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精選5篇)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精選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1
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練頑強意志、錘鍊高尚品格。高校應該結合實際,從思想引領、親身實踐、有機融合三方面入手,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教育體系,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面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有用人才“、“時代新人”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備勞動的素質,能夠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懂得勞動最關榮,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勞動性勞動。大學生作為直接面向勞動/直接對接職業的勞動後備軍,比中小學生更迫切地需要帶著全面系統的勞動素質走上工作崗位。所以我認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學會勞動
對於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我個人十分的同意,對此有一下幾條建議:
1、透過提倡“創造性勞動”,學校應重點培養一支專業技能過硬、自主能力高的新型勞動者隊伍,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2、在教材中,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可透過一些欄目講述古代人民勞動創造改變生活的故事,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
3、應多開展一些有關勞動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會勞動的價值。
4、可開展一些關於勞動的知識競賽、汲取更多學生對勞動的瞭解與看法‘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勞動。
5、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志願者服務,到附近的社群,養老院等開展志願者服務,為社群衛生助力護航,照顧老人。
6、同時我認為學校可以開展一些關於勞動的講座,讓學生們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尤其是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學會怎樣去學習勞動。我們都即將步入社會,為社會創造貢獻自己的勞動,勞動是我們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2
勞動教育課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
尤其是來自家庭方面的問題。我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衛生值周的勞動教育課程,被家長以為,是我們班班級層次不夠好,所以學校安排我們班去做衛生值周。
因此,我認為,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實施方,學校需要做好家校溝通,適當與父母合作,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勞動教育。例如,學生在家裡做了什麼家務,有什麼體會,體會可以在學校的課堂上交流,而學生具體做了什麼力所能及的家務,卻需要家長的配合。
二是學校需要制定相應的必要的不會引起學生不適的考核標準。如何從滲透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最光榮這樣的想法,如何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是尤其重要的。否則,就是走走過場,安排學生在學校裡種幾棵樹,種幾盆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例如,勞動值日這樣的方式,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檢查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啟發學生從具體的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樂球和價值等等。
三是需要定期反饋。很多學校或多或少,都會將勞動課程,當做是必修課程。但是,對這樣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如何開展的,開展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效果,都沒有什麼反饋。諸如什麼值日,什麼勞動周,大多徒有形式,不太重視其育人價值。如果能有相應的定期反饋機制,滲透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可能會更好。例如,做了家務之後,堅持了多久,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久,堅持了這麼久有什麼體會等等。這些行之有效的反饋,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家庭角色,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意義等等。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3
近幾年來,不少學校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所忽視,學生不熱愛勞動,勞動技能低、勞動知識少、生活自理能力差、鄙視勞動人民等現象比較普遍,這種狀況對於未來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勞動教育觀念普遍薄弱
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許多教師只重視提高學生文化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勞動及其他教育問題,一切事務由家長全權代勞。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目標存在錯位,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排名。
二、勞動課程不健全
在課程方面,許多學校不單獨安排勞動教育課,即使安排很多勞動教育課還會被佔用。由此可見,在理論上,學生長時間不能系統全面地學習有關勞動教育的知識、技能;在實際中,缺乏應有的實踐和鍛鍊,這樣“有育無勞”和“有勞無育”都將導致勞動教育定義的弱化。
那怎麼改變這種現狀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改善家庭勞動教育
1.家長勞動教育觀念的改變。勞動教育即是一種生活教育,這便要求家長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及時轉變教育觀念,要秉持“以孩子的協調發展為根本”的理念,不可輕視、忽視其他教育,尤其是勞動素質教育,要引導孩子參與洗衣服、洗碗、收拾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同時由於家長並非專門教育人員,可能會存在教育理念及方法的陳舊化、非科學性,所以還需有關教師對家長進行觀念引導,可以透過開家長論壇、研討會等形式,有利地促進家長思想觀念的更新,以便開展多種勞動形式,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注重勞動意願的培養,積極鼓勵勞動,孩子愛勞動,才能在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喜悅、創造的快樂。那麼作為家長,就應該多為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和條件,併合理運用正強化,比如獨立打掃自己房間衛生就獎勵看動畫片一小時等。在週末及寒暑假期間,可以帶孩子多出去參加勞動實踐活動,讓孩子能夠感受到透過自身的勞動獲得成果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3.充分發揮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如何讓孩子發現勞動之美、體驗勞動樂趣、享受勞動成果,家長在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便需要家長充分發揮好榜樣的力量,注重身教,每週可設定固定的家庭勞動日,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注重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使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獲得勞動知識、得到切實的鍛鍊。
二、強化學校勞動教育
1.建立完善勞動教育保障體制。若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要切實完善勞動教育保障。勞動教育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向學生傳授有關勞動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其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應首先體現在課時上,我們要最佳化綜合課程結構,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改變勞動課程形同虛設的現狀,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到勞動的價值和創造性。
2.是要循序漸進。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年齡及心理特點,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按照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為訓練。每學期的行為規範訓練有重點、有要求、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為了使學生形成穩定的習慣,行為訓練要反覆進行,持之以恆,訓練內容滾動進行。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4
隨著學校課程資源的多元化,讓勞動教育進課堂是學校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文章從勞動教育與藝術、勞動教育與生活教學、勞動教育與實踐活動、勞動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融合等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深刻領會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發揮重要的育人功能,當前形勢下,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關鍵,讓學生動手實踐、親力親為、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因此,學校應把勞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一)有助於促進學生身體健康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快速成長和發育期,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能鍛鍊學生面對困難的意志,此外,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學生的思想境界及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學校勞動教育密不可分,學校及家庭是引導孩子參與勞動教育的主體。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適當、適時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在飯前擺放和分發碗筷、飯後收拾衛生等活動。透過參與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優良的傳統美德,同時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三)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
頻繁而高效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幫助孩子開發智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會獨立地思考,為完成任務,孩子會主動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而且會努力解決。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開發孩子智力的玩具,譬如樂高、托馬斯等,這些玩具能夠培養孩子的邏輯和發散思維,透過讓孩子透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作品,讓孩子產生獲得感、成就感。
二、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勞動教育在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走入小學課堂。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我校勞動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生源差異性明顯
我校目前的生源現狀,大致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學生來源於農村地區,一部分學生是本地城區長住居民子女,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是從外地隨父母搬遷而來的。不同的地域、經濟文化導致學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客觀的複雜性,勞動意識及觀念也存在較大差異,勞動體驗性水平參差不齊。
(二)家長教育觀念良莠不齊
一是獨生子女家庭。由於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通常會由幾個長輩照顧一個孩子的生活起居,長輩的事無鉅細、溺愛,會導致學生的勞動能力、自理能力差。二是農村或多孩家庭。因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有限,部分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夠重視,對於孩子的教育只是注重看得見的關愛,沒有意識到應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三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庭。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利用課餘時間將孩子送去“補課”已成為常態。大量的補課時間擠佔了孩子的業餘勞動時間,即使家長有讓孩子勞動鍛鍊的意識,孩子也無參加勞動體驗的時間。
(三)學生缺乏自主性
部分小學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在勞動方面缺乏相應的基本常識,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安排的個別勞動任務未能有效完成。生活在農村家庭的孩子,在節假日會有一些機會幫助父母、爺爺奶奶幹農活的經歷。但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多數孩子,缺乏適合開展勞動教育的崗位和機會,部分城市中的街道或社群由於現實環境的侷限性,也未能為社群生活的孩子提供合適的勞動教學場地以及勞動技能的鍛鍊機會,這些造成個別學生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生活,不願意、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乃至不具備或者喪失了基本的勞動技能,勞動意識淡薄。
(四)學校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
一是在全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和減負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存在重教育輕勞動的功利性教育理念,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價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二是在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沒有及時結合勞動教育實際全面進行勞動教學設計,甚至勞動教學計劃的制訂還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小學生勞動教育缺失。三是勞動課程未能走出去。因為主客觀原因,勞動課程大都拘泥於課堂,進行形式上的勞動教育,不能讓孩子們走出去,孩子們無法體會勞動帶給的快樂和滿足。
三、普及和推廣勞動教育的建議
要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勞動教育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必定不能缺失。結合我們學校現如今開展的勞動教育教學及實際存在的突出問題,學校、社會、家長及學生都應該進行自我反省,盡最大努力改善目前的勞動教育現狀,讓青少年學生幸福快樂地成長。
(一)推進勞動教育與藝術融合
勞動產生藝術、藝術寓於勞動,二者緊密聯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啟發和引導,可以透過模型、影片、道具等一些實物課件進行系統的講解,讓學生領會其創造的美學意義及實用價值。學校要結合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需求,爭取建設完善的勞動教育教學實驗基地,例如布製品創作、木製品創作等手工製作室、3D列印實驗室等。靠近郊區、有場地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教學實踐建設學校農場,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勞動教學的意義和樂趣。勞動教育與生活中的藝術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可以讓孩子透過繪畫、剪紙、拼圖等藝術表現形式,明白其中的勞動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推進勞動教育與生活教學融合
勞動教育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一門獨特的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有相同的教學體驗和認知過程,但也有自身獨特的教育教學特點。我校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合理編制了符合學校實際的勞動教育教學大綱。首先,大綱涉及的主要內容有師資力量、學生自身素質、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其次,大綱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分年齡段進行勞動課程大綱的編排,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課程計劃,課程內容要詳略得當。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因年齡、體力等原因不適合力量強的課程內容,應當選擇室內娛樂性較強的勞動課程,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體力相對較好,可以開展一些植樹、種花之類的教學課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意義,而且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種植的過程,對開拓學生思維有很好的教學意義。
(三)推進勞動教育與實踐活動融合
勞動教育教學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教育,是教育實踐探索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探索,主動思考教育方式,教師透過組織學生體驗勞動過程,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知識、鍛鍊品質、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對事物的認知階段,處於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教師要引導每個學生主動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讓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深植於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透過勞動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滿足感、幸福感,從而不斷激發孩子們思考、發明和創新的潛在能力,形成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及認知習慣,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四)推進勞動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
一是要讓勞動教育成為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透過調查報告和參考文獻,家長比較偏向重智輕德、重成績輕素質,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諸多不利。為避免這種教育觀念的惡性迴圈,關鍵是要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加大勞動教育的教育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喜愛。
二是勞動教育作為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與每個家庭、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生活密不可分,教孩子做事情的過程就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要從小引導和啟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學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勞動,以邊勞動邊學習的方式增進親子關係,形成良好的親子教育溝通方式,從而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互相融合,最大程度的發揮勞動的教育魅力。
三是要正確理解勞動教育的教學意義。勞動教育作為當前家庭德育的有效方式,勞動過程也是學習、理解、體驗的過程,透過勞動孩子可以學會尊重勞動和尊重他人。勞動教育對每個學生成長成才都十分重要,學校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力宣揚勞動精神,健全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教學體系,堅持五育並舉,強化勞動教育教學,培養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形成面對困難不退縮、勇於擔當向前看的優秀品格。學校要牢牢抓住勞動教育教學的魂,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認知理念。
勞動教育課程建議報告5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必須認真研究和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關係,避免只講實踐育人不要勞動教育或者用勞動教育取代實踐育人的片面做法。
實踐與勞動互為補充,共同承擔立德樹人的任務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中小學教學計劃之中勞動課單獨設立,並且對各學段學生勞動時間做了明確規定。如1955年教育部頒發的《小學教學計劃及關於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在一至六年級設手工勞動課,每週一節。同時,將“生產勞動”作為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要求分組進行栽培活動等,“每週活動一次或兩次”。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了勞動課與實踐活動並列設定的情況。如1996年教育部印發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設“勞動技術”課,高一、高二年級各一週;同時設立“社會實踐活動”,每學年二週,三年共六週。本世紀初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出發,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等整合為“綜合實踐活動”(普通高中技術課程單列)。這樣一個從“勞動”走向“實踐”的過程,並不是取消“勞動”,而是試圖用“實踐”整合包括“勞動”在內的各類活動。這些年來出現的勞動教育弱化、虛化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到學校課程層面上。
從理論看,實踐作為重要的哲學範疇,側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動,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質活動和改造社會關係的交往活動;而勞動則被視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側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動,勞動的結果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同時也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實際上兩者之間的關係遠不是這麼簡單,一方面人類的勞動有著顯著的社會性特徵,離不開勞動者彼此之間的分工協作,受制於市場供求關係,不是個體的孤立行為,故有所謂的“社會勞動”一詞;另一方面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以勞動為根基的,是從勞動中拓展開來的,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仔細加以辨析。注重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勞動”與注重創造精神價值的“實踐”之間存在著固有的內在關聯,兩者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互為補充。
勞動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物件的普通教育(不同於職業技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基本勞動能力,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針對當代部分青少年中出現的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加強勞動教育,對於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勤勞、奉獻的優良傳統具有重要意義。勞動教育作為“五育”體系中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獨特的目標內容,是德智體美不能替代的。實踐育人是側重從教育的途徑方面強調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紙上談兵,而應實現知行合一,離開了實踐,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培養目標都可能落空。當然,勞動教育在實施途徑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它主要不是在課堂裡“講”出來的,而是組織學生在真實的勞動中“幹”出來的,在這一點上又是與實踐育人相通的。無論是學工學農、勤工儉學,還是義務勞動、志願服務,都既是勞動,也是實踐活動,但不是所有的教學實踐都是勞動教育,如學生做理化生實驗、進行社會考察、軍事訓練等,就不能視為勞動教育。不能用勞動教育替代實踐育人,兩者互為補充,共同育人。
勞動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組織研製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簡稱《指導綱要》),於2017年9月印發。《指導綱要》將勞動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勞動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做了比較系統的規劃設計。
第一,在教育目標上,突出了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兩個方面的要求。注重讓學生“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理精神”“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能“運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一定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透過設計、製作或裝配等,製作和不斷改進較為複雜的製品或用品”等,提升創造性勞動的能力。
第二,在教育內容上,向學校推薦了152個主題內容,其中至少有一半與勞動教育有關。具體如“家務勞動我能行”“我是校園志願者”“農事季節我幫忙”“創意木藝坊”等。這些主題既包括手工、陶藝、園藝等傳統勞動教育內容,也納入3D設計與列印、創客等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智慧勞動專案和新技術的實踐應用;既有家務勞動、校園勞動,也有社群服務、勤工儉學、學工學農等生產勞動,涉及勞動教育的各個方面。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強調基於探究、有創意的設計與製作,注重責任擔當的服務性勞動。如在“社會服務”活動中學生要“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於擔當的人”。再如在“設計製作”活動中,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鼓勵學生“手腦並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指導綱要》更多地關注到現代科技背景下勞動實踐的新形態、新方式。
第四,在保障條件上,《指導綱要》要求各地和學校“提供配套硬體資源與耗材,為學校爭取校外活動場所支援”“建立規範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這些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說,《指導綱要》對中小學勞動教育做了比較具體切實的規劃和指導。
當然,《指導綱要》主要是將勞動作為重要的育人途徑對待,這與把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並舉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還是有差距的;同時,全面加強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需要對整個教育目標內容體系、實施體系、保障體系等,進行全面設計,它不能單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落實。
從三個方面強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勞動教育功能
現行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疑是勞動教育最主要的載體。以《指導綱要》為依據,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勞動教育功能,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聚焦培養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指導綱要》對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有一個初步的進階設計:小學強調“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初中要求“發展興趣專長,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增強服務意識,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等;高中要求“熱心參與志願者活動和公益活動”“形成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和實施中,要將培養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的要求進一步細化為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價的目標。如在勞動觀念方面,小學生要初步認識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成果來之不易,進而尊重勞動;初中生應體認到美好生活必須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去創造,進而熱愛勞動;高中生必須懂得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未來的深刻道理,進而崇尚勞動。在勞動習慣方面,小學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兒自己做,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勞動習慣;初中生要能夠自覺地、隨時隨地、持之以恆地完成日常生活勞動,積極參加服務性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高中生能熱心公益活動和生產勞動,在勞動中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等。要以目標來統領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的設計、實施,強化勞動觀念與態度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和不斷改進,努力克服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
第二,對不同年級學生勞動實踐專案內容進行系統設計、統籌安排。要以學校為單位,依據學生髮展狀況、辦學理念、特色、可利用的社群資源,結合《指導綱要》推薦的有關活動主題,對學生勞動實踐專案內容進行整體規劃,避免完全由班級自行其是、各年級錯位脫節的現象。一方面對各學段、各年級學生的家務勞動、校園勞動、社群勞動等進行系統安排,使具體內容、要求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對勞動實踐與學科學習、跨學科考察探究、各類主題教育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
第三,把握不同型別勞動實踐活動的關鍵要素。要認真研究和分析不同型別的勞動實踐,明確其關鍵要素,透過突出關鍵要素和關鍵環節,有效落實育人目標要求。《指導綱要》對“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等活動的關鍵要素都做了具體分析。如“社會服務”要“明確服務物件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分享活動經驗”。促進學生“熱心參與志願者活動和公益活動”,應該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他人或公共需要,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而不只是讓學生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執行;指導學生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制訂切實可行的服務行動計劃,避免停留在單純的簡單機械勞動水平上;鼓勵學生克服困難、持之以恆地開展服務活動,克服半途而廢;組織學生進行服務經歷及體會的交流,對學生在服務行動中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情況進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導。抓住上述關鍵要素開展服務活動,才能把服務性勞動的有關育人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