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競賽方案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競賽方案
ICE: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方案
Ideas for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s(ICE)相信流行音樂文化是變化的文化,因此流行音樂的建築設計應該是變化的空間結構。他們想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開發成為一個平臺而不是僅僅設計一個建築,這個平臺將街道,公園和步行街道網路集合在一個建築框架內。他們的設計策略透過三個不同的因素來定義:
首先,這裡主要用於舉辦各種音樂活動,戶內和戶外禮堂透過舞臺區連線起來。其次,這是一個城市街區公園,漫步道從Xinsheng路延伸到中心內,這裡主要舉辦一些臨時性的演出活動,比如街頭音樂表演和即興演出。最後是公園,它是一個休閒地帶,同各個區域相連線。
臺北公園音樂中心透過一條城市街道花園貫穿於整個建築之中。在舉辦主要的音樂活動時,街道就成為了一個演出場地。音樂中心主體位於中心位置,由室內和室外禮堂構成,它們由舞臺區域連線。戶外演出區中有一個三維空間的花園,是整個建築的綠色核心部分。
展覽區和演出區在建築的上層,並延伸到建築的公共空間之中,這就解決了觀看人數過多的問題。城市街道公園是舉行整個演出活動的延伸空間,它將城市和音樂中心結合了起來,成為了城市中的一個景觀建築。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弗拉基米爾·普羅特金
TPO“後備力量”為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的這個專案看上去像是一座巨型的床,這座“床”可以變成露天的舞臺。
這個建築面積相當大(超過5萬平方米)並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功能——從休閒、文化到辦公、貿易、運動與服務。然而,儘管規模非常巨大,但是建築場所卻是非常小的一片梯形土地,與鐵路軌道直接相鄰。為了儘可能擴大建築面積就必須利用鐵路上方的空間。這也是TPO“後備力量”這套設計方案的亮點所在。設計師們不是將鐵路用寬廣的橋而是利用長長的綠化帶交疊起來。這種結構不僅可以遮蓋住通向場地的鐵路,還可以連結車站區現有的平臺和新的建築。新大樓之一直接建立在綠色平臺的基礎上,從平臺到大樓是兩條優雅的坡道。
Studios: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美國公司Studios為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了這個“Cicada Pop”的方案。
設計師根據“蟬”設計了該方案,這種昆蟲在臺灣基本已滅絕。“Cicada Pop”代表了自然的世界在日益發展的臺北市中的重生,它是中國卓越傳統的一個象徵。
這個新的流行音樂中心是南港區風景中的一座地標,它表現出了流行音樂和青春的力量。蟬衝破限制,面對著城市中心,Danshul河和臺灣海峽。
這是個多層的彩色的世界。Cicada Pop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將會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圖示式建築。建築中將建有辦公區,店鋪,廣場,主大廳,品牌館,住宅和大型的戶外演出平臺,這些都將位於城市的上空,人們在這裡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可以飽覽城市的風景。
Label: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現在繼續為您介紹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競賽的參賽方案,這個是比利時Label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方案。為了更好的適應與融入周圍環境,三層樓的建築中開了許多開口。開放式的屋頂除了允許娛樂外,同時還可作為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並且有臺階聯通室內。
Dakhu: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方案
韓國設計團隊Dakhu工作室展示了他們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設計方案。
建築是一個高聳的多層半開放結構,擁有可以舉辦各種演出和文化活動的.靈活的演出空間。音樂中心開始於一個直線形的公園,這是一系列環保的公共戶外空間,它以多樣化的空間形成了一個音樂和文化演出集會地。它同樣也形成了一個公共的音樂球形空間,在這裡數字技術可以使遊客在各個區域都能欣賞到音樂。
室內展覽空間,製作和支援區位於多層結構的建築之中。在這裡不僅可以使用數字技術播放音樂,也可以透過LED系統播放數字圖片。同時這裡也可以作為支撐和轉換下方空間的器械的吊架。
考慮到可持續性,臺北音樂中心將積極利用雨水。多層結構中的平臺在下雨時將形成水道,為水文冷卻系統收集雨水,同時保護室外空間免受雨水的侵襲。最上層的平臺作為收集雨水的水池之外,也可同光電池板一起作為太陽能收集器。
北面的一層是個開放的空間,它將綠色道路,西面第二階段空間和南面的直線空間連線在一起。
南面直線公園中的數字音樂涼亭形成了周圍區域的地標,同時它們也作為廣播站以及支援戶外演出的機關設施。
Suppose: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今天繼續為你報道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設計競賽的方案,這裡是日本suppose設計工作室的方案。設計是基於自然地貌-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