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市場調查報告範文格式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範文格式

  從整體來說:服裝行業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強大的產業配套優勢,在紡織服裝業中傲視群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服裝市場調查報告範文格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範文格式一

  一、機遇分析

  《20xx-2022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服裝產業叢集未來將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機遇:

  (一)政府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近年來,各產業叢集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最佳化產業叢集發展的“軟環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質量檢測、資訊化、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培訓等服務,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水平,使平臺真正成為整合、共享、服務、創新的實踐基地,進而推動產業叢集的最佳化升級。構建產業叢集公共服務平臺,是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叢集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政府推動產業集聚、培育產業叢集的著力點。

  (二)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日益完善

  在產業叢集地,工業園區建設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當地服裝產業發展的一大舉措。在產業叢集完成企業量的集聚後,為了讓廣大服裝企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金、技術密集型過渡,大部分產業叢集都建立起相應的服裝商貿、品牌設計和研發中心,與服裝、服飾業相關的展覽業、面輔料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如今,打造服裝製造企業聚集地、設計師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時裝資訊集散地、流行釋出聚集地已經成為服裝產業叢集新的目標。

  (三)後危機時代企業轉型意識增強

  在服裝產業叢集中,服裝企業大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實力弱、核心競爭力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缺乏,生產型企業佔較大比重,企業亟待轉型提升。

  經歷金融危機洗禮之後,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長期的OEM生產方式,使企業喪失了開發新技術、建立新品牌的動力和能力,企業的持續性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部分企業在後危機時代開始主動謀變,透過在品牌、質量、設計等諸多方面下功夫,尋求突破之路。

  (四)叢集龍頭企業示範作用顯著

  中國服裝行業經過十餘年的品牌發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裝企業脫穎而出,這些企業的示範作用非常明顯。不管是在品牌運作,營銷模式,產品設計還是企業管理上,他們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業所關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更多的規模企業開始做大、做強。

  如今,大部分服裝產業叢集都開始緊抓龍頭企業的示範效應,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促進整個叢集發展、壯大。

  (五)行業協會組織自律和引領作用凸顯

  目前,在產業叢集地,幾乎都完成了行業協(商)會的組織建設。這些行業組織的重要作用已開始顯現。作為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樑紐帶,行業協會組織在價格自律、競爭規範、市場準入、規模發展、市場培育、貿易促進、標準檢驗.品質認證、創新保護等方面發揮協調規劃、監督和促進作用,使行業形成創新的市場氛圍和健康的競爭環境。

  二、挑戰分析

  《20xx-2022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在面對大量發展機遇的同時,中國服裝產業叢集也面臨著大量的挑戰。

  雖然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叢集前些年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在集聚水平相對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越來越受制於資源、環境、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壓力。

  土地資源方面,由於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日益匱乏,加上國家嚴控用地指標,土地價格快速上漲,使紡織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有的叢集企業建設用地以租代徵,沒有土地使用證,企業不敢再做進一步的投入,直接影響了貸款融資和招商引資,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有些叢集因此出現大量骨幹企業外遷,產業集聚度下降等問題。如今在杭州本地做企業用地都比較緊張,再加上現在土地成本很高,所以,有人建議把生產加工部分往外轉移到東西部地區,或者臨近的中部省份,在當地保留設計營銷部分。

  資金方面,儘管一些叢集企業建立起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融資擔保機構,但是“融資難”仍是叢集存在的普遍問題,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提升。因為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裡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得不到發展,勢必制約產業叢集的整體發展。有的企業雖然產品有市場,但是缺乏流動資金,無法擴大生產。有的企業希望進行技術改造,但苦於無法獲得貸款,技改資金難以落實。

  勞動力方面,“招工難”是紡織服裝行業近幾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沿海部分叢集表現得尤為突出,熟練技術工人匱乏、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等是普遍表現,招工東部企業比中西部企業難,中小企業比大企業難。溫州索瑪服飾有限公司工人人均工資已經超過了3000元,即使這樣的工資,還是感覺招工不易,現在有的企業陷入有錢也招不到工人的境地。

  如今,環保對於叢集地區紡織業,特別是印染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地方基於對環境的保護,制定非常嚴格的汙水排放標準,且明顯高於國家標準。不少地方對重點用能企業簽訂節能降耗責任狀、能耗降低率、COD及SO2排放量作為約束性的一票否決指標進行考核。

  另外,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雖然不少叢集透過加強公共服務,加上優勢企業透過技術改造和加大研發投入,使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紡織服裝產業叢集的總體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叢集企業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還處於貼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產模式,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低,研發設計專業人才不足,造成產品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自由智慧財產權。比如,浙江省紡織產業叢集在2010年底,百萬人口研發人員數量分別只有廣東的78%、江蘇的58%,遼寧的56%,人才總量中高階技術職稱人員僅佔3.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產業叢集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有的產業叢集在實際操作中的做法可圈可點。比如,中國面料名鎮西樵在上世紀末建立了廣東省紡織面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方技術創新中心,為鎮內紡織企業提供素織物開發、分色印花、大提花設計、數碼印花、流行趨勢研究、產品檢測認證等多項服務,開啟了“科技興紡”的紡織強鎮之路。

  目前,西樵紡織產業持續發展,形成“創新平臺、交易市場、產業基地、產業鏈條、區域品牌五位一體、相互支撐”的格局,成為國內重要的高階紡織面料生產基地。

  在西樵紡織產業叢集內部,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向機會成本的比較優勢轉化;資源消耗形態、生產製造形態,正在向綠色低碳形態、生活方式引領形態進行有效提升。

  《20xx-2022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隨著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叢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叢集地逐步突破自發生長、資源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步入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新型發展軌道。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範文格式二

  相城區作為蘇州市區的北大門,自20xx年建區以來,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水城、花城、商城和最佳生態休閒人居城 的城市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城區正實現從偏僻農村向現代都市的華麗轉變。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鄉農貿市場也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市場建設基本情況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相城區目前有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只,總面積85800平方米,攤位600只,門面300間,另有棚頂和室內農貿市場42只,其中棚頂市場9只,佔農貿市場總數的21.4%,室內農貿市場33只,佔農貿市場總數的78.6%。這些市場中縣城以上零售農貿市場1只,鎮級零售農貿市場10只,村級(社群農貿市場31只。這42只農貿市場共計經營面積為91280平方米,共設計攤位數為2422只,共有各類門面房477間。

  隨著城市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區、鎮二級政府加大了對農貿市場建設投入,特別是自2015年以來,相城區加大了對城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力度。2015年以前完成了對鎮級農貿市場的第一輪升級改造,基本解決了鎮級農貿市場從棚頂敞開式市場到室內市場的巨大轉變,而且各個市場的場內經營面積和攤位佈局得到了較大提升和最佳化。2015年起相城區率先對村級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計劃用三年時間透過新建和改建的方法升級改造村級農貿市場34只,截止20XX年8月相城區已完成了32只村級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任務。這些村級農貿市場透過升級改造,硬體條件得到了最佳化,超過50%的棚頂式市場升級為室內市場,場內攤位佈局更趨合理,同時明確了市場主辦方的責任,調整了市場管理員隊伍,使市場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著實方便了城鄉群眾日常生活需求。

  農貿市場管理情況

  由於農貿市場建設資金投入較大,且投入產出回報率低,加上農貿市場作為公眾聚集場所,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導致社會力量不願意參與到農貿市場的建設中來,因此相城區的農貿市場主辦者主要以鎮村二級集體為主,相城區43家市場中,只有1家是私人投資建設。

  通過幾年來對城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鎮一級農貿市場的消防、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市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各項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得到了較好落實。每個鎮級農貿市場都在建造或改造過程中按照要求配備了消防栓和滅火器等消防器材,都有專門的食品檢測室,配備了食品安全檢測儀器,落實了專門的責任人。目前相城區11家鎮級農貿市場都是星級文明誠信市場,陸慕農貿市場還獲得了五星級農貿市場的榮譽稱號。

  市場執行基本情況

  從業人員

  批發市場共有從業人員1200名,其中農民1180名,佔總數的98.3%。農貿市場內經營戶從業人員共有2295名,其中農民1767名,下崗工人228名,其他300名,佔比分別為77%、10%和13%。農民是農貿市場內從業人員的主體,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在沒有更好生存技能的情況下,在農貿市場內尋找就業謀生機會。鄉村農貿市場在方便群眾生活的同時,更為一部分失地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起到了為政府解決就業難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經營規模

  透過多年的不斷升級改造,相城區亦出現了一批規模型的農貿市場。從市場成交額看,20XX年相城區年成交額超過億元的市場有4只,佔總數的9.3%,分別是生態園批發市場,陸慕市場、渭塘市場和黃埭市場;年成交額5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的市場有5只,佔總數的11.6%。從農貿市場經營面積大小看,經營面積5000平方米(含以上的有5只,佔總數的12%;經營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市場有5只,佔總數的12%。從市場經營從業人員看,生態園批發市場有1200名經營從業人員,農貿市場內從業人員超過100人的市場有6只,佔總數的14.2%。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人口集聚增長效益,還將培育出一批規模型的農貿市場,從而進一步帶動市場周邊的商業發展。

  肉、菜、魚重點商品銷售情況

  XX年豬肉、蔬菜、水產三類重點農產品年成交量情況。20XX年生態園批發市場豬肉銷售總量為20700噸,其中產自本省外市的為2700噸,佔總量的13%,產自外省的為18000噸,佔總量的87%;蔬菜年成交量為12700噸,其中本省外市的為37000噸,佔總量的29%,產自外省的為9000噸,佔總量的71%;魚年成交量為1200噸,其中產自本市的`為100噸,佔總量的8.3%,本省外市的為200噸,佔總量的16.7%,外省的為900噸,佔總量的75%。

  XX年相城區農貿市場共銷售豬肉15829噸,其中從批發市場進貨總量為13407噸,佔銷售總量的84.7%,透過屠宰場途徑進貨量為1387噸,佔銷售總量的8.8%,其他途徑進貨為1035噸,佔銷售總量的6.5%;20XX年農貿市場蔬菜進貨總量為23639噸,其中從批發市場進貨量為18086噸,佔銷售總量的76.5%,場地掛鉤為1693噸,佔銷售總量的7.2%,其他途徑進貨量為3880噸,佔銷售總量的16.4%;魚進貨總量為9564噸,其中批發市場進貨量為6850噸,佔銷售總量的71.6%,場地掛鉤為1686噸,佔銷售總量的24.6%,其他途徑進貨量為928噸,佔銷售總量的9.7%。

  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批發市場是農貿市場肉、菜、魚等重點農產品的主要貨源,農貿市場與生產基地直接掛鉤的量比重不高,而且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農民自產自銷的情況將更加萎縮。

  當前市場建設與管理存在的不足

  儘管相城區建區以來農貿市場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較大發展,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們應當看到當前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必須引起政府重視。

  缺少農貿市場專項規劃

  農貿市場建設應當城市建設規劃同步,堅持規劃先行。沒有經過規劃,必然導致建設的無序。相城區目前還沒有關於農貿市場建設佈局的專題規劃方案,一些地方出現了農貿市場總量過剩,發展過快,有些是重複建設的情況。就目前場內攤位和門店的經營情況看,居住人口沒有多大變化,但市場在成倍增長,加上各類超市、大賣場的急速開設擴張,必然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表面上是方便了消費者,但對開設市場的主辦方造成了土地資源和經費浪費等諸多不利因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能協調發展。隨著攤位和門店的空閒數量增多,管理成本也隨之增大,目前有一部分農貿市場存在大而空、中看不中用的情況,市場內攤位空置率達到50%以上,不僅造成極大浪費,群眾有意見,而且還為市場後序運作帶來一系列難題。

  現有市場佈局與城市發展不相協調

  農貿市場與居民生活區不配套。在相城區許多居住區離現有農貿市場距離較遠,群眾買菜不方便。這一情況導致在一些小區內出現了不少無照經營農副產品的車庫店和馬路流動攤,不僅影響城市形象,而且還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盲目追求建設規模。近年來建設的一些農貿市場越造越大,市場使用率低,華而不實。農貿市場建設不應過分追求規模,而應充分考慮便民性,堅持規模適中,佈局合理,經營專案齊全,倡導市場內適度競爭。

  農貿市場企業化登記率不高

  相城區42只農貿市場進行企業化登記的農貿市場共有17家,佔總數的40.47%。其中鎮級農貿市場都是經過合法審批的,權證手續齊全,因此11家鎮級以上農貿市場都有營業執照,但不少村級農貿市場因為歷史形成,事前沒有取得合法用地審批手續,不具備辦理營業執照所必須的產權證明手續,無法辦理營業執照,給今後市場管理帶來了難題。

  村級農貿市場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村級農貿市場由於規模較小,無法給市場主辦方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甚至是隻有投入不見回報,導致一些市場主辦方對市場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部分村級農貿市場都沒有配備專職市場管理人員,存在物業管理、食品安全檢測議器等方面的空白,整個市場處於髒、差、亂的狀況,極易產生食品安全等事故。透過調查發現,相城區各類農貿市場的管理力量不強,42只農貿市場共有管理人員137名,平均每個市場只有3.2名,管理人員存在 一高 和 二低 的情況,即表現在年齡偏高,文化素質和工資待遇偏低的情況,導致這支管理隊伍有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