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主義》讀後感(精選5篇)

《專業主義》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專業主義》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專業主義》讀後感1

  大前研一是亞洲知名管理學家,這在西方管理佔據管理理論主流的情況下,很不容易。按道理哪裡經濟越發達,商業活動模式越活躍,哪裡應該出第一流的管理學家。因為我相信,管理是門實證的科學,哪裡的管理實踐最豐富,就更容易出好的專家。從這個角度,日本出一個大前研一很正常,將來中國也應該出幾個才合理。

  大前研一《專業主義》是很有名的,我一直沒有看,今年才買回來,最近在公交車上總算翻完了。

  這本書有些觀點現在看來,也未必全部正確,但有一個觀點我是很贊同的。

  就是真正的專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並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倫理觀念,而且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以上全部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我才把他們稱為專家。

  大前研一一直強調真正的專家是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域性眼光,清楚顧客對公司未來的意義和價值,應該獲得怎樣的服務,併為此努力,我的理解是,努力讓顧客獲得滿意的服務,同時要使這種服務在公司的可承諾能力之內。所以專家不允許“妥協”,要找到共贏的路真的是傷腦筋。

  大前研一關於授權的觀點也很精彩,授權者應該在認清下屬的能力和技能並考慮到此人今後發展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許可權範圍。說白了,你授權一個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適當運用此權力的後果,不能事後責怪,而前期毫無心理準備。這樣的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大前研一說授權就是對下屬進行投資。這個想法也很好。

  大前研一認為專家絕不認為自己的本領的絕對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這非常對,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多看到一點就以為自己是專家,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努力才能保持我專家的優勢。我現在研究網路一年半了,我很快被很多人認為是專家,但我自己應該清楚,離一個全面的專家,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大前研一強調專家要有預見能力,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未來,這樣才能先行一步。為此真正的專家要享受變化。甚至不怕失敗,執著探索,這點要求可以講,大前研一說的不是普通的技術專家了,這方面的能力不太可能快速過時。能把握未來趨勢的人是非常厲害的。

  不過一個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練直覺能力,這和他強調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覺大前研一彷彿希望一個專家是一個完美的人,什麼都全面,這不對,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前研一,我們不能用做不到的標準要求每一個人,我覺得我們應該忍受有缺陷的專家。

  能幫我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專家也往往是我們大量需要的,當然我們可以把他叫專業人士。

  大前研一又提出有先見能力還不夠,還必須有對未來的構思能力,發起有益的討論的能力,當然這一切必須以邏輯為核心。

  大前研一也為我們提出了關於專家矛盾之處的藥方,他最後一章乾脆說邏輯也無法解決經營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同時要處理的地方,因為我們要發展適應矛盾的能力,呵呵,這樣的專家,可真不好做。

  一句話: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你就是專家!

  《專業主義》讀後感2

  即便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也能讓我們有所收穫。

  我與大前研一的這本《專業主義》之間,就發生過這樣一段誤會。之前,因為有豆友的推薦,以及豆瓣上對此書的介紹,自己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等到讀過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本書中所說的專業,與自己心目中的專業,根本就是兩回事。

  事實上,我所原本想象的專業,確實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當然,這種專業技術人員也可能包括管理、金融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在內。大前研一所說的專業,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東西,可以說與通常的專業概念並行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既可以為普通員工所掌握,也可以為職業經理人應用,只不過後者比前者運用的廣度和深度更甚一些。

  這本書的一個小小的遺憾是,儘管以上能力十分重要,但書中除了提出一些基本原則外,並沒有就如何培養這些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養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依然是觀念層面的,雖然它委實可以給你以某種重要的啟發,但除非你擁有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消化能力和再創造能力,否則,你很可能難以從中得到切實的幫助。

  也許,大道歸於簡單。結合種種具體而生動的人生,大前研一的這些觀念,終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帶給我們無窮的助益。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

  《專業主義》讀後感3

  我們誇一個人工作做得好,就會用“專業”來評價他。我最早開始接觸“專業”這個詞源於一部電影——《喜劇之王》,娟姐誇讚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這就是專業”,因為尹天仇演戲的時候只要導演不喊卡就算捱打也一直演下去,即便他只是一個群眾演員,飾演一個屍體。這裡的專業與大前研一所認為的專業主義有相似之處,關鍵不在於演員的演技是否爐火純青到能拿奧斯卡,不在於你是否通過了等等專業認證、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而在於你的工作態度,是否能“以客戶為中心”。

  與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大前研一認為專業主義並非是指在某一領域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一群人,也無法透過職業來進行劃分,專業主義的核心在於“以客戶為核心”。每一份工作都有相應的客戶,即便是職能部門,他們的客戶也是公司股東或老闆。在專業主義之下,大前研一又提出了四大能力——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

  在日本經歷了二戰後經濟的繁榮發展,上世紀90年代經濟便陷入了“失去的十年”。說好十年又十年,已經快有三十年。在日本經濟不景氣和日本階級分明、相對固化的企業氛圍下,大前研一提倡企業不拘於戰略框架和企業格局、把握住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自我更新。大前研一的奔走吶喊,深得日本的企業、員工共鳴,對我們也有不少裨益,比如“對事情抱有好奇心,刨根問底,懷疑一切,多問幾個“why””、“不怕失敗、執著探索,對事業傾注全力”等等。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何為專業?

  第一層次,態度的專業,與能力無關,要有一顆幹好工作的心,態度為先。無論是不是主角、配角,只要在工作的舞臺上,就要做成一個稱職的演員。

  第二層次,工作能力與工作方法的專業,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對我們的客戶負責,一切以結果說話;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層次,常懷歸零之心,不斷清空自己,重新出發。俱往矣,不被以前的經驗和教條束縛,進入更高的境界。

  精進,用於止境;專業,亦無止境!

  《專業主義》讀後感4

  《專業主義》這本書是我同事推薦給我的,是他以前在IBM的領導極力推薦給他的。我拿到手後匆匆看了一遍,覺得十分有價值,就一邊摘抄地又認真讀了一遍,感覺有很多收穫。

  這本書,文如其名,講述了什麼是專家,怎麼成為專家。

  在他看來,專家的大前提是“先為客戶的利益著想“。無論是在組織內如何分配權利、如何進行討論、甚至何如決定今後的發展方向,客戶利益始終是應該放在第一位考慮的。這既是大前研一這樣睿智的職業人的信條,也是麥肯錫這樣成功的諮詢機構的格言,足見”顧客至上“的重要性。

  恪守顧客利益第一的信條,很多組織內的問題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官僚主義“,”集權與放權“,”終身學習“等,讓人有眼前一亮,茅塞頓開的感覺。

  在知道了專家的信條之後,後面的幾章都是在討論如何成為專家,或者說在作者眼中,專家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綜合來看,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有以理性為本,用邏輯分析對問題進行客觀思考,同時具有感性認知,用直覺發現方向,領先於時代的能力。

  如果用簡單的話總結就是”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顧客利益第一位為核心,邏輯分析和感性認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他眼中具備專業主義的專家。

  《專業主義》讀後感5

  看完了大前研一的《專業主義》,書中對什麼是專家進行了經典的闡述:專家是要控制情感,並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倫理觀念,而且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專家必須具備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能力和適應矛盾的能力。

  《專業主義》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專家都無一例外地將顧客放在第一位,而透過考慮顧客的顧客,可以把目標領域擴充套件到其他行業,這就為重新審視現有的'方法提供了契機,並且有可能贏得機會,為直接的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

  專家需具備的4種能力中,我最關注的是討論的能力。因為討論的能力不同於其他能力,他可以通過後天鍛鍊而取得提升。全通的團隊是年輕,有朝氣,渴望成功的。討論是我在團隊管理中最經常用到的方法。透過討論,瞭解團隊組員的思路和新想法,促進問題的解決和專案的進展,但是之前的討論是不成體系的,是粗放的,看了《專業主義》,對如何進行有效的討論,我有了新的認識:

  避免對企業發展無益的討論。多人的討論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引導,往往會脫離討論的本質,偏離討論的主題。而一片祥和,自吹自擂,誇誇其談,對上司的吹捧和追隨的行為也是要堅決予以禁止,提倡沉默並不一定是“金”,缺乏事實基礎與不符合邏輯的意見,以保持和諧關係為目的的發言以及隨聲附和的態度為眾人所蔑視,提出反面意見或疑問則要受人歡迎。

  討論要符合邏輯。邏輯思考的基礎在於建立假說,之後以事實為依據對假說進行驗證。討論中的提問和反駁都必須符合邏輯,否則就會陷入詭辯的境地。討論伊始,我們就必須對討論的主題進行驗證,確保符合邏輯;符合邏輯的提問,是不能隱瞞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需要機智的提問,同樣的問題,採用不同的方法。反駁的目的不是擊倒對方,而是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是為使討論進行得徹底而充分。符合邏輯的反駁首先要“守”住自己不受到攻擊;其次攻“破”對方邏輯的薄弱之處,指出對方目標的錯誤;最後雙方共同“離”開最初的討論,轉移到最佳境地。

  在通讀《專業主義》全書之後,很多內文標題的提出和正文的闡述我並不能夠理解,常常感覺讀起來很吃力,無法理解。佛說“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靈”,我自己有個誤區,就是希望能夠從書上,從其他人身上汲取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經驗,其實真正要點亮自己心靈的火,是源於自我內心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