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調查報告2016

農民工返鄉調查報告2016

  雖然距離秋收還有一段時間,在蘇州打工的陽穀農民郝慶欒卻提前回家了。“這陣子沒活幹,單位放了幾天假。”8月31日,郝慶欒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以前他總在秋收的時候請假才能回來,像今年放假的情況是他打工十來年的第一次。

  郝慶欒還只是暫時放假幾天,吳磊夫婦卻是長久地回去了,“單位倒也沒辭退我們,可一個月2000塊錢的工資真的沒法再幹了,孩子上學加上房租和生活,每個月都緊巴巴的。”

  由於回家後沒有了其他收入來源,吳磊打算秋收後把承包出去的土地收回來,“總得吃飯吧。”

  其實,像吳磊這樣返鄉的民工並不是個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兩年國內經濟不景氣,農民工賺錢難。很多進城農民工,由於找不到活幹或者收入太低,選擇了返鄉。雖然部分人回鄉後選擇了創業,但大多數人還是要靠種地為生,一些此前流轉出去的土地開始迴流。

  把租出去的土地收回來

  郝慶欒說,他工作的'企業主要生產石油礦業開採相關產品,受國際油價影響較大。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低位執行,致使行業不景氣,薪水待遇不如往年,“原來一個月一般都能拿到7000多元,現在也就5000元多點。”郝慶欒說。

  由於郝慶欒是自己在外打工,即便每個月少收入2000元,省吃儉用每個月還能有3000餘元的結餘。吳磊夫婦就有些捉襟見肘了,“我們好的時候一個月差不多4000元,兩人近8000元,帶著孩子在城市生活也過得去,現在4000元工資支撐一家三口也就勉強夠用。”吳磊說,城市物價越來越貴,企業卻沒有好轉跡象,“老闆雖說沒辭人,但工資越來越低,現在每月只有2000元,逼得你自己就走了。”

  人回來了,沒有收入怎麼辦?吳磊決計把承包出去的土地要回來,“說起來也不太好意思,當時說的是5年,現在才過了3年就要過來,這也是沒辦法,要不咋吃飯。”

  “前幾年大家出去打工,爭著往外租地,現在在外面掙不到錢了,回來也沒啥活好乾,很多人都要回了自己的地。”種植大戶修勇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今年他租種的土地就有三戶收了回去,“當初都是口頭約定,再說鄉里鄉親的,也不好不給。”

  吳磊因為回家要拿回土地,郝慶欒也打算明年到期後把租出去的土地收回來。“現在種地有補貼不說,耕種起來也不太費勁。”郝慶欒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現在耕種和收穫都是機械化,日常管理也不需要費太大力氣,“以前澆地,家裡沒有壯勞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現在的小農水工程很是便利,卡一刷地就澆了。”

  促使郝慶欒收回土地的另一原因是土地出讓金的降低。“原來一畝地1000元/年,現在600元。”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徐俊忠表示:“以往土地流轉過程中,流轉合同簽訂不規範或根本沒有籤合同的現象並不少見。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農民工返鄉生計壓力的加大使得他們更加關注土地問題。”

  返鄉就創業漸成趨勢

  雖然返鄉農民增多,但2015年農民工數量仍然增長。國家統計局此前釋出的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率1.3%。

  不過,從2010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1年至2015年,中國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1.0、0.5、1.5、0.5、0.6個百分點。同期,本地農民工人數增速快於外出農民工增速,顯示農民工留在本地打工的人數增長速度比外出打工要快。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資料顯示,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十三五”時期每年還會有近300萬的農業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

  農民工返鄉帶來新的就業需求和創業需求。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近年來,返鄉農民工成為農民工創業主體。如2015年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達到242萬,共創辦26.07萬家小微企業。截至2015年底,創業的農民工累計註冊個體工商戶2505萬個、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企業40多萬家、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80萬家、農民合作社147.9萬家。這其中,有70%是由返鄉農民工創辦的。

  雖然返鄉創業增多,不過,近兩年經濟下行、工業不景氣、傳統小農經濟效益不高、三四線城市擴張降速等因素,都對農民工就近就業有負面影響。“基本上在家閒著,偶爾打一些零散的小工。”修勇這樣形容大多數返鄉農民工的現狀。

  “返鄉農民工收回土地是出於對生計的擔憂,他們對於收回土地後重新務農的積極性並不太高,要是有機會他們還是會繼續回城找工作。”修勇認為,農民工重新就業是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微企業,這有利於讓眾多創業創新主體、資源參與發展,帶動農民就近轉移就業、利用農閒時間充分就業。同時,也改變了大企業與小微企業結構失衡的狀況,增強了經濟彈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