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實習報告集合5篇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集合5篇

  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然地理實習報告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1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渭南師範學院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系xx地理 xxx 第x組)

  一、實習時間

  20xx年x月x日

  二、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實習目的

  1、複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土壤的形成原因;

  4、瞭解山地水文特徵,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實習內容

  1、實習區域概況

  本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型別之全,結構之典型,儲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遊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遊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位於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這裡風景優美,清雅幽靜,為西安遠郊夏日避暑,遊覽勝地。

  2、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由 磁針、磁針制動器、刻度盤、測斜器、水準器和瞄準器等幾部分組成,並安裝在一非磁性物質的底盤上,使用方法如下:

  a)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走向

  測量岩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稜與層面緊貼,然後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稜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岩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岩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岩層的走向為60°或240°。

  b)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並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岩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岩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c)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並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遊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於0-90°之間,如一岩層的傾角為35°。

  d)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岩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並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岩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後者表示岩層的傾角。由於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岩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岩層傾角近於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必須在岩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並善於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岩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岩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岩層的斷面,找到屬於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於岩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3、3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1)幽谷是在山崩時,由於兩邊山體同時崩塌並急速向低處堆積,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氣流牆,因此,在幽谷內氣溫低,溼度大,巨石堆積,雜亂無章。

  (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土體、碎屑岩層,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發

  生急劇的傾倒、崩落等現象,在坡腳處形成了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現象,稱為崩塌(巖崩),規模巨大的崩塌稱為山崩。

  在翠華山地區有兩套岩石體系,一是距今19億年前的變質岩,二是距今1.5億年前的花崗岩,翠華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崗岩體組成的。由於花崗岩性脆,一遇到構造運動就會產生節理、斷裂和破碎,所以,自從秦嶺斷裂形成以後,翠華山的山體也在無數次的構造運動中發育了大多呈直立狀態的節理和破碎帶。翠華山的節理和破碎帶的水平方向與秦嶺斷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當太乙河發育的時候,也就從南至北穿越了節理和破碎帶,最終注入護城河。

  由於翠華山所屬的地殼處於不斷上升的狀態,所以太乙河對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蝕為主的,在河的兩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於河流的側蝕以及受岩石的節理和破碎帶的影響,谷坡變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

  4、山地土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山地土壤相對於關中平原地區的土壤具有腐殖質豐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當,富里酸>胡敏酸的特點。除部分坡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為主,其中胡敏酸的遊離度很低,富旦酸的則較高。隨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質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別是活性部分明顯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離腐殖酸逐漸增多。下層與上層、結合態與遊離態、耕地和針葉林與灌叢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這種特徵的原因為隨著山地海拔增高,氣溫下降明顯,山地溼度較關中平原溼度大,並且受植被覆蓋率高的影響,造成大量枯枝落葉不能徹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質。

  5、山地水文特徵及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本區域水系屬渭河水系,徑流量以大氣降水、山泉水補給為主。翠華山下的峪,稱為“太峪”,一條“太河”水系,從終南山奔湧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崩塌陷的巨石堆阻擋所形成。

  “堰塞湖”臨近翠華山頂,稱為“天池”,或“太乙池”、“翠華湖”,水域面積13.8公頃,平均水深7米,是秦嶺北坡72峪中,僅存的一處堰塞湖。每年夏季,這裡湖光山色,風和日麗,遊人們垂釣、划船,盡情享受山野清風。而一到冬季,“天池”被凍成一面寶鏡,將陽光反射在融雪峭壁上,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型別儲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由於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蹟儲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後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猶如刀削過一樣,光滑陡峭,十分險要,氣勢及其磅礴。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後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釣

  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當地群眾稱其為“天池”、“水湫池”、“翠華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頭,還有一個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池水嚴重滲透,現已成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帶山崩堆積物規模更大,山崩堆積體厚達500多米。據初步測算,整個翠華山山崩堆積物總體積達3億立方米,山崩遺蹟分佈範圍約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開發範圍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圍。

  六、總結

  透過本次實習,使我將書本所學到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操作相結合了起來,再次熟悉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並實地操作了測量岩石走向、傾向、傾角。同時,在行進的途中,利用手持GPS體驗了科技的現實運用,增加了實習的樂趣。同學家的互幫互助,增加了班級的凝聚力,是相互間更加團結,雖然野外實習很累,但也樂在其中,收穫了許多。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內容

  1.實習時間: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實習地點:桂林旅遊風景區(包括桂林市旅遊區、灕江旅遊區和陽朔旅遊區)

  3.指導老師:魏新玲、張傑雲、劉曉莉

  4.實習目的:

  ①調查桂林及周邊地區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人文等狀況,分析其旅遊資源現狀、優勢、存在問題,並提出建議。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並能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感性知識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野外獨立研究與考察的能力。

  5.實習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點從學校出發至信陽火車站,乘坐k457次火車前往桂林

  該車次是從鄭州開往湛江,我們會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經孝感、武漢、岳陽、長沙、株洲、衡陽、永州等地方到達我們的實習地點--桂林。在這漫長的.十幾個小時的乘車時間,我們不時的把我們的眼光放在外面,觀看沿途的風景,有的同學還在打牌,睡覺等。

  10月27日 遊覽灕江,南溪山公園,義江緣風景區

  凌晨五點多我們到達桂林,在飯店用完早餐後,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乘坐旅遊觀光大巴車來到碼頭。之後我們乘坐輪船遊玩灕江,觀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灕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在遊船上,我們觀看著灕江兩邊桂林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蘊,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遊城市。

  下船後,我們徒步參觀南溪山公園,在那裡我們品嚐多種茶葉,點心。聽那裡面的服務人員講解有關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普及茶文化,讓我們再次對中國茶藝加深瞭解。

  之後我們去乘車去飯店吃飯,到達旅店安頓休息。下午兩點半我們出發前往被譽為“桂林風情第一村”的義江緣景區。我們乘竹筏遊覽風景如畫的義江風光,可以乘船領略壯族歌仙的曼妙歌聲、紅瑤傳奇的長髮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觀賞沿岸特色鮮明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風情景觀(木樓群、風雨橋、水車群、穀倉群、瑤山吊橋、高空溜索、古渡碼頭等等)。之後我們還在這裡吃晚飯--美味的“風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陽朔,遊玩聚龍潭,遇龍河,夜逛西街

  八點起床,半小時後樓下就餐,之後乘車出發前往桂林陽朔縣城。歷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這麼一句話,這也說明陽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點左右,我們到達聚龍潭景區。在景區前我們這個浩大的集體合照留念。聚龍潭巖內鐘乳石琳琅多姿,有石巧似游龍戲水;巖外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宛如群龍駕霧,故名“聚龍潭”。巖內無數條鐘乳石如臥龍、盤龍、游龍、飛龍、舞龍、金龍、玉龍、青龍、黃龍、龍王、龍女、龍子、龍孫,數不勝數,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龍女迎賓”、“龍宮玉柱”等景緻。

  作為地理專業的學生,都會知道廣西桂林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龍潭作為它的典型標誌,在這裡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鍾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見到,美不勝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師給我們講解的有關知識。它的形成條件: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迴圈通暢。當達到這些條件後,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線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們邊看邊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時間。我們就在附近的飯店就餐。我們還留有時間在那裡觀看月亮山,很多同學都登上望月臺,擺出各種的姿態留影紀念。之後由於大榕樹景區在修建,我們無緣一見歌仙劉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緊接著我們來到遇龍河,在那裡我們兩人一組乘坐竹筏,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我們在竹筏上與河水親密接觸,我們還互相用水槍來噴射其他夥伴,一片歡聲笑語的場面至今留在腦海。

  在陽朔縣城的最後一點時間,我們夜逛了西街這條久負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來到陽朔不可不去領略的專案,這裡街道整潔,店鋪林立,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而且隨處可見慕名前來的外國友人。哪怕過了十一黃金週,街上仍是人滿為患;哪怕此處已被高度旅遊商業開發過,但她的美依舊能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3

  一、引言

  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們班同學對青島市部分地區進行

  了為期一週的實地認識實習和紀錄片觀看的教學生活。在學院領導和指導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透過這幾天的實習生活,使我們對自然地理學有了一個全新的、直接的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

  (1)瞭解自然地理學概況,掌握地質、地貌形成原理,學習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利用等有關知識;

  (2)認識青島著名景點中的顯著地貌,瞭解我國土地資源和地貌現狀以及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參與科研活動,學會自然地理學儀器如GPS、羅盤的使用,培養學習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

  三、實習記錄及分析

  1、青島及嶗山的地質基礎:

  本區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北地臺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作為地盾的基礎是前震旦紀變質岩系(經呂梁運動變質而成),主要為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黑雲母石英片麻岩、白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蛇紋大理岩、石英岩等。這些最古老的基底層在嶗山灣沿海一帶(下宮至王哥莊)由陸續出現。呂梁運動後,本區地殼基礎即成為地臺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殼基本穩定,但仍以上升運動為主,所以在本區缺少古生代的岩層。到中生代,構造運動強烈,岩層發生深大斷裂,產生斷塊。本區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發育中生代砂頁岩系(萊陽層,在下宮東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證明在中生代,地殼曾有下降,部分地區接受沉積。 在中生代,由於構造運動導致岩漿的侵入和噴出,本區廣泛分佈的嶗山花崗岩就是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岩漿多次侵入的產物。嶗山花崗岩按由老到新的順序分為四個階段:①粗粒斑狀花崗岩②鉀質白崗巖④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嶗山花崗岩大都呈脈狀沿節理或斷裂方向貫入到新老各期花崗岩中。屬於噴出巖的有青山組的凝灰角礫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紋岩、粗石巖等,分佈在青島市區和石老人等處。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湧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而今我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嶗山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鉅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海上看山,群峰攢簇,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湧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2、嶗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徵:

  午山四條支脈。花崗岩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岩礁、灘灣交錯分佈,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 嶗山北九水在嶗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頂北麓,河水經山腳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轉折處須涉水而過,亦九涉;每涉一次為一水,故稱九水。九水又分內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觀最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從水的下游上數的。白沙河的上游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內外之分,自大嶗至太和觀(即北九水村)為外九水。北九水旅遊路線以九水十八潭著稱,這裡奇峰怪石、懸崖幽谷、深潭激流、飛泉瀑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處大自然的山水畫廊。北九水地處巨峰之陰,空氣溼潤,氣候清涼,適於生長遼東半島的植物,素有“小關東”之稱,是全國有名的療養、避暑之地。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內九水的盡點靛缸灣亦稱“潮音瀑”三個大字。泉水隨山勢三折而落,最後傾入靛缸灣。灣內水深石壁上,刻有葉公綽寫的“潮音瀑”三個大字。灣內水深石碧,呈靛蘭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時,瀑布寬數米,以排山倒海之勢傾入灣中,水沫飛濺,有如細雨,蔚為奇觀。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儲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地層:

  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岩系,主要分佈在王哥莊鎮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的石老人一帶,分佈範圍小,零星出現雲母片麻巖、絹雲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閃角巖、黑雲母巖、變粒巖等。以前金—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岩的侵入體。其中第四紀地層分佈較廣,自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佈最廣。

  構造: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

  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其岩脈的分佈,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裡—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

  南部,多為北東向,區域性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窪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東西向構造,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4

  一、 實習目的

  1. 瞭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 瞭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於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岩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透過岩石縫隙緩慢從岩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位,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裡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透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於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於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後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於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澱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釐米至幾十釐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後,由於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於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穫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瞭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鍊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資料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5

  陝西自然地理綜合實

  習報告

  姓 名: 王士華 專 業: 地理科學

  班 級: 20xx級教本3班 學 號: 20102613642 指導老師: 杜國雲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錄

  前言

  實習地點1:咸陽師範學院 實習地點2:口鎮

  實習地點3:咸陽乾縣大北溝

  實習地點4:張家山

  實習地點5:咸陽歷史博物館

  實習地點6:南五臺國家森林公園

實習地點7: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引言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中的主幹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並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式、環節、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透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充套件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專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徵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 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實習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後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捲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四、 實習區自然地理概況

  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蹟。 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 4 -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鹼淖。 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五、 實習路線

  咸陽師範學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