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在發生了一個事件或情況之後,我們務必要去搞清背後真相,調查工作結束後,通常還需要寫調查報告。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篇1
抑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對個體的心理調適具有阻礙作用,約50%-80%的自殺個案是抑鬱患者所為。有學者指出,抑鬱是21世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生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會群體,在新的教育體制和就業形勢下,比普通群體面臨更的多的機遇和挑戰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衝突,他們是更易於遭受抑鬱侵襲的群體。我國心理學、醫學及教育界不少學者對大學生抑鬱問題已進行了調查研究。杜召雲、王克勤對1579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輕度抑鬱流行率為42.1%,重度抑鬱流行率為2.1%。瀋陽精神衛生中心最新流行病調查統計結果:在中國大學生的抑鬱症患者人數佔其總人數的24%,而且名牌大學中,罹患抑鬱症的大學生達到總人數的35%以上調查均反映出大學生存在較高的抑鬱狀態,應引起關注。
一、調查物件與方法
(一)調查物件:
從湖南師範大學中隨機整群抽出文、理本科大學各年級學生共99人,其中男生為24人,約佔總人數的24.24%;女生75人,約佔總人數的75.75%。低年級(包括大一、大二)為34人,約佔總人數的34.34%,高年級(包括大三、大四及研究生)為65人,約佔總人數的65.65%,科目分佈上,理科為15人,約佔總人數的15.15%,文科為77人,約佔總人數的77.78%,工科為7人,約佔總人數的7.07%。
(二)調查方法:
貝克抑鬱自評量表,貝克抑鬱自評量表是專門評測抑鬱程度的。整個量表包括21組專案,每組有4句陳述,每句之前標有的阿拉伯數字為等級分。被測者可根據一週來的感覺,把最適合自己情況的一句話前面的數字圈出來。全部21組都做完後,將各組的圈定分數相加,便得到總分。依據總分,就能明白無誤地瞭解自己是否有抑鬱,抑鬱的程度如何。
結果:總分小於10分:表示很健康、無抑鬱;
總分10分15分,表示有輕度情緒不良,要注意調節;
總分大於15分者,表明已有抑鬱,要去看心理醫生了;
當大於25分時,說明抑鬱已經比較嚴重了,必須看心理醫生。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總分在10分及以下的人數為71,約佔總人數的71.71%,總分在10-15分的人數為7,約佔總人數的7.07%,總分大於15-25之間的人數為7,約佔總人數的7.07%,總分大於25的人數為4,約佔總人數的4.04%。
(一)男女生抑鬱自測結果對比柱狀圖。
圖表分析1:由表可知,在此次調查的99人中,顯示無抑鬱症狀的男女生人數均佔多數,其中男生約佔其總數的83.33%,女生約佔其總人數的68%。男生比例高出女生15.33%。表明有輕度情緒不良,需要注意調節的男生佔其總人數的12.5%,女生約佔其總人數的18.7%,女生比例高出男生6.2%。表明已有抑鬱,需要去看心理醫生的男生為0,女生約佔其總人數的9.3%。表明抑鬱已經比較嚴重,必須看心理醫生的男生佔其總人數的4.1%,女生佔其總人數的4%。此項男女比例相當。可以看出,在此次的隨機調查中,湖南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比率男生高於女生,輕度抑鬱比率男生低於女生,而重度抑鬱比率則男女相差不大。
(二)高低年級抑鬱自評結果對比。
圖表分析2:由此圖可已看出,高年級心理健康率高於低年級,約高6.2%,處於輕度情緒不良及出現抑鬱狀況的比率裡,低年級均高於高年級,共高出約7.85%,而重度抑鬱率,高年級則又略高出低年級1.71%。這組資料中低年級的抑鬱傾向要高於高年級,但是高年級患嚴重抑鬱比率更高,可見年級對抑鬱分佈而言並無明顯影響。
(三)文理工科抑鬱自測結果對比圖。
圖表分析3:此圖顯示了此次調查的科目分佈狀況。可以看出,文科總人數77,有抑鬱情況的人數約佔其總人數的31.1%,理科總人數15,有抑鬱情況的人數約佔其總人數的33.3%,工科總人數7,有抑鬱情況的人數約佔其總人數的28.5%,各科抑鬱比率相差不大。
三、原因分析
(1)人格問題。
大學生的人格缺陷主要體現為性格與情緒障礙,任性、自私、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抑鬱等心理疾病,還會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寂寞感是大學生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不少大學生都有過孤獨、苦悶的情緒體驗,但如果長期處於這種苦悶情緒之中就很容易產生抑鬱。
(2)情緒問題。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由此帶來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當他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或沒有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時,就容易產生抑鬱。
(3)人際關係問題。
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其特點是:心理自卑、行為畏縮,面對挑戰採取逃避態度或無力去應付。另外,造成大學生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與大學生自我意識不完善,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嚴重有直接關係。
(4)情感問題。
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對戀愛問題不成熟、不穩定。大量個案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抑鬱問題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5)學業問題。
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過學習的壓力,但如不學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抑鬱、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就業問題也對高校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招聘單位總是優中選優,對應聘者素質要求較高。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多數學生從入學起就不得不考慮就業這一令人沉重的問題。這些都易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抑鬱等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6)貧困心理問題。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對家人的欠疚感、對現實的無奈感。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抑鬱等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7)其它原因。
生活適應問題、生理原因、遺傳因素、長期的使用藥物、不合理的生活習慣都有可能產生抑鬱情緒。
抑鬱的產生不僅有社會因素、生理因素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國內學者郭力平在對中學生抑鬱的研究表明:抑鬱組學生的理解能力測驗得分顯著低於非抑鬱組的學生。說明抑鬱組學生作為社會化的個體,理解社會問題、按常規正確解決外界社會事件的能力是相對偏低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間的認知不協調,引導動機在解決問題失敗以後,個體將產生消極的適應。它往往失望、悲觀、情緒的低落,以及與進一步產生的負性認知相聯絡,從而產生抑鬱情緒。
四、建議(或對策)
(一)調整個體的期望值。
患抑鬱症的大學生往往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和社會期望,而對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的不正確的認知和不正確的期望,導致情緒上的紊亂和行為上的異常。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改變對自己、對社會的錯誤認知,既不盲目樂觀,也不低估自己,從而合理地確定活動目標,使自己保持自信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負、自善而不自棄的良好心理狀態。
(二)瞭解心理健康知識,正確引導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關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認識抑鬱的症狀特徵及誘發因素,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此外,應充分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大學生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銜接,因為大學生很多的心理問題是在中小學階段產生的。
(三)合理進行自我調節。
當出現抑鬱情緒時,大學生可以自己採取方法,及早排除不良情緒。如行為療法中的放鬆訓練,理情療法中的排除不合理思維,實現療法中的自信訓練,此外渲洩法、自我暗示法等也是大學生們自己能採用的排除抑鬱情緒的有效方法。
(四)增進交流、搞好人際關係,為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大學生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糾正交往中的認知偏差;透過自我暗示法、轉移法和合理渲洩法等方法進行自我調適,消除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態。
(五)完善高校心理諮詢與輔導工作。
高校應完善心理諮詢與輔導工作,對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測查。輔導員應成為大學生們的良師益友,減少學生的孤獨、寂寞感,關心幫助他們。
五、結語
總之,抑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極情緒狀態,抑鬱對人類造成的精神痛苦是難以估計的。而大學生(尤其是19-20歲)正處於抑鬱發生較多的特殊階段,學校作出有效減少大學生抑鬱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至關重要。深入對抑鬱心理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和干預進行研究,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篇2
7月,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即將奮身投入新角色,在離別的喧鬧聲中,有這麼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這是高校中不斷增多的抑鬱症患者,他們正經受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孤獨與隔離。寫完畢業論文,找份像樣的工作,對此刻的他來說,著實艱難。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
調查
抑鬱症學生佔到諮詢中心來訪量的兩成
“你好,這裡是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嗎”一段固定的開場白,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聽筒那頭遲疑了好幾秒,緩緩地吐出:“你好,我想諮詢下抑鬱症相關的問題,已失眠3個月了……”當了三年接線的學生志願者小卿遇到這樣聲稱自己抑鬱症的來電者,依然會緊張到手心冒汗。
“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開通7年來,這條熱線共傾聽了全國各地近萬人次的聲音。熱線主任秦琳告訴記者每日線上的6小時會接到近三四個學生的電波求助。另一所在京著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人章文(化名)則說:“據粗略統計,5年前,10個諮詢物件裡平均一兩個有抑鬱症,而現在則上升到3-4個。”
目前,北京的高校一般設有心理健康中心,主要負責心理排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課和諮詢等工作,學校還安排專職的心理教師,配備專門的諮詢中心。這裡,雖然不能像專業醫院做臨床診斷,卻是預防危機和篩查抑鬱的第一道“防線”。
在談起遭遇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群體時,長期在大學心理諮詢一線工作的章文直言道:“他們中患有抑鬱症的佔比較高,去年中心約有1500人次的來訪量,抑鬱症佔到諮詢人數的兩成。經我們統計,全校共有40個學生確診為抑鬱症,算上實際患病卻沒來諮詢的,這個數字應該還會更高。”
這些學生來時往往先聊“最近學習壓力有點大”、“跟導師(朋友)如何如何”、“我失戀了”等瑣事,待完全放下戒備,他們才可能過渡到更深的話題:“總結差不多分四大類問題:學業、人際戀愛、家庭、人生意義追問。”關於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每個學校的情況也不大一樣,不同型別的高校,面臨的問題並不相同。“藝術類大學偏重情感問題,而綜合性重點大學則偏重於學業。”
抑鬱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從情緒、認知、動機和生理上都有明顯異常的反應,判斷是否得病通常在上述方面。“對生活失去興趣,無意義感,嚴重的,會出現自殺傾向。”章文記得曾接待一位歷經3年半心理輔導的女生,這女孩當時甚至記不住7個字以上的短句,“得了病,身心巨大痛苦,普通人往往難以理解,我們的流程是先詢問症狀,嚴重者建議轉診同時通知家屬或老師,不嚴重者就心理諮詢。”
“我不夠好”,是中心來訪學生們口中出現的`高頻詞。有悖於“學習好心理就好”慣常想法,成績優秀的重點大學學生在抑鬱群體中已經佔有一定數量。他們對自我極其嚴苛,常流露出內疚和自責的情緒。“我接觸到的好多孩子都聰明懂事,求勝動機很強的。長久以來壓抑著自責或憤怒等情緒,這使得他們把攻擊指向自身。”
個案
無法論文答辯,不得不休學
畢業該說再見時,博士生三年級的小魚(化名)卻沒有出現在今年師門散夥飯局,她病了。在和抑鬱症搏鬥的漫漫長路上,小魚的論文答辯已然遙遙無期,畢業只能順延。她說這病沒有傷口,沒有流血。“抑鬱起來,不要逼我,千瘡百孔,四處漏風。”
小魚,就讀於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學的文科專業,一向寡言內向的她,卻在社交網路上異常活躍,幾乎天天更新。翻看小魚的微信朋友圈,一般不會察覺到她患上抑鬱症,並已5年之久。當在朋友圈吐槽成為一種公然“賣萌”方式,鮮有人注意到她偶爾敞開的孤獨和痛苦,今年新年,她曾寫下“要接納最好和最壞的自己”的句子。
從碩士確診為抑鬱症至今,她犯了三次病,兩次在國內,一次在國外交換期間。最近一次病發是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被論文和就業的雙重壓力所困擾,幾個月來她常失眠,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抑鬱再次來襲。“注意力下降,記不住東西,根本就寫不下去。吃過數十種抗抑鬱的藥,忍受過噁心無力、渾身痠痛的副作用,這些和抑鬱本身的症狀混在一起,生不如死。”
當被問起什麼原因得上抑鬱時,小魚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體理由,我就不會抑鬱了,它就像感冒一樣,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碩士二年級她出現整夜失眠,恐慌之中她不斷逼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睡眠紊亂,學習隨之癱瘓,“當初就連煮個餃子煮粘鍋,我都要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後上升到自我懷疑,‘你現在連個餃子都煮不好啦!’”幾經好友的催促,她才來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幾次輔導後,心理老師建議她去北醫六院看看,很快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本科就讀於計算機專業的張騰(化名)確診抑鬱症的過程要比小魚更曲折和漫長,直到大四上學期他才在抑鬱症前真正“倒下”,休學回家。“進校時不喜歡我的大學和專業,有心理落差,加上當時談了異地戀的女友,非常迷茫,走不出那悲傷情緒。我開始找各種書看和測試,恍然察覺抑鬱了,一開始我和父母誰也不相信,等到快不行時,病到不得不休學。”記者採訪的多個抑鬱大學生的病例,大多數都有過“人前堅強,人後沮喪”惡性迴圈的掙扎,他們罹患上的是隱匿型抑鬱症。
特點
特點一
“病恥感”讓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覺
曾是抑鬱症重度患者的張騰坦承他接觸過的不少同齡病友,他們在初期時往往不願示人。公開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至少是13萬,而其中40%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時患有抑鬱症。
隨機採訪的學生普遍覺得抑鬱症並不遙遠,但對其基本知識和診療卻不甚了了,多數者對其的理解源於此前媒體的報道。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在去年末一次採訪談到當前中國抑鬱症患者數量超過2600萬。從北京市綜合醫院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中看:近10%的患者有抑鬱,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過專科診治。
由於心理問題有很大的隱藏性,如果當事人迴避,老師們也難以發現,高校對抑鬱症學生的前期篩查難度可見一斑。面對這些困境,章文和秦琳都笑道,“來找我們的孩子都不太可能走極端。”她們覺得當務之急依然是“脫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鬱症。“校園裡患抑鬱症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學甚至父母都會有病恥感,刻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絕看醫生。”
特點二
碩博士抑鬱已呈現升高趨勢
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藺桂瑞教授這些年來一直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群體”的調查研究。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她發現這些大學生抑鬱症群體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擁有不良家庭關係或親子關係的學生佔比較高;研究生數量目前雖然佔比不高,但已呈現出升高趨勢。
相較於本科生,與小魚相同遭遇的碩博士們,面臨著更多經濟、學術或家庭的多重問題,他們承受的壓力更大更復雜。章文回憶曾危機干預過一位男博士,當時這位博士1個月不洗澡。“讀博6年卻無法畢業。誘因就是論文和導師的衝擊,他最終只能休學。”
小魚的同學談起她時,讚賞和羨慕著她的才華和勤奮,但覺得這姑娘逼自己太狠了,國外一年,小魚曾在病中強撐翻譯完一本600頁的英文著作。小魚導師很體諒弟子,勸小魚不要心急,一切聽醫生的安排。小魚說,“我生病,他雖然嘴上不說,但我知道他跟父母的心情是一樣的。如果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出了問題,這對導師內心打擊也會非常大。”
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高校的心理教育對於研究生群體的覆蓋率遠不及本科生。針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不夠的話題,一位不具姓名的高校心理諮詢老師對此解釋:“這種情況有一定客觀原因,包含著高校機構設定的因素。一般而言,心理健康中心歸屬於高校的學工部,而學工部往往負責本科生的相關問題,對於研究生方面的工作屬於協助性質。”
影響
部分用人單位會做入職心理測試
除了病恥感,隨機採訪的多名高校學生還提到不想去心理諮詢的另一個隱情:“如果我這的心理出了問題,會不會讓周圍很多人知道,是否影響我未來的就業呢?”章文和秦琳的回答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們的顧慮,因為打心理熱線和心理諮詢絕對不會進入學生的個人檔案。
“為他們保密,是我們的職業要求。除非這學生的情況已經很嚴重,有極端行為傾向,到那時,我們肯定會通知學校的輔導員以及家長。就這一點,我們會在諮詢前跟來訪者講明的,徵得同意,我們才開始我們的工作。”
記者注意到,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了校園外用人單位的關注,入職心理測試也時髦起來。畢業生趙文(化名)今年春招時通過了一家事業單位的筆試與面試,體檢環節時,單位要求她除了身體檢查外還需去醫院接受心理評估測試。在醫院,趙文遇到了幾個和她一樣需要做心理健康評估測試的求職者,他們被要求填寫一份心理測試題。這些題目涉及心理健康現狀、個性特徵、婚姻家庭、學業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
趙文事後才知道醫生會根據問卷作出初步結論,判斷被測試者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推測測試者身體、工作、生活、家庭、學習等多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份問卷作答的真實性,有誰能保證?如果有人因為一份心理調查評估一直找不到工作,這算不算一種歧視和不公平?”
一位資深的心理評估專家表示,在入職時是否要心理測試,用人單位往往不同於求職者的態度,“48%的單位領導人認為招聘時應聘者的心理健康比技能更重要。即使應聘者能力很強,如果心理方面存在問題,單位就會放棄。”但他承認確實有很多單位請他們為新入職者做心理健康評估,其中較多的是教育、醫療、安全等單位,不乏因心理測試不過關被拒絕的求職者。
【拓展閱讀】
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情緒長時間的低落。一般處於社會層次高、經濟條件好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而且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也高很多。
情緒低落從輕度心情不佳、心煩意亂、失意、高興不起來。到愁眉苦臉、憂心忡仲、鬱鬱寡歡、悲觀絕望,都是抑鬱症情緒低落的表現。內在動力缺乏即什麼都不想去做,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什麼都沒有意義。興趣喪失輕者興趣減退,提不起興致,嚴重時興趣索然,越來越不願參加正常活動。自我評價低就是常說的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一無是處,前途暗淡無光,重者內疚自責;更有甚者,認為自己罪孽深重。
自殺觀念與行為自殺觀念幾乎一直就伴隨著抑鬱情緒存在抑鬱症病人的頭腦之中。只是沒有轉化為行動。抑鬱症病人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15%種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大多數抑鬱症病人卻沒有去看心理醫生或者精神康復科醫生。他們常常因為身體方而的不適或者病痛,在綜合醫院的各科門診求治,而這種身體的不適或者病痛卻是由抑鬱症帶來的。
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篇3
新聞背景
近幾年,我國抑鬱症患者呈明顯增長趨勢。
有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
在自殺人群中,約70%的人患有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已被醫學專家視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專家預測,到2020年,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中抑鬱症佔大多數)將成為中國第二大殺手。
抑鬱症,這個曾經讓人陌生的字眼,如今正越來越多地掛在了老百姓的嘴邊。頗有讀者群的女作家跳樓自殺,產婦殺害親生嬰兒後自殺……人們對此感到不解和震驚。
這到底為什麼?
答案讓人更震驚:他們都患有抑鬱症。
當人們不快樂的時候,常會說“很鬱悶”,但很多人並沒有想到抑鬱症,更不清楚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
由於生物、心理、社會的因素,近幾年,我國抑鬱症患者呈明顯增長趨勢。有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在自殺人群中,約70%的人患有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已被醫學專家視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專家預測,到2020年,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中抑鬱症佔大多數)將成為中國第二大殺手。也許有人認為是聳人聽聞。但早在1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預測,抑鬱症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
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億人患有抑鬱症,且數量有增無減,抑鬱症已成了本世紀一種相當流行的病症。
一份北京市2003年抑鬱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北京市抑鬱障礙(各種抑鬱性疾病)的總患病率為6.87%,現患病率為3.31%。 據此推算,北京市曾經和正在患抑鬱障礙的病者約有60萬人,其中約30萬人正在被抑鬱障礙所困擾。估計北京有60萬人需要接受精神衛生服務。
沒有哪種職業、種族、性別或年齡可以對抑鬱症免疫,患抑鬱症的人是不分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識高下的。
老文在她56歲的生日晚宴上,做出了一個令全家震驚不已的決定:去精神病院住院治療。
5年來,她飽受多種軀體不適之苦,因心慌、心痛、胃部脹痛、乏力等曾反覆在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住院治療,先後被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她在痛苦中抱著一線希望,不停地接受著各科醫學檢查,服用各種藥物,但痛苦不減,她一次次地失望,不知道自己患了什麼病,醫生告訴她患了抑鬱症。常先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學者,一次意外使他右下肢骨折,他的女兒是一位醫學博士,在她的幫助下,常先生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在家人精心照料下,常先生的骨折很快恢復了,但他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沒有食慾,沒有力氣,擔心自己今後不能勝任工作,生怕拖累家人,他最終選擇了自殺。
金女士的丈夫在一次甲狀腺手術時死於麻醉意外。此後3年中,她以淚洗面,感到無助,沒有希望,不想做事,不願見人,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她決心告別人世。
董某是一個聰明、漂亮、令人羨慕的女孩,學習刻苦,一心想上北大。第一次高考失敗,復讀一年,終於如願以償,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她淚如泉湧,感到一紙通知書是那麼沉重,她擔心自己能否完成學業,能否與同學和睦相處,眼前一片黑暗,她想到了死。
上述種種情況,儘管各自發病的誘因不同,表現各異,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被抑鬱症這個病魔所傷害。
抑鬱症的主要特徵是心境低落,伴有焦慮、激越、無價值感、自殺觀念、精神運動性遲滯和各種軀體症狀及生理機能障礙。
具體表現有:心情抑鬱、失去興趣和快樂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總想不高興的事、思維和反應遲鈍、自責自罪、工作學習和創造能力明顯減退,嚴重時會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另外也可以有“衰弱”性的軀體症狀:如失眠早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性慾減退、睏倦乏力、頭痛頭暈等。
診斷標準是: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症狀,並且每天都有,持續兩週以上,已經明顯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應該高度懷疑抑鬱症的可能性。
據醫學專家介紹,沒有哪種職業,種族,性別,或年齡可以對抑鬱症免疫,患抑鬱症的人是不分年齡,性別,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識高下的。
專家提醒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時,不要給自己確定很難達到的目標,應該知足常樂、量力而行。
桂先生當年曾是某市高考狀元,41歲已是某著名汽車品牌4S店的總經理,年薪25萬元,公司按月、按季、按年考核桂先生及公司銷售收入、數量、利潤、成本控制等業績。
由於桂先生領導的店連續幾年成為公司全國100多家同類店的銷售第一,被評為公司十佳員工,公司領導號召職工向他學習,並時時鼓勵他要保持全公司第一的業績。
2005年底,桂先生忙完大量的產品推介會、業務聯誼會、宣傳策劃會等各種活動。其實早已患上抑鬱症的他,最終在2005年全公司表彰會上披紅戴花,代表公司先進人物講話後,在賓館自殺身亡。
據家人回憶,桂先生性格內向,心情抑鬱,近一年來疏遠朋友,多次流露過工作壓力太大不想幹了的想法,也曾因抑鬱症看過醫生,但沒有堅持按時服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佔江對記者說,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競爭機制的引入,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同時,現在人們的追求、個人的慾望越來越多,因而在實際中受到的挫折就逐步增多,困惑也逐步增多,目前造成抑鬱症的很大原因是社會因素。
李佔江提醒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時,不要給自己確定很難達到的目標,應該知足常樂、量力而行。
小林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高校。第一學期期末,本來躊躇滿志渴望獲取獎學金的她未能如願。她的情緒從此一落千丈,變得鬱鬱寡歡,無心學習,也無法處理好與同學的人際關係,還整夜失眠。最後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患了抑鬱症。
據一項對大學生抑鬱症的醫學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抑鬱障礙疾患率為23.66%。
專家分析,大學生中抑鬱現象比較多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無謂的否定。
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鬱症。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洩,可能會沉迷於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路。
專家建議,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症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同時周圍的人群多給他們些關注,給他們以溫暖。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對鬱悶、沮喪、痛苦、悲傷的老人誤認為“有福不會享”,其實這是抑鬱症的情緒反應。
老劉今年60歲,退休前擔任某單位的科長。沒退休前,他工作繁忙,平常很少有放鬆和休息的時間,連老劉年輕時酷愛的釣魚也根本沒有時間。
老劉累的時候常想:退休以後,我就能好好休息了。轉眼退休回到了家裡。頭一個月,老劉過的輕鬆悠閒。一個月後,老劉慢慢覺得這種生活沒什麼意思了,心裡感到發悶,煩躁,以前覺得高興的事,現在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以前愛看電視看報,現在也覺得索然無味,經常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總是唉聲嘆氣,飯吃不下,覺睡不香。常覺得胸悶、心悸、上腹飽脹,老劉懷疑自己患了胃癌,經胃鏡檢查排除後,上腹不適逐漸減輕;但隨後出現下腹痛和便秘,他又懷疑患了腸癌,經檢查後排除腸癌;後來又因吞嚥不暢而懷疑患了食道癌,要求做食道鏡檢查。家屬及醫生多次勸告,患者仍終日憂心忡忡。
聽到以前的一位老同事突發心梗去世了,老劉更是緊張不安,情緒也越發不好,有時甚至流露出不想活的念頭。家人趕快帶老劉到精神科就診。經心理醫生檢查,被珍斷為“老年性抑鬱症”。
有研究表明:76.8%的老年性抑鬱症患者發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誘因,如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夫妻不睦、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別是在離、退休後,社會活動圈子縮小,更容易發生孤獨、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此時若不注意及時調節心理,很容易患抑鬱症。
一項調查表明:65歲以上老人存在明顯抑鬱症狀的有16%。
據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對北京市2299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13.7%的老年人有明顯的抑鬱症狀。
由此可見,老年抑鬱症是老年人所有的心理問題之中最常見的一種,患病率較高。
可以說,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對自己、家庭及社會的危害性極大。
大量事例證明,有些抑鬱症患者長期情緒低落,心情極度煩躁,惡劣苦悶,在遇到重大精神刺激時,會出現惡劣情緒的強烈爆發,沒有明確動機而去衝動傷害他人;也有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在意識朦朧、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理狀態下,也可能出現殺人行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早期治療不僅利於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於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
抑鬱症的症狀複雜,其分類也很多,如重性抑鬱障礙、惡劣心境、產後抑鬱、季節性抑鬱等,不同的類別治療存有差異。
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林濤博士對記者說,抑鬱症的起病與遺傳、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腦內生化物質濃度及其作用部位的敏感性的異常等很多因素有關。
此外,從心理學上講,早年的創傷經歷會埋下以後罹患抑鬱症的種子,因為早年的創傷可能會導致大腦生理功能的永續性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涉及腦內與情緒相關的生化物質系統功能狀態以及與情緒相關腦部結構的變化,使人很容易在將來罹患抑鬱症。 ……
很多研究透過腦核磁檢查發現,一些抑鬱症病人有腦內海馬結構的萎縮。海馬結構是一種與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結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抑鬱病人常會有學習記憶能力的下降。
抑鬱症早期治療不僅利於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於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
患了抑鬱症該怎麼辦呢?林濤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早期治療不僅利於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於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有了抑鬱症的跡象要及時找精神科醫生做診斷評估,以確定是否是抑鬱症,以及是哪種型別、程度如何。
他介紹,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抗抑鬱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應當由專科醫生處方並根據病情來指導用藥,切勿自己亂服藥,貽誤病情甚至可能帶來不良後果。藥物治療常有起效延遲現象,就是說情緒的改善作用要在服藥後2~3周才會顯現。經過及時治療,70%的抑鬱症可緩解,50%可預防復發。
很多人一想到抑鬱,就會想到是自己的性格不好、沒出息或承受能力太差等,所以他們往往回避問題,弄得自己既痛苦又難以啟齒。再加上抑鬱症的病症常常被軀體的病痛所掩蓋。
因此,9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並及時就醫,抑鬱障礙患者從未就醫者高達62.9%。
而調查資料表明,正在治療的抑鬱症患者中有30%多的人是在綜合醫院治療,真正到專科醫院治療的只佔5%~6%左右。不選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被別人當成精神病。為了躲避這種誤解,很多人選擇了綜合醫院。
但是有資料顯示,我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還不到20%。調查發現,市民對抑鬱障礙的知曉率低,就診率低,大部分患者不知道應該到何處就醫。
李佔江認為,從目前抑鬱症發病現狀看形勢嚴峻。很多病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病,70%患者首先到綜合醫院求治,而不是專科醫院,容易造成耽誤了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因為我國目前精神疾患專業人員主要集中分佈在精神衛生機構。
其實,早在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由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和中國殘聯聯合簽署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抑鬱症作為重點疾病,強調進行及時有效的醫療和康復,切實擴大患者對精神衛生醫療服務的覆蓋面。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1月,北京市首家抑鬱症治療中心在北京安定醫院正式揭牌成立。
北京安定醫院院長馬辛對記者說,為滿足患者對精神衛生醫療服務的需求,醫院利用其特有優勢,集中資深專家和中青年臨床骨幹提供抑鬱症專病門診服務,並將兩個病區設為抑鬱症病房。
在採訪中記者得知,該中心成立僅1個多月,前來就診患者就達3000多人。
專家認為,即使對於“內因性抑鬱症”,醫學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預防可以從“優生優育,改善素質;敏銳發現,及早治療;鞏固康復,防止復發”三個方面著手。
但從醫學的觀點看:內因性抑鬱症患者生育要加以控制。若家屬中不止一個抑鬱症患者,或是高發家系,那遺傳傾向就很明顯;躁狂抑鬱性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之間有交叉遺傳,抑鬱症患者與其他精神病人結婚,有一方患病的,遺傳機率明顯增加,夫婦雙方都患有遺傳傾向的精神病,以絕育為宜,不能生兒育女。
從心理社會發病因素觀點看,抑鬱症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當、家庭環境不良,而形成素質缺陷和性格障礙。因此,優良教育問題,特別是人格發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嬌寵溺愛,管教方法的不當,或家長意見不一,對孩子的成長不關心和放任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
國外十分重視親子關係和早期教育,家庭氛圍起著重要的作用。離婚、單親撫養等等,都是投向兒童心靈的陰影,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扭曲。
反應性抑鬱症主要由心理因素導致,各種不同的神經官能症發病也與心理因素有關。但同樣的心理刺激,許多人有耐受力,而有的人卻發病。因而上述症狀都被認為是在人格缺陷基礎上的心理反應形式。而優育、優教中,就要注意防止人格的缺陷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