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民俗博物的導遊詞

興山縣民俗博物的導遊詞

  興山縣民俗博物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我姓王,以後大家就叫我小王。今天我帶大家參觀的是古人的智慧結晶-——興山縣民俗博物館。

  (小作者以導遊的身份出場,熱情大方的出現在遊客面前)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雄偉壯觀的古城門和兩間古樸典雅的房屋就是"古夫民居",他們都是明清建築,還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哦!它主要由望山門、吳翰章老屋、陳伯炎老屋等建築組成的,希望大家在此玩得開心、愉快,體驗到興山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引導詞設計精當,介紹博物館的大致情況,讓遊客一目瞭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古城樓就是望山門,它是老縣城高陽古城的西城門,始建於明代,康熙十年擴建,嘉慶九年重修,三峽移民搬遷到古夫現址復建的,它是高陽古城儲存下來的唯一的古城門,對研究興山的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先點明介紹的物件,然後選取最有特色的內容有序地介紹。猶如帶領讀者一同去參觀)

  我們先看看第一展廳——陳伯炎老屋。古人把自家的門檻修得很高喲,大家要注意腳下的門檻哦!大家跨進大門後朝上看,這個房子頂部是不是有一個大洞?底下放著幾口大缸,這是做什麼用的?下雨時把缸搬到洞下接水,發生火災時,可以用缸裡的水滅火,人們把這種結構的房子叫天井屋。山牆是五破圖風山牆,整個房子的風格和現在的各位抬頭房子的風格是不是別具一格?各位抬頭看,這是一塊進士匾,這塊匾是光緒皇帝賜給我們興山人陳映奎的進士匾。大家跟著我繼續往左走。這是陳伯炎的廚房,大家看這個是做月餅的模具,這個是送飯的籃子,這個是雕花櫥櫃······我們穿過廳房,上幾步臺階,就看到一個天井臺,天井左側的廂房是小會客廳,小會客廳中間掛了一幅嘉蘅寫的"慶衍稀齡"的牌匾,大家發現沒有?"慶"字沒有了,"慶"是被主人鋸下來燒掉了,"衍稀齡"幾個字是被主人當做床板才得以儲存下來。

  (一連串的問題,吸引了遊客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時用簡介明瞭的語言概括了第一展廳的特點,親切的話語拉近了自己與遊客的距離)

  往前走,就是中堂,中堂兩側擺著八把酸枝木椅,各位遊客請看,正前面擺著雕花春臺,上面放著石刻祖宗神像和雕花牌位,大家抬頭看,這幅福星高照、八仙過海的繡金匾,字都是用金絲線繡成的,有很強的立體感,人物的發須、頭髮也都是用的真人發須和頭髮,繡金匾對面掛著兩盞燈籠,上面雕著龍,下面雕著鳳,因此得名清代雙鵰龍鳳燈籠。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主臥室。大家看這張床上的花紋多麼精細,都是先用細小的工具在床上雕出花紋,再把牛骨鋸得跟花紋一般大小再鑲嵌進去,所以叫嵌骨雕花床,裡面還有衣架。主臥室對面是小臥室,也放著一張嵌骨雕花繡花床,這張床的工藝也是把牛骨嵌上去的,周圍雕了許多花紋,看上去非常華麗。古人的'工藝是不是很高超。工具房裡面有馬鞍、織布機、馬蹬等,做工精細,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小作者按照行蹤的順序,向讀者介紹了博物館的中堂、臥室……條理清晰,感染力強,令人神往)

  請大家跟隨我到第二展廳----吳翰章老屋,吳翰章可是我們興山的名人哦!他寫了許多書,到現在還存在我們國家圖書館裡。現在吳翰章老屋的有些院落已被摧毀,我帶領大家去最精緻的雕花鏤空千工床,這種床歷時數年,是古代能工巧匠費盡心思打造出來的,所以叫千工床,上面佈滿樹枝的花紋,分為五層,更加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心靈手巧。

  今天遊覽民俗博物館的精彩內容我給大家介紹完了,甚餘時間大家就自己參觀:佛堂、書房以及院子的石磨、石馬······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真實、貼切、自然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導遊詞中,突顯了導遊的身份和作用)

  教師總評:

  讀罷王崧宇小朋友的導遊詞,眼前彷彿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導遊,正帶著一些遊客在遊覽民俗博物館呢!聽,小導遊正向遊客繪聲繪色地介紹著。

  這篇導遊詞洋洋灑灑一千多字,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王崧宇同學對導遊詞的寫作掌握得很不錯。有模有樣,十足的一個小導遊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出色的小導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