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聾人節活動方案
關於國際聾人節活動方案
1957年,世界聾人聯合會根據歐洲各國聾人組織的倡議,決定把1958年9月28日定為第一個國際聾人節,並規定以後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
至今已是第53個年頭。每年此日,中國各地都為當地聾人組織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如聾人文藝演出、書畫展覽、球類、棋類、田徑等體育比賽等。
據統計顯示,全世界有2.5億人患有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他們無法聽清或聽到有聲世界的呼喚。在聾人近乎無聲的世界裡,沒有歌聲,缺少喝彩,充滿著靜謐、孤獨、茫然、困惑和對有聲世界的渴望……
根據2006年我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分析,全國共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04萬,佔各類殘疾人總數的24.16%,居於六類殘疾之首,其中1歲至14歲的聾兒達117萬,每年新生聾兒2萬到3萬。面對如此龐大的聾人群體,我們除了捍衛其權利,保證其尊嚴,更重要的是防聾治聾,使更多的人能夠傾聽世界,享受美好人生!
防聾第一步:新生兒聽力篩查
今年3歲的圖圖活潑可愛,他喜歡做遊戲,聽故事,最近還學會了背《弟子規》,稚嫩的童音帶給全家許多歡笑和幸福。3年前,圖圖的父母剛剛沉浸在初得貴子的喜悅之中,然而,在醫院進行常規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圖圖雙耳都未透過篩查。3個月的她被診斷為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損失達到95db。圖圖的父母焦急萬分,想著父母健康,家人也沒有遺傳史,懷孕時也很注意營養,怎麼孩子生下來就聾了?經過反覆檢查,沒有發現其他畸形,除了比同齡嬰兒安靜外,孩子茁壯成長著。6個月時,孩子配了助聽器,對大聲音似乎有了些反應,但效果不明顯,醫生建議植入電子耳蝸。在全家人的經濟增援下,圖圖一歲半時右耳植入電子耳蝸, 術後一月開機除錯,並在媽媽陪伴下接受語言訓練。術後2個月,圖圖慢慢開始呀呀學語,雖然剛開始不如同齡兒童,但現在,除了右耳上掛了個小東西(電子耳蝸言語處理器),他可以像正常兒童一樣說話、玩耍。這個家庭又充滿了笑聲。
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為0.1~0.3%,雙側聽力障礙的發生率中,中重度以上者達0.05%。在經過重症監護病房搶救的'新生兒中,聽力重度損傷者可達1%。
兒童語言快速發展階段主要在0~3歲,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4~9個月,最遲不超過11個月便牙牙學語,這是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性標誌。如不能在出生後11個月內進入呀呀學語期,那麼在2~3歲內就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學習。透過常規體檢或父母觀察,一般在小兒2歲以後才能發現聽力障礙,此時,已錯過兒童語言快速發育的時期,也延誤了康復的最佳時機。
不管聽力損害的程度是輕度或極重度,只要在6月齡前被發現,且患兒的認知能力正常,經過干預後,患兒的語言能力基本上能達到正常水平。且輕度聽力損害患兒和極重度聽力損害患兒語言發育水平沒有明顯差別。
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通常出生後48~72小時做聽力篩查。把一個聽力篩查儀的小探頭,放入耳道,幾分鐘就可出結果。未透過“初篩”者,應在出生後 42天進行“復篩”。進入重症監護病房(nicu)住院的新生兒和嬰幼兒,出院前都應進入聽力篩查,此為聽力篩查的重中之重。即使透過“初篩”,也要定期(每6個月)接受聽力檢測至3歲。非醫院出生的新生兒,在生後一個月內應進行聽力篩查。因此,每一個迎接新寶寶的家庭,都要積極配合聽力篩查,防患於未然。
及早發現耳聾,迴歸有聲世界不是夢
田阿姨50多歲,聽力一向很好,就是有點鼻炎,兩月前還坐飛機去上海看世博。但最近覺得聽力下降,接電話也有點吃力,感冒一次後,聽力更差了,吃了許多藥,也不見好。拖了一個多月後,田阿姨去醫院檢查,診斷為中耳炎引起了雙耳傳導性聾。做了鼓膜穿刺,雙耳都抽出了淡黃色粘稠的液體,又用藥水沖洗,聽力一下就好了,回家吃藥治療,又複查了幾次,聽力已本恢復。田阿姨想,幸虧來了醫院,否則一直拖著可能就像醫生說的那樣,最後耳朵裡的積液越來越粘稠,變成“膠耳”了。
鼻腔後部有個小管叫咽鼓管,通向中耳,正常時這個小管隨著吞嚥動作會開放,使中耳腔與外界壓力平衡。感冒後這個小管腫脹堵塞,不能平衡中耳內外壓力,使中耳形成負壓,滲出液體,影響聽力。如果長期不愈,中耳內的液體會逐漸變粘稠,使中耳內三個精緻的聽小骨被牢牢粘住,無法傳導聲音。即臨床所謂的 “膠耳”。如果積極治療,很快就會痊癒,但如果不予重視,時間拖得太久,治療起來就非常麻煩,甚至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
在臨床上,耳聾很常見,一般只有雙側耳聾,才會引起語言交流障礙;單側耳聾可以對聲音方向的辨認造成影響,但不影響進行日常交流。引起耳聾的原因很多,它可能是一種獨特的疾病,也可能是許多外耳、中耳、內耳疾病,還可能是鄰近器官或全身疾病在聽覺系統的表現。如外耳耵聹栓塞、鼓膜穿孔、急慢性中耳炎會造成傳導性耳聾,主要是傳音功能障礙,透過治療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影響內耳的疾病,如突發性聾、梅尼埃病等造成的感音性聾,經過積極治療聽力也可能得到部分恢復;聽神經瘤引起的神經性耳聾,可以透過手術治療。有的耳聾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伴隨症狀,如成人慢性肥厚性鼻炎和兒童腺樣體肥大都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出現耳聾;鼻咽癌或顱內疾病也可造成耳聾。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耳聾。當出現耳聾症狀時,一定要到醫院去進行全面檢查,確診疾病,儘可能尋找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如果排除除其他造成耳聾的疾病,只是單純的感音神經性聾,藥物干預無效時,還可以試用助聽器和電子耳蝸進行康復治療。總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許迴歸有聲世界不是夢想。
老年性聾不可怕,積極治療才能康復
王大媽今年70歲了,一向身體硬朗,自從退休以後,就承擔著照顧小孫子的重任。但近幾年來,兒女發現跟老媽說話越來越費勁,一句話說三四次也聽不明白,總是打岔。“人老了,耳朵不好使了”成了王大媽的口頭禪,兒女要帶她去醫院檢查,王大媽總拖著不去。但後來接電話也聽不清,路上好幾次聽不見汽車喇叭響,險情重重。去醫院一查,原來患上了中重度老年性聾,需要配戴助聽器。經過一個多月的試用和除錯,王大媽又可以像往常一樣和兒女聊天了。
老年性聾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聽覺系統的退行性變,常在達到一定年齡後出現,沒有明確病因,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加重。早期表現為對門鈴聲,電話鈴聲,鳥叫聲等高頻聲響不敏感,接電話困難,看電視時聲音小聽不見,聲音大了嫌吵,在嘈雜環境中交談困難,總是打岔。另外,多數老年人有一定程度的耳鳴,多為高調性,開始時僅在夜深人靜時出現,逐漸加重,持續終日。
如何預防老年性聾呢?首先老年人應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心胸開闊。注意飲食衛生,減少脂類食物,戒菸酒,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其次要避免接觸噪聲,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最後特別要注意用藥安全,慎用耳毒性藥物。
對於已經患有老年性聾的患者可以適當進行藥物治療,如效果不好,可以選配適當的助聽器。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聽力預防和保健
聲音如此美妙,我們拒絕耳聾。一旦發現耳聾,應當到耳鼻喉專科進行全面檢查,對已發現的耳聾症狀追根究底,進行診斷和治療。
1. 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奎寧及其衍生物等,以免發生藥物中毒性耳聾。嬰幼兒內耳發育不完善,易受藥物影響,要禁用這些藥物。
2. 避免各種噪音。如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人聲喧譁、鑼鼓聲等各種噪聲,會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經常處於痙攣狀態,內耳供血減少,聽力減退。
3. 聽音樂時最好裸耳聽,聽過分激烈的音樂 1小時左右應休息一次;輕音樂、較慢的流行樂,可以100分鐘休息一次;每次用手機的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如需戴耳機,最好用頭戴式耳機,少用耳塞。不可持續時間過長地戴耳機,更不可戴著耳機睡覺。
4. 避免長時間使用“隨身聽”或mp3,聽mp3或用手機時,把音量調到40~50分貝,清晰即可,不可超過最大音量的60%以上。
5. 避免不當挖耳。平時不要隨便用小木棒、髮夾等挖耳止癢,以防損傷耳道深處的鼓膜,甚至造成外傷性鼓膜穿孔和化膿性中耳炎等病變,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
6. 避免耳周高氣壓的影響。如參加游泳、跳水等運動時,注意不要讓耳朵先接觸水面;遇到燃放鞭炮,應距現場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擊人耳部等。
7. 積極醫治感冒。因為感冒能影響咽鼓管(從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氣程度。另外,如用力不當擤鼻涕,會使鼻涕中的病菌進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
8. 飲食均衡,少吃高脂肪食物。血中膽固醇的濃度過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樣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內耳血液供應減少,聽覺器官營養不良,導致聽力減退或發生耳聾。
9. 保持良好心態。情緒波動過大可引起全身毛細血管的痙攣、收縮,造成內耳聽血管血流的嚴重減慢,發生微迴圈障礙,從而使內耳聽神經缺氧,導致突發性耳聾。
10. 生活規律,適當進行體育運動,預防感冒。
1958年9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世界聾人聯合會倡議第一次舉辦聾人節,今年我們迎來了第53個國際聾人節。為慶祝這個充滿關懷與感恩的節日,9月25日XX市殘聯和北京毅鵬比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了名為“信--無聲之美”的公益文化活動,屆時將有150為聾人朋友作為活動主體傾情參與其中。此次活動本著豐富聾人及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發社會各界同仁的關愛,共同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大力開展“愛心送戲”活動,為廣大聾人及殘疾人朋友送去溫馨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