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崑崙的賞析
念奴嬌崑崙的賞析
念奴嬌·崑崙》毛澤東作於1935年冬天。念奴嬌崑崙的賞析是什麼?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念奴嬌·崑崙》原文
念奴嬌·崑崙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念奴嬌崑崙的賞析
上闋都是“橫空出世”的大膽想象。“橫空出世,莽崑崙”,說的是岷山,崑崙山的中支,如毛澤東原注中說“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夏日登山,能夠看到山峰上的雪本來就是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情。這個“崑崙”在詩詞裡代表什麼意象呢?有人說是壓迫中國的帝國主義,我想毛澤東在寫作上闋的時候是沒有這個動機的。當時,一個沒有見過雪山的詩人毛澤東看到這莽莽崑崙,皚皚白雪,怎麼能不激起無窮的想象?站在高峰,把周圍雪線上的山峰想象成條條飛舞的巨龍是典型的毛澤東式的大膽而又新奇的'想象。然後,毛澤東繼續想象了下去。到了夏天,積雪消融後就會變成滾滾洪流衝下山來,但決不至於到“人或為魚鱉”的程度。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時候,正是盛夏,積雪融化大概並沒有造成水災。而毛澤東說“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就很奇怪了,即使“玉龍”變成了危害人民的洪水,也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並不是人力使然,何來的“功罪”呢?有一種解釋是崑崙山有功罪,讓人評說。巍峨屹立的山脈有什麼主觀的動機呢?似乎不通。我想,是毛澤東自己已經把主觀意志不自覺地滲透到了這種想象當中去,那麼他自己就成為了這莽莽天地中的一分子,覺得自己能夠像“橫空出世”的崑崙群山一樣強大,甚至和它們有了一定的關聯,人的力量可以使“周天寒徹”,也可以使“江河橫溢”,這樣才能說是有功或者是有罪。
下闋是更加新奇有趣的設想和議論。“我”既然可以這麼強大了,自然可以跟崑崙對話:你不須要這麼高,也沒必要積這麼多雪。何時可得倚天寶劍,將崑崙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給歐洲、美國和日本。這樣的話,全球都太平了。這段想象很能代表毛澤東的後期思想,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團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澤東渴望擁有對整個世界的發言權,身在陝北一隅卻有著對“全人類的使命感”,並且有著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負。這種想法放在新中國建立的十年以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一度比較強大,還能夠解釋得通。但是,當時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兩萬多人疲憊不堪地到達陝北,西北有馬步芳的騎兵,北面有西北軍,東面有張學良的東北軍,革命的形勢可以說是危如累卵,不說掌握中國的命運,連能否自保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他居然能夠有“環球同此涼熱”的雄心壯志,可見當時的毛澤東已經預見到了日後的勝利,而他腦海中經常閃現出的“不合時宜”的想法,正好說明了他精神的強大。
誠然,毛澤東豪邁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邁的英雄主義氣質並不代表能夠把詞寫好。在這首詞的上半闋裡,“橫空出世”的“玉龍”具有巨大的神話色彩和悲愴感,讓人感到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