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感範文

讀《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感範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小學的自然數擴充套件到了有理數,主要是有了負數的加入,而數的產生是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我們似乎很容易理解負數在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比如溫度計上的負數,水位上的負數等等。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於負數的接受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簡單地在正數前添個負號而已,—1—1=0類似的問題頻頻出現,為什麼學生在學習負數時會遇到困難呢?

  瞭解了數學史後就釋然了,數學家M·克萊因說:“從主流數學誕生開始,數學家花了1000年猜得到負數概念,又花了1000年才接受負數概念,因此我肯定,學生學習負數時必定會遇到困難。”(Kline,1966)足足20xx年,在這樣一個漫長過程裡不斷尋找、修改和完善的一個數學量,學生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是註定的。而教師想用一節課把負數概念教明白,讓學生學明白幾乎不可能,這個過程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麼一想,學生的很多問題就能被理解了。

  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生物發生學定律:“個體發育時重演種族發展史。“他將該定律應用於心理學領域,指出“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是種族進化的`簡短重複而已。”若將該定律用在數學教育中,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困難不過時20xx年前的數學家們所遇到過的問題,“這種歷史相似性的一種教育價值在於,教師能夠根據歷史上數學家所遭遇的困難來預測學生的學習困難或認知障礙,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有效地跨越學習障礙、克服學習困難。”這樣看來,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又是何其寶貴與單純。因此讓學生在數學史的學習中體會數學家們得到數學概念的曲折不易,同時獲得心理安慰,接納自己的不理解並努力去理解,像個數學家一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