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結構認知實習報告

土木結構認知實習報告

  在你實習的時候是如何寫實習報告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土木結構認知實習報告,歡迎閱讀。

  土木結構認知實習報告【一】

  實習目的:

  1、透過參觀實際建築,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工程製圖、建築材料,材料力學以及房屋建築學課程的認識,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透過參觀,運用所學知識品評建築的優缺點,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欣賞水平,培養專業審美標準。

  3、透過實習,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工藝,熟悉房屋構造,瞭解建築材料的特性及應用。

  4、透過實習,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達到學有所用,同時為以後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5、瞭解目前我國過施工技術與施工組織管理與監理的實際水平,聯絡專業培養目標,樹立獻身社會注意現代化建設,提高我國建築施工水平的遠大志向

  6、實習地虛心學習,瞭解具體施工細節,學習工人師傅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實習地點:學校及泰安周邊工地,肥城鋼結構加工廠,濟南某建築工地

  實習時間:20xx年6月27日——7月1日

  實習日程安排:

  27日上午:山東農大工科實驗大樓下午:志高國際

  28日上午:普惠工程下午:農大南校(因下雨未去)

  29日上午:山景疊院下午:參觀市文化藝術中心樁基礎

  30日參觀肥城一騰鋼結構加工廠

  1日參觀濟南某工地新材料與技術的應用

  實習內容

  一、工程概況

  1、工科實驗大樓:整體採用框架結構(電梯間為剪力牆),填充為加氣混凝土砌塊。

  2、志高國際:高層建築,我們參觀的為7#樓,28層。地下為整體車庫,採用筏板基礎,框剪剪力牆結構。抗震等級為4級。

  3、普惠工程:採用剪力牆結構,箱型基礎,梁板式樓梯,新型的保溫材料和施工工藝,防火等級b1級,梁板式樓梯

  4、山景疊院:採用框架結構,獨立基礎和筏板基礎,屋面為fbs防水卷材。防火等級b2級,防水等級p6、總建築面積8、2萬平方米,我們參觀的為其中的5#樓

  5、市文化藝術中心:佔地面積385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1萬,地下面積1、8萬,276個車位。建築層數為5層,採用框剪結構,剛性屋蓋,樁基礎(514個樁),單樁承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採用fei樁基動測分析系統,長螺旋鑽孔泵送成樁後插鋼筋籠施工技術等先進技術。綠地率13、1%

  6、濟南某軍區工地:為配體建築,總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共5層,其中-1層層高3、5米。跨度為8米,屋面板採用上翻梁,現澆暗箱。

  二、實習分析

  透過五天的觀察分析建築內部構造,分析如下:

  1、結構:

  當今的建築主要採用的是框架結構或者是框架剪力牆結構,磚混結構也採用但用的比較少。我們所參觀的施工工地三處都採用的是框架——-剪力結構。它是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兩種體系的結合,吸取了各自的長處,既能為建築平面佈置提供較大的使用空間,又具有良好的抗側力效能。這種結構是在框架結構中佈置一定數量的剪力牆,構成靈活自由的使用空間,滿足不同建築功能的要求,同樣又有足夠的剪力牆,有相當大的剛度,框剪結構的受力特點,是由框架和剪力牆結構兩種不同的抗側力結構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2、構造柱:

  磚混結構設計中,為了加強建築物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使建築物在地震中避免或減輕破壞,根據抗震規範,我們設定一定數量的圈樑和構造柱,來增強和提高建築物的抗拉、抗裂效能構造柱的設定位置的規定:規範規定無論房屋的層數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應在外牆四角、錯層部位橫牆與縱牆交界處、較大洞口兩側、大房間外牆和內橫牆交接處。樓梯間四角最好設定。上人屋面的女兒牆也應設定構造柱。跨度比較大的梁,如果不設定牆垛或墊塊,也應有構造柱。而在框架剪力牆結構中,為了加強砌塊隔牆的整體性,應在砌塊隔牆的適當位置設定構造柱或圈樑,具體設定位置和磚混結構的一樣。

  工科實驗大樓完成後的構造柱屋頂構造柱未澆注前的構造柱

  3、砌塊牆構造

  (1)增加砌塊牆的整體性措施

  a、塊牆的接縫處理

  砌塊在厚度方向大多沒有搭接,為了加強砌塊牆在水平的整體性,因此砌塊的長向錯縫搭接要求較高。另外砌塊建築還應在適當的位置設定圈樑。當圈樑與過樑位置接近時,往往用圈樑取代過樑。

  b、設定構造柱

  砌塊牆的豎向加強措施是在外角、牆的轉角以及外牆交接處增設構造柱,將砌塊牆在垂直方向連成整體。

  c、拉結鋼絲網,使剪力牆與砌塊在後期澆注時形成一個整體,提高建築物的整體性。如圖

  工科實驗樓拉結鋼筋網山景疊院防水

  (2)防潮構造

  砌塊的吸水性強,易受潮。在易受水的部位,如簷口、勒腳、窗臺、近應做好防潮處理。如在最下層鋪設3-5層磚,山景疊院在勒腳處塗1、5m厚的絕緣質防水,外加保護層(如圖)

  (3)不承重設定

  為了保證砌塊牆不承重,應在砌塊牆的頂部與樓板相接處,應用粘土磚斜砌或留20毫米的空隙,用木楔打緊,後用砂漿填縫。

  4、施工縫、變形縫和後澆帶

  施工縫:受到施工工藝的限制,按計劃中斷施工而形成的接縫,被稱為施工縫。混凝土結構由於分層澆築,在本層混凝土與上一層混凝土之間形成的縫隙,就是最常見的施工縫。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縫,而應該是一個面。因混凝土先後澆注形成的結合面容易出現各種隱患及質量問題,因此,不同的結構工程對施工縫的處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變形縫包括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他們的作用是保證房屋在正常溫度變化、基礎不均勻沉降或地震時有一些自由伸縮,以防止牆體開裂,結構破壞。而後澆帶是在高層建築中來代替變形縫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縫寬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縫隙暫時不澆注混凝土。縫中鋼筋可採用搭接接頭,等荷載差不多穩定時,一般是結構封頂兩個月後再澆注混凝土。後澆帶都是用於建築長度大於50米的建築。而當建築長度小於50米時並且是框架結構,這時為了保證建築物的整體性和一定的剛度,就的設定單元牆來增加建築物的整體性和剛度

  山景疊院未澆築的後澆帶內加鋼板防潮

  5、基礎:

  基礎結構的選擇與建築物所承受的荷載,地質條件等有關。泰安地下多為堅硬的花崗岩,地基條件好,因此多為筏板,箱型基礎,樁基礎很少採用,我們參觀的市文化藝術中心則為樁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樁長26-40米,樁徑800mm-1200mm。採用泥漿護壁灌注樁後壓漿技術、長螺旋鑽孔泵送成樁後插鋼筋籠施工等先進技術。泥漿迴圈方式有正迴圈與反迴圈兩種,此處選擇的'為正迴圈。樁基礎特點:a。樁支承于堅硬的(基岩、密實的卵礫石層)或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層,具有很高的豎向單樁承載力或群樁承載力,足以承擔高層建築的全部豎向荷載(包括偏心荷載)。b。樁基具有很大的豎向單樁剛度(端承樁)或群剛度(摩擦樁),在自重或相鄰荷載影響下,不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並確保建築物的傾斜不超過允許範圍。c。憑藉巨大的單樁側向剛度(大直徑樁)或群樁基礎的側向剛度及其整體抗傾覆能力,抵禦由於風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載與力矩荷載,保證高層建築的抗傾覆穩定性。d。樁身穿過可液化土層而支承於穩定的堅實土層或嵌固於基岩,在地震造成淺部土層液化與震陷的情況下,樁基憑靠深部穩固土層仍具有足夠的抗壓與抗拔承載力,從而確保高層建築的穩定,且不產生過大的沉陷與傾斜。常用的樁型主要有預製鋼筋混凝土樁、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樁、鑽(衝)孔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鋼管樁等。

  6、牆體保溫:

  外牆保溫指採用一定的固定方式,把導熱係數較低的絕熱材料與建築物牆體固定一體,增加牆體的平均熱阻值,從而達到保溫或隔熱效果的一種工程做法,分為內保溫和外保溫,現在多為外保溫。我們參觀的普惠工程才採用新型的夾心保溫技術即將保溫材料置於外牆的內、外側牆片之間,此種保溫具有保溫效果好,耐久性好等優點,但施工難度大。

  7、樓蓋:按施工方法分為裝配式、裝配整體式、現澆式。

  普惠工程外牆保溫

  在濟南某軍區建築工地,我們參觀了一種新型的現澆箱型樓蓋。作為配體建築,高度不可超過主體,為滿足此要求並保證其設計淨高故採用箱型工藝,實際上為無樑樓蓋結構形式的一種變形。若採用有梁樓蓋,由於建築物跨度較大為滿足需求,主樑高度為75公分左右,相比較而言,採用箱型樓蓋只需30公分左右,在保證淨高的基礎上層高降低40公分左右,大大降低了建築物的整體高度。

  8、鋼結構、鋼筋加工工藝等

  在泰安肥城一騰鋼結構加工廠房,我們參觀了單層鋼結構廠房的構造以及其生產工藝。鋼結構廠房跨度和高度較大,為保證其剛度、穩定性和抵抗風荷載需每隔6米設定抗風柱並每隔一段距離設定斜支撐以增強結構的整體性。

  鋼結構的連線方法有焊接,螺栓連線和鉚釘連線。鉚釘連線的構造複雜,用鋼量大,施工麻煩,現在很少應用。焊接連線是現在鋼結構最主要的連線方式。其優點是可以連線任何形狀的結構,不削弱構件截面,構造簡單,不需要拼接材料,生產效率高,易於採用自動化操作,連線的剛度較大,密封效能較好。缺點是因焊接過程中區域性區域受到高溫作用,加熱和冷卻不均勻使構件產生焊接殘餘應力和焊接變形。影響結構的承載力,剛度和使用效能。另外,焊接質量易受材料和操作的影響,一旦發生區域性裂縫容易擴充套件到整體。螺栓連線的優點是裝拆方便,缺點是要在板件上開孔削弱構件截面。增加工作量需搭接連線體

  鋼筋在建築施工中應用廣泛並且需求量大,在建築工地上我們還認真觀察了構造柱,柱,聯絡梁,預埋洞口,樓板,鋼筋籠等的構造和鋼筋加工處理。就柱子而言,三四條梁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著。

  二、實習總結:

  透過這一次認識實習,我對相關的專業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學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觸的東西,受益頗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深入工地一線的參觀,使我能夠將所學理論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系統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化了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初步體會到建築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的工作特點,熟悉了工程設計與施工現場的各種技術和管理工作,在實習中,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培養,為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做好思想準備。此外,透過實習,我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對建築施工的理性認識。

  土木結構認知實習報告【二】

  前兩天,我們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第一次實習開始了,實習分兩部分:參觀施工、建工實驗室現場與觀看錄影和以依據建築規範及設計原理完成中小學教學樓的平面、立面、剖面設計。透過參觀學習使我們對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實踐起了提示了嚮導的作用。現在我就對參觀施工現場與建工實驗室這部分內容作一個總結。

  上午:參觀學校科技樓施工現場

  星期一上午我們參觀了學校在建的十四層科技樓。當我們到達集合地點時,我看到同學們頭上都戴著工程帽;同時工地的生活區與施工區的門上也寫著: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如施工現場;當然在科技樓結構主體外面的防護網上也寫著標語: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由此可見在建築施工當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過去由於生產企業不重視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傷和死亡事故,這些事故給工人和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同時,為了確保施工能順利進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磚牆圍護起來的,只有建築施工的各種車輛和內部人員才可以出入,我們實習也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呢!

  進到施工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樓的結構主體,當時結構主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像建築和不好看。這個可能是因為它和我所看到的過的已經建好並投入使用的樓不同。主體前面有個很大的場地,這個場地是堆放建築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鋼筋,沒有水泥、砂、石之類的建材,這是因為現在已經都採用了成品混凝土來澆築結構了。這樣可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減少施工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在鋼筋堆放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型號的鋼筋是分開放的,而且還在其前面標明鋼筋的型號和進場時間等資訊。

  我們跟著現場管理員上了樓,我們踏上用鋼管和鐵網搭接成的梯子,開始覺得很危險,四周都有伸出來的鋼管或鐵條。二三樓的模板和支架已經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撐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們都覺得層高變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構造柱,它們是用來加大牆的強度的,以避免因牆身過長導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們看到上面幾層樓板的支架還沒有拆,這些支架是用鋼管和模板組成的,鋼管很密,可見要承受完全沒有強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上到第十層,我們看到工人們還在綁紮鋼筋,柱和梁的鋼筋已經綁紮好並放到了模板預留的槽裡。我觀察了其中的幾條梁和柱,就像老師說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樑有九條,次梁有六條;上不是架立筋,主樑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間用箍筋綁紮。而柱子就不一樣了,三四條梁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著。擺好的鋼筋就要用鐵絲綁紮好,為了保證麵筋不被踩低下去,還要用馬蹄筋將其抬高。在看板筋時我們發現連同鋼筋一起鋪設的還有電線管,這是電專業和結構專業合作的一個體現。

  我們的現場參觀時間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佈置板筋,沒有看到他們澆築柱樑板,砌築磚牆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認識也是很片面的,這個只能作為我們對施工的感性認識吧!

  下午:參觀建工實驗室

  建工實驗室是一座比較老式的工業廠房建築,外表像以前的民用建築。其頂部採用了預製鋼筋混凝土行架樑和混凝土板,這種構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梁的跨度,現在已經被廣泛使用的剛行架和鋼板所取代。其兩側柱子是典型的工業廠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於安裝吊車的軌道。其寬面也個立了兩根抗風柱,這些柱和每隔一段距離設的梁使牆能有足夠的剛度以抵抗強風的荷載。

  實驗室的作用在於給結構設計師一個能檢驗其設計可行性的場所,這對建築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科學實驗所必備的。

  在實驗室,我們看到了許多大型的實驗儀器,它們實質上都是給試件提供壓、拉、剪方面的應力,從而檢測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們的強度。

  結構構件(通常是柱樑板,當然也有樁)透過吊車吊到實驗機床上,然後對構件施加荷載,並透過設定在構件裡的感測器將應力和變形情況的有關資訊傳給相關儀器,實驗員記錄資料並分析處理變可以得出結果了!

  在實驗室,我們還可以看到做各種構件的模型。其中有做樁的鋼絞線和拉緊鋼絞線的套子等。

  當然,我們不僅看了各種機器,以及瞭解了它們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而且對建工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建立起一種實驗檢驗假設的觀念,這次參觀應該是有比較大的收穫的。

  第二天上午:觀看與建築有關的錄象

  前一天透過現場參觀,我們對建築有了一般的感性認識,但對於施工的過程與一些細部問題和可能發生的危險問題我們知道得還比較少。透過紀錄片的形式,我們能從整體的廣度來認知和學習。

  我們觀看了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的xxx大廈的建設過程,從錄影裡我們看到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建造過程,也看到了比較先進的施工生產技術,例如:泵送混凝土的澆築方法和高效的支模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給生產帶來了很高的效率。

  在第二部錄影中我們看到了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害,當然,除了人的生命外受到地震傷害最大的就是建築了。每當地震襲擊城市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建築毀於一旦,地震後的城市將是滿目瘡痍,我們平時習慣的街道樓房都消失了,這對我們的精神是很大的傷害。

   那些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沒有經過什麼抗震處理,在地震中是很容易被毀的。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房子大多是磚石結構或磚混結構,這種結構的抗震效能是很差的,幾乎不可以抗震的。然而有些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在地震中也不能倖免——當然這些情況還要對建築物所在的環境和它的固有頻率與地震頻率的關係進行研究——但原因往往是這些建築結構受力的不合理性。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為增強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抗震效能,研究和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方案,結構工程師們以為這些新的技術方案能使建築物有效的抵抗地震的襲擊,但結果很不幸,接二連三地有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倒塌,就連強度更大的高架橋結構在地震中也頻頻倒塌,這讓全世界的結構工程師感到恐慌。我們到今天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地震的活動狀況,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但即使能在地震前預測出來,也只是對人的逃生增加希望,對建築物毫無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地震振動對建築結構本身的傷害作用問題,我們的建築就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幸運的是,隨著鋼結構廣泛使用,結構工程師們發現,雖然很多設計抗震性很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紛紛在強地震中倒塌了,而沒有一列鋼結構高層建築出現過坍塌現象。這足以說明鋼結構建築在地震中的不倒優勢,同時也給那些處於地震活動頻繁的國家或地區帶來希望,他們可以透過少建或不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只建鋼結構的房屋來減少由地震帶來的損失。日本和臺灣都是這樣,現在臺灣連幾層的教學樓都要用鋼結構的。

  雖然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地震頻繁地帶不被人青睞,但在中國,尤其是大陸有的還是很多的。就拿廣州來說吧,每年廣州都要建很多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不能說好還是不好,但要真的發生了地震,那廣州的市民可就遭殃了,人口密集且人們又生活在容易受破壞的房子裡,其結果是很難想象的了!

  小結

  在實習中我們的確接觸了不少實際應用的東西,但離實際水平較高的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技術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發現我們看到的生產工藝都是不算先進的,就像我們看錄影的支模方式在科技樓還沒有用上,而人家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這可能是因為施工單位的物資匹備不足,但先進的生產工藝確實可以提高施工進度和生產質量。

  從建築發展的趨勢來看,鋼結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研究鋼結構的受力和增強鋼結構的耐火性是一個亟待深入的課題。

  當然我們還是要立足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學習,透過學習和實踐使我們對建築的構造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不能忽視某些可能發生的隱患,以確保我們建造的高樓真正地能應付各種緊急情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