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調查報告範文
教育問題調查報告範文
為更好地瞭解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透過走訪和詢問,對廣東地區的農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一、 鄉村學校負債累累
由於農村學生的學費難收齊,而教師的辦公經費又不足,很多農村學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維持校的正常運作。有的學校為達到"普九標準"向私人借貸修建設施,等到新學年開始就從學雜費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債務。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門不顧農村的現狀而要求一些小學、中學一定要達到"普九標準",這無異是在讓學校揹負沉重的債務。更有些學校為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花費鉅額的招費。導致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有很多農村少年兒童無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造成很農村少年兒童"望學興嘆",以致不得不離開學校。農村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二、 雜費和書費讓學生家長難以承受
在調查中瞭解到,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後,農民相對較貧困。當局在財政支出吃緊,教師工資難以發放的情況下,就透過增加學雜費,從中提取一部分發放給教師,以彌補財政虧空。有的學校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輔導材料"強行要學生購買;一些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如美術、音樂、手工等因沒有師資和條件完成教學如同虛設,但這些書還得學生購買,這些書除了增加他們的負擔還有什麼用?而農村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攤派多,修路築橋建戲臺等,都要他們出錢,農民靠種幾畝地如何能應付這麼沉重的負擔?
三、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
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大多是民辦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根據規定要轉正參加培訓考試得花一筆不少的錢,由於地方財政支出有限,教師工資又難發齊,這給教師帶來沉重的負擔。而很多鄉村任教的教師還要承擔一些攤派,如修建公路、地方報紙的徵訂,這些費用全都直接從教師工資中扣除,這些攤派根本就不同教師商量,猶如強盜攔路搶劫,這些做法直接損害了教師的利益。一方面當地專科師範畢業生回鄉任教,但當局由於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無力接收,另一方面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於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四、 資源分配不公平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各當局、電力、交通等構擁有資源支配的權力,它們利用部門所掌握的權力最大限度地實現部門利益,或從財政分配計劃中優先得到所需資金,他們的辦公室及職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資源卻少之又少,何況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優先滿足,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農村中學中我看到一種現象:籃球場是黃泥地,足球場是一塊荒田,實驗室的儀器陳舊的難以利用。如此的設施怎麼進行有效的教學呢?相反在城鎮的小學,教學活動多種多樣,體育設施和其它教學裝置可以說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為什麼?是資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五、改變教育問題的策略
據調查的情況,當地當局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貧困地區由於財政吃緊還會挪用教育經費。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迅速成立一個調查小組,查清鄉村小學、中學的負債狀況以及教師的工資問題,對因負債建校舍的,要透過財政撥款支付,使學校能較好地運轉;其次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放寬私人投資辦學,來補充當局投資教育的不足,建立一個機制對農村教育投資監督。再次,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學校,增加學校的決策權,並向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環境;對農村教師問題要切實做好改變教師的素質,加大師資力量並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給予辭退,招收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對教師的福利等問題要根據實際給予改善。最後是加大農村教育資源分配,當地當局應該把農村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分配資源時著重加大農村教育的經費,為農村教育提供土地資源和其它的裝置。
分析目前國內高校教育與就業問題
在當前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良好環境下,我們對高校畢業生進行走訪,普遍可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是大學生人才飽和,市場消化不良嗎? 不是,而是當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現代市場營銷意識在動態環境下,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調整高校教育結構,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提升教育質量,增強學生創新與實踐技能。
材料一:據教育部統計,20xx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15萬,6月的初次就業率為70%。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人,較20xx年增加了27.1萬人,增幅達23.1%。6月的初次就業率為64.7%,比20xx年下降約5個百分點。20xx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212萬,比20xx年又增長67萬人,增幅達46。2%,到6月20日為止,大學生畢業生中籤約率只有50%,20xx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為280萬人 ,xx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338萬,比20xx年增加了58萬人,增幅達20。71%。況且,和他們一起求職的還有70萬去年畢業的大學生。
材料二: XX市“xx年院校畢業生春季雙向選擇暨專業人才交流大會”,用人單位提供6000職位,共吸引了超過8萬人次的大學畢業生進場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現人才飽和嗎?與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後缺口將高達38萬。兩相對比,耐人尋味。
從上述兩材料可反映:一方面,畢業群體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學生就業率基本上低於70%,就業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費市場技能人才緊缺,市場供應不足,那麼為何會出現市場供需不對稱,人才假飽和現象呢?我們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產業結構快速轉變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整體發生快速轉變,並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加速而日益發展和不斷完善。經濟增長和結構轉換加速,第一產業發展在持續減弱,第二產業依然增強,第三產業得到快速增長,產業的升級與教育體制及結構的轉變是密切相關的,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需要針對產業的發展需求,在動態環境變化中,進行持續的教育改革,培養切合實際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場觀念,體制及結構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場意識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辦教育為主體,民辦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公辦教育的投資主體是國家出資,高校依然是傳統教育方式,它只管生產,只管計劃式大量招生, 對學生的教育是填鴨式的理論培養,理論脫離實踐,至於生產出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符合市場客戶的需求,產品的質量能否得到保證,則是置身其外比如:學計算專業的學生,在理論方面對計算機硬體結構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畢業時,尚不知道記憶體條的實際模樣這樣的產品能得到客戶的滿意嗎?
另一方面,教育結構需與市場同步在學生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師講的還是以前的東西,甚至講義一字不變,只是聽的學生不同罷了,這樣的靜態教育,學校如果賣個錄音機豈不是更省成本嗎?市場在不斷變化, 產業在持續升級,相應的學生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同步發展,甚至超越發展!
還有:人才市場消費環境日趨理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模式發生改變,由原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人才的消費由市場經濟槓桿進行調節,企業的用人方式講成本,求實效,講投資與回報,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幫助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拿來主義”,不僅僅是期望人才的綜合素質,還需具備實踐技能,拿來就可上崗實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場的應屆畢業生常聽到的詞語是”有工作經驗嗎” ,其實質內涵是學生是否具備實踐操作技能。
透過上述分析,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出具體調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業方式的一種,不同的是其生產的產品特殊是企業就要有清晰的市場定位根據現代市場營銷理念,以市場為中心,選擇清晰的市場定位策略。
其一:產品策略根據行業的需求,針對性的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場知名品牌,擁有高技術,高素質,高質量的產品;其三:差異化策略:比如同中求異,避免同質化現象過於嚴重,打造區域性優勢,建立區域性強勢品牌院校,突出個性化塑造,建立專長突出院校,樹立成本優勢,為市場提供低成本,又實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場調研,跟蹤,反饋機制。
一方面,把握市場消費需求與用人單位互動,瞭解消費需求,培養適合市場消費的人才;一方面提升教育質量從素質,理論,實踐等多方面入手培養;還要以市場為中心引導教育方向根據市場需求,建立就業營銷中心,營造消費需求。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適應市場經濟社會需求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學生創新與實踐,以有利於改善學生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