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報告

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教師職業決定了教師必須擁有健康的心理,而在現實生活中個別教師虐待學生的事件時有發生。為了弄清我縣教師心理健康現狀,我們開展了《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標準及對策研究》的南充市普教科研課題研究。透過調查分析,摸清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為縣教育局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決策依據,為課題後期研究成果提供對比的依據,併為全面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基。

  二、調查物件與方法

  (一)調查物件

  本課題研究物件為國家級貧困縣--儀隴縣中小學教師。我們採取整群隨機抽樣法,抽取本縣儀隴中學、金城中學、復興中學、永樂中學、馬鞍中學、金城小學、永樂小學、馬鞍小學等12所中小學的367名教師組成樣本(其中高中教師133名、初中教師142名、小學教師92名,女教師129名),作為研究物件。

  (二)調查方法

  1.調查工具

  運用精神衛生界臨床常用的“SCL-90症狀自評量表”為測試工具。該量表共有10個因子、90個評定專案,其中包括思維、情緒、行為、人際關係等內容,能全面反映被試心理和行為全貌。量表採取五級評分制:無該症狀反應的評1分;輕度評2分;中度評3分;偏重評4分;嚴重評5分。

  運用“工作壓力自測問卷”為測試工具。該量表20道選擇題,選A得3分,選B選得2分,選C得1分,並將各小題得分相加。

  2.調查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發出問卷400份,採用團體施測法,由經培訓的教師擔任主試,由主試向被試說明測查要求後,被試填寫問卷,當場回收。課題主研人員確定有效問卷367份,採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採用均數差t檢驗、z檢驗和方差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教師生活在沉重的壓力與焦慮之中。

  (二)結果分析

  1.近1/5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其主要心理障礙是強迫症狀、軀體化、飲食與睡眠、抑鬱、人際關係敏感等,其中發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軀體化、強迫症狀、抑鬱。該結論也與國內許多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很多研究發現,教師職業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緊張性增加,工作滿意感下降。還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多數對個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因此導致心理健康問題,使軀體健康下降,飲食睡眠不好,抑鬱增加。同時,工作中的人際衝突也會使工作滿意感下降,強迫是工作及生活緊張導致心理壓力的一種反映,教師普遍責任心強、工作強度大,常常為了工作不得不犧牲休息時間,這顯然不利於心理健康。

  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導致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社會轉型期道德倫理等的新舊交替,使社會行為標準出現了暫時失範現象,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及教育學生的必要性,使他們對這一現象體驗得更深刻;二是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在學歷、現代教學方法與技術、知識更新等方面要有全面的發展,使得教師很容易產生壓力和焦慮;三是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庭負擔重;四是教師渴望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社會對教師這一群體的期望值太高,家長、學校、社會的壓力,使得教師長期生活在壓抑的氛圍中;五是教師之間的相互競爭,衡量標準的單一化(僅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標準),使得教師之間人際關係緊張;六是教師的娛樂時間很少,得不到有效的放鬆等。

  2.男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師

  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處於社會的轉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對於傳統意義上擔負養家餬口職責的男教師,衝擊力遠遠大於女教師;另外,工資待遇低、住房緊張、經濟困難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帶入家庭,從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認為是有責任改變現狀的角色,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對男教師的影響無疑比女教師要大得多。

  3. 40-49歲年齡段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國內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這說明體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識技能的相對滯後,會使中年教師感到不適。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長不利,父母年邁多病,家庭住房等,都會增加一些憂慮和實際負擔。並且這些教師的教齡大都在20年以上,長期單調刻板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職業倦怠,出現情感冷漠和身體虛弱。強迫症狀較突出可能與教師職業特點有關。作為教師,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絕對化,不給自己留有餘地,無形中容易損傷自己的心理健康。

  已有研究表明,40--49歲年齡段教師,主要擔心的是子女問題、健康問題和住房問題,大多數學校目前都實行競聘上崗的舉措,這給教師的生存帶來了壓力。並且,40一49歲的教師正處於生活事件多發階段。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越多,尤其是負面生活事件,則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越多。

  四、調查結論

  1.農村教師心理趨於健康。本研究的367名中小學教師在軀體化、焦慮因子上得分高於全國成人常模,精神症狀得分與全國成人常模一致,其餘7個因子得分均低於全國成人常模,其中軀體化得分呈極顯著性,說明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趨於健康。

  2.男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師。男教師與女教師相比在敵對、軀體化、強迫症狀上呈顯著性差異,在人際關係上呈極顯著性的差異。

  3.不同年齡段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或不顯著差異。其中40--49歲年段教師心理障礙多於其他年齡段教師,說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4.存在心理健康障礙或心理健康困惑的教師人數比例低於其他同類研究。低於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題組對遼寧省中小學教師的.抽樣結果(51.23%)的32.97%;低於劉霄對中西部地區教師的調查結果(25%)的6.74%。

  5.對不同群體教師心理健康的特徵研究結論亦不一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題組對遼寧教師研究的結果是:“從心理有問題教師的分佈上看,小學多於初中,初中多於高中,城市多於鄉村,而小學女教師的心理問題多於小學男教師。”另據劉霄對中西部地區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結論:“中西部地區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國內成人常模;女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師;40歲以上教師軀體症狀、強迫症狀問題較突出;40歲以下教師在人際關係方面問題較突出”。而我們研究的結論恰與國家課題組的結論相反:從心理有問題教師的分佈上看,中學教師多於小學教師,男教師多於女教師。與劉霄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師”結論例外)。

  6.重視農村教師心理健康與教育。在新課改實施中要想實現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重視農村教師心理健康與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