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調查報告範文
農民工調查報告範文
所謂城市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指在城鎮中務工的具有農村戶口身份或非城鎮非農村戶口的勞動者(即因企事業單位或政府辦公佔地所產生的農轉非農民工)。他們為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處境卻相當地困難,遊離在城市和農村邊緣,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認同,現在,在許多城市,為了改變農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農民工,把農民工改稱為"新市民",從地位上把農民工與市民同等起來。但是,長期以來,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值得重視和探討。筆者就目前農民工情況做一調查,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來源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農村出現了大量富餘的勞動力,自**年以來,大量農民擁入城市,在不同行業幹著最苦最累最髒的活,但工資卻最低,同時分佈在建築業,工廠,一些服務業當中,從此,農民工遍佈了大江南北。建築工地的工人、賓館的服務員,小區的保潔員、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農村,幹著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據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口都是從事建築、美髮、保潔、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從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達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透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透過親朋好友來打工的。
二、農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狀況
1、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入極困難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援家裡。
2、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據我們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3、民工中,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組織對你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瞭解,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勞動報酬。
4、務工青年法制觀念和知識也很薄弱。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為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5、由於工作不穩定,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
三、農民工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問題
(一)從失業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業期間有失業補助,而農民工卻沒有。
農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線",為他們提供崗位;靠運氣,不要因生大病、受重傷而失去工作。他們在失業期間多是靠積蓄,或向他人借錢,或是貸款、,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農村老家,重操舊業。從醫療方面看,很多農民工失業以後仗著年輕,身體好,硬挺著而不去醫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絕大部分是自費,用工單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墊付很小一部分費用。從住房方面看,農民工是無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補貼的情形下買商品經濟房的。有些農民工合夥租住於城鄉結合部的農居點,一間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攤幾塊錢,鋪地鋪,僱傭某家屬做飯,在公共食堂吃飯;有些建築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裡,擁擠不堪,採光和通風條件差,衛生情況不言而論。在保險方面,據瞭解,很多工廠對農民工只有工傷保險,但有年齡限制,如18歲以下50歲以上的農民工沒有工傷保險,即指童工和超齡老齡農民工不在保險範圍內。童工和超齡工的工資比其他農民工工資低,而他們卻幹著同樣的活,建築承包公司等以更廉價的方式剝取他們的勞動力。這使得農民工也分了層次,童工與超齡工的處境更是困難,他們屬於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護之內,但他們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維持家裡的生活。特別是50歲以上的農民工,從50年代經歷過來的人,家裡幾乎有兩三個孩子,至少有一個孩子在上學,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錢來得快,像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目前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據瞭解是多方面的,透過對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的訪談以及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1、社會保障嚴重滯後的根本原因是農民工在城鎮的邊緣性這個特殊社會地位,戶口是關鍵。雖然政府已經取消了原來舊的戶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戶口仍在發揮著作用。沒有城鎮戶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鎮職工只是臨時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這種過渡性的結構狀態還沒有相應的保障制度實施保障,這便使得農民工處於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沒有相應明文規定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條例的出現,農民工就難以享受社會保障權益。
2、社會保障立法不健全。許多對農民工的優惠政策和社會保障基金沒有得到落實。透過我對市人才市場的調查與觀察,沒有一家專門為農民工服務的人才市場,嚴格地說,是沒有一個為農民工提供合法程式,簽署正式僱傭關係的契約機構。只有農民工自發形成的"農民工市場"在公路旁邊,在小賣攤旁邊等待僱主,隨時還要遭受城管的驅趕,據說是因為他們影響了市容,給爭創文明城市抹黑。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對法律保障缺乏正確的認識,隱瞞企業受保人員的真實情況,更有甚者拖欠農民工工資,強行對農民工實施暴力,危害他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
3、農民工自身社會保障意識較差,增強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我曾問過一位農民工,為什麼不去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他說大學生太天真,太學生氣了,社會很複雜,能有工作已經很不錯了。他們農民工團體意識較差,帶有濃厚的小農意識色彩,怕"鬧事",眼光短淺,只要用人單位給某些領頭農民工一點好處,利益誘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調查建議:
透過這次調查,發現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任重而道遠,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現實意義非常重大。的召開,將給我們更高的啟示,為解決這個問題指明方向。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應該多參與社會實踐,關注農民工的疾苦,為解決他們的問題獻言獻策。
1、改善農村組織、生產結構。要投入農業結構改革,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增加其他副業或手工業,使農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強農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力度。切實去了解農民工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扶植他們去就業,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習的條件,是任重道遠的,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總之,提高基層人員的素質是重點,提高農民的文化、認識是主要工作。
2、政府應該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一個組織,專門針對農民工身上所發生的問題。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時加強宣傳效率,讓農民工也能明白其簡易程式,用法律維護自己什麼權益。
4、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居民的相互瞭解,可以考慮也讓城區居民"下下鄉"瞭解農民的生活,體驗一下農民的感受,將心比心,切實到實際行動,完善兩者之間的關係。
5、政府應當鼓勵並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