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和《鄭和下西洋》讀後感四篇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和《鄭和下西洋》讀後感四篇
讀後感——《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讀了《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之後,我被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豐功偉績所震撼。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鄭和的聰明與勇敢,機智與鎮靜。在危險面前他永遠是最勇敢,最鎮靜。在困難面前他它永遠是最聰明,最機智。而在海上他又永遠是威風凜凜,這是多麼令人敬佩啊!我幾乎一口氣讀完了這本記載鄭和所有航海經歷的書,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洋沿岸國家,非洲國家的友誼也不會如此的深。在海上,鄭和也有著一系列的功績。當時,鄭和前往舊港時遇到了海盜的襲擊,但英明的鄭和不僅沒讓自己的船員受傷,還消滅了海盜五千多人,燒燬賊船十多艘,連海盜的窩也被官兵搗毀,使“絲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三下西洋時鄭和又將錫蘭山兇暴貪婪的國王亞烈苦奈兒智擒,使錫蘭山問題和平解決,使海上“絲瓷之路”完全暢通。不過,談起幼年時代的鄭和,我也不得不為他嘆息。記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在這殘酷的戰爭中,鄭和一家遭受了滅頂之災。三十九歲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去,而小鄭和則被明朝軍隊俘獲,慘遭閹刑,小鄭和那年才十一歲啊!生龍活虎的小鄭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並沒有氣餒,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為了燕王身邊智勇雙全的一個內侍。多麼偉大的人啊!因為他我們成了海洋強國!真的,正如書中所說:“海強則國強,海靜則國寧,讓一個和平、強大、寬容大度的禮儀之幫、崛起的中國從海洋中走來。”也正是在鄭和不屈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指引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業中,他的事蹟將不斷激勵著我們,增添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鄭和下西洋讀後感
鄭和下西洋這個星期,我讀了《鄭和下西洋》這本書。他講述了在14XX年7月11日的中午,35歲的鄭和率領了龐大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加深了中國和東南亞、東非之間的.友好關係的故事。他一共遠航了有7次之多,而這段旅行和探險,被人們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原名馬和,出生在中國雲南省昆陽縣。他的爸爸從鄭和懂事起,就給他講述自己橫渡西洋、訪問西洋各國、去麥加朝覲的故事。每當鄭和聽完故事,都會在心裡激動地說:“我長大後也要去西洋,去麥加朝覲!”雖然他嘴裡不告訴任何人,但自己卻在悄悄地做著準備:學習游泳、造船、航海知識…… 在鄭和35歲的時候,終於有了這個機會。他立馬調遣了沙船、馬船、糧船、水船、坐船,還帶了許多中國的名貴物品,如瓷器、絲綢、漆器、青銅器、玉器等。當中午來臨時,27800餘人和航船兩百餘艘,在鄭和的率領下,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開始了世界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壯舉。這途中,給鄭和沿海各國帶去了友誼、特產和先進技術,還幫助明成祖朱棣擴大了貿易市場,恢復和發展了同許多國家的關係,穩定了沿海一帶的局勢,中國的國際威望進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讀了這本書,在我的腦海中,彷彿出現了寶船隊在遼闊的大海上行駛的情景;在我的耳中,彷彿響起了巨浪無休止的轟鳴……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覽沿海國家的風景、特產,瞭解當地習俗。我要向鄭和學習,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更是要努力學習,最終成就夢想! 南昌路小學 四(2)班 姚欣怡
6次下西洋的鄭和
鄭和(1371一1435),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明初入宮當太監,因在燕王朱棣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過軍功,賜姓鄭。 1405年(永樂三年)率水手、官兵2.78萬人,乘“寶部”63艘,通使“西洋”,兩年後返回。以後又6次下“西洋”,至1433年,總共28年間,經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麥加,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日)鄭和與世長辭。
由鄭和下西洋的紀念郵票想起
翻開一本本心愛的郵冊,我總彷彿進入了一個琳琅滿目的世界,映入眼簾的,滿是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精緻的郵票。其中最令我心動的,是一套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的紀念郵票,它色彩斑斕,畫面上,一派氣勢非凡的景象:百舸爭流,千帆齊發,浩浩蕩蕩。右上方是一幅標著航線、金黃色的地圖,左上方是一個戴著官帽身著官服,手中拿著一卷書,目光十分長遠的人物。他,就是我國古代舉世聞名的航海家——鄭和!看到這,我不禁浮想聯翩……聽爸爸說,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比西方的哥倫布航海早八十年,這個壯舉充分說明,當時,中國的科學技術、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都比西方強得多。六百年前,泉州,東南沿海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鄭和就是從這裡跨海遠航下西洋的。早在宋元時期,泉州是個十分繁華的古城,是東南沿海國際貿易的中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那時的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世界第一大港,其繁華富饒可想而知。然而,開啟歷史叢書,我難過地得知:明朝的衰落,清朝的腐敗, 政府的黑暗,使本享有東方雄獅之稱的中國成了不堪一擊的虛弱大國。泉州,整整五百多年不再現往昔的輝煌。原來熱鬧非凡的貿易市場已無人問津,本是喧鬧無比的海港只有幾隻小木船在遊蕩,昔日盛開的刺桐花黯然凋落……二十多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喚醒了沉睡五百多年的泉州古城,從那天起,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棟棟接踵而至,在泉州大地衝天而起。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橋橫空出世,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機場港口毫不遜色,工業區、開發區、石油化基地、高科技園區等許多一流的經濟開發區如雨後春筍,各行各業風起雲湧、興旺發達。泉州鐵觀音的茶香飄向五湖四海,蘆柑的甜美滋潤讓外國人讚不絕口,秀美嬌豔的花卉走出國門,龍眼的甜蜜沁心讓世人樂不思蜀,精美絕倫的陶瓷享譽中外,紡織服裝業名揚四海,製鞋業名氣之大無人不曉……泉州港熱鬧非凡,沿海大道風光無限,孤獨的小舟已漸變為一艘艘萬噸巨輪,它們滿載著五花八門的貨物乘風破浪駛向往日鄭和走過的航道,泉州港又是一派“漲海聲中萬國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今年來又相繼榮膺“最佳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稱號,那些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名勝古蹟和新開拓的景點,每天敞開雙臂熱情地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昔日的泉州,曾令世人刮目相看。今日的泉州,輝煌遠勝六百年前。七下西洋的鄭和,如果泉下有知,難道不為歷經坎坷的今日泉州,感到驚歎和欣慰?!有勤勞勇敢的父輩,有志向高遠的我們,我相信,我的集郵冊裡,除了《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木偶》《古代帆船》《鄭成功收復臺灣340週年》等郵票外,還會有越來越多關於展示泉州輝煌的精美郵票!2005-10-16
讀後感——《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讀了《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之後,我被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豐功偉績所震撼。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鄭和的聰明與勇敢,機智與鎮靜。在危險面前他永遠是最勇敢,最鎮靜。在困難面前他它永遠是最聰明,最機智。而在海上他又永遠是威風凜凜,這是多麼令人敬佩啊!我幾乎一口氣讀完了這本記載鄭和所有航海經歷的書,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洋沿岸國家,非洲國家的友誼也不會如此的深。在海上,鄭和也有著一系列的功績。當時,鄭和前往舊港時遇到了海盜的襲擊,但英明的鄭和不僅沒讓自己的船員受傷,還消滅了海盜五千多人,燒燬賊船十多艘,連海盜的窩也被官兵搗毀,使“絲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三下西洋時鄭和又將錫蘭山兇暴貪婪的國王亞烈苦奈兒智擒,使錫蘭山問題和平解決,使海上“絲瓷之路”完全暢通。不過,談起幼年時代的鄭和,我也不得不為他嘆息。記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在這殘酷的戰爭中,鄭和一家遭受了滅頂之災。三十九歲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去,而小鄭和則被明朝軍隊俘獲,慘遭閹刑,小鄭和那年才十一歲啊!生龍活虎的小鄭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並沒有氣餒,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為了燕王身邊智勇雙全的一個內侍。多麼偉大的人啊!因為他我們成了海洋強國!真的,正如書中所說:“海強則國強,海靜則國寧,讓一個和平、強大、寬容大度的禮儀之幫、崛起的中國從海洋中走來。”也正是在鄭和不屈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指引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業中,他的事蹟將不斷激勵著我們,增添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鄭和下西洋》讀後感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傳遍了世界的千山萬水。他以博大的氣概和偉大的英勇精神,帶領明朝龐大的船隊,載著中國人民的友誼,歷經千辛萬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時間,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經到達過非洲的紅海一帶,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他沿途一路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文明禮貌帶到了落後的東南亞地區和非洲地區,它的影響深遠,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是中國外交史上歷史性的突破,那裡至今還保留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印記,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沒有侵略的遠航,這可比哥倫布的遠航強多了。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鬥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在海上。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後人學習的榜樣。每當我們面對著浩瀚的大海,每當我們發出深切的呼喚時,總能想起鄭和那載著文明的金碧輝煌的大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大海上的壯觀景象,他的一切豐功偉績流傳千古、他的百折不饒、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著世人。“海強則國強,海靜則國寧。”鄭和讓一個和平、強大、雍容大度的禮儀之邦—中國從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鄭和開拓進取精神指引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業中,他是多麼偉大啊!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應該向鄭和學習,以他為榜樣,學習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勤奮努力,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做時代的先鋒人。我還夢想著將來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誼、和平、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