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9篇)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1

  作為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於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於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為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裡也一直在糾結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後悔之心,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如果單單是的規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麼去告慰受害人家屬,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後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裡面表現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衝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衝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揹負虛無的十字架,對於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2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後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看完有一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係構思很巧妙,總是那麼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麼方向發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但是以什麼形式、什麼內容出現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沒有被殺害,她的立場到底會不會動搖呢?會不會奔走呼告,堅持讓史也和紗織為自己年輕時所犯的罪,接受應有的懲罰呢?

  我從內心深處來講其實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懲罰的,他在自己內心已經給自己判了刑,並將囚禁一生。相對於用一生默默贖罪、回報社會、造福群眾,在監獄裡揹負著那虛無的十字架,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我以上的觀點也僅限於這本書中的史也。畢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也只有在犯人受到應有的審判、接受應有的刑罰的基礎上,再來探討他們是否真的悔罪?刑罰對他們而言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於"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並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後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裡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於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於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並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於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屍體,史也和紗織並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揹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3

  "廢除死刑論中最強烈的意見,就是可能會因為冤假錯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張稍微不同。我質疑死刑,是因為我認為死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假設有一起A事件,兇手被判處*刑。另有一起B事件,兇手也被判處了死刑。雖然是兩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遺族也不一樣,但結論都一樣,都是簡單的一句死刑。我認為,不同的事件,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局。"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一部比較出名的小說,裡面描述了有一對平原夫婦(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為他們的女兒被強盜殺死了,這對夫婦成為了遺族(死者的親屬)。他們對殺死女兒的強盜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訴,一定要讓兇手"以死謝罪"因為兇手一直裝得悔過的樣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這件案子上訴到最高法庭,兇手已經厭倦了這種法庭上的爭吵,請求法官判他死刑,雖然知道兇手要判死刑,但是這對夫婦並不高興,因為兇手並沒有因為他所犯下的罪過而感到悔恨,而是因為厭煩才請求法官判處*刑。

  後來這對夫婦因為女兒的死離婚了。幾年後,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搶劫殺死了,然後他知道了小夜子離婚後幾年成為了一個作家,還在寫一本關於反對"廢除死刑"的書,認為只有兇手的死才能撫平遺族的傷口,殺人者必須償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樣因為女兒的死想讓兇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書,在訪問前妻的採訪物件途中發現了妻子的死不是單純的搶劫殺人,而是有一場謀殺(沒有預謀的殺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採訪物件中有一個人叫沙織,跟她說二十多年前與作為學生的初戀男友懷孕把兒子生出來殺死兒子的事,小夜子認為他們殺了人,要求沙織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為當初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揹負著虛無的十字架,並拯救了他的現任妻子花惠(因為被男人騙財騙色懷孕並沒有錢和勇氣生活下去想自殺的女人),而花惠的父親想女兒的老公史也不因為年輕的過錯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殺死了,這樣就不會有人告發女婿史也的殺子之過。

  在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殺人兇手殺人後的處境,並討論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是不是殺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讓兇手悔過(有一部分殺人有期徒刑結束後出來還是會繼續殺人)。而且書中有一個地方:遺族一致強調判處罪犯死刑,即使最後不能判處,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議,要讓罪犯揹負著虛無的十字架。我認為這個虛無的十字架也是這本書的中的精華,失去了親人的遺族都想讓兇手判處*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讓兇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過他曾經殺過人,我也曾經思考過,如果法院沒有判處兇手死刑,為什麼不親手去了結兇手的生命來為親人報仇,但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就知道這樣報仇並不能撫平失去親人的痛苦,只是滿足了復仇的慾望而已。(書中失去女兒的平原夫婦一直在上訴,在最高法院上訴的時候,已經做好如果沒有判處*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議,即使自殺也不去殺死兇手報仇。)

  書中有三件殺人事件。第一件殺人事件:平原夫婦女兒被殺,兇手在最高法院請求法官判處*刑結束;第二件殺人事件則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殺死,老人的律師利用老人為了掩護女婿的罪過殺人打人情牌請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第三件則是小夜子發現的年輕的情侶史也和沙織殺死他們的親生兒子這件二十年前的殺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開所有謎題後,發現史也和沙織已經揹負了二十年的虛無的十字架,史也不僅不顧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當作兒子,還成為了兒科醫生去救每一個兒童,沙織因為殺子一直過得不好。

  在男主揭開真相後,這對情侶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尋找他們兒子的屍骨取證卻沒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銷對這對情侶的公訴,根據書中的線索我推斷:即使法院撤銷了對他們所犯下的罪過的處罰,他們的內心也會對自己進行處罰,身上的虛無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並且比死刑還要嚴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揹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過當中。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殺人犯對他們的罪過而悔過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而且他們如果後悔了自己的罪過,一定會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會,像史也一樣,拯救他的妻子成為一個醫生去救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織的兒子的屍骨偷走了,認為他們一直為所犯下的罪過而受到足夠的懲罰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而已,只要他們去自首,也會因為找不到屍骨而不會對他們提出公訴。

  書中雖然一直強調不能廢除死刑,每一個殺人必須以死謝罪(明面上表達的意思),卻用故事來說對於不同的殺人應該有不同的判處,可能有人會覺得:又要一致判處兇手死刑,又要對兇手有不單單於死刑的懲罰,你這不是矛盾嗎,我應該相信哪一個才好,作者你的觀點是什麼?

  在我看來這正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他這本書立身於一個社會熱門的話題(死刑廢除),如果他偏向於一邊,另一邊的人就不會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選擇的觀點都列出來,並用事件來向人們說明,很多人其實與殺人事件相離很遠,如果單單靠感覺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來做出是否支援廢除死刑的決定是不科學的,因此就把幾件殺人的事件用小說展現出來,引發人們對死刑廢除的思考。對於讀書如果單純的欣賞是不夠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麼麻煩,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東野圭吾則把思考和閱讀聯絡起來,用懸疑的筆觸調動讀者的興趣對事件的思考,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東野圭吾的書能那麼流行的原因吧,不單單寫得很深入人心,還能帶讀者一起來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4

  罪與罰是個橫亙人類歷史的話題,瀰漫了整個人類發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時間因《虛無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佔據著各大電商的榜單前列,於是決定一看。書的腰封上寫的是:《白夜行》後,東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雖然沒看過《白夜行》,但是完全沒有阻擋我對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書中是什麼?為什麼是虛無的?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麼結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對於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麼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透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於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後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後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這個結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後,透過調查、資料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後再次發生此事件的機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作為減刑依據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獄中表現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彷彿是死刑有了結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生,不讓悲傷再出現,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後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後來接受死刑,心態上轉變為死刑是他的解脫,他的淡漠彷彿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願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刑後,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個是小葉子的被害,町村為了女兒花惠,為女婿掩蓋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將其自認為會揭露女婿的小葉子殺害,後自首並自認搶劫殺人。在被害人小葉子年邁的父母希望可以參加到庭審中並請求判處*刑的情況下,作為前夫的道正參與到案件中,並積極的收集小葉子多年的調查、採訪、收集的資料和手稿,希望可以將小葉子在女兒遇害後所做的對死刑及對被告人進行刑罰的思考表達出來,但是故事的發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參與及調查發現前妻小葉子被害遠遠不是町村自首那麼簡單,裡面牽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殺人案,但是這真相併沒有讓小夜子的父母寬慰,殺害女兒的兇手有了為自己女兒的幸福殺人的動機。"與動機無關,無論基於任何理由的殺人,遺族無法遠離傷痛,他們依舊希望能判處*刑。"也使得道正開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懲罰到罪犯嗎?什麼才是真正的贖罪?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並且兩人為此揹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並撫養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並染上偷竊癮,透過不斷偷盜進監獄然後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於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麼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生,這與搶劫殺人後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揹負十字架?刑罰、監獄那虛無的十字架並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生的。那麼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裡?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於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藉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象的思考,關於死刑,關於贖罪,關於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5

  蛭川與作造揹負著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心並不以為然,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為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眾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後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為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生,並娶了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揹負著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並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現後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著嬰兒一起被殺死並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

  有的人,你以為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並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6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卻又讓人覺得那麼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為發生事情是小機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為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愛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後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揹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7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著前行。就是這麼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捲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並沒有退縮,為了查詢最後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倖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著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後,她的美好終於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後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於未知和那顆勇於去承受苦難的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8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從旁邊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讀起來。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我才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本書主要講了道正與小葉子的女兒被殺,而兇手被宣判死刑後,他們覺得人生已經失去了目標,女兒已無法再生,兩人被迫分手。過了幾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電話,小夜子被殺了。雖然兇手不久後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卻在小葉子的遺物中有所發現,她的死因另有玄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東野圭吾的一句話:“無論兇手事後如何反省?多麼後悔,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活。”事實的確如此,只要犯了錯誤,無論事後多麼努力地去補償,也就無法挽回當時的損失。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辦案細節。偵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屬那種據理力爭永不放棄的精神,誓死也要給死者討回一個清白的執著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如何?是讓他人聽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社會,用自己的一生來贖罪。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殘酷地奪走,你希望該如何處置犯人?如果犯人並未把死刑視作為懲罰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值得思考。一本好的書一定是開啟你的思維,引導你不斷去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9

  看完這本書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去埋孩地點沒有找到那個剛生下來的孩子呢?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於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嚐禁果。自然結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於是,揹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餘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裡面也是一個悽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並決心贖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兒由一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不禁思索:到底犯罪過後所揹負的十字架是什麼?無期徒刑在監獄裡懺悔?還是從心出發體會到了自己所犯的罪,並下決心彌補?

  所以最後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揹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裡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