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精選10篇)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精選10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那麼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1

  一、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依據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小學,由於歷史、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體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城區學校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後發現,我校擁有較強活動能力的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不足的是教師少,年齡偏大,沒有音樂體育美術等專職教師,我們計劃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二、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以課程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共同成長。

  三、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創造性的新編校本課程。我校因地制宜,開設了趣味數學、趣味英語、成語故事、剪紙、寫字、田徑、跳繩、經典誦讀等選修課程。

  四、課時設定

  1、大部分課程安排在每週週四第六節課,個別選修課程也可以放在課餘時間進行。

  2、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課程開發操作、保障措施

  1、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校本課程開發小組依據學校實際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2、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3、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爭取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六、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

  組員: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2

  我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頒佈的課程計劃,結合教委下發的課程計劃,根據本校實際,按以下方案實施:

  一、課程設定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檔案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為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嚴格執行課程標準。最佳化教學過程,著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範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為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本學期,我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地方與學校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音樂、體育、美術。其中地方與學校課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禮儀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勞動技術、資訊科技等。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定,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資訊科技、藝術、體育、興趣活動四個領域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時分配(周)

  一、二年級:語文(9課時)、數學(7課時)、品德與生活(2課時)、體育(2課時)、音樂(1課時)、美術(1課時)、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3課時)

  三至五年級:語文(7課時)、數學(6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外語(4課時)、體育(2課時)、音樂(1課時)、美術(1課時)、科學(2課時)、綜合實踐(3課時:包括資訊科技1課時;勞技1課時;綜合實踐活動1課時)、地方與學校課程(2課時)。

  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每課時40分鐘,一、二年級每週總課時數26節。三至五年級每週總課時數30節。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程序,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樑,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定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定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於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定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並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定各類課程。

  嚴格執行新課程設定方案,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指令性內容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在課程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研究管理辦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保證足夠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時 間和空間。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包括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幹教師。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3

  一、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發展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有利學生可持續發展。

  4、參與性原則。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

  5、全面性原則。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評價標準

  選修課程開發本身的複雜性,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選修課程開發健康順利地進行,除了要對課程開發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外,還要關注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為加強學校課程管理,規範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定期對選修課程進行評價。包括課程方案評價、課程實施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三方面。評價的重點主要放在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的規範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透過健全課程評審委員會組織,嚴格工作規範來實現。後者則主要依靠學校對教學常規的監管來達成。

  具體做到以下三點:

  △定期評價學期《選修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

  △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課程開發質量的體系。在參照教學規範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評價。

  △建立多樣化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倡導在學習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倡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評價借鑑課程評價的cIPP模式(即背景——輸入——過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制定《選修課程評價標準細則》對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同時為後續課程開設與調整以及科學的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關注以下“四性”對課程進行評價:

  ——人文性。具有濃郁的家鄉色彩、自我學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爐,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綜合性。有機地整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親身經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又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生成我們的校本課程。

  ——開放性。以開放的體系、開放的內容、開放的學習形式,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發展。

  ——實踐性。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組織內容,以探究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4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所以我校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及西安豐鎮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透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薰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實踐,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絡,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透過學生自主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瞭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學習單元分別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具體目標,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際,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課程內容的鄉土性。教材植根於現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物件。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便於學習操作。

  2)教學方法的活動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我們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學習鄉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得到鍛鍊培養實踐能力。

  3)課程本身的開放性。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四、校本課程編制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沒有教師積極主動的工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十分困難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在編制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最佳化校本課程。

  2)開放性原則: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擇具有自主權。教材本身在實施中,教師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斷反思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教材隨時予以補充、調整。

  3)量力而行原則:學校在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時,充分考慮本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根據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努力使校本課程實用、可行。

  4)個性化原則課題組從實際出發,挖掘、發揮地域文化優勢,並以此打造學校特色。

  五、校本課程的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1)開發學校教師資源。我校有一批有志於從事校本課程研究的教師,他們有較高的積極性和潛在素質。據此,可開設聲樂、器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藝術類課程;朗誦、演講、寫作等文學類課程;籃球、乒乓球、象棋等體育類課程。

  2)西安豐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旅遊——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西安豐鎮是個千年古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古文化調查發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蹟和歷史史料,有500年以上古建築22座,古橋樑3座等,有諸葛亮後裔、劉備後裔、李頻後裔等家普和珍貴史料計10姓、12套,2000餘萬字,有國家級旅遊風景區——西安豐“江南懸空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新葉古民居、裡葉十里荷花等景點。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瞭解古文化,讓學生透過參觀欣賞、考察等方式,更深地瞭解家長的歷史,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進行美的薰陶,以及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西安豐鎮地理環境優越,土壤肥沃。蓮子產業已成為我鎮的支柱產業,先後建成了杭州市蓮子產業化生產基地和浙江省蓮子出口創匯示範基地,裡葉白蓮獲浙江省名牌、省農博會金獎。還有西瓜、紅花菜、柑桔等農特產品也有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利用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了解種植蓮子的方法、蓮子生長的過程、蓮子的功用等常識類課程,瞭解家長的特產。

  六、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並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週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遊、秋遊、考察等活動)。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而大型的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如春遊、秋遊等由少先隊大隊部負責組織。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1)評價內容多元化;(2)評價過程動態化;(3)評價個體主動化;(4)評價方式的質性化;(5)評價行為日常化;(6)評價結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課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專案。

  (4)校本課程領導工作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5)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適當獎勵。

  (7)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設施的管理。

  (8)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課程研究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5

  課程教學是決定學校人才培養、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根本性體現。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為了繼續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英語專業決定將語音、國際貿易函電建設為校級精品課程。具體建設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經濟;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則,突出教學過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推動理論與實踐、文化基礎與專業技能、學習做人與學習做事的結合。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精品專業建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精品課程建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最佳化原則:要立足於專業建設,從課程體系的整體角度出發,最佳化結構,精選內容,突出個性,注重實踐,形成特色。

  2.協調發展原則:要把素質教育置於課程建設的核心地位,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科學知識、專業能力與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3. 以人為本原則:要強化學生在課程建設與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4.輻射示範原則:要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示範與輻射效應,帶動其它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二、建設目標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範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我校教育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校整體戰略目標,結合學校現有條件,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建成兩門校級精品課程,一門省級精品課程,併力爭建立達到國家級標準的精品課程。

  三、建設內容

  1.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著力培養思想品質好,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的精品課程負責人與主講教師。精心打造工作責任感強、團結協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團隊。

  具有高階職稱的教師應達到30%以上。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做到規劃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顯。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專業類課程“雙師型”教師應達到70%以上。搞好校企合作,引進行業企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並逐步達到符合課程性質與教學實施要求的比例。加強實踐指導教師的培養,提高實踐指導教師的操作能力與指導能力。注重研究型教師梯隊建設,使精品課程主講教師能夠承擔教育研究或教學改革專案,並取得市級或市級以上成果。

  2.強化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建設

  以應用性職業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深入開展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改革,在貫徹執行相關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課程標準。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並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優秀教改成果,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其中的專業課程要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3.注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

  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改革,逐步適當地採取有明確針對性的工學交替、任務驅動、專案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於實踐,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現代教學手段的合理有效排程,在正確處理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關係的基礎上充分合理而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4.加強課程基本建設與網路教學平臺建設

  進一步完善精品課程相關的課程標準、教案庫、課件庫、習題庫、試題庫、實驗指導書、資料庫等課程基本資源。建立網路教學平臺,建立精品課程專門網站與教學資源庫,突出精品課程的開放性與示範性。種類教學檔案、教學資料、文獻目錄以及教學錄影等要網上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校內共享,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輻射功能與帶動作用。

  5.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要與精品教材建設有機結合。精品課程應選用國家優秀教材或省級優秀教材,進一步加強符合我校教學實際、反映我校學科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設,推動開發由文字教材、電子教材、教學課件、案例彙編、習題庫、試題庫、系列參考書和輔助教材等構成的立體化教材。學校鼓勵並支援精品課程主講教師與行業企業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

  6.大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精品課程建設要遵從職業教育規律,高度重視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儘量結合企業在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具體要求,開設綜合性、實用性和探究性實驗或實踐,開展研究型教學,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小型科研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繼續加強情景教室和開放實訓中心建設,為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滿足學生生產性實訓或模擬實訓的需要,並且做到裝置完好率與實驗實訓開出率高。學校與行業企業要大力開展合作,共同搞好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做到布點合理,功能明確,能夠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

  積極鼓勵、指導學生考取課程對應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努力提高證書的獲取率;積極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活動,擴大參與面,提高獲獎率。

  7.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考核模式

  精品課程要以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為目標,積極開展考試內容改革,不斷改革考試、考查的傳統模式,探索符合教學內容特點,切合學生學習實際,既有利於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發揮考核的反饋功能,又有利於透過考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技能的新辦法、新方式,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業績,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8.以研促教,進一步推進教科研工作

  精品課程建設須使教育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邊科研、邊建設,以建設拉動科研,以科研促進建設。獲准立項的課程,在建設期間,應有校級以上科研課題或專案成果,力爭獲得市級以上成果。

  四、立項辦法

  1.立項的準備

  各教學部要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和精品課程建設方案要求,認真制定相關專業的精品課程建設規劃,對現有的文化類課和專業類課程,逐門對照精品課程建設的相關要求,從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建設、教學條件等方面著手,充分論證,精心選擇,從而確定精品課程備選課程。

  選擇準備申報立項的課程時,一般應考慮如下內容:

  (1)課程在專業及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作用。

  (2)相關課程師資隊伍現狀。包括現有教師年齡、學歷、職稱、特長等;課程建設負責人情況;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等。

  (3)課程建設的現狀。包括教學大綱等教學檔案是否完備及完善程度;選用或自編主要教材及輔助教材情況;實驗、實訓等實踐性課程開設情況;課程教學內容、教育方法改革情況,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及效果,考核與評價方式的改革等。

  (4)課程建設的目標與預期成果。

  (5)課程所需教學條件現狀及改善構想。

  (6)課程建設的主要措施及實施步驟。

  2.立項程式

  (1)申報:英語專業填寫《語音精品課程建設申報表》、《國際貿易函電精品課程建設申報表》

  (2)評審:學校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的精品課進行評審。

  (3)立項:對透過專家評審的申報專案,學校與專案負責人簽訂《精品課程建設協議書》,正式立項。

  五、課程管理

  1.實行課程負責人制

  精品課程建設以課程為管理物件,採用“專案管理”的模式,實行課程負責人制。課程負責人全面負責精品課程建設的各方面工作。

  課程負責人一般應由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及三年以上擔任本課程主講的教學經歷,且學術水平高、教學效果好、師德高尚的教師擔任。

  課程負責人應對課程建設工作有明晰的構想,根據學校《精品課程建設規劃》的要求,擬訂《精品課程建設規劃書》及《精品課程建設實施方案》,並負責組織建立課程建設小組,領導建設方案的實施,接受評估檢查與驗收。

  課程負責人要組織小組成員全程開展深入的教學研究工作。如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需求的研究;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的研究;相關政策的動態研究;其它學校精品課程建設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研究等,以保證課程建設的質量。

  2.突出建設過程的管理

  精品課程建設一般以三年為一個建設週期,學校於每學年結束前組織中期評估檢查,如果建設專案出現進度遲緩、發生重大教學事故、建設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將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限期整改、減少建設經費、或撤銷建設資格等處理措施。

  3.實行專案評估驗收與專案複評制度

  精品課程專案建設結束後,學校組織專家根據《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精品課程評估指標》進行評估驗收,專案小組應提供下列材料:

  (1)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總結。

  (2)精品課程建設自查報告及相關資料包。

  (3)專案建設過程中的科研成果。

  (4)具有代表性的課堂教學錄影。

  (5)精品課程建設經費具體使用情況報告。

  (6)能夠反映精品課程建設的其它材料。

  六、建設經費預算

  設立精品課程建設專項經費,經費主要用於下列事項:

  (1)教學大綱的修訂,各種文字、聲像教材的編寫、出版、印刷,試題庫建設。

  (2)課程建設方面調研活動的差旅費。

  (3)小型教具、模型、掛圖、教學資料、課程軟體購置與開發所需費用。

  (4)專案驗收和鑑定所需費用。

  (5)主辦或參加與本課程相關的教學改革研討會、教學經驗交流會的會務費用。

  (6)精品課程建設期間的部分勞務費用。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6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課程計劃,建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體系,促進我校課程規範有序的發展,根據我校具體情況,本著有效和用學校現有資源,依靠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開發的原則,經討論與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結合學校已有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圍繞“學生喜歡的、學校想要的、教師能做的”,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整體最佳化課程資源和課程實施過程,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的,以學生活動為主,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讓教師成為學校課程實施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整體性原則: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擇具有可變性。

  4、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5、民主性原則: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創造機會,積極倡導社會各界和家長的參與。

  三、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

  2、發展教師的專業水平,培養一批覆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熱愛祖國、適應社會。

  四、整體思路

  1、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協調發展,階梯發展和循序發展,分為三個學段,一二年級為一學段,三四年級二學段,五六年級為三學段,三學段各有特色,而且內容進行再分工,形成即時、並進、整合的學習鏈。

  2、教學策略上,必須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意願,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和交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

  3、考核方法上,透過對課程實施的過程效果的考察和測量,反思課程方案和課程設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程式,考核的內容和方法應多種多樣。

  五、內容規劃

  我校的學校課程將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它們分別是:

  (一)傳統文化:古詩文誦讀、名言成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誦讀、禮儀教育。

  (二)民族藝術:中國書法、手工製作、繪畫。

  (三)口語表達:民間故事、演講交流。

  (四)傳統體育:跳繩、羽毛球、乒乓球。

  六、課程管理

  1、建立學校課程組織保障機制,實行校長負責制,保證課程的實施,加強對課的指導和監控。

  2、建立學校課程審議報告制度。

  3、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與改進機制,及時評價,做出總結。

  七、課程評價

  1、學生評價

  (1)學校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轉差”記錄。

  2、教師評價

  (1)任課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取得的成績。

  (3)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評價,記入教師業務檔案。

  八、保障措施

  1、統一認識,加強學習,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2、加大經費投入,確保科研、活動經費的支援,確保圖書室、網路、計算機室、活動室的建設。

  3、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與實施學校課程提供保障。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7

  一、校本課程的評審

  1.校本課程開設申請由開發者個人提出申請,並填報申請表。

  2.校本課程的申報與評審一般每學年組織一次。

  3.總課時2-6節的校本課程(短課)經教科研室稽核批准後,通知所在科組備案。總課時18節以上的校本課程(長課),需課程開發者填寫校本課程評審表,經科研室初審、試開課後,提交學校校本課程管理委員會評審。

  評審包括陳述與答辯兩個過程。對課程的陳述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綱要、教學物件、教學時數、考核方法等(要求使用課件,限時5分鐘)。之後,就評委提出的一兩個相關問題進行答辯(一般不超過3分鐘)。

  針對課程目標,課程的科學性與時代性、實用性,以及課程與我校文化建設一致程度,校本課程評審委員進行評議,寫出評審意見。

  4.組織實施

  透過答辯,經校本課程管理委員會稽核透過的專案,開發者應制定具體的授課計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活動序列、班級規模、資源配置、學習評價方式等。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完善校本課程的建設,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實現課程的動態開發。

  二、校本課程的教務管理

  1、教務室應提前做好學校課程計劃。一般在學年第一學期第一週確定開課課程和選課名單,第二週正式上課。

  2、做好選課指導。在學生選課前,由教務室印刷課程簡介資料,年級組組學生選課,任課教師輔助年級組做好選課介紹和具體指導。

  3、學生選課前,在校園網上公告本學期將開設的校本課清單和校本課程簡介,供學生檢視。

  4、每學期開學第一週的週日上午定為學生選課時間。學生選課期間,學校的資訊大廳向學生開放,供學生選課。如學生所選課程因選課人數等因素未能開課,應重新選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意願提出多於應選課程數,便於學校調劑。

  5、學生選課完成,教務處排出校本課程開課課表,確定上課教室,編制學生名單和成績記錄卡。

  6、做好校本課程資料收集、歸檔等工作。

  三、校本課程的教學管理

  1、校本課程每次課記2個課時(上課與課程開發各1課時)。

  2、教師應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點名,做好學生出勤記錄。學生不得隨意缺課,如無故缺席2次或因故缺席3次不得參加該課程考核,並按學籍管理的有關規定處理。

  3、教師如需要臨時調課,需提前報到教務處,由教務處統一安排,不得私自調課。

  4、學生在收到學校課程上課通知後,原則上應服從學校安排到指定教室處上課。特殊情況,經教務主任同意後才得更改。

  5、學生在達到出勤率的要求並參加該課程的考核可獲得該課程的學分,一般15課時計作1學分,成績按優、合格、不合格記錄歸檔。

  四、校本課程評價

  1、教學過程評價

  著眼於教師教學過程的發展性評定。教務處透過聽課、查閱教學簡案、學生問卷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2、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學生學習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方式的考試或考查,對學生評價主要是發展性評價: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二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可透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3、每2年評選一次校本精品課程評選,對開設滿2年或以上的校本課程,可參評精品校本課程,學校將給予一定獎勵。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8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我校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了對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為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英才奠定堅定寬厚的基礎。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經學校行政研究決定編制本方案。開展“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課題研究。本方案試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進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小學,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體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兄弟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後(學校的優勢和條件見課題研究方案)發現,我校擁有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校園山丘、較強活動能力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在我校“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一課題的啟發下,我們找到了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突破點——校本課程開發。我們計劃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因此,我們認為我校依託本地區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總體目標

  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式,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以點帶面、全面推動”的辦學理念。這一辦學理念中,前八個字是基礎,這個“點”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從而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達成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建個性化的小學校;學生——育有智慧的實踐者;教師——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領導者”。並提出了學校的校訓:“實踐——創新——實踐”。這個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校訓與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一脈相承的,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三、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可以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在我們的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透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鄉土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園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教師既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規劃不同的內容,又可對鄉土資源進行改編、補充或拓展。

  四、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

  根據鄉土資源在課程中的佔有比例,校本課程分為兩大類。

  (一)顯性課程的研究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藉鄉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各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

  2、興趣活動課程。此類課程憑藉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人力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的各種興趣活動。

  (二)隱性課程的研究

  1、鄉土化的學科課程。此類課程,在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融入鄉土資源,開展學科教學活動。包括鄉土作文教學、鄉土文學教學、鄉土美術教學、鄉土音樂教學、鄉土常識教學、鄉土體育教學、鄉土思想品德教學、鄉土數學教學等。

  2、透過課程的研究,形成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突出事實求是、從實際出發,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學校精神。這種隱性課程,蘊涵在學科教學、德育教學、學校管理及其師生的言談舉止中,從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五、課程開發操作措施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和地方的課程計劃以及學校的實際透過外部力量的合作、採取選編、改編、新編教學材料的方式,在校內組織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建構起內部評價機制。校本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學校為基地,並基於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只有儘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揚學校的傳統,結合當地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才能有效地實施校本課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課程設計的前提。不僅要分析校內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內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師資、環境設施、學生特點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會、自然、歷史等。

  2、確立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辦學理念,達成辦學目標,從而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確立校本課程的目標,提出做個有智慧的實踐者。

  3、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完整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總體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課程開發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課時設定等內容。同時要統一校本課程教學案例的編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專案: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型別、授課時間、授課物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安排、評價方式、課後反思等。

  4、組織與實施

  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是開發工作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規範“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程式。我們認為實施的程式可以分為五步,即:環境分析與材料選擇、目標的確立、教學的組織、學習的評價、課後的追蹤。要嚴格按程式實施。課程的實施是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要積極構建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

  5、評價與改進

  根據“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的評價總要求,構建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教師、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互動性,即評價主體間進行雙向的、多向的評價。促進校本課程開發和改進,建設有鮮明特色,符合學校實際的鄉土化校本課程。

  六、課時設定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週安排1課時,新課程年級從地方課程中安排,其他年級從現有計劃的選修課中安排。各年級根據實際需要可分散在每週,也可將3課時集中在一週(安排半天)。

  2、興趣活動課程每週安排2個課時。個別興趣活動可以放在課餘時間進行。

  3、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七、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加大經費投入,確保科研經費的及時劃撥,加強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圖書館、實驗室、實踐基地的建設,開發建設好校本課程網站,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群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群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9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指導思想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教學大綱和河北省新課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為指導,結合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或開發的資源,以創辦特色學校為目標,以提高文化素質和發展個性、發揮特長為核心,以教務處策劃、年級組組織、教師申報、學生自願相結合為形式,開展旨在滿足學校、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需求的各種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從而實現學生個性有發展,學校特色有體現,教師專業素質得到提高的目標。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1、成立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長: 魏國強

  副組長: 於雷

  成員: 李金香、齊芳、何俊、學科主任、校本課程老師

  2、實施過程

  (1)由教務處摸底、調研,確定大體思路,明確工作要求。

  (2)結合本校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學生家長特點,形成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家長教學生的模式來確定開發校本課程,形成計劃方案。

  (3)年級部根據各自的工作安排和具體情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根據學校擬定開發的校本課程填寫志願。 (4)本著教務處會同年級組在校長室領導下進行調整,最後形成固定的校本課程。

  3、開設校本課程的科目:見附表一。

  4、校本課程上課時間:嚴格按照課表上的課時計劃執行。

  5、課程的開設要求

  (1)每門課在開設前要擬訂並上交課程開設計劃和每次的具體安排(時間、地點、型別、內容、指導教師、所需裝置與物品等)。

  (2)過程中要有教案(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裝置、班級和規模等 )。

  (3)做好考勤和記錄。對無故不參加校本課程的學生,上課教師要及時向值勤檢查領導或班主任反應。

  6、教材建設

  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

  (1)自編教材;

  (2)選編教材;

  (3)選用優秀教材;

  (4)拓寬現有教材。

  7、本學期重點推進:團體心理輔導、數學訓練、寫作。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評價

  1、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學校要定期、不定期地對學校課程實施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並根據瞭解的情況和發現的問題,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明確課程要求、改進過程管理。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

  (4)教務處透過聽課、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教師考核,記入業務檔案。

  教師學期綜合得分=10%A+25%B+25%C+20%D+20%E

  A——自評分

  B——年級考核組評分(年級組長、備課組長)

  C——學生評價分(每班抽取優生、中生、後進生進行評價,取平均分)

  D——教導處學期教學常規工作評價分

  E——教學成果評價分

  3、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透過實踐創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異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四、保障措施

  1、物質配備:上課所需的各種學習材料、器材、設施按時足量配備和安排。

  2、制度與政策配套:建立制約與激勵機制,推動校本課程工作的全面開展,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完善評估評價制度,把校本課程列入工作量,按課時計課時費。學校將校本課程工作的開展情況列入對教師的業績考核。

  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方案 篇10

  一、指導思想

  後士郭小學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是決定》精神,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和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圍繞學校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以課程實驗為契機,更新教育觀念,最佳化教育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目標和任務

  1.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適應當今教育高速度發展需要和學校發展需要。

  2.探索課程管理運作規範,形成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工作機制,提高學校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形成有體育+藝術校本特色的學校課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機制。

  3.改革教學評價與考試製度。形成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制。探討符合模組課程特點的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形成校內學分認定的規則和程式。

  4.建立校本教研製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學校成為教師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新型師生關係,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機制。

  三、具體工作

  在課程管理上嚴格執行上級部門要求,努力突破常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加強課程管理,特別是在拓展、探究兩類課程上作了一些努力。

  (一)學校建立課程管理的組織執行系統。

  開發和實施學校課程,既有決策問題,又有執行問題,必須明確和理順兩者關係,建立有效的組織網路,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分工,保障學校課程管理的順利進行校長、教學校長負責有關學校課程的決策問題。教導處主要負責執行問題。任課教師主要負責具體實施。

  (1)校長室明確四個部門四個中心在課程執行力上的監管分工對課程管理流程進行監管,部門中心負責人不定期地向校長室進行課程執行情況彙報,以便校長室能及時瞭解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足和亮點經驗。

  (2)教導處主管三類課程的日常管理。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按照各年級課程計劃,編制班級課表,根據師資情況合理安排教師任職任課。並根據《新密市教體局關於做好本市中小學校科學安排作息時間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科學安排學校作息時間。實行“兩操、一活”。學校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教育活動和校園體育、藝術活動。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在各學科綜合平衡後佈置課外作業。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的課外作業,絕大多數同學能在1小時以內完成。認真組織各年級月測查和質量監控,加強教學質量的過程性管理。三、四、五年級期末考試僅限於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其它學科只進行考查,考查形式可靈活多樣。

  (3)學校強化層級管理,確定“層級首問責任制”,提高課程領導力和課程執行力。

  校長——課程管理一級責任人。引導全員共同制定學校課程文化核心價值,宏觀規劃整體課程;健全課程開發組織,監控課程實施過程。

  副校長——課程管理二級責任人。制定學校課程方案,具體細化目標,組織落實方案和實施流程,監控課程實施過程,創新特色課程,總結管理經驗。

  教導處——課程管理三級責任人。結合市、校課改精神,指導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統籌協調課程實施,引領組員開發自己獨有的校本教材、校本“學材”和校本“習材”,創造性地實踐,總結反思經驗。

  組長——課程管理四級責任人。指導組內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提升本組教師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實施的教學能力。

  教師——根據課程方案,通覽學段教材;參照課程標準,擬訂學期教學計劃;整合課程資源,充實課程內容,提煉教學經驗,評價課程效能。

  (二)學校建立課程計劃執行的監督檢查制度。

  嚴格按照教育部和新密市教體局有關檔案要求,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對我校開設的三類課程實施情況,加大執行情況管理和監督檢查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學校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開足開齊國家、地方、學校各課程。

  (2)教師要按學校總課程表,按時備好上好每堂課。

  (3)教師有病、事假,要事先向校長室提出書面申請,到教導處做好課務工作。

  (4)如違反學校課程計劃,按學校《教學常規要求》中的有關規定處理。

  (三)學校課程的開發

  1、學校課程領導小組在校長的領導下,根據學校辦學目標和特點,確定本校學校課程開發的原則和總體規劃,並提出課程開發領域,可以確定一些課程目錄。我校為了體現體育+藝術教育的辦學特色,重點在藝術校本課上進行規劃和開發。

  具體操作流程:

  (1)學校課程資源調查。調查、瞭解校內外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摸清校本課程開發的家底。

  (2)學生課程意願調查。透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方向,在對每個學生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歸類整理,形成校本課程的開發“選單”,以供學生選擇,確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制訂課程開發方案。以一學期為一個週期制定方案,內容包括課程指導思想、課程目標、師資、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等。

  (4)教師申報課程。教師根據學校課程開發方案申報課程,填寫申報表經學校審批同意,撰寫課程實施計劃。

  (5)學校對開發課程評價指導。學校根據教師撰寫的課程實施計劃進行督導檢查、指導評價,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2、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承擔學校課程開發任務,教師根據學校課程開發領域及相關目錄同時根據本人情況向課程建設領導小組提出課程開發意向,經同意後實施。

  (四)學校課程的開設

  1、體育、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原則上任課教師自主申報,經學校稽核同意再開設.部分學校課程可能被學校指定。在新學期開始前彙總,形成本學期面向學生的擬開設課程目錄,並將擬開設課程目錄在開學第一週向學生、家長以書面意向徵詢書公佈。

  2、學校課程的開設與否將由學生做最後確認.原則上少於5位學生的校本課取消本學期此課程內容。

  (五)學校課程的教師管理

  1、接到教導處下發正式開課通知的教師應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課,做好學生出勤記錄(如有學生缺席應及時報教導處),指導學生做好學校課程的記錄,填寫活動記錄單。

  2、教師在學期第二週向教導處上交該課程教學進度表,並按照教學進度表進行教學。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意見,並可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學計劃,經教導處同意後執行。

  3、教師應根據學校要求做好所開設課程的學生考核工作,在學期結束前到教導處登入、歸檔。

  4、教師開設學校課程情況應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中,在學校評等評優中作為參考。學校將對所有的課程任課教師實行考核.考核結果將與課程津貼的發放及獎勵直接掛鉤.

  (六)學校課程的教務管理

  1、教導處應會同教研組根據學校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的決定提前做好學校課程計劃。一般在學期第一週確定開課課程和選課名單,第二或第三週正式上課。學校課程開設準備工作應儘可能在第一學期結束前進行。

  2、教導處認真排出學校課程開課課表,確定上課教室(在可能情況下滿足教師對教室或裝置的要求),編制學生名單和成績記錄卡。

  3、做好日常教學檢查,組織學校課程教學研究。主要透過組織學校課程教學研究課、任課教師討論會,進行教學交流和探討。透過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進行考查等形式進行教學檢查。在教研和檢查的基礎上,由學校及時研究調整設課計劃,修訂教學內容和要求。

  4、做好學校課程資料收集、歸檔等工作。

  (七)、學校課程的評價

  (1)對學生多元激勵評價。學校從“學科學業成效”、“技能特長髮展”和“行為規範養成”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方式是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結合、階段評價與輔導跟進結合。基礎型課程的“學科學業成效”評價實施等第制和爭星制,“爭星”活動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爭星”的不同“星級”結果與學科等第相結合。德育課程的“行為規範養成”評價由大隊部實施校本化爭章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校園之星”評選頒獎活動,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學力,幫助挖掘其潛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2)對教師個性化評價。圍繞“建立道德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專題活動,由分管領導組織組內教師在聽完實踐課後,對教師提煉的三條教學特色進行評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表,制訂出每個教師個性化課堂指標,共性專案佔70%,教師的教學個性化特色佔30%。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表現在時間上採用長短考核,即每月月考核、每學期全面考核和每年綜合考評。每月考核專案事先公佈,將課堂教學、課題研究、課程開發、師德修養等納入教師評價體系,由德育、教學和後勤三個部門實施。學期、學年考核程式規範、科學,採用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長考評和行政考評的層級評價。此外結合學生調查問卷和家長調查問卷,全方位客觀、公正地量化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師榮譽推薦、獎金髮放和職稱評聘掛鉤。

  (3)對教研組捆綁評價。學校注重團隊互助,合作共贏,建立《小學教研組及教研組長考核評價表》,對教研組工作評價採取:捆綁式考評,常態考查和期末集中評定相結合、教研組自評與各教研組互評相結合,並由學校分管領導和考核小組進行綜合評定。每學期進行優秀、優質、合格教研組的評比。

  (4)對實施課程有效性評價。基礎型課程以實驗小學教師個性化課堂教學評價表和全科質量監控獎懲條例為評價標準。拓展型課程評價以五個方面進行檢測:彙編校本教材、教學實施、資料收集包、成果、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網路評價。探究型課程評價以學生(班級)課題研究、建立資源庫、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網路評價。

  (八)、學校課程的保障

  1、課程制度保障

  (1)教研製度。教導處落實兩週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定時定點定人定主題,主題內容體現“五個一”,確保成員互動和教研實效性。

  (2)培訓制度。每學期教導處結合“十一五”師訓要求,制定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將課程理論學習,師德與育德培訓,教改實踐,資訊科技運用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必修專案,做到有培訓,有反思,有評價。

  (3)質量監控制度。建立質量監控管理體系,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根據教學流程管理要求對課程實施隨機和定期檢查,發揮師生在監控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師資隊伍保障

  (1)建立課程研究制度。學校科研處關注教師課程的執行力,提高課程的研究力,開展學科學術研討、課程評議研討。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義工資源,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給予家長代表對學校課程實施的知曉權、參與權和評價權。

  (2)建立教師考評制度。融態度、能力、合作、創新、成效為一體的評價依據,以團隊捆綁評價和教師個體評價相結合,實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考評制度。

  3、經費保障

  (1)學校加大對教學儀器裝置、圖書資料等硬體建設的資金投入,強化在日常管理中的使用率,提高使用效益,滿足課程的需要。

  (2)開闢課程實施專項經費。對校本教材的編制,社團活動的競賽,專家指導引領,課程特色專案的評比,課程改革創新實踐教學展示,家長、社群資源的利用等,都提供經費,確保學校課程建設持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