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分析

  (1)留守兒童強烈需要家庭紐帶

  根據我們對澳頭村20多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可能是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數較少,其中只有33.2%的人在春節期間回來。另有11.1%每三年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農民工。在採訪留守兒童時,甚至很少有1978年沒有回來的例子。

  從留守兒童對家庭生活的期望來看,54.5%的留守兒童希望 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希望 和親戚住在一起。佔8.6%,希望 一個出去,一個在家佔36.9%。這說明孩子目前嚴重 家庭飢渴儘管如此,35.6%的留守兒童表示,他們對MoMo感到陌生,難以與在外工作的父母溝通。根據調查,留守兒童有辦法發洩他們的煩惱。 把它放在心裡,記日記佔51.2%, 告訴你的同學或朋友23.5%,由於缺乏或不願意採用這些正式的與人交流的方式,超過一半的孩子積累了抑鬱情緒,這必然會導致自卑心理,部分孩子主要從同齡人那裡獲得安慰,這樣同齡人的不良文化和一些越軌行為就很容易傳播甚至出現 與其他人合作現象。

  (二)學習情況不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護人不看好讀書和教育。因為監護人素質不夠高,很多監護人忽視了對孩子教育的管理。從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並不樂觀,這主要是心理問題和學習自控力差造成的。農村家長大多是小學學歷,很難幫孩子寫作業。80%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自律性差,79%的留守兒童沒有學習的監督。

  (3)監護情況堪憂

  距離保護既是權利,也是義務。結合澳頭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本文重點研究了以下兩個內容:基礎監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和深度監護(在家教育被監護人)。

  1.監護人分析:調查顯示,84.6%的留守家庭由祖父母等親屬照顧,15.4%由親屬委託。雖然82.4%的親戚樂於照顧留守兒童,但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57.1%的監護人表示 照看孩子很難。,85.8%的親戚說 不願意但不能或者 other只要父母給錢就沒關係可以看出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挺MoMo的,大部分都是因為他們的善良才照顧他們,我們接觸的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是這樣。

  2.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前提。64.4%的監護人直接說 很少或不與孩子交談。只有11.3%的留守兒童說 當你有困難時,和那些照顧我的人談談。同時,54.3%的兒童還透露自己的監護人有跪立等家暴行為,說明他們的溝通態度和方式存在很大問題。在教育態度上,58.8%的親戚和不同世代的親戚說 只關心生活,不關心其他。只要有解釋,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大多侷限於對孩子的淺層照顧,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二、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

  透過以上調查結果和結果分析,不難看出留守兒童正在成長,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監護人素質普遍較低,導致對孩子學習干預太少而導致學習問題。一方面,父母不在家的家庭由於受教育程度低,通常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問題。另一方面,父母只在家的家庭,每天要做的家務太多,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

  2.平時缺乏家庭照顧。父母的工作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影響很大,家庭照顧的缺失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也許最直接的是孩子在生活中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他們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慰和關愛,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自己的變化和人際交往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也帶來了一些困擾和衝突。在這裡,他們需要有一個傾訴的渠道,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問題。家庭成員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而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其他親戚呆在家裡,情緒變化,至少缺乏與父母溝通的機會。這種,

  三,留守兒童的成因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和城鄉壁壘之間存在矛盾。20xx年,中國農村流動人口達到1.139億,比20xx年增長38.8%,即增加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但是,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民工無法長期帶孩子。究其原因,在於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這種戶籍制度下出生的孩子必須參加中考的免費或低成本的中等學校,以及原籍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負擔不起給孩子報名的高額費用,給農民工孩子報一所簡單的學校也解決不了開學考試的問題。不同地方的教材選擇不同,使得這些特殊兒童面臨著兩地教學內容無法銜接的困境,直接促進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2.從家庭意識來看,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存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城市工作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為下一代的成長提供更為充裕的經濟支援。然而,當農民工與子女的就學和教育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根據農業部20xx年的資料,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 怕影響孩子上學只有6.7%。生活壓力和教育意識都是有原因的,但是不同原因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讓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搬家,停留,在流動的變化中成長。

  3.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是有差距的。外出工作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和興趣關注較少。家裡父母忙著空白狀態,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自我改變上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無法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

  4.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課程設定不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有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更需要學校的幫助和引導,需要老師和集體的溫暖來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他們健全人格發展的負面影響。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學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學教師,組織機構也很少。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不僅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快速發展和變化時代的所有兒童也是必要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