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說課稿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說課稿1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絡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式
1、說匯入:透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匯入和反問法匯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
(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係?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裡?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裡?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透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麼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後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說課稿2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透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透過自己繪製時區分佈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絡。
3、 透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資訊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裡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
透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於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為: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啟用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絡、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式:
說匯入:
以實際生活為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透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啟用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裡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並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隻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動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製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絡與區別,並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影片“厄瓜多赤道線上的怪現象”,總結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資訊的能力。
在遊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小結:
課堂小結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還要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