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陽吳楚農耕文化園導遊詞
江蘇省溧陽吳楚農耕文化園導遊詞
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尊青石雕塑,叫“扶犁開耕,”它是我們農耕文化園的標誌性建築!俗話說 “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扶犁開耕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也象徵著秋天收穫的起點。大家要有興趣,可在此留影紀念。
(大門)我們現在的位置是農耕園的大門,大家抬頭看,門額上“吳楚農耕文化園”的幾個隸書大字,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書寫的。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叫“吳楚農耕文化園”呢?因為古時的溧陽,屬於吳國,又和楚國交界,所謂“吳尾楚頭,”“吳風楚韻,兼而得之。”當年楚國的伍子胥逃亡吳國,就是從溧陽經過的。京劇裡有一齣戲叫《文昭關》講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而這昭關就在安徽廣德縣境內,離這兒也不遠。
我們農耕文化園的建築風格為徽派建築,粉牆墨瓦,高高的馬頭牆,氣派的門樓。這院門雖不豪華張揚,但院內卻別有洞天。既像官府人家,又像百姓民居。這就是中國人講究的“中庸”、“內斂”。好,請大家入園參觀。
(照壁)大家現在看到這一堵牆,叫照壁。這是中國古建築中特有的格式。無論是皇宮官府、大戶人家、還是寺廟社壇,都可見這堵牆。它起著遮掩戶內情況和裝飾的作用。
我們眼前照壁上寫著一個“稼”字,它有兩層意思,一是莊稼的“稼”,表示春天播種,秋天收割,夏天澆灌,冬天收藏。這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關鍵詞。二呢,這“稼”字是由禾和家字組成,禾代表稻穀,代表糧食,一戶人家有了吃的糧食,那一年的生活就不用發愁了!因此,照壁上這個稼字,代表著五穀豐登,代表著家業興旺!
整個吳楚農耕文化園分為農耕文化、採茶製茶、生態製陶和農趣體驗四個主題園區,每個主題園區都有若干個特色分明的功能和展示區構成。現在我們首先進入的是農耕文化園區。
農耕文化園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同時,也發明了許多農耕用具。“伏羲結繩,神農作斧,”這些都是動人的傳說。從夏商周到秦漢唐,先民們“耕而食,織而衣,建屋宇,造舟車,冶銅鐵;”世代相傳著以農為尊的傳統思想。這裡所展示的食從我國世世代代的農業先人中選出的幾位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介紹伏羲、神農等人物);我們可以看一看,他們在我國農業不斷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幾位農業先人介紹的下面,我們收集了古農書上記載的五穀雜糧,這也一位著從這裡開始我們真正走入了農家的生活。
(介紹馬一龍,著重是《農經》)。在溧陽農業發展史上,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國子監司業馬一龍。馬一龍是位才子,他是位文學家、書法家、民間文藝家,還是位農學家)
(生產工具展示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農耕文化園的生產工具展示區,這裡所展示的`是農業生產的第一步,開耕;播種之前是要先開田的,這裡擺放的是開耕的三大件:犁、耙、耖;(介紹)
大家看到的這個車是時代就有了的(歷史)但是它一直到解放後我們還有絕大部分地區使用它來灌溉農田;
(農副百工區)我們現在走進的大廳是農耕文化園的主體建築之一,農副百工區。徽派建築不講究外形的恢宏氣派,而講究院內的精美厚實。這樣的“四水歸堂”是農居典型特色,體現了封建社會封閉以及自我滿足的一種心態,所謂“肥水不外流”。而這種廳堂式建築一般用於集合、聚餐之用。
大家看到牆上的圖片,是過去的“三百六十行。”由於社會分工,手工業匠人有三百六十行之分,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裡展出的圖片是有代表性的一百七十八種。
(生產工具展示區)這裡擺放的也是農耕工具,前面是開耕,這裡就是從收割-脫粒-儲藏。(挑幾件農具具體介紹一下)
(養蠶)這個區域所展示的是從養蠶到紡紗織布的全過程。
這裡擺放的是幾件古時候的交通工具(介紹)
(翠竹聞鳥)我們現在所處的院落叫“翠竹聞鳥”。在黑瓦白牆中,一片翠綠的竹林展現在大家的眼前。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要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竹筍炒鮮肉。竹子的高風亮節,被歷代文人欣賞品味。江南園林民居,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觀賞植物,如果竹林中再傳出幾聲清脆的鳥鳴,那就更是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了!
(農家小院)大家現在經過的是農家小院。這是一戶典型的江南農家,院內的水田、菜地都是江南農村所獨有的特色;大家請隨我進屋參觀。中間是廳堂,接待客人和吃飯用的。左邊是臥室(生活用具介紹);右邊呢是灶間(具體介紹)。出門以後,大家知道這屋角的小房子是做什麼用的?對了,這是豬舍,是農民養牲畜用的。如果我們擁有了這樣一個獨立的小院,生活上自給自足,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上這裡來住上一陣。
(烏山白鷺)前面的樓閣是農耕文化園的第一個制高點,叫“烏山白鷺”。有興趣的朋友可登臨一下,大家看到對面的山峰叫烏山,山上青松蒼翠,綠樹成陰,林密草深,遠看烏黑一片。大家再仔細看看,山上的樹梢頂是不是有許多白鷺停在那裡?對了!每到夏秋季節,大批的白鷺都會飛到這裡來安家落戶,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