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

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

  難忘的實踐活動又將謝下帷幕,想必你學習了很多新技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實踐報告吧。你想知道實踐報告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1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型別、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為: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透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著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著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透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資訊網路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資訊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體、軟體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資訊聯絡員隊伍建設,著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援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專案,透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透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眾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援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援,如專案建設的支援、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援,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資訊、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2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縣跨省謀求新的發展,尋求更多的掙錢機會,這種被稱之為打工經濟的新型經濟為發達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當前全縣發展的現狀來看,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由於多種原因,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農村勞動力為什麼要外出打工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勞動力市場客觀需求。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呈逐年上升趨勢,僅河口鄉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到20××年竟達3491人,佔全鄉總勞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大規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經濟發展不夠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鄉的情況來看,由於地處偏遠,自然條件較差,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況,雖然近幾年結構調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於尚未形成氣候,效益不明顯,農民收入依然還比較低下,尤其是現金收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生產生活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掙取更多貨幣收入,很多農民便不得不出去賺點副業錢,正所謂“呆在家裡坐,不如出去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這是導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業需求有限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客觀因素。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農業科技的逐步推廣,農業耕作方式已由過去的刀耕火種變為現在的科學種田,客觀上節約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同時,近幾年來全縣大量的大、中專畢業生的畢業,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進一步增加。由於本縣沒有足夠的就業空間,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無事可幹,為了謀求生計和尋求發展,他們不得不出去打工。

  原因之三:外出打工是脫貧致富和尋求發展的一條很好門路。

  從近年來發展打工經濟的效果來看,它不僅緩解了全縣嚴峻的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使他們告別了貧困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他們在外積累的資金和所學的技術也促進了自身和地方發展。就河口鄉而言,僅20××年就寄回現金300多萬元;少數人員由於外出時間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今已成為公司或部門主管,月收入在幾千元以上;還有部分人員透過在外辛勤勞動逐步致富,回到家鄉蓋起了小洋樓,辦起了養豬場。由此可見,打工的確是農民增收致富和謀求發展的一條很好門路。

  二、打工經濟發展中存在那些問題

  我縣打工經濟起步於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近幾年來發展尤為迅速。但隨著打工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有少數打工人員變得更加貧困,嚴重阻礙了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出務工人員流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導致活難找、錢難掙。

  據調查,從外出打工人員打工的渠道來看,他們大多數是透過老鄉或親戚朋友介紹到外地打工,而不是透過勞動中介機構推薦就業,甚至有少數人完全是毫無目的外出闖蕩,部分人完全沒有打探資訊的可靠性,加之少數專門聯絡打工的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同時又不是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從而導致部分農民盲目外出,毫無秩序的湧向四面八方。他們出去以後,長期找不到相對穩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都是零雜工和苦活、髒活、累活,收入極其低下,甚至有少數人迫於無賴和上當受騙從事傳銷等違法犯罪的活動。

  2、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導致收入普遍不高。

  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主要來自於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打工以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外出打工之前也沒有參加任何培訓,更沒有一技之長。出去以後,主要從事的是城裡人不願乾的體力活,男工靠的是力氣吃飯或者幹危險活,女工主要從事手工勞動,主要分佈在建築、裝飾、餐飲、搬運、玩具生產等領域,待遇普遍較低,一般只有七八百元左右,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已成家的透過省吃儉用有少量積蓄,少數在外打工的單身漢最多能解決溫飽,而且在衛生、失業、養老、醫療保險等方面根本沒有保障,工作穩定性差。同時,由於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工錢難討、老闆剋扣工人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正因為這樣,導致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普遍較低。

  3、農民長年外出打工導致地方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大量的農民外出打工和長年整家外出,就眼前的收入來看,或許比在家種田要強的多,卻給地方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在河口鄉,總勞力人口僅有400多人的朝陽村就有近200勞力外出打工,其中整家外出的有20戶。勞動力的大量外出,為這些地方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特別是結構調整整體推進難,公益事業建設難,人才流失選幹部難,子女教育也成了很大的問題,少數地方甚至到了“人走了,田荒了,村空了”的地步。

  三、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客觀上制約了打工經濟的發展,但在近幾年農民增收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打工經濟卻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並且出現了一些好的發展趨勢。但是,真正要實現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尤其是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對此,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正面宣傳,正確引導。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但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農民應以農為本,打工只能當作副業來抓。但由於多方面原因,事實上造成了部分農民的隱性失業,農村還有大量剩餘勞動力沒有“工作”可做,而外出打工是他們謀生的一條很好門路,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對於打工經濟要進行正面宣傳和正確引導,要教育廣大群眾摒棄對打工經濟的傳統認識,尊重外出打工人員並積極鼓勵支援農民外出打工;要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做到打工掙錢與農業生產兩不誤,合理安排外出;外出打工人員要克服自卑心理,破除“金飯碗”的思想,把打工當作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副業,甚至把它當作事業來幹併力爭有所作為。

  (二)、積極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

  在積極引導、鼓勵支援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還必須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主要是針對當前農民外出打工遇到的如就業資訊不靈、打工技能較差、勞資糾紛較多等問題,抓好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就業中介、培訓和法律服務等工作。

  1、加強勞動就業中介機構建設,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資訊服務。當前絕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就業資訊主要來源於本地外出打工人員,資訊渠道少、資訊面窄,因而加強規範性的勞動就業中介機構建設刻不容緩。要在健全現有勞動就業中介機構職能的基礎上,積極組建一批服務面較廣、有較強就業推薦能力的中介機構,並建立與經濟發達地區的長期勞務關係,及時掌握各種就業資訊,甚至可以將外地勞務中介機構引進來,定期或隨時在本地招工,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係,為外出農民提供源源不斷的就業資訊,儘量減少農民盲目外出和無功而返現象的發生。

  2、加強對外出打工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外出打工農民素質。隨著外出打工農民的增多和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之外出農民素質普遍不高,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外出打工時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因此,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對一般農民開展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培訓,以提高他們在外出打工時的就業機率;對於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農民和剛畢業的學生,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把他們從低素質、簡單型的打工人員培養成高素質、複合型的打工人才,為外出打工創造良好的條件。

  3、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好外出打工人員的“遠慮”和“近憂”。外出打工人員最主要的“遠慮”就是長時間在外打工長遠發展的問題,而“近憂”則包括子女教育、老人贍養、自身權益的維護等多個方面。對於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從政策和制度入手加以解決。對於造成土地荒蕪的問題,在不改變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實行有償轉讓,或與外出戶簽訂協議,暫由村將土地收回,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並按統一規劃發展經濟專案,如果農戶返回土地升值,由農戶給予一定補償;同時,積極呼籲爭取,改革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對於戶口和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與城裡人同等待遇,讓有能力的人進城居住;勞務輸出地要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和老人院條件,對無人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實行全託和有償服務;提高外出打工的組織化程度,在同一地方打工人員相對集中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建立流動黨支部,透過組織來管理和服務打工人員,同時,積極扶持發展針對打工農民的法律服務,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法律支援以保障外出農民的權益。

  (三)、積極鼓勵支援外出打工農民回鄉創業。

  部分外出打工農民透過在外打工期間的辛勤勞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少數人透過刻苦鑽研學得了一技之長。他們返鄉以後,有的將資金用於購置固定資產,有的用於生產性投資發展產業,有的回鄉辦廠當起了老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是打工經濟的一種很好的發展方向。因此,對於他們回鄉創業,應該積極鼓勵並給予大力支援,重點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扶持。政府和相關部門以及他們原居住地所在村要最佳化各種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簡化各種手續,為他們回鄉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並透過他們發揮“雙帶”作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充分發揮打工能人在打工經濟中的優勢作用。

  一些在外打工時間較長的打工人員,由於在工作中踏實肯幹,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業績,深得企業老闆的信任,逐步站穩了腳跟,成了外地企業的技術骨幹甚至是部門和公司主管,每年回鄉探親總會帶動一大批老鄉外出打工。對於這類打工經濟中的典型,應該大力進行宣傳,加強和他們的聯絡,建立打工人才資源庫,並透過他們隨時掌握本地外出打工人員在外工作狀況,提供各種有價值的勞務資訊,適時請他們回鄉交流經驗,用他們的經驗來指導本地打工經濟的發展,透過各方面的努力促進打工經濟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實踐報告3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為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XX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透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採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細緻的掌握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困難企業的用工需求狀況,做好人力資源供求監測分析和用工調控工作。透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優勢和資訊釋出宣傳欄、電子大屏、手機簡訊釋出等方式多渠道釋出資訊優勢。依託**電視臺、**廣播電臺、**新聞中心等新聞媒體釋出單位招聘資訊、個人求職資訊和招聘會資訊,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能有更多機會和途徑瞭解就業資訊,使返鄉的農民工能與用工企業及時對接。大力開展服務專案多、服務態度好、服務水平高、服務質量優、服務效果實的大中型招聘會,春節前,我們召開了2次返鄉民工的專項招聘會,共召集了86個企業,提供XX餘個崗位,當場匹配成功800餘人。XX年2月24日,我們聯合無錫、徐州市的勞動保障部門,組織了XX年春季返鄉農民工招聘暨南北勞動力交流大會,此次招聘大會,182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1211個就業崗位進場招聘,吸引了1.5萬名求職務工人員,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返鄉民工的就業,得到了省、市勞動保障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為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透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為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為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稅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最佳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臺,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XX餘人。

  透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