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3篇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3篇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最後基於取得的調查材料匯成調查報告。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調查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篇1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訊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三是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物件。公安部門統計資料顯示,被拐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法律、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考慮和解決。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篇2

  九墩灘是一個生態移民區,轄區內現有居民8261人,均為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天祝縣等不同縣區的移民,人口流動性較大。隨著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裡。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最為社會各界與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筆者為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瞭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調查物件來自全灘5個村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留守兒童,從收回的問卷中,獲得的資料基本上可以作為描述全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依據。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徵,具體情況可從調查的資料中看出:留守兒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愛打罵架、煩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獨感、被拋棄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煩惱鬱悶、憂慮感等10多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

  一、以自我為中心、性情孤僻、怪異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研究證明,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現象。在此次調查中,有自我為中心想法的留守兒童有57%,自感是個愛挑剔別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異傾向有59%,而非留守兒童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18%、30%、36%、25%,差異非常明顯。

  在對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容易導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於不完整的家庭造成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較難提供規範化的互動模式。完整家庭是長幼有序、相互妥協的互動模式,這中間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忍讓、學會按照次序與規則行事,否則會受到懲罰,但是留守兒童往往因為其身份特殊,臨時監護人往往不忍用強制手段迫使他們遵守相關的規範,從而使其驕縱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與情感,從而為大眾所孤立、拋棄。

  二、焦慮、煩悶、易怒、偏激

  兒童的成長方向與親子溝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兒童向親近社會的行為發展,有益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由於缺乏關愛和交流溝通,留守兒童有73%出現過煩惱、鬱悶傾向,有72%的留守兒童有過憂愁、焦慮的傾向,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怒、愛發脾氣,有4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打架或和別人爭吵,而非留守兒童的比例這四項比例分別僅為35%、42%、19%、25%,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留守兒童對於自己父母親的打工行為的評價是較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願父母遠行;另一方面,由於自己上學等家庭開支費用的負擔,父母又必須出去打工。留守兒童對於這一現象的評價是充滿矛盾的。同時面對矛盾時,心裡也是充滿壓力的。他們對於學習感興趣的比例遠遠低於非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對於學習很有興趣的僅30%,而非留守兒童則高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兒童對於學習的傾向性要低出許多。因此學習成績又比非留守兒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判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非留守兒童的差。在訪談中留守兒童往往陳述自己面對著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屈辱時,他們想要回報父母,但是自己成績又不好,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與緊張。在調查中發現,正是這種道德焦慮的影響,致使他們上課時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後悔與不安時時折磨著他們,對學習、生活及未來缺乏自信心。

  三、孤獨感、自卑感、被拋棄感強

  在此次調查中,有孤獨感的留守兒童有59%,有自卑傾向的留守兒童有65%,有被拋棄感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53%,而非留守兒童此三項的比例分別為21%、23%、19%。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形單影隻。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普遍陳述自己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面對同學、鄰里的時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兒童認為因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他們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在調查中,教師普遍反映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和問題後,比一般學生的負罪感更強。他們會後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後在接著再犯錯的狀態之中。

  教師在訪談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關愛,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另一方面,當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似乎並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會向老師與同學強化自己是個正常的孩子。

  四、行為異常、愛挑剔、易產生衝動

  此次調查中,有52%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行為較為偏激、異常,有58%的留守兒童有過違抗命令的過激行為,有48%的留守兒童有過說謊的經歷,有6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有過較為衝動,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舉動,而非留守兒童的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22%、41%、23%、53%。

  透過調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兒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臨時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年紀小,父母又不在身邊,要加倍愛護才是,於是,任其所為,百般嬌慣;另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將其託付於己,必須嚴加管教,否則難以交待,常常給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常使兒童心理產生矛盾,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在面對自身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要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時時被驕縱,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曾經說謊的比例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同時他們又無法把握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確定性的環境和自卑、衝動、孤僻、焦慮等因素相互結合,導致了留守兒童較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傾向。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篇3

  隨著我國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他們這一走,有一系列問題讓人們不得思考,其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瞭解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的途徑,我們透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對思練初中2008年秋季學期三個年級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情況

  思練初中現有20個班,學生1230人,留守兒童619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有341人,一方外出打工的有209人,單親或孤兒的有59人,隨祖父母生活的199人,隨親友生活的320人,獨自生活的有100人。隨著各級政府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各項政策的實施,外出務工人數逐年上升,留守兒童的量還將進一步擴大。

  二、我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1、親情缺失。

  外出民工為減少開支一年到頭都很少回家,我們走訪當中還發現有的家長甚至幾年都不回家一次,一些年級較小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印象非常模糊。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絡使兒童無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導和關心,家長也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變化。親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使“代溝”加深。留守兒童有煩惱沒有正常交流宣洩途徑,比較容易走極端,造成心理抑鬱,性格孤僻,對以後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不良影響。

  2、自控能力差。

  家長外出,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錯,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造成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祖輩也管不了在),他們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調查中大部分的教師認為留守子女自律性較差,有不良行為者遠遠大於正常兒童。對於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前兩年一所農村中學就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父母外出打工的女學生,經常同一些社會不良青年來往,老師家長怎麼勸都不聽,後來發展到在校外開房同居,最後因其懷孕被迫輟學回家!

  3、價值觀念扭曲。

  父母在外無法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已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持續下降。我們把在校就讀100名留守兒童,與100名非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在外出務工人員子女100人中,想學習的佔34.3%,成績好的佔29.5%。而非外出務工人員子女中,想學習的佔57.7%,成績好的佔58.6%。

  4、心理問題較為嚴重。

  在瞭解留守兒童心理感受時發現,回答“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難受”的比例最高佔到40.6%,“孤單無助,感到被遺棄”者佔到28.1%。甚至還有7.2%的兒童表示有過“離家出走”等念頭甚至行為。可見,親子關係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後果,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成年人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進行矯正比較困難。

  5、年齡性別差異。

  家長的外出,留守兒童年齡越大受到的干擾也越大。低年齡兒童學習情況、思想行為表現沒有明顯的變化;年齡偏大的學生其學習情況、思想行為表現出現一定變化,父母的外出失去了對他們的監管,他們自控能力又差,容易沾染不良行為,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厭學、逃學甚至有輕微違法行為。

  不管留守兒童年齡多大,不管監護人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還是自我監護,也不管家庭經濟好壞,總體而言女生目前要比男生的情況好。全校118名在父母外出後有輕微違紀行為的都是男生,可見父母外出務工,對兒童尤其是男生的影響是顯性的。

  三、問題的成因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

  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時,大多數農民選擇進城務工,根本顧及不到子女的教育問題,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薄弱。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再者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長忙於掙錢,沒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教育,監護人由於年齡、文化、身體和精力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2、就學考試製度不完善。

  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大量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民工將子女帶在身邊存在好多困難。比如中考、高考報名制度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城市學校入學的費用太高;各地選用不同教材導致轉學銜接的困難;大學學費太高,讓老百姓害怕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等。

  3、學校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太多關注學習成績,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一些措施和干預

  1、提高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要成立了留守兒童管理領導組,校長親自抓,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對家庭比較困難的留守兒童減免學費,發放免費教科書,給予生活補助。

  2、開好三個會。

  一是教師會,要求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家訪,以便更好的進行管理;

  二是召開留守兒童會,要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思想和信心,培養自立自強的品質;

  三是召開監護人會議,要求他們不能採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不要在物質、生活上給予全方位的滿足,精神和道德上的缺乏管束與正確引導。對孩子的不好行為習慣不能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導致孩子形成放任甚至放縱的性格特點。

  3、加強對外出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撫慰對他們來說更是彌足珍貴。針對留守子女這一特殊性,各個學校普遍建立了關愛扶助制度,老師和留守學生中確立一對一幫扶物件,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為學生鋪設心理健康綠色通道。

  4、設定“親情電話”,建立互通制度。

  最好要求班主任老師每月與外出家長至少電話聯絡一次,反饋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也要求外出家長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給孩子打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鼓勵子女戰勝困難的信心,努力把學習搞好。家長跟學校經常保持聯絡,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如果經濟允許的話,可以要求家長一個學期中間回來一次,再加上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增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它方面也應該詢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關心。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方面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

  5、學校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一是積極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供生活上更多的便利。

  二是充分利用農忙、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組織老師進行家訪或召開家長座談會,家校共同教育學生。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教育教學中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學校要成立心理諮詢室,開設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設專職心理教師,對兒童的心理壓力和障礙進行疏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真正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落到實處。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他們做點什麼,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健康的成長,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不要讓他們成為你心裡永遠的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