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研究論文

  新時期,知識經濟不斷對人們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人們只有不斷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新的職業崗位的要求。探究構建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體系相對接,發展和完善與終身教育相融合的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我們研究職業教育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側重於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終身教育是指人在人生各階段所接受的各種型別的教育的總合,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學校的和社會的,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和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終身,與終身教育對接,在終身教育理念下發展職業教育,從而更好地為每個人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相應的支撐。

  一、緊貼社會發展,職業技術院校辦學理念應積極向終身教育轉變

  職業教育由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組成。學歷教育大部分集中在學生階段,非學歷教育則貫穿於工作後的各個階段,而且與個人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連。現代社會的非學歷教育已經不是學歷教育的輔助性、補充性教育,而是使社會成員能不斷跟上社會步伐,持續取得個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它的作用並不低於學歷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產業和職業的迅速更替,從而結束了僅一張文憑便可以保證一生職業生涯穩定的傳統觀念。 因此不能把學歷教育視為一勞永逸的終結教育。因此,職業技術學院首先要轉變辦學理念,積極向終身教育轉變,處理好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關係。

  (一)辦學方向由升學型向就業型轉變。

職業技術院校應積極走集團化、多元化、聯合辦學之路,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技能精湛、素質全面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積極為每一個在校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檔案,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明確近期、中期、長期人生奮鬥目標和職業目標,進而制定出不同階段目標的實現過程和努力措施。圍繞著“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等事關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開展思想大交流、大討論,使學生了解當前國家和職場對職業教育的新政策和新要求,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把握趨勢,進而增強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有效激發他們堅持終身學習。

  (二)培養模式突出職業素養和職業技

能。職業技術教育要和終身教育相對接,在培養模式方面必須狠抓職業素養和技能的培養,強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注重企業需求、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把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和育人的基本內涵,使其兩者能同頻共振、協調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可以採取最佳化文化課所佔課程比例,增加專業技能課和增設拓展選修課的辦法調整課程設定,構建和形成職業導向性的課程體系。從而確保課程設定具有操作性、實用性和可持續性,即適當壓縮文化課的課程內容,增加實踐操作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能夠得到有效強化。

  (三)課程體系注重行動導向和實踐教學。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課程體系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職業技術院校必須積極將以課堂為中心的知識性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實踐為中心的行動導向性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努力讓實踐教學作為課程體系的牽引。大力構建以崗位需求為依據的實訓平臺,建立以校企合作與院校聯合培養為拓展的校外實踐平臺,打造科學、穩定、有效的實習實訓基地。構建以技能展示為牽動的交流平臺,努力為教學模式構建中的實踐教學提供條件和保障,讓課程體系充滿實踐、實戰的元素。

  二、形成制度機制,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是在社會發展進步中逐步出現的,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資格證書也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在西方國家,各種職業的從業者,無論其學歷高低,都要接受相應的職業訓練和考核,並取得經有關部門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方可就業。在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職業資格證書,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的認可,擁有相關崗位職業資格證書,已普遍成為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行,對職業教育來說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一)強化終身教育對職業證書制度的牽引作用。國家終身教育戰略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教育與職業、與工作、與勞動的關係,強調教育要符合職業的需求,強調學習和工作的相互影響和交替進行,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培訓在促進就業、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國家終身教育戰略促使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形成和建立,並逐漸完善和發展。我國現有的'職業技術院校是以學歷教育為主的,無論在實驗、實習基地建設方面,還是在專業師資與教學管理方面,都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要求有一定的距離。這也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職業技術教育在非學歷教育方面可以聚焦職業資格認證,積極發揮終身教育對職業證書的牽引作用。

  (二)職業證書制度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證書反映一個人所具有的某種技能、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能更準確、更直接反映了一個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操作規範,反映了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需達到的或者實際已達到的能力水平。國家對職業資格證書共分為五等級:初級、中級、高階、二級和最高階。首先,我國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鑑定體系屬於國家證書制度體系。我國法律規定,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證書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透過國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條規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來推行,由政府認定和授權的機構來實施。其次,我國職業技能鑑定採用了國際上通行的第三方認證的現代認證規則。在我國,第三方認證是由獨立於供給方和需求方,就是由政府授權的、獨立的鑑定考核機構來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做出認證。第三方認證不但完全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與國際通行的規則相一致,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最終走向國際化,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創造了條件。再次,我國職業技能鑑定考試屬於標準參照的考試模式。標準參照考試是以某種既定的標準作為參照系進行解釋的考試。這種考試的成績具有絕對性和達標性功能,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三)探索職業技術學歷和職業資格證書相融的新路子。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相融是職業教育辦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有利於打破傳統的重學歷、輕技術的觀念,有利於有效提升勞動者的素質,並推動就業准入制度的進行,還有利於推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融合發展。一是雙證之間的融合是職業技術院校發展的需要。職業技術院校要跟上時代腳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雙證融合的道路。既有利於院校和經濟社會的無縫連,又為學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二是雙證融合是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培養目標是直接為社會和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我們衡量職業技術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是否有利於工作崗位的勝任及職業生涯的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必須遵循這樣的規律,必須以培養勞動者的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為重點,才能更貼近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實行雙證融合是一種科學可行的辦法。三是雙證融合是企業和學生的需要。我國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呈逐年增長態勢,雙證融合提供了培養知識型技能人才的有效機制和平臺。學生在校期間,透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崗位技能的培養,考核通過後,拿到文憑的同時獲得與之相應等級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畢業後在招聘過程中才明白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 。

  三、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學歷教育與終身教育、職後教育相結合。

  職業技術院校一般在遠端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深化校企合作,積極為企業開展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崗位培訓、資格證書培訓等。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學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為職業教育與職後終身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徑。

  (一)職業技術院校要面向企業,合作共贏。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使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援、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院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全面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終身教育理念關注個體的生涯發展,力圖打破學習與工作之間的時間界限,讓學習成為個體終身連續的事情。現代大學尤其是對高職院校來講,其辦學思路更應進行適應性地調整,教育物件應不僅針對青年學生,還應面向社會公民尤其是行業、企業在崗在職員工,培養其適應社會技術領域發展趨勢的能力和技能,使其終身獲得發展的本領與機會。

  (二)積極探索學歷教育和職後教育相結合教育模式。職業技術院校應積極探索學歷教育和職後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優勢服務於社會,利用學校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和科研力量對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進行產品研發、開展技術攻關等服務。可以依託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能深入生產第一線鍛鍊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增強職業素養提供理想場所,也為教師學習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開發研究課題創造有利條件。基於終身教育理念的校企雙方相互“請進來,派出去”既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隊伍,又為探尋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提供一條最佳途徑,進而能在更大領域上為拓寬校企合作範疇開闢出一條嶄新路徑。

  四、積極調整轉變,職業技術院校專業設定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發展

  職業技術院校專業結構要適應產業發展及時調整,要突破傳統的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束縛,樹立終身教育理念 。這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產業結構變化的需要,更直接、更有效、更緊密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是院校專業調整的方向。產業、專業、就業,三者相互聯絡,密不可分。樹立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念,轉變專業設定以學科為中心的觀念。及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佈局,建立高校人才預報和預警機制,增強高效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力引導職業技術學院面向社會、市場辦學,找準定位和特色,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展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做好人才需求的調查預測,提升校企合作層次,建立多元化的就業服務機制和高校評估制度,發揮用人單位的主導作用。

  (二)強化宏觀統籌,促進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進行。充分發揮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調控功能,在高校專業佈局和設定上,既要嚴格控制新增專業的數量,又要對高校申請本地區支援和鼓勵的特色專業給予傾斜,對低層次的重複予以嚴格控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密切關注經濟、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調整專業佈局,最佳化專業結構。職業技術院校積極從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院校發展要求,辦學定位和辦學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建設發展規劃和專業調整計劃,並分年度制定專業設定和專業調整計劃,紮實有效推進學校的專業調整工作。

  (三)注重需求預測,加快專業設定預測系統的建設。院校要注重人才需求的預警機制建設,加大市場需求研究力度,加強對國內外和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科學預測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的方向。依託國家專業設定預測系統,及時瞭解社會對人才培養、就業狀況資訊資源、定期釋出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變化趨勢和供求變化等資訊,加快轉變高校專業設定,為職業技術學院最佳化專業佈局,和調整人才結構,提供資訊服務和宏觀建設。院校充分利用國家的有關資訊資源,密切跟蹤和準確把握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學校專業設定的意見和建議,為高校前瞻性的調整專業結構、最佳化專業佈局提供科學依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