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習慣是人生之基,好的習慣可以逐漸形成好的人格,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表現。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俗話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幼兒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能讓孩子終生受益。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的體力、智力、良好的個性形成和為今後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對他們的社會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家長一味地望子成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熱衷於各種特長教育,忽視對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養,使孩子不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幼兒園,老師從小班開始就注重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許多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可回到家後,由於家長們思想上任其自然,教養態度不合理,使孩子已初步建立的生活自理習慣不能鞏固,造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行為。由此看來,家長的教養態度與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存在著內在的聯絡。為此,我開展了幼兒自理能力發展與家長教養態度之關係得調查研究,目的是進一步瞭解在家庭中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為我們正確指導家庭教育,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依據。

  二、調查的方法

  三、調查的物件

  大二班全體幼兒(共42人)

  四、調查的目的

  為了讓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幼兒園設計了此次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問卷,通過了解幼兒自理能力的基本現狀,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有目的進行教育,有針對性地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的培養,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自我服務的意識。

  五、情況分析

  有些家長工作忙,時間緊,不願讓孩子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浪費時間。孩子能完成的事,家長寧願自己在匆忙中代勞。這種不明智的做法剝奪了幼兒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其實孩子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併為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而自豪。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獨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

  六、結果與分析

  透過此次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在園的能力都很強,但是在家裡都還是不大會主動的做事情,在全班的調查問卷中,班上能力強的孩子,家長在問卷中也選擇了不會做,其中整理自己的小床或玩具等有71%,餐後能主動擦嘴巴、漱口、洗手有71%,餐後會整理桌面的只有38%,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們將重點關注孩子這方面,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還從以下幾方面重點進行教育:

  1、讓家長放手,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透過開展正面與反面教育等形式,讓家長明白,幼兒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辦。我們鼓勵家長採取正面教育方式,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開展“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談話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併為自己所幹的事情而感到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悅。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透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另外一方面,透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影帶等等,讓幼兒在對比、比較中提高增強對生活自理行為的認識。

  2、注重方法,家園共育。

  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要求家長教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分類指導法。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繫好鞋帶。對於那些動手能力是弱項的幼兒,給予更加耐心細緻地指導,確保掌握要領。

  (2)、循序漸進法。在幼兒都獲得了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求家長關注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比如,吃飯方面,針對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加強培養和練習,多一些擬人化遊戲的口吻,讓幼兒從興趣著手,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

  (3)、適時鼓勵法。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要求家長用“你真棒”、“你真能幹”等肯定性話語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促進幼兒更好地模仿學習,提高自理能力。

  3、是創設競爭環境。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點,和家長一起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幼兒之間的良性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如舉行“穿衣、疊被比賽”等。積極創設相關生活主題詞環境:用你問我答的形式來提高家長管理孩子自理生活的水平。

  4、搭建為他人服務平臺。每天安排值日生,為他人擺餐具、發餐巾等。不僅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還能為集體服務、為家人服務,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幼兒優良的品質。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加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內容,透過示範講解、學兒歌、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逐步掌握穿衣穿鞋等技巧,學會初步自我服務技能。教育幼兒只有自己動手,才是最能幹的,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以競賽形式鞏固訓練,定期檢查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能力差的幼兒加強幫教,並讓幼兒間互相幫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