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現狀調查報告2016

垃圾分類現狀調查報告2016

  環保部近日釋出了《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其中提到,去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9.1億噸,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億噸,後者處置率達97.3%。面對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趨勢,垃圾處理將持續遇到壓力。我國垃圾處理情況究竟如何?垃圾分類的社會推廣是否順利?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垃圾處理捉襟見肘,居民認知存漏洞

  記者瞭解到, 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原則是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其中垃圾處理“資源化”是如今垃圾處理關注的重點。“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因此資源化處理的一個途徑是垃圾分類。在本世紀初,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成為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然而16年過去,多數試點都不了了之。“十二五”規劃就曾提出,到2015年,各省(區、市)建成一個以上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

  在本世紀初開始的8座城市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16年過後問題依然存在。悅藍東軒小區是濱海新區實施垃圾分類的首個試點。記者前去採訪時,一眼就看到每戶樓門前都整齊地擺放著綠、藍、黑三色垃圾桶,分別對應餐廚垃圾、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但居民王大爺告訴記者:“它分類它不是很好的。樓下垃圾桶啊,他們根本就不嘛,亂扔垃圾。”

  悅藍東軒小區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是從去年5月份開始推廣的,主要將垃圾分為三部分:餐廚垃圾、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其中,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物由專業公司運走進行再利用和處理。剩下的是餐廚垃圾,直接在社群內透過專業的“有機垃圾處理器”進行生物發酵,變成有機肥料後返還給居民養花種草。

  但由於分類不到位,負責社群垃圾二次分揀工作陳大爺每天都要在垃圾筒旁工作兩個多小時,這次,他又從餐廚垃圾箱內撿出瓶蓋、塑膠水杯、碎花盆等多種廢物。

  小區社工陳豔說,當時選擇這裡作為試點是因為居民戶少,文化素質高,便於開展工作。試點之初,社群曾多次組織宣傳活動並給每家每戶發放“掃盲清單”,方便居民扔垃圾時“對號入座”,還向居民贈送三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和垃圾袋。

  然而試點實施快一年了,社群裡的214戶居民參與進來的只有不到90戶,而且,即使參與的居民也不能完全按照要求準確分類。本來他們希望藉助這個試點積累點經驗,好將垃圾分類繼續向旁邊社群推廣,但目前只好將計劃擱淺。

  陳豔有些無奈地說:“也有一些可能就是他有這個意願,但有的時候可能做得不那麼到位。比如他分得不是很清,比如說像可回收的跟不可回收的,尤其這兩項他分得不是特別清。還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這個不是說強求下來的。”

  在鄭州,記者採訪的幾個居民區裡,市民都回答無法做到垃圾分類。有市民說:“沒養成習慣。”也有市民說:“不方便。大部份都是這樣。”即使有的市民有分類的想法,也沒有條件做到。有市民表示:“很多時候它那個垃圾筒就沒有分類。他就沒有分類垃圾筒,全部是一個桶,往裡面扔。”

  在鄭州市黃河路、花園路的一些主幹道上行走,記者看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類垃圾筒顏色分明地站在路邊,不少路口還懸掛著“要認真做好垃圾分類”的宣傳條幅。鄭州這個城市,垃圾分類“看上去很美”,但實際沒有做到。

  在東明路上的一處分類垃圾筒旁邊,記者注意到在10分鐘內共有6名市民將垃圾投入筒內。其中,大部分市民並沒有注意到垃圾箱上的標誌,也不管自己手中的廢棄物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就隨手扔進其中一個桶中。

  問其原因,市民們說:“群眾就是分開丟了,它也不分開拉,所以就乾脆隨便丟了。”在不同路段,記者看到,身著橙色工作服的清潔工都是把分類垃圾筒裡面的垃圾一統倒到垃圾車上。而垃圾車也沒有分格分類。清潔工人說:“都倒一塊了。不分。”

  引入網際網路?垃圾成產業?

  據瞭解,曙宏新村是合肥市推行小區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目前,已在合肥的20個小區內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透過引進一些外包企業,融入“網際網路+”的概念,向居民發放生態卡和專屬二維碼。居民透過將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與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分裝,然後貼上對應的二維碼,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收集箱中,還可獲得積分等。這些積分可以兌換一些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

  生活垃圾可以兌換生活用品,算是一種鼓勵,當然是希望以此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然而,記者在走訪合肥的振徽苑小區、徽傑苑小區等垃圾試點小區時卻發現,實行起來卻不盡人意。

  在“可回收垃圾”桶內,居民丟棄的各種垃圾胡亂堆放在一起,有吃剩的飯菜、廢棄的布料,這些垃圾都是不可回收的。相反,“廚餘垃圾”和“再生資源回收櫃”的兩隻大桶卻空空如也,裡面一件垃圾也沒有。有居民說:“是聽講了,但是我們對這個還不熟悉,你講叫他刷卡肯定不習慣。”

  其實,垃圾分類並不是什麼難以做到的事。只不過是平時隨手一扔習慣了,現在要改一改這個習慣,還有些不適應。採訪中記者發現,困擾垃圾分類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市民對垃圾如何分類,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還不是很清楚。

  有機民說:“有些東西我們能夠分得清,比如飲料瓶子啊,易拉罐啊,我們都知道是可回收的東西,會放在這裡邊,但有些東西我們就不知道到底是屬於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的東西。比如說你用過的面紙啊,我肯定想這是不可回收的,然後就丟到不可回收裡面。”

  另外針對垃圾產業化,調查中記者發現,對於垃圾分類的推廣,企業積極性也不高。天津佛強再生資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部副主管魏躍平坦言:“反正真是不賺錢。首先,這套裝置是我們和應該是城管局這塊兒共同買的這個裝置,這大約是二十多萬的一個投入。然後,平時那邊有我們專業的分揀工人,得需要專人在那兒盯著。我們如果要是收工業垃圾,用我們自己專門的運輸車全封閉的,還有配專門的分揀工人,收一次那個量的話,還是比較可觀的。咱這個居民這塊的話,因為畢竟他沒有這麼大的產出量。如果要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講的話,沒有多大利益。”

  魏躍平說,雖然他們可以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成為有機肥料,但由於這樣的產品缺乏相應的標準,所以在市場上也沒法出售,只能免費發放給居民。他說:“因為這東西你說去賣錢,那這裡邊的行業標準,你這個肥要達到什麼樣的一個標準,又有一個新的要求,所以說這塊兒還沒有在考慮說拿這個東西賣錢。”

  國際經驗:完善法規,注重細節

  據記者瞭解,在加拿大亂扔垃圾要面臨著真正的鉅額罰款。在2007年,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就規定一戶居民的生活垃圾收集上限為每個星期六袋。市政府垃圾的收集車不負責運送上線的額外垃圾,居民必須自己把這些垃圾送到中轉站,如果不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垃圾的居民,將會被處罰約合90美元的罰款。此外,多倫多市在2008年實行的一項制度規定,每個家庭必須從小、中、大超大四種不同規格的垃圾箱中選擇一種,放入生活垃圾。根據選用垃圾箱的.規格不同,居民要繳納的垃圾處理的費用也不相同,費用大概為小型的10美元,中型的39美元,大型133美元和超大型190美元。

  而德國垃圾處理的核心宗旨就是變廢為寶,最大限度實現垃圾的再利用價值。在房子旁邊放置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箱,分別傾倒生活垃圾、塑膠垃圾,紙類垃圾和不可再利用垃圾。前三類垃圾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如生活垃圾,主要是做飯產生的食材剩餘物,或者是院子裡的樹枝樹葉等等,那麼回收之後可以做成營養土、有機肥,廢紙和塑膠包裝回收之後可溶解成原材料,不可再利用的剩餘垃圾被直接運往專門的垃圾焚燒場焚燒,所產生的熱量再用來供暖發電等等,那麼居民只需按照當地的垃圾處理表在每週的固定時間將相應的垃圾箱拖到門前的路邊即可。屆時會有環衛部門的工作人員開著專門的垃圾收集車過來傾倒處理。如拆除一所大量的建築物,通常都會就近處理,直接在旁邊圍起一塊地方,有大型的處理裝置,先將他們分解,如把鋼筋等金屬分離出來,然後粉碎成小顆粒,成為新的建築用原材料。此外,德國居民要繳納垃圾處理費,年終都會受到市政寄來的清單。

  鄰國日本有詳細的垃圾分類,如果不按照規定丟棄垃圾,不僅會受到政府人員的說服教育,和周圍輿論的壓力,還可能受到刑事處分。比如目前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除了大型垃圾和一些家電垃圾之外都不用付費,丟棄傢俱家電等是要到便利店等地購買垃圾處理票貼在上面,垃圾才會被運作走,一件大垃圾的回收費一般是20元人民幣。但是要扔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大型家電的話,會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比如扔一個大冰箱費用接近千元人民幣,如果是不付費,隨便丟棄是要被罰款或者被判刑的。日本的垃圾回收系統和技術相當完善,很多回收公司廢舊家電的再生已經達到了95%,而不可迴圈,不可焚燒物的直接填埋率降到了0.1%以下,實現的零排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