍沉默。她出身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這樣的一個環境。
當她的其中一個哥哥透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她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聲音:離開家,去上學。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她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她選擇和原生家庭決裂去完成學業,追逐自己的夢,像一隻鳥,飛往自己的山。但是當她進入大學才發現,周圍的所有環境都是陌生的,所有人都把她當做怪胎。她受盡了冷臉和白眼。
擺脫無知是一條艱辛的路。一步一步的路都要自己透過汗水和血淚重塑,而代價是被原生家庭當做可憎的背叛者。最後,她憑藉著自己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獲得了極高的成就。
我發現,這本書取名為“教育”是有原因的.。一邊是小女孩原生家庭的教育,另一邊是小女孩夢寐以求的學校教育,而小女孩要在二者之間擇一。終於,她在原生家庭之間劃了一道界限,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Thepastwasaghost,insubstantial,unaffecting。Onlythefuturehadweight。”(我買錯了,買成英文版的了)決定一個人的是誰的強大因素來源於那個人自己。作者寫道,“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我願意放棄自己對是非、現實和理智的看法。為了他們,我相信即使我看到的只是風車,也願意披上鎧甲,像巨人衝鋒。”作者從自己偏執的原生家庭勇敢走出,像一隻鳥,飛往自己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00字5
教育、蛻變、對原生家庭的逃離,這是本書最鮮明的主題,但這本書不只是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機場送她的一段:
就在這時,我回頭一瞥,看見爸爸還站在安檢口目送我離開。他的雙手插在口袋裡,肩膀耷拉著,嘴巴鬆弛。我揮揮手,他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要跟上來。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當高壓電線將旅行車蓋住,母親被困在車內時,爸爸站在旁邊,一副無助的樣子。我拐過彎,他仍然保持著那個姿勢。父親的那個形象我將永遠銘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我知道他為什麼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後一夜,就是他說不會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夜,他無意中吐露過。“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時的父親像一個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滿是擔心與無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麼,平日裡看似強大有著無限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在“另一個世界”又是無比脆弱。他想象著女兒去了一個充滿惡魔的世界,一個危險的地方,他還在想著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讓人啼笑皆非。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父親愚昧又倔強,偏執而荒誕,他剝奪子女的教育,不讓他們去醫院,把他們置於危險中,做著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親自身的角度來想想呢,也許受到躁鬱症的影響、也許是因為信仰,他做著在他的世界裡對孩子們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積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著傷害吧。這樣一位父親,他有足夠的理由飽受詬病,但我還是對他恨不起來。我想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愛他的孩子們的,即便是很久不聯絡的塔拉,他對她難道沒有一絲掛念嗎。我對他還是有著抹不去的同情。精神與信仰的差異在他與子女之間劃出一道巨大的鴻溝,心靈的距離讓他們分離。
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就是如此複雜吧,不是簡單的愛恨與對錯,子女與父母像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織、攀援,相互影響,他們的關係啊,從來捋不清也道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