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問題調研報告
城鎮化建設問題調研報告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城鎮化建設問題調研報告,供大家閱讀參考!
自治區政府幾位參事圍繞我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先後到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等市和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境保護廳、公安廳、統計局、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進行調研,實地察看了17個不同型別的建設專案,與基層幹部和農民進行了座談,對我區城鎮化建設的情況有了更為具體的認識。
一、我區城鎮化建設開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自2002年6月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我區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市場化、國際化,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城市化推動現代化的發展思路以來,全區上下在城鎮化建設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紮實有效的工作。
一是立足區情,不斷深化完善城鎮化思路。2002年9月,自治區黨委九屆二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了我區城鎮化建設問題,特別強調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做大做強做美銀川市;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2006年10月,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會又提出建設沿黃城市帶的構想,打造“黃河金岸”,賦予沿黃城市帶“以人為本、協調統籌、和諧永續”的內涵;2011年初,為統籌山川、城鄉發展,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的思路;2012年6月,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正式確立了“把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建設”的理念。這些緊密相連、步步深化的發展思路,為我區城鎮化建設指明瞭方向,不斷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二是高起點規劃,科學指引區域和城鎮發展。本著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我區先後研究制定了《寧夏城市化發展綱要》,編制了《寧夏城鎮體系規劃(2002-2020)》,編制了寧夏沿黃經濟區總體規劃和沿黃城市帶發展規劃。各市縣以此總體要求,也編制了市縣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同時,還制定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塞上農民新居、城鎮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專項規劃,從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劃編制體系,基本實現了城鄉規劃全覆蓋。這為我區城鎮化建設準確定位、合理佈局、科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突出專案帶動,強化產業支撐。10年來,我區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相互促進。每年圍繞工業、交通、水利、民生、社會事業等規劃和開工一大批建設專案。特別是“黃河金岸” 的建設及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大會戰,實行資源整合,形成資金、政策捆綁效應,在基礎設施、產業園區、標誌性工程、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特色小城鎮、土地整理、生態保護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紮紮實實的基礎性建設工作,使我區城鎮化建設不斷實現新的跨越。
四是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大膽探索,創新突破。在戶籍方面,2003年,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意見》,大幅度降低了小城鎮落戶門檻。2011年6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又出臺了《關於鼓勵引導農民變市民,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放寬了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穩定職業和穩定收入來源、按時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三項條件中,一項條件符合,就可申請入戶。2013年3月,銀川市頒佈實施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規定凡本市農村戶籍人口自願轉入城市戶口的,在保留原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情況下,可就地轉為城鎮居民戶口;凡因城市建設需要,承包地和宅基地全部被徵用的農民轉為城鎮戶口。外地來銀務工就業人員,憑簽訂的勞動合同和連續三年本地養老保障繳費憑證,可遷入本人、配偶及未婚子女戶口。這在全國放得是最開的。在社會保險方面,2010年自治區政府出臺《關於解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寧政發〔2010〕10號),對2011年12月31日前轉入非農業戶籍的失地農民,統籌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10-2011年共有82403人參保。2011年,又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兩項政策合併實施,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一制十二檔”統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一制三檔”為核心的統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城鄉統籌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的省區。在推進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方面,從區上到市縣逐級制定了具體的扶持政策,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建專項服務平臺、資訊網路平臺、培訓服務平臺、創業融資平臺等,幫助失地農民逐步實現穩定就業。據統計,18週歲—45週歲的青壯年失業農民中,80%以上實現就業,其中35%以上人員實現穩定就業;46歲—60歲中老年失地農民中,有40%的人員實現了短期就業。
2002年以來的10年,是我區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最明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10年。這一歷史性的跨越突出表現在:
——城鎮化率顯著提高。2012年,全區總人口659.0276萬,其中城鎮人口達到327.9637萬人,城鎮化率由2002年的34.02%提高到50.67%,在西北省區中位於第一,在全國排名第15位;以城市戶籍人口計算,城市化率也達到39.42%,高於全國35.29%的水平。從城鎮化發展的規律看,城鎮化率30%-70%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區城鎮化率從建國初期的10%提高到30%用了45年,而從30%提高到50%僅用了16年。
——城市框架拉開,新型城鎮化體系初步形成。2012年,全區城市和縣城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561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339平方公里,10年來擴大了1.52倍。5個地級市依據比較優勢,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山水園林、濱河水韻、生態旅遊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新格局,全區城鎮化發展初步走上了一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功能互補的城鎮化道路。
——城市元素不斷豐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高。10年來,全區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0.3,人均城市道路面積20.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35,分別比2002年增加16.5、12.3和11.71;燃氣普及率、汙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率、自來水普及率均有極大提高。全區城鎮居民衣、食、住、行等得到較大改善,地級市和縣城市容、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改善,寧夏對外形象顯著提升。
——城鎮化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日趨增強。城鎮功能的完善,城鎮形象的改善,直接帶來人流、物流、商流和資金流的彙集,催生了一批產業園區,帶動了工業、特色農業和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加快了產業向城鎮、園區的集中,促進了優勢產業的空間聚集。全區工業化率由2002年的32%提高到了38%,全區非農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由44.8%提高到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