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古詩詞精選
關於冬至古詩詞精選
冬至是24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家需要了解一些冬至的古詩詞都有哪些嗎?一起去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冬至古詩詞吧!
1、冬至
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2、冬至感懷
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3、邯鄲冬至夜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4、水調歌頭·冬至
汪宗臣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
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
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
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
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
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5、滿江紅·冬至
范成大
寒谷春生,燻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6、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7、辛酉冬至
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8、冬至祭
張志真
香燭鮮花紙錢銀,八果八素並八珍。
閤家召開追思會,緬懷英烈祭先人。
9、冬至到
喬金龍
晝短摒棄煩憂事,夜常相伴歡樂聲。
小餃暖盡心頭寒,更勝金銀百十千。
10、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干。
11、小至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12、江城子·龍陽觀冬至作
尹志平
六陰消盡一陽生。暗藏萌。雪花輕。
九九嚴凝,河海結層冰。
二氣周流無所住,陽數足,化龍升。
歸根覆命性靈明。過天庭。入無形。
返復天機,升降月華清。
奪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滿,赴蓬瀛。
13、冬至感懷
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14、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15、冬至祀先有感
趙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誰齎恨到重泉。
離騷空紀高陽後,藍縷過如蚡冒前。
終亦有人分鼠璞,只今無俸置豚肩。
男兒七尺須如戟,獨掩蓬蒿掃紙錢。
16、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
戎昱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
北望南郊訊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
17、春從天上來·冬至日
王丹桂
兔走烏奔。競西沒東生,四序潛分。
亞歲方迎,萬戶千門。歡笑共慶良辰。
暗推移晷運,正南簷、愛日初新。
考豐兇,會銀臺占候,史筆書雲。
玄元大哉造化,漸梅蕊飄香,檻竹偷春。
坦坦幽人,百福鹹臻,默默養浩全真。
體沖和妙道,自然理、斡運蒙屯。
歲功成,六陰爻始盡,復建陽。
冬至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傳說古時有一山民,進深山砍柴,被一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慾,強迫山民與其成親並懷孕生下一男孩。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著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裡,給兒子取名天賜。山民也沒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
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
天賜左右為難,身為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一野獸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一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一種小野果),只要採幾筐猴柿從村莊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其母肯定會一路撿拾猴柿到村莊。天賜一一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裡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一天正是冬至。天賜為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後人效仿成俗。
平潭人過冬至的習俗正是沿襲於這個傳說。一是祭拜祖先,二是吃冬至米時(即鹹米時)。搓米時時還挺講究的,要準備一堆紅桔子、一副紅筷子,放在簸箕裡,再在簸箕邊緣插上“孩官人”(即泥塑的小孩像),然後才能開始搓米時,一種是有包餡的鹹米時,一種是無包餡的染成紅色的米時仔,煮熟後是用來粘在兩邊門楹上的。這個寓意就是來自上面的傳說,因為染紅的米時仔很像天賜母親禽母愛吃的猴柿,把它粘在門楹上,讓禽母的靈魂能夠找到家,表達了深深的孝母之意。
冬至節的故事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雖然冬至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載敬堂集·風物記》)。陳志歲《湯圓》詩就反映了冬至節湯圓製作和人們度節意覺。詩曰:“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拌雲慢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 (摘自《江南靖士詩稿·節日詩》)。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