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工作調查報告參考
農村建設工作調查報告參考
農村社群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群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群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群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群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群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群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群眾需求為導向,把社群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群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群集中的農村社群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為45個農村社群, 透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群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專案,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啟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戶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群,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群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戶2.56萬農村居住群眾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群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援社群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體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床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群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群眾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群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群(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群)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為開展社群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路。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路。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簡訊群發系統、親情影片聊天系統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群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為群眾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群眾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路。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群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群公共服務平臺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定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視窗,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群眾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路。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群眾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為農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社群”建立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路。在農村社群設定社群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群眾矛盾糾紛。截止20**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群執行。農村社群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定“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群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群眾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執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群(村)幹部+資訊員+戶長的管理執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資訊)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群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群眾,真正把農村社群建成一個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群建設,使農村群眾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群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群,為什麼要建農村社群、如何建農村社群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為農村社群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為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群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群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裝置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群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群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群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群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援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群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群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群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群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群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群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群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群建設和管理,造成社群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為60個村配備月工資為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群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群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群眾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群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為社群村民服務的培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