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導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只有自身體驗親臨險境,才能夠得到真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該詞的成語故事及解釋,歡迎查閱與借鑑,謝謝!

  【漢語注音】: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成語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成語語法】:複句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分句;指經歷艱難才能成功;含褒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穴:巢穴;焉:怎麼;不進入老虎的洞穴,怎麼能抓得到老虎的幼子。形容不親自涉險就不能成功。比喻只有自身體驗親臨險境,才能夠得到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近義詞】:親臨其境、迎難而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反義詞】:膽小如鼠、知難而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東漢時期,班超奉漢明帝之命出使到西域,同鄯善國交好。他帶領一隊人馬,千里迢迢跋涉到新疆,鄯善國的.國王非常熱情隆重的歡迎他們的到來,並奉他們為上賓。但是過了幾天,鄯善國國王突然對他們冷淡疏遠起來,不僅不接見他,還派士兵監視他們。班超感覺到情況有變化,連忙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經分析後,大家一致認為,國王態度如此搖擺不定,應該是因為近日北方匈奴的也派使者前來訪問,國王不知親近哪一方,才會有如此變數,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果然,他們的猜測被證實了。有訊息說,匈奴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壞話,還派使者要挾國王,鄯善王整日憂心匆匆。班超知道後對部下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完成皇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必需除掉匈奴。”於是一天夜裡,班超派士兵潛到匈奴營地,殺了匈奴使者,放火燒了他們的營地。第二天,鄯善國國王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也知道班超的用意,與他握手言和同意歸順漢朝,並且還把兒子送到洛陽當質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例句】

  《周書.李遠傳》:“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不入獸穴,不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黃忠催軍馬隨後而進,劉封曰:“軍士力困,可以暫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馬先進。”

  毛澤東《實踐論》:“‘不入虎空,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造句】

  只有敢去做才會有收穫,都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這麼回事。

  陽光家教是幾個老師發起的大型培訓機構,剛開始無人問津,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