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者讀後感

獨奏者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獨奏者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花了三天時間讀完了《獨奏者》,它深深吸引我的是它的真實,它給我了一個美國貧民窟的真實印象。

  讓我久久不能忘記那裡骯髒的下水道里跑出來的老鼠,隨時隨地的警笛聲,晚上遍地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一直都瀰漫爭吵聲的街道……而這裡離繁華的地帶那麼近。就像書裡寫的“這是這個強盛國家的一個恥辱”,不能想象,在美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象。

  當然,書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納撒尼爾,這個患有精神分裂的音樂家,在經歷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他被強制灌下那些苦澀的藥物,被注射了無數的鎮定劑之後,他選擇了離開,選擇了流浪。儘管人們都無法理解他的思維邏輯,但是卻無法避免的被他對於音樂、對於貝多芬的不懈追求而打動。為了他心裡的貝多芬,他每天都到玻欣廣場拉小提琴,不是為了乞討,即使他只能睡在下水道旁,睡覺也要拿著木棍驅趕隨時可能從下水道轉出來的老鼠,即使每晚都要聽到無數的腳步聲、謾罵聲、警笛聲。他從來不為生活煩惱,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為自己拉琴,從來都不理會周圍喧譁的聲音,他只在自己的世界裡。

  會有人說他很不幸,當初的天才,因為太過敏感,無法忍受茱莉亞音樂學院緊張壓抑的氣氛,無法忍受別人對自己膚色的眼光,最後無法從自己為自己編織的世界裡走出來,即使傷透了他母親的心,但是他依然固執的堅守著什麼。在我看來,他是多麼的幸運,雖然在別人眼裡他活得並不光鮮,但是他不理解,也不會理會,他只知道他愛音樂,他愛貝多芬,只要有小提琴在,他的世界就是完整的。他不用去管我明天會不會被炒魷魚,不用管我的工資夠不夠支付我的'房貸、我的家人一個月的開銷,不用去管我的孩子能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他只要管好自己所喜愛的音樂就好。即使面對當年在茱莉亞的同學,現在知名的音樂家馬友友,他流露出的只有仰慕,沒有嫉妒。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遇到的史蒂夫,這個從業多年的專欄記者。因為史蒂夫,納撒尼爾可以在“明燈”享有一個獨立的房間,可以到迪士尼音樂廳看一場屬於個人的專場音樂會,可以享受音樂家斯奈德的個人指導,甚至他可以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工作室。

  在故事的最後,納撒尼爾到底有沒有康復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納撒尼爾在史蒂夫的幫助下他正在慢慢好轉,他有了自己的公寓,和多年沒有聯絡的妹妹又重聚在了一起……我們都欣喜的看到,他在向正常人的生活軌道邁進,並且會完全好起來。在幫助納撒尼爾的同時,史蒂夫自己也在轉變。因為納撒尼爾,史蒂夫重新看到了自己作為記者的意義和他對於這份事業的熱愛,他不再糾結於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只是好好的做自己,他第一次開始在幫助他人中找到了樂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