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校學生犯罪情況及學校處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在校學生犯罪情況及學校處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針對轄區內學生犯罪案件急劇上升的趨勢,X省大慶高新區法院刑庭以問卷調查及走訪等形式,對轄區內的幾所學校進行調查。對校園內犯罪急劇上升的原因,學生、學校的想法以及學校、學生對法院的希望做以調查,歸納幾下幾點。
一、學生犯罪特點
(一)犯罪型別:學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較單一,從目前統計情況看,僅涉及盜竊、故意傷害、尋釁滋事、銷贓、搶劫等罪名,涉案學生男女比例為7:1,男學生主要涉嫌故意傷害罪,女學生主要涉嫌盜竊罪;
(二)涉案金額(後果):涉嫌盜竊罪的學生們下手的目標都是移動性強的個人物品,如行動電話、信用卡、隨身聽等,且涉案金額都比較小,多數都在千元左右,僅有一例涉案金額為七千元(審查結果為不起訴);而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情節最高是“輕傷偏重”,絕大多數為輕傷;
(三)侵害客體:學生犯罪侵害的客體多是同學,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為被侵害物件,如同宿舍同學。不認識的人被侵害權益的僅有兩例(故意傷害罪一例、盜竊罪一例);
(四)強制措施:學生犯罪以取保候審為主要強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僅有一例因傳喚不到而改變強制措施的;
(五)處理結果:處罰一般都較輕。不起訴案件佔15%,其餘均判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罰;在審理程式上一般適用簡易程式。
(六)人員成分:在涉案學生中,以民辦高校的本專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的本專科和普通初、高中生為主。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現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學生犯罪的情況。
(七)年齡結構:以本科一、二年級、專科一年級、高中一、二年級和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為主。本科三、四年級學生犯罪的情況沒有出現一例。
(八)戶籍特徵:以外地來慶上學的學生為主。僅有兩例本地學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觀故意:這些學生主觀惡性比較小,沒有頑抗情緒,全部都能如實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穩定,從偵查階段到庭審階段,均未出現翻供現象。
二、學生犯罪原因分析及學校的處理情況
透過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調查分析,發現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主觀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低,自控能力差,行為意識具有從眾性。
1、從外部環境來說,當前一些網咖和網站暴力遊戲氾濫,影視書刊上血腥場景充斥,青少年自制能力較差,一些學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受暴力文化汙染和社會不良習氣侵蝕,暴力意識越來越強烈,暴力行為也越來越突出。火暴刺激的內容常常使未成年人淡化了顯示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他們的道德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一顆子彈只能槍斃一個人,而一本黃色的畫報能擊倒一批未成年人”這種說法並不誇張,確實有不少未成年人是受到黃毒的侵害而墮入犯罪泥潭的。
2、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期,好奇心強,易受暗示,在外界強烈刺激下很容易產生犯罪動機。
(二)法律意識淡薄,學校對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上存在薄弱環節。如今學校、家庭和社會仍存在“重智輕德”現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視抓知識教育,輕視抓思想道德教育。在法制教育、道德培養和心理輔導等方面做得不夠,一些學生遵紀守法意識淡薄,尊長愛幼品德缺失,且心理防線脆弱,一點不如意便走極端,小爭執常鬧成大沖突,甚至引發衝突事件。另外,由於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往往對他們的.行為底線一再退讓,這無疑更縱容了他們的暴力行為,助長了他們的為所欲為的行為。
(三)家庭的教育與關愛不夠,導致青少年過早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
1、家庭教育簡單粗暴或者過度溺愛,片面追求分數、排名,不重視思想品德的培養,當孩子心理承受力達到極限後,導致逃學和離家出走,失去家庭的關愛,極易走向犯罪。
2、單親、再婚家庭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有的甚至放手不管。外出務工人員的孩子——留守兒童寄養在祖輩或親戚家中,監護人也無力履行監護職責。這些因素導致問題家庭中的青少年完不成學業或未很好得到教育,過早輟學而流入社會。
(四)犯罪學生心理原因分析
(1)僥倖心理、衝動心理作祟。學生犯罪當中,蓄謀犯罪的幾乎沒有,多是衝動型犯罪,即臨時起意。犯盜竊罪的學生多存在貪慕虛榮,貪圖享樂思想。在僥倖心理的驅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將他人物品“順手牽羊”,僅有一例是出於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竊;犯故意傷害罪的學生多是頭腦發熱、一時衝動,待到把人打傷後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響。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體全部是大學一、二年級(包括大專)的學生,尤以外地學生居多。外地大學生初來本地求學,遠離家鄉和親人,周圍環境變動很大,心理處於學生向成人過渡的轉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澀,心理易產生失衡或彷徨,孤獨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貫懶散的學生這時如果沒有人從旁開導,容易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