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
從學習動力、人際溝通、自我意識、生活調適和應對方式5個方面測查了來自湖北、河北、浙江、北京8所學校2016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結果發現:高中生在前述5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三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差於一、二年級學生(P<0.001)。進一步分析有關資料,可以清晰地呈現若干問題:
在學習動力方面
33%的人缺乏合理的學習計劃,70%的人把上大學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45%的人學習很少感到快樂,69%的人認為“考不好無顏見父母”,75%的人遇到考試過分緊張,29%的人覺得考試壓力可怕,20%的人認為“成績好主要靠運氣”,78%的人認為“考試失敗是因老師出難題”。
在人際溝通方面
14%的人認為自己不受他人歡迎,73%的人很少主動與人交往,26%的人不能與父母坦誠交流,74%的人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78%的人“難以寬容老師的錯誤”,70%的人不希望老師太關心自己。
在自我意識方面
82%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缺點,78%的人認為“青春年華是痛苦的”,71%的人不善於自我表現,37%的人自卑,80%的人從不會獎勵自己,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緒。
在生活調適方面
14%的人不適應現在的校園生活,76%的人常因做夢而失眠,78%的人難有好心情,79%的人覺得生活灰暗,75%的人穿衣喜歡趕時髦做追星族;78%的人迷戀網路中的虛擬社會。
在應對方式方面
18%的人不能採取直接行動解決困難,43%的人不習慣制定一個行為計劃,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處理問題,14%的人在受挫後不能汲取經驗教訓,40%的人有情感衝突不會向人傾訴,8%的人受挫時借菸酒消愁,11%的人常求神拜佛。
研究發現高中生心理健康5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值得學校、家庭和全社會關注。這些問題均非醫學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而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疑惑和精神煩惱,可以透過各種心理應對方法和教育措施得以預防和消除。
研究提出,對高三學生要特別關注,宜從高中一年級,開始系列化的心理輔導或心理素質教育,幫助他們適當緩解高考壓力,指導他們進行正常的人際溝通,學會正確看待自己以及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努力培養他們學習興趣,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總之,從考生的學習動力、人際溝通、自我意識、生活調適和應對方式5個方面入手,完善其心理結構,創設內外和諧的心理環境、最佳化學校—家庭—社會整合的心理資源,將是幫助考生應對高考的治本舉措。
孩子們有心事
長期的心理門診工作,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的病人?他們怎麼了?那些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害怕筆尖的中學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學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學生;自殺未遂的中專生;能力不足的大學高材生;不會與人交往,無法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近年在心理門診就診的中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由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大。2.偏執、敵對。認為他人不可信,自以為是,偏於固執。3.人際關係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4.抑鬱。表現出對學業、前途、未來沒有希望,精神苦悶、情緒低落。5.焦慮、心裡煩躁不安。6.適應能力差。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7.情緒忽高忽低極不穩定。8.心理不平衡。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於自己的榮譽後,總感到不平。其中,學習壓力感,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因素在哪裡
應試教育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壓力。這是當前導致我國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因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有一位學生,升入高中後由於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方法、競爭對手發生了變化,她感到很難適應,導致學習成績迅速下降,從初中時的全年級前幾名落至百名之後。還有一位男生也說,自己平常成績不錯,有時還可以指導同學,但總是臨近考試就開始緊張,怕考不好,越是考試臨近就越會感到頭痛,甚至還會發燒,要麼被迫中斷考試,要麼就是成績不好,後來竟到了一聽見考試二字就恐懼的地步。
還有些中學生表現為厭學。目前中學生中不僅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不願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有位重點學校的學生說:每當看到或聽說有人考試作弊,卻取得好成績時,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覺得認真學習不如投機取巧,況且學習好的同學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績平平的同學卻人緣挺好,常常受到青睞。值得注意的是,有這樣想法的學生並不在少數。
這些稚氣未脫的中學生,為什麼會有過分自律、內心衝動和壓抑,甚至會有突發傷人或自傷行為等不健康的反應呢?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
系。不和諧的生活環境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並造成心理問題。當外部要求過強,以苛刻的外部行為做標準時,焦慮和壓力會迫使青少年產生強迫行為,以緩解焦慮。社會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產生影響,就說社會存在貧富差距、一些官員腐敗這些社會熱點問題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陰影,從而影響到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他們的內心衝動、壓抑、突發傷人、自傷等負面情緒和行為,與嬰兒時期形成的焦慮有關。如果孩子依戀和被關注的感覺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變得懷疑和不信任,包括對自己的不信任。
重視心理教育,為孩子減壓
中學生由於學習壓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殺或傷人的案例很多,但卻很少有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問題,更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每個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努力培養引導,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可見,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而是更深的內心創傷。
要減輕中學生的這種壓力感,首先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當前中學教育的一項專門課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充分認識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緒和適應能力對學生學習活動、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同思想品德加以區別,採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
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主權。做父母的應該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準則強加給孩子。若必須行使父母權利時,也應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必須這樣做的理由。這一點對青少年非常重要。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度依賴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若暫時性的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很可能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許多心理學者認為,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