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漿水面散文
母親的漿水面散文
每到夏天,我就想起了酸酸的漿水面。
民以食為天,提起麵食,可謂五花八門,北京的炸醬麵,武漢的熱乾麵,蘭州的牛肉麵,陝西的臊子面都是著名飲食,但是說到夏天時令特色麵食,確實不多,漿水面應該算是一個。
陝西以麵食為主,陝西人離不了面,所以把面做出了好多花樣,漿水面就是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廣大地區麵食的一種,漿水面是以漿水做湯汁的一種麵條,因地區不同做法有些差異。
母親做漿水面大多是用芹菜炮製的,面要擀得很薄才有味道,麵條可寬可窄。漿水必須是新鮮的,每次用多少舀出多少。在炒鍋裡滴上少許植物油加熱,油熟以後放些辣椒麵,可加一些蔥花或香菜,充分混合以後再把漿水倒進去。把麵條煮熟撈出放到漿水湯裡面,漿水湯裡可以再放些辣椒和鹽,不放醋,這樣漿水面就算是做好了。
母親做的漿水面酸而不烈,酸中透香,酸得平和,辣得有味。據說漿水裡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熱解暑,增進食慾,為夏令佳品,三伏天食用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
漿水的製作簡單易行,但是要把握好也有一定的技巧。母親製作漿水一般選用小芹菜,也叫做麥芹菜,洗淨後水份晾乾,再放進剛下過面的熱麵湯裡燙過,然後往裡面滴上一湯匙醋,最後連湯帶小芹菜倒進小缸或者罈子發酵,期間要經常攪動,使其充分發酵。放前三天麵湯就會發酸,母親說漿水宜常舀常續,經常翻動,不宜久儲不用,這樣才能防止變質。
據說這漿水面,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當年劉邦為漢中王時,漢中城南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業,獨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瘸了一條腿,只好跟兩位老人住在一起,並在路邊開了一家小面鋪,以維持生計,可惜面鋪生意清淡。一天面鋪裡來了兩位客人,要了兩碗麵條,恰巧這時菜已用完,沒有東西製作臊子,但是兩位客人又飢又渴,便讓老三隨便找點菜做成了面臊子,老三找遍了廚房,終於從一個瓦罐中找到了幾片白菜。這時他才想起幾天前把幾片白菜洗淨後放在了瓦罐裡,後來又一不小心將然麵湯倒進去了,現在拿出一看,白菜已經有些發黃,還有一股酸味,幸好沒有怪味,於是老三就用這白菜做成了臊子。老三將麵條煮好後,澆上用酸白菜湯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端到了客人的面前,不料兩位客人吃後,竟然不約而同地都說這麵條好吃,並要老三再來兩碗,等兩位客人走後,老三才聽旁人說,原來那兩位人正是微服私訪的漢王劉邦和蕭何。
訊息一經傳出,人們紛至沓來,都急欲品嚐老三的漿水面,從此老三面鋪日益紅火起來。如今漢中還流傳著一句歇後語:麼兒拐的漿水面——連吃帶續,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幾次我從南京帶回鹽水鴨、鴨血粉絲,父親嚐了說不好吃,從上海帶回桂花糕、芝麻酥,母親也說吃不慣,今年夏天寶雞暑熱難耐,母親每天中午都做一頓漿水面,父親卻是常吃不厭。去過幾個城市,吃過蘇州的'陽春麵,上海的雪菜肉絲麵,卻都沒有漿水面有親切感。在外地的日子,感覺夏天還是想念家鄉的漿水面,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做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可以直接飲用,一解盛夏的酷熱。青花粗瓷碗,一碗漿水面,拌上炒韭菜,或者一把煮豆芽,炎炎酷暑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