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調查報告

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調查報告

  西x鎮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全鎮現有土地4.1畝,3.8萬口人,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相對剩餘。加快剩餘勞動力資源有序轉移,擴大勞動力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構建和諧潁上,使農民過上“有體面、有尊嚴、有價值好日子”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帶著這個問題,近日,我們對全鎮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我鎮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情況

  據對全鎮9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進行統計,截止20**年8月底,全鎮外出打工人總人數為2.06萬人,其中省外1.55人,省內0.51萬人;打工人群男性人數佔61%;女性人數佔39%;年齡18歲——30歲的之間的佔打工總人數51 %,30——45歲的40%,45——60歲佔6%,其它佔3%;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人數佔3%,,小學文化水平人佔35%,初中文化水平佔42%,高中文化程度佔1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4%;從收入來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6000多元。我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輸出規模看,增速較快。據統計,20**年全鎮外出打工人數為1.8萬人,20**年達到2.06萬人,增長速度較快。

  (二)從趨向分佈看,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別是寧波、上海、廣東幾大城市居多,約點外出總人數的60%。而且這些集中分佈的情況大都與“親緣、地緣、情緣”有關,75%以上的都是“親靠親”介紹去的,勞動等中介組織介紹的較少。

  (三)從就業工種看,從業單一,技術含量較低,且多為建築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從事管理和一定技術含量工作的人員較少,不足打工人員總數的5%。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生產工人約1.52萬人,佔打工人員總數的69.8%以上。

  (四)從經濟效益看,20**年,全鎮外出打工人員人均6934元,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195元高出5739元。

  (五)從學歷與待遇比例上看,學歷高、技術含量高的崗位待遇相對較高,體力勞動者工資較低。

  (六)從時間上看,呈現間隔性、短期性、不穩定性。閒時輸出勞動力,忙時帶回生產力。

  (七)從在家在外人員結構上看,在外的多為青壯年男女,在家的多為“386199”(“38”指婦女;“61”指兒童;“99”指老人)部隊。

  (八)從就業觀念上看,觀念不新,創新意識不強,多從事一些傳統的技能。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我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不難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日益明顯。但是,在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和慎重對待。

  1、農村勞動力轉移任重道遠。

  我鎮總人口4.1萬人,其中95%以上是農村人口;全鎮農村勞動力22711人,佔全鎮農村總人口的55.4%。截止20**年8月底,勞務輸出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0.3%,尚有近1萬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待轉移。同時,鄉鎮企業發展不快、工業企業不沒有新的突破,農村城鎮化速度緩慢,城市對民工的種種限制等,對轉移農村勞動力提出了挑戰。

  2、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鄉鎮雖然成立了人才站、勞動就業指導中心等組織,但多數未能正常開展工作。存在著有機構無人員、有人員無經費的問題。總體上看,在外雖設立了勞動資訊站、外出務工人員聯誼站等,對外開拓勞務基地、蒐集用工資訊的力度不夠大,上下內外有機結合的聯動機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現了勞動力轉移資訊不暢、工作脫節、有組織勞務輸出比例低的局面,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勞務收入的提高、權益的維護和輸出的穩定性。

  3、農民技能培訓力量薄弱,農民素質亟待提高。

  在全鎮2.27萬農村剩餘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有人。由於本身的.素質比較低,造成就業上的低層次化。有95%的外出打工農民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收入低的體力勞動。當前,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低素質勞動力就業的難度增大。但從當前情況看,對農民的素質教育普遍重視不夠,特別是缺少時間短、見效快的務工技能培訓。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訓機構大多資金缺乏,培訓設施、培訓手段落後,加之農民對接受有償培訓熱情不高,嚴重製約了培訓工作的開展。

  4、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管理和扶持力度不夠

  村級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從一定程式上折射出縣、鄉有些部門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沒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缺乏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組織和指導,缺乏對農村勞動力的規劃和調節,缺乏統一組織協調,缺乏必要的扶持手段。對勞動力轉移工作宣傳不夠,在幫助農民消除思想障礙、增強就業意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5、“留守”家庭子女教育、家庭治安存在問題。

  許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家庭中留下是教育階段的孩子,體邁多病的父母。孩子缺少父母關家、指導,學校缺乏與家庭的經常性聯絡、溝通,使得一些孩子缺乏有效的管理,經常上網咖或到其他地方玩,形成一些不良習氣,耽誤了學習,影響了健康成長。對於家庭,因青壯年大都在外,家中缺少“主心骨”,社會治安存在有許多不安定因素,個別地方時有偷盜現象,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隱患。

  三、思路與對策

  (一)進一步增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鄉鎮實際的現實選擇。鄉鎮農業人口多,人均佔有生產資料少,單純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十分有限。只有減少農民,實現富餘勞動力充分就業,才能富裕農民。同時還要看到,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用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認識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戰略範疇,像抓農業結構調整一樣,千方百計地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農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量化考核,搞好檢查督促,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農村的穩定,就不會有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進一步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

  促進農村勞動力健康有序轉移,是一項涉及全域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分工負責。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建議縣涉農部門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協調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相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分工負責,把各自職責和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切實改變“多頭管,無人管”的局面。鄉鎮事務站、農業綜合服務站、農經站等涉農部門要儘快配齊配強人員,各村設立勞務資訊員,形成上下貫通的勞動力管理服務體系。在勞務輸出集中的地方,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以縣為單位設立辦事處,派駐專人負責搞好協調和服務。

  二是建立健全以公共就業服務為主體,社會中介就業為補充的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勞務輸出的格局。同時,加大對現有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依法規範或取締不合理的中介組織。

  三是全面摸清農村勞動力資源底子。對農村現有勞動力情況進行一次詳細地普查,將勞動力按年齡、學歷、技能水平、性別等分梯次輸入微機,建立資訊資源庫,實現對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的動態控制,為搞好轉移提供科學依據。

  (三) 進一步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寬鬆環境。

  一是要建立規範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後生活保障。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加快土地的規模經營,促使有轉移意願的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是切實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對務工者戶籍管理、子女上學、就業、就醫等方面給予方便。積極創造條件,制定和實施勞動力開發就業計劃,建立符合用工市場需求的勞務基地,形成相對穩定的輸出渠道;要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絡,督促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及時為務工人員辦理養老、失業、工傷、生育、醫療等社會保險;保證按時足額髮放勞動者工資,確保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是創造寬鬆的就地轉移和返鄉創業環境。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發展,特別鼓勵他們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飲食、運輸、家政服務等吸納勞動力多的產業。要把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納入招商引資範疇,積極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實現“輸出人員,引回人才;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目標。

  四是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發展勞務經濟的意義、勞動力轉移的供求資訊和勞務經濟發展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形成有利於勞務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四)進一步搞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工作

  加強培訓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要研究制定相關辦法,建立起農民工培訓經費由政府投入機制,確保培訓經費足額到位。要健全和完善培訓制度,層層簽訂培訓目標責任書,使培訓走上經常化、制度化軌道。要把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勞動技能培訓,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學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共參與的社會化培訓機制。在培訓過程中,堅持“實際、實效、實用”原則,整合教育資源,完善培訓體系,解決師資問題,科學確定培訓內容和方法。大力發展“定單”式培訓,做到市場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發展什麼產業就培訓什麼技術,使受訓人員結業後就能直接就業,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五) 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

  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別是“三粉”產業及第三產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使生產、運輸、加工、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

  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透過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二、三產業向工業集中區聚集,使之成為增加城鄉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

  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以縣城和集鎮建設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形成比較合理的城鎮體系。最佳化城鎮投資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其容納和承載能力。把搞好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等與集鎮建設結合起來,增強集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四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社群服務,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領域。五是積極組織勞務輸出,開拓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空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