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在出現了某些事件和情況後,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最後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寫進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篇1

  近年來,隨著我縣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婦女正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問題。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為解決留守婦女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我縣婦聯組織人員深入到**鄉、**鎮、別古莊鎮等勞務輸出大鄉(鎮)開展了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調查。

  一、基本情況調查

  統計了60戶農村留守婦女狀況,從調查統計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對技術性強、有更多更廣發展機會的工作追求不太高。

  從調查情況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7.5%;初中文化程度的為3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為1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0%。

  2、留守婦女負擔重、壓力大。

  在調查中,多數留守婦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活的主力軍,她們不僅要贍養老人、照顧子女,還要承擔農村的各項生產和生活的責任。調查顯示:需要贍養老人兩人以上、照顧子女兩人以上的佔67.2%。

  3、留守婦女生活質量普遍偏低。

  調查中發現:有70%的被調查者認為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與自己交心、談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問題才與丈夫溝通外,而丈夫也很少過問家裡事。她們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佈在,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山東等省份,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修理、加工、服務等行業。由於路遠,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兩年回一次。另外,由於丈夫長時間在外打工,平時交流機會少,造成夫妻關係不穩定的有8人,這成為部分留守婦女婚姻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因勞動、生活負擔過重,對老人和孩子關心少。

  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忙於農活,農閒時忙於做零工和家庭養殖等,非常辛苦。無精力無時間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贍養上關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獨,對子女的學習和性格養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留守婦女心理壓力大,心理負擔重。

  大多留守婦女因不能及時和丈夫進行思想溝通,生活缺乏關愛,忍受著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有些丈夫出門時間久,有外心,甚至不給家裡寄錢,留守婦女卻一方面忍受著精神壓力,另一方面還要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勞作。

  3、思想觀念相對保守。

  由於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處於弱勢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信心不足,缺乏參與市場經濟競爭勇氣,生活僅限於家庭,安於現狀。

  4、發展生產缺資金和技術。

  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留守婦女除了種完自己田地外,對養殖、營銷等方面也比較感興趣,但苦於沒有資金投入,或因缺技術、對市場營銷等方面缺乏瞭解不敢投入。

  三、建議和對策

  解決留守婦女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關注,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人文關愛環境,營造一個充滿人間親情、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務於留守婦女的經濟發展。

  銀行、信用社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留守婦女的發展資金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小額貸款方面,減少貸款手續,放寬限制,降低利率,有利於留守婦女的自主創業。

  2、加強培訓,提高留守婦女思想意識。

  農業、科技、法律等部門利用農閒時間,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法律常識和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組織科技下鄉、文化下鄉、法律下鄉等活動,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前參加培訓。

  3、組織引導,解決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各類難題。

  透過開展崗村共建、巾幗互動和縣直相關單位支農結對等活動解決留守婦女農忙時勞力不足的問題。透過民政、教育等單位開展扶貧幫困活動,解決貧困留守婦女在住房、贍養老人、大病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4、暢通渠道,及時維護留守婦女權益。

  公、檢、法、司等部門和婦聯堅持互通訊息,及時收集關注相關留守婦女的權益案件。各級黨政組織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關愛,婦聯幹部要經常深入留守婦女群眾之中交心談心,及時瞭解她們的疾苦,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

  5、豐富文化活動,深化文明活動內涵。

  鼓勵鄉村自行組織健康向上的農村自娛自樂文化節目,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同時,開展“好鄰居”、“好婆媳”等評選活動不斷賦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內容。透過活動的開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新風尚。

  6、開展健康體檢活動,關注留守婦女的身體狀況。

  衛生計生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婦女健康體檢和健康講座活動,對貧困留守婦女實行醫療減免政策。

  7、建立社會關護網路,服務農村留守群體。

  建立健全農村留守群眾服務體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活動,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指導留守婦女教育好留守兒童,為留守老人創造關愛空間。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篇2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衍生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婦女是負擔最重、對農村發展影響最大、自身權益最難保障、受到關注最少的群體,她們的生存發展狀況是需要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為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現狀,掌握她們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縣婦聯抽樣100名農村留守婦女,對她們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從年齡結構看:以中青年居多,主要集中在30—50歲,佔70%以上。

  從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居多,佔62;小學佔31%;高中及以上佔7%。

  從精神生活看:留守婦女忙於農活和家務活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

  從婚姻狀況看:由於夫妻長期分居,相當一部分留守婦女家庭出現婚外情,婚姻呈現不穩定狀態。

  1、勞動強度大。

  由於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贍養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發展能力弱。

  絕大多數的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較低,其文化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平時極少讀書看報或參加培訓,大多從事傳統的“體力型”農業生產,缺乏現代生產發展技能。

  3、精神負擔重。

  由於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獨自承擔生產生活重擔,自身安全感缺乏、心理壓力大,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夫妻雙方聚少離多,缺少情感交流,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感情容易出現裂痕,導致第三者插足造成留守家庭離婚率上升,直接影響著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和家庭穩定。

  4、子女親情缺位。

  多數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加之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缺乏與子女的有效溝通,難以進行正確的心理關懷和家教指導。父親的親情缺位,也影響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1)強化政策傾斜。充分認識到農村留守婦女在農業生產、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臺有利於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扶持政策和。從政策機制和導向方面減少農村留守婦女數量的擴大,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業。

  2)強化技能培訓。根據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現實需求,制定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計劃,開設靈活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課程,有針對性地組織留守婦女進行技能培訓,透過送教上門、定向培訓等方式,為留守婦女提供創業理念、資訊諮詢、專案定位、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智力支援和培訓指導,使她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在非農生產領域創業就業的能力,幫助她們向非農生產領域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就業。有針對性地啟動培訓與提供小額貸款相配套的激勵措施,建立留守婦女勞動力創業就業資訊網路,以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提高農村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創業就業的能力。

  3)強化保護力度。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切實加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及相關財產權益的維護,透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引導留守婦女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建立由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定期開展心理關愛行動,為婚姻危機下的留守婦女提供心理支援。拓展司法救助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動員法律工作者和女律師志願者走進貧困留守婦女,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活動。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自身安全防範意識,加強安全知識學習,完善安全措施,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加大對侵犯農村留守婦女權益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為留守婦女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生活和社會環境。

  4)強化精神關懷。利用農閒時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經常性開展婦女兒童互動活動,增加她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援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幫互助組,招募一批協調能力強、熱心婦女工作的留守婦女組成巾幗志願者隊伍,與留守婦女家庭結成固定的幫扶對子,使她們在生產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互相關照、在安全上互相守望、在精神上互相扶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