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近年來,我縣以“國土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林業重點工程實施與興林富民相結合,成果鞏固與產業培育同步,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一、發展現狀
1、第一產業發展迅速。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100.65萬畝,其中有林地68.43萬畝、疏林地3.6萬畝、灌木林地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0.02萬畝、宜林地17.6萬畝。按森林類別分商品林43.43萬畝,公益林57.22萬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為10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8.49%。幹雜果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現有幹雜果總面積17.5萬畝,其中柿子13萬畝,核桃2.6萬畝,紅棗1.9萬畝;幹雜果總產量7萬噸,產值7000萬元。
2、第二產業基礎薄弱。在幹雜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產柿餅500噸的加工企業1戶、小型加工廠3戶,建成柿子醋生產線一條,加上農戶採用簡易手工自發加工部分,據統計,全縣每年共加工鮮柿13000噸,市場銷售鮮柿45000噸,還滯銷12000噸;隨著柿樹產量逐年增加,柿子滯銷現象將越來越明顯。木材加工業底子單薄,全縣木材加工業僅有49戶,主要有帶鋸解板15戶,壽木加工25戶,原木經營4戶,農具配料加工5戶;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精加工產品主要是梨棗木工藝製品,如擀麵杖、搗蒜窩、柺杖、碗、酒杯、麻食板、茶葉筒、調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蘆、木猴等旅遊工藝品,但裝置簡陋,技術和工藝落後,各類產品檔次低,不具備規模生產,年經濟效益不足500萬元。原木材年銷售200餘萬元。全縣第二產業年產值700餘萬元。
3、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良好。近年來我縣以“發展大旅遊、建設大產業、開發大市場”為理念,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啟用市場、強化兩翼”的發展思路,以歷史文化、休閒養生、自然觀光、鄉村旅遊為重點,積極推動旅遊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使森林旅遊產業開發煥發出勃勃生機。五年來,我縣相繼投資5.53億元,實施了大佛寺景區改擴建和周邊環境治理、紫薇山公園、涇河防洪景觀帶、公劉教稼苑景區、涇河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態休閒景區、拜家河觀光農業長廊等十項旅遊景區建設,旅遊景區已成為我縣林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目前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步伐雖然較快,但經濟效益依然偏低,僅為8000餘萬元,人均272.1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
二、存在問題
1、森林改善環境能力低下。目前我縣森林林木多為近十年來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儲存的中幼林,雖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變,地表徑流量逐年減少,但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水土流失治理進度仍然緩慢,人居飲水嚴重不足。
2、幹雜果產業存在“大資源,小產業”。貯藏、加工和深層次開發業發展滯後,幹雜果中名優品種匱乏,市場競爭力不強。尤其是幹雜果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主栽品種不足。如柿子面積達13萬畝、核桃2.1萬畝、紅棗1.9萬畝,分別佔幹雜果總面積的76.4%、12.3%、11.1%,但引進和繁育新優品種面積太少,佔總面積不足15%,致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未能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制約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3、林業資源開發層次較低。森林旅遊業開發水平較低,正處在起步階段,綜合服務設施還不健全,難以吸納外地遊客來彬觀光旅遊。木製旅遊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業,沒有先進、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裝置落後,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粗糙單一,難以滿足廣大旅遊者的需求。
三、幾點建議
1、狠抓森林撫育工作。對於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積極開展撫育工作,應透過對森林合理撫育,最佳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進一步提高森林生產效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領導幹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制度,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樹立執法權威,提升執法效果。全面監督重點區域的森林資源管理,加強對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核查,準確把握森林資源資訊動態變化和工程進展情況,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有效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3、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重點打造、叢集發展、點面結合、形成優勢的原則,真正把引導、扶持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專門的柿子產業機構,採取招聘考試、競爭上崗的辦法吸收一批有專業知識、有工作能力的大學生或抽調現有技術人員,組成彬縣柿子辦。選派專業人員出外學習有關柿子深加工的先進經驗,為柿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針對我縣柿子園的經營現狀,積極實行流轉經營。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地處山溝裡的原屬一家一戶所有的柿子樹及集體所有的柿子園承包給善於經營、有能力作務者,走集約化的路子,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在群眾生產方便、熱情較高的村,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果民,進行戶間聯合,組建專門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組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模生產,進一步培育優勢產品,尋找和開發市場,以經濟組織形式應對複雜、多變、激烈競爭的市場。
4、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在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專項資金,並逐步提高對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力爭在經常性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旅遊等事業的投入。在資金使用上,應增加後續管護資金,保證公益林生態效益的持續發揮。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在經濟上是小縣,但在生態建設上卻是大縣,林地面積241.93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7.9%,森林覆蓋率53.8%。林業作為生態保護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肩負著改善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綠色××、富裕××、和諧××”建設,為了解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髮展中創造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解決林業體制機制不順等突出問題,把林業產業推向全面科學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按照縣委辦師辦通〔20xx〕54號檔案精神,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局對全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特報告如下:
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裕××,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為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著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最佳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20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20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群眾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松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餘畝。20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20xx年的2.57萬畝增至20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20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20xx年的213畝增至20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餘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為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20xx年生產鋸材12931 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 m3,實現產值2849萬元,20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遊資源,20xx年接待遊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佈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築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戶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並始終不一的堅持,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為政績考核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獎懲辦法,嚴格考核並兌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群眾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迴圈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後。第二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為主,技術和工藝落後,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低,儲存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資訊、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資訊、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諮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後,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專案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於生態建設,用於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週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儲存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定不合理、體制複雜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為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為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係為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為重點,規範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定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為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恆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著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裕××、和諧××”的建設程序。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路,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著手,著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範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著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最佳化產業結構,著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為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執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著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著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為廣大林業幹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幹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縣林業局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林業立縣 產業富民中共沐川縣委辦公室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在實踐中確立了建設中國西部“綠色明珠”的發展目標和“紙電興沐川,開放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林業立縣,產業富民,大力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的林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紙、以紙興林、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林漿紙產業化發展路子,著力推進以永豐公司為龍頭的`林漿紙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富民興縣的目標。
一、實施四大工程
著力打造林業大縣1985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根據沐川實際,做出了“從綠色崛起,靠興林立縣”的戰略決策,積極實施“85-4”部省聯營造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專案工程和貧困地區林業發展專案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帶動了廣大農戶栽竹造林,造林總面積達到9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8。
(一)科學規劃,嚴把造林質量關。
按照生態優先、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以竹為主,適地植樹,結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條件,將高山區規劃為生態公益林區、中山區規劃為商品經濟林區、低山河谷區規劃為特種經濟林區,科學選擇樹竹品種,精心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方案。採取“定點育苗,科學壯苗,定向供苗,嚴格檢疫”的辦法,確保種苗質量;抽調林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組按規劃指導農戶整地、打窩、栽植,統一規範種植;派出由林業、國土、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人員組成的驗收組,對造林地塊進行實測驗收,保證驗收資料真實準確。
(二)以造為主,保護與管護並重。
實施85-4造林工程,5年營造杉木11.6萬畝;實施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萬畝,實施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林業發展專案,5年造林4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營造公益林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造林17.2萬畝。在大力推進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時,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已造林竹的管護。劃區保護天然林15.8萬畝,封山育林11.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0.2萬畝。加強森林防火,實現了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
(三)科技興林,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積極推廣撐綠雜交竹3號1.5萬畝,楊樹5.5萬畝,巨桉2500畝。建成麻竹、楊樹、慈竹示範片5000畝,注重林區合理佈局,優化了林竹品種結構。加強林竹豐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每年培訓竹農1.5萬人次以上,建立縣、鄉、村、組茨竹豐產示範片4.67萬畝,慈竹畝產提高30以上。推廣竹蟓防治綜合技術,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廣苦筍、大頭麻竹地膜覆蓋技術,提早出筍期,提高出筍率,增加竹農收入。
(四)興修公路,改善林區交通條件。
根據林區分佈,制定了林區路網規劃,利用以工代賑專案工程、世行貸款專案工程和林農投工投勞建設林區公路。透過林權、林地使用權轉讓,引進成都石人公司投資250萬元修建楊村鄉“蓉楊公路”20公里,實施村村通以工代賑專案工程,實行以獎代補,投入資金355萬元,新修和改造林區公路750公里,實施世行貸款專案工程,發放低息貸款76萬元,補助建設林區公路76公里。全縣林區公路里程達到790公里,林區通車率達到76。
二、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
加快建設林業強縣縣委把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作為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林業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林業強縣,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以豐富的林竹資源為基礎,著力培育竹業經濟,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共融。
(一)培育龍頭企業。
沐川始終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實施林漿紙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來抓。支援永豐公司先後投資3.5億元,進行了五期技改擴建,公司規模從一個小型造紙作坊發展成為擁有資產5.7億元,年造紙能力8萬噸的現代化造紙企業。公司產品從單一的包裝紙發展到20多個品種的高檔文化用紙,暢銷全國,分別獲得部優、省名牌產品和行業評比第一名。企業規模和利稅名列全省造紙行業前茅,現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輕工協會優秀企業,“AAA”級信等級企業。支援永豐公司投資5.6億元新建10萬噸製漿專案,力爭20__年實現20萬噸製漿造紙生產能力;支援健全造紙廠改擴建;支援沐鑫竹業2.5萬平方米竹壓板生產線建設,林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二)建設原料基地。
龍頭企業的不斷擴張,原料需求的急劇膨脹,促進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設。一是政策啟動。利用退耕還林政策,支援林竹公司在尊重農戶意願的基礎上,採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萬畝,與1.5萬戶林農簽訂了9萬畝竹材收購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農戶均享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在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內,林竹收益由公司和農戶按8.5:1.5分成,補助期滿後按4:6分成,既解決了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滿後農民的生存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的原料需求,實現了企業與農民的“雙贏”。二是示範帶動。在永福鎮建立了4萬畝縣級林竹示範基地,引進香港凱胤集團凱樂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業主,建設林竹基地6.8萬畝。透過政府、業主、農戶不同形式的示範基地建設,帶動了林竹基地發展,全縣6年累計造林36.26萬畝,湧現出栽竹造林專業戶千畝以上的6戶、50畝以上的700多戶,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驅動。對農戶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還林配套政策的同時,政府按每畝獎勵鄉鎮和林農6-15元,及時減免退耕還林農戶農業稅。四是科技推動。縣林業局利用各鄉鎮林竹協會,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引進雜交竹、麻竹、楊樹、巨桉等速生豐產品種,大大提高了林竹產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僅引進雜交竹,單產就由原來的每畝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創新執行機制。
一是利益分配機制。林竹公司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推行訂單竹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公司與農戶在原料基地建設中實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二是風險保障機制。林竹公司從銷售收入中,提取1%的資金作為風險保障基金,在市場受到衝擊時,補貼林農,保護農民利益;積極鼓勵林農參加財產保險,減少水災、火災、風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三是資訊服務機制。林竹公司和鄉鎮林竹協會,透過組織種植技術培訓,指導病蟲害防治,推廣優良品種,提供市場資訊,成為龍頭企業聯接農戶的橋樑與紐帶,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對接。
三、林紙產業逐步壯大,三大效益成效顯著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
堅持把林業擺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著力培植林竹資源,積極推進林紙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了一條“林業立縣、產業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後被列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試點縣、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科技示範點。
(一)林竹資源迅速富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實施,加速了沐川林業的發展,使荒山披綠,翠竹成蔭。活立木蓄積量從1985年的70萬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萬立方米,立竹蓄積量從1985年的28萬噸增加到20__年的145萬噸。森林覆蓋率從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解決了貧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問題,過去頻繁發生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大面積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逐步減少,危害逐年減輕,全縣增加水源涵養能力111.24萬立方米,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950萬噸。
(二)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實施林紙產業化經營,推動了造紙業的快速發展,全縣造紙生產能力從1997年的4萬噸增加到10萬噸。20__年,林紙產業產值達到3.95億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紙企業上繳稅金2610萬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農靠出售林竹產品人均收入達到57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豐紙業、沐鑫竹業、健全造紙廠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林紙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林紙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施林下種草養畜工程,形成林草結合、林畜結合、林藥結合的複合經營模式,拓展了林業產業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從1999年的1.6萬人增加到20__年的3.9萬人,農民務工收入增加7000萬元以上。林紙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糧經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調整為20__年的1.6:1,全縣三大產業由1997年的36:28:36調整為20__年的27:36:37,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