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調研報告(精選14篇)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精選14篇)

  在現在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副產品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

  有牌子才能闖市場,有市場才能賺到錢。如今,品牌農產品已成為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

  xx市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市。在全市106萬人口中,農村人口占80%。20xx年全市農業生產總額38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6.5%。糧食、水產、禽蛋、花木等產品在全國頗有影響。改革開放初期,我市的商標發展緩慢。據調查,1979年前,我市註冊商標屈指可數。其中農副產品商標為“零”。到了20xx年,全市商標發展步伐加快,一批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逐漸顯現市場。什麼“天綠華”蔬菜、“寶康”大米等,對全市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截至20xx年底,全市已擁有農副產品註冊商標51件,其中,省著名商標1件,揚州知名商標2件。

  一、當前品牌農產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品牌意識還不強,註冊商標和使用量較低。素有“魚米之鄉”、“花木之鄉”之稱。農產品資源豐富、覆蓋面廣、數量多。而現有農產品註冊商標還不足全市註冊商標總數的五分之一。一是不少產品尚未使用包裝和商標,無法直接進入批發市場和超市。如武堅的大閘蟹、羅氏沼蝦、謝橋的蔬菜,附加值低,無競爭力;二是部分有自己的商標未能正常使用,如小紀的“天碧春”蔬菜、吳橋的“鵝頸卜”蘿蔔等;三是有了較高知名度商標的產品,但停留在本地市場,並未發揮其知名度和美譽,亟等開拓大市場,如“農莊主”秧草、“寶康”大米等。

  2、生產批次小,沒有形成規模經營。目前,我市農產品生產經營呈現多、散、小等特點,規模經營的極少,大部分仍處於作坊式加工生產,工藝落後,裝置陳舊、受產量和市場限制,沒有形成現代規模,市場佔有率低,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3、科技含量不高,產品質量不穩定。當前,全市農產品加工還以鮮活“原料”產品和粗加工為主,加工鏈不長,大多產品無檢測裝置,無專職研發機構和技術人員,操作流程不規範,距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等標準尚有一定距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立品牌的程序。

  4、廣告宣傳力度不大,公眾認知程度不高。農產品企業由於受本身實力的影響,加上經營理念落後,憐惜投入,缺乏宣傳,至今仍是“躲在深閨人未識”。如:嘶馬拉豆腐、羊肉、武堅“蓮湘”蔬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農產品,因缺少挖掘宣傳,與消費者不識無緣、市場佔有率極低。

  二、加快農產品品牌發展的對策

  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工程,需要建立政府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商標品牌戰略實施,努力打響品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1、注重商標宣傳,增強品牌培育意識。充分運用電視、網路、報刊等現代媒體,採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動活潑的例項,廣泛宣傳和推廣普及商標註冊的有關知識;調動創牌積極性,加強企業商標聯絡員的業務培育,指導幫助企業設計、申辦和使用好註冊商標,用品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2、加大推進力度,建立創牌激勵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帶動,業主自主”的工作模式,由市政府牽頭,成立農副產品創牌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創牌發展規劃,明確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把創牌工作納入各鎮和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內容;加大品牌農業和政策支援,在人、財、物上,對特色農業生產企業和大戶實行重點扶持,對獲得知名、著名、馳名商標的單位和個人,予以一次性的獎勵。對具有發展前途的農業品牌要給予資訊、技術、人才及信貸支援和傾斜。

  3、發掘特色資源,推進“品牌興農”戰略。一是著力“選牌”。選擇一批生產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郁、生產規模較大,有發展前景的農副產品,進行商標申請註冊,讓一批名聲響、信譽好、品質高、特色濃的農副產品商標脫穎而出,實現農產品資源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轉化;二是舉力“樹牌”。選擇一些發展潛力明顯、生產數量較大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突出水產、養殖、花木、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優勢農產品品牌群。對“邵伯龍蝦”、“嘶馬拉豆腐”等一批名聲較響的地方品牌,由各級政府牽頭,進行商標註冊策劃,透過獨特大比武、會萃大展覽、專家大評點等形式,進行名牌奪選,然後透過媒體擴大對外宣傳,樹立品牌形象。三是全力“創牌”。品牌形成後,必須特別注意品牌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根據品牌的特色和地理優勢,加快農產品商標註冊,使品牌與商標聯姻,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培育大產品、創出大品牌。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2

  為全面瞭解今年我市主要農副產品種植意向、生產成本及收益情況,我帶領調研組對本市農產品成本調查戶20xx年小麥、早、中、晚秈稻及棉花等五個品種的種植意向、生產成本和收益情況進行了預測調查。總體情況看:種植意向方面,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所增長,棉花的播種面積有所減少。生產成本方面,小麥、水稻(早、中、晚秈稻)、棉花種植成本穩中有升。生產收益方面,小麥單產有所下降, 水稻(早、中、晚秈稻)、棉花單產穩中有增;小麥、中秈稻價格有所上升,早秈稻、晚秈稻、棉花價格小幅下降;水稻(早、中、晚秈稻)、棉花種植收益有所增加,小麥種植收益略有下降。

  一、主要農副產品種植意向

  受調查的62個農產品成本調查戶,戶均20xx年耕地面積為16.29畝,比20xx年增加0.28畝,增幅1.75%。20xx年戶均總播種面積為26.22畝,比20xx年實際播種面積25.25畝增加0.97畝,增幅3.84%。

  一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所增長。受調查的農戶20xx年戶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20.85畝,比20xx年播種面積18.95畝增加1.9 畝,增幅10.03%。其中,穀物類作物中,中秈稻戶均播種面積10.25畝,與上年播種面積相比,增加0.17畝,增幅1.69%;小麥戶均播種面積 6.52畝,與上年播種面積相比,增加0.85畝,增幅為14.99%。

  二是棉花的播種面積有所減少。受調查的農戶20xx年戶均播種面積為1.29畝,比20xx年的實際播種面積1.97畝減少0.68畝,減幅34.52%。

  二、主要農副產品生產成本

  小麥、稻穀、棉花種植成本穩中有升。根據調查和預測資料,早、中、晚秈稻、小麥、棉花畝平總成本分別為971.16元、1007.09元、 1005.87元、695.10元、1965.08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分別為6.6%、3.54%、6.92%、5.39%、18.99%。

  影響成本變化主要因素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物質與服務費用略有下降。雖然今年我市農資市場價格總體穩中趨降,主要體現在化肥和燃料費用上有所下降,但因今年農業氣候,赤黴病等病蟲害偏重發生,預計農戶農藥開支較上年有所增加,增減相抵,早、中、晚秈稻、小麥、棉花的畝平物質與服務費用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0.44%、0.68%、 0.09%、2.17%、2.47%。

  二是人工成本進一步上升。今年我市勞動日工價擬由去年的55元上調為70元,增幅27.27%,在用工天數預測與去年相同的基礎上,早、中、晚秈稻、小麥、棉花畝平人工成本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升27.27%、19.53%、27.27%、28.46%、28.52%。人工成本的上升是推動種植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土地成本保持平穩。雖然我市土地流轉率每年都在提高,但據調查,流轉地租金標準卻沒有提高,其標準為每畝100-200元,與去年持平。據調查,今年的各項補貼政策仍會維持上年標準不變,因此,我們預測土地成本與上年持平。

  三、主要農副產品生產收益

  (一)種植單產

  1、小麥單產有所下降。透過對農田實地調查,今年由於小麥生長後期出現了低溫陰雨天氣,部分小麥生長受到了積溫不夠、陽光不足的不利影響,在揚花灌漿期,恰逢長期陰雨天氣,導致小麥赤黴病頻發,千粒重下降,今年調查戶小麥畝平單產在337.5公斤左右,同比減產3.78%。

  2、稻穀單產穩中有增。近年來,我市水稻生產一直受乾旱困擾,而今年春季以來,雨水充沛,與去年相比,形勢略好。但今後的氣候變化不確定因素較多,產量無法準確預測,參照調查戶歷年單產水平,預計今年我市稻穀單產穩中有增,按畝平早秈稻單產585公斤、中秈稻625公斤、晚秈稻535公斤,將同比穩中增產,增幅為0.87%-1.08%。

  3、棉花單產穩中有增。由於棉花生產週期長,其產量受氣候影響較大,從正常年景看,我市皮棉產量一般在畝平70-80公斤之間,若今年風調雨順,預計今年棉花畝平產量在76公斤左右,同比增產2.65%。

  (二)出售價格

  1、小麥價格有所上升。今年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仍然保持20xx年水平不變,據調查,我市的小麥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8元,但從近幾年來看,老百姓出售均價都未達到最低收購價水平, 預計今年小麥每50公斤售價111.5元,同比上漲2.47%。

  2、稻穀價格止漲持穩。中秈稻作為國家重要最低收購價格的糧食品種,近幾年來,從價格走勢看,其價格一直處於上升態勢。今年國家已明確中等質量中秈稻最低收購價仍為每50公斤138元,而從近年農戶實際出售價格情況看,因多種因素,價格始終無法執行到位。結合價格政策、國際糧價趨勢、實際收購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預測每50公斤早秈稻135元,中秈稻136.5元,晚秈稻139元,同比早秈稻下跌0.51%、中秈稻上漲0.1%、晚秈稻下跌 0.56%。

  3、棉花價格小幅下降。從去年4月起,國家取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面臨著不可預知的市場風險。從去年我市的收購價格水平看,棉籽價格基本在3元左右徘徊,按目前市場行情分析,全球供大於求的局面一時難以改觀,加之預計今年國家不會出臺新的收購政策,按目前趨勢分析,棉價形勢不容樂觀。預計今年皮棉的收購價在每50公斤605元左右,同比下跌3.65%。

  (三)現金收益

  稻穀、棉花種植收益穩步增加、小麥種植收益略有下降。近幾年國家不斷提高了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保障了農民糧食的銷路,還實行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多項惠農政策,鼓勵農民種植糧食作物。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糧食作物雖然收益不高,但其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小,總體風險小,因此提高了農戶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預計20xx年,我市水稻、棉花種植畝平產值增加。現金收益每畝早秈稻1069.01元,與去年相比,增長0.8%;中秈稻1108.89 元,與去年相比,增長3.43%;晚秈稻962.78元,與去年相比,增長0.85%;棉花748.77元, 與去年相比,增長1.75%。小麥種植畝平產值減少,現金收益每畝小麥380.89元,與去年相比,下降1.83%。

  四、工作建議

  1、加強田間管理, 科學防治病蟲害。今年水稻、棉花生產,總體上農業氣候有利有弊,病蟲害偏重發生趨勢,為確保產量持穩增收,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和“減災就是增產”理念,搶前抓早、統籌兼顧,農技部門要切實加強墒情、病情監測,強化技術服務與指導。

  2、推進綜合開發,加速一體化建設。當前我市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手段比較落後,效率低下,農民靠種田致富困難。加速農村土地流轉,走集約化規模經營的路子,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

  3、落實惠農政策,調動生產積極性。要嚴格貫徹落實糧種補貼、農機補貼和各種種糧補貼政策,建議取消對糧種補貼的品種限制,擴大補貼範圍,增加棉花等政策性補貼資金,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加強監測預警,減少農資流通環節。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價格監測,當農資價格出現異常波動時,應及時實施緊急價格干預措施,維護農民利益。有關部門應積極探索減少農資流通環節,降低農資終端銷售價格,減少農民投入,增加種植收益。

  5、做好收購工作,加大市場管理力度。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及糧食購銷企業,要加強糧食市場調查研究工作,準確判斷糧食市場行情及糧食價格走向,適時開展新糧收購工作。糧食收購期間,各職能部門要加大對糧食的行政執法力度,加強宣傳帶動,鼓勵農民直接到國有糧食收購部門售糧,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3

  當前,社會經濟正處於大開放、大發展時期。綜治工作及維護社會穩定任務更加繁重。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鄉鎮維穩綜治辦的建設,對充分發揮鄉鎮維穩綜治辦的職能作用,推動平安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人長期從事基層維穩綜治工作,對此有著較為深刻的看法。

  一、鄉鎮維穩綜治辦的現狀。

  (一)組織建設。鄉鎮都成立了以黨委副書記兼任主任、相關成員2至3人為成員的維穩綜治辦,配備了專職副主任。專職副主任的級別高配為副科。

  (二)硬體建設。鄉鎮都設有維穩綜治辦辦公室,大部分面積達到了120平方米;配備了電腦、印表機、檔案櫃、辦公桌椅、摩托車、電話等辦公設施,基本實現“十有”標準。

  (三)經費保障。鄉鎮政府均能保障維穩綜治辦辦公經費,基本上是實報實銷。

  (四)工作開展情況。鄉鎮維穩綜治辦能夠正常開展維穩綜治的各項工作。

  二、鄉鎮維穩綜治辦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領導重視不夠。多數鄉鎮黨政領導認為維穩綜治辦的工作就是在家整理檔案、做做材料,將綜治考評應付過去就可以了,沒有認識到維穩綜治辦在基層維穩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維穩綜治辦的建設和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二)維穩綜治辦“專職不專”。

  1、在現實工作中,黨委副書記兼任維穩綜治辦主任,由於事情太多,無法將大部分精力用於維穩綜治工作;

  2、雖然維穩綜治辦人員配備齊全,並且專職副主任實行了副科高配,但是專職副主任是應該專職負責日常維穩綜治工作的,而現實中的專職副主任大多是鄉鎮從現有的副科幹部當中安排任職和兼職,本身對維穩綜治工作不熟悉且有其他事務需做,無法做到真正落實維穩綜治工作;

  3、現實維穩綜治日常工作大部分鄉鎮均落實在司法所長身上,司法所是司法局的派出機構,司法所長本身有自己的職能、工作,無法將全部精力用於維穩綜治工作。

  (三)硬體設施不硬。

  1、辦公地點不硬。XX縣的鄉鎮維穩綜治辦大多實行的是以司法所為依託的“三辦合一”,辦公點設在司法所,而司法所是司法行政部門的派出機構,要求司法所獨立辦公,單獨懸掛司法標牌,導致維穩綜治辦處於較為尷尬的境界;

  2、辦公設施不硬。很多鄉鎮維穩綜治辦的電腦、印表機、交通設施等辦公用品均為司法所的辦公用品。

  (四)、經費保障沒有真正到位。大多數鄉鎮維穩綜治辦的辦公經費實行的是實報實銷,沒有列入鄉鎮年初財政預算,經費保障嚴重不足,普法宣傳、人民調解等維穩綜治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三、對基層維穩綜治辦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制。鄉鎮維穩綜治辦規範化建設是平安建設活動的一項內容,是加強綜治和維穩工作基層基礎建設的具體表現。基層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發展是政績,穩定也是政績"的理念,居安思危,自覺增強憂患意識。從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把鄉鎮維穩綜治辦規範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嚴格實行領導責任制,使維穩綜治辦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加大綜治經費的投入。經費投入不足,是長期制約基層維穩綜治辦建設的一個"瓶頸",必須要有充足的經費作保障,否則是難以奏效的。因此,基層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大綜治經費的投入,捨得花錢買平安。切實促進維穩綜治辦的建設和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充分調動維穩綜治幹部的積極性。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基層黨委、政府要對鄉鎮維穩綜治辦成員特別是專職副主任的定職及政治待遇問題高度重視,應明保證專職副主任確實專職,並確實落實專職副主任的副科級別,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此外,根據基層鄉鎮分管政法綜治工作的領導和綜治辦主任及成員工作的特殊性及所承擔的責任,基層黨委政府可採取靈活的辦法,參照當地警察的津貼標準,對他們給予必要的崗位補貼。

  我市學前教育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市現有幼兒園273所(城鎮幼兒園有174所,鄉鎮幼兒園有99所),其中公辦幼兒園90所、民辦幼兒園183所(教育局稽核註冊的有87所)。全市共有在園幼兒65834人,其中公辦幼兒園32116人、民辦幼兒園33718人,戶籍沒有入園的有5665人。學前幼兒入園率在自治區及全國水平來說比較高,幼兒園三年規劃也走在了自治區前列。但從總體情況看,學前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學前教育的資源總量、整體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教育發展的水平還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不相適應。

  二是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市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幼兒教育發展不均衡。無論是幼兒園的規模和數量,還是結構和質量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農村幼兒教育質量亟待提高。農牧區幼兒教育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很多地方適齡幼兒無法就近入園。

  三是監管體制還不規範。一方面政府部門沒有形成合力。幼教工作牽動全社會方方面面,需要教育、規劃、人事、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等眾多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幼兒園的管理沒有規範化、制度化,全市民辦幼兒園183所,未註冊就有96所。民辦幼兒園仍存在十分明顯的“保姆式”和“小學化”傾向。公辦幼兒園實行按等級收費,民辦幼兒園實行按成本收費,公辦與民辦的收費不統一,兩者之間差距較大。

  四是經費投入不足。

  具體建議:20xx年XX市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學前教育納入財政保障範圍,用3年時間全面普及鄂爾多斯籍學生15年免費教育。我市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一座移民城市,人口大量湧入,這就更增加了幼兒園規劃、建設、管理的緊迫性。

  一是全面落實《XX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157所幼兒園,中心市區應該實現學前教育服務半徑不超過500米的規劃建設目標,要把幼兒園建設與城市化建設、新農村建設、棚戶區改造、工業園區、新區擴建等結合起來,要落實規劃,建設精品幼兒園。農牧區在集中的蘇木鄉鎮、鄉村都要建設標準化幼兒園。幼兒園的規劃與建設要有前瞻性。全市幼兒園佈局一定要合理,形成“條件好、入園易、離家近”的良好狀況。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政府牽頭,由主要領導掛帥,建立土地、規劃、發改、建設、教育、財政、人事、編委、民政、公安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機構,在幼兒園的規劃、選址、設計、投資、工程建設及建成後的人員安排、培訓、教學質量等方面,形成一套合理的運轉體制,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共同建設學前教育。

  三是加大學前教育的投資,形成多方投資的機制。首先是政府要安排經費,將公辦幼兒園辦園經費全部納入當地財政預算,確保學前教育的經費支援。其次是引進集團化辦園的方法,把一些幼兒園租賃給有實力、品牌好的外地知名連鎖幼教機構,讓他們經營、管理。要推進名園集團化辦學。名園要透過輸出師資、管理文化等措施,實現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繼續鼓勵當地的企業私募基金投資幼教。民族幼兒園的建設,國家要給予更多的投資和補貼。

  四是逐步探索“托幼一體”工作。要在社群宣傳早教工作,使0-5歲嬰幼兒家長及看護人員接受培訓,並在幼兒園設立0-3歲入園前保育階段看護早教工作,逐步實施0-3歲早期教育。

  五是加強幼兒師資隊伍建設。要抓好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制定和完善幼教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培訓規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渠道的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網路,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要嚴格完善並實施資格准入制度,高度重視幼兒園教師學歷及專業達標工作,堅決清退不合格教師,杜絕沒有教師資格的人員擔任幼兒園教師。

  六是加強幼兒教育教學研究。倡導舉辦幼兒教育論壇,成立幼兒教育協會,為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和全市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溝通和交流,搭建一個組織平臺。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4

  為進一步推動我縣“立信用、興品牌、強實業”發展程序,促進企業將爭創名牌同打造區域品牌,樹立永吉形象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我科於近期開展了商標(品牌)的專題調研活動,並形成調研報告。

  一、商標註冊使用現狀

  截至20xx年5月底,我縣共有企業1230戶,全縣共有依法使用註冊註冊商標29件,連續3年停止使用註冊商標8件,著名商標4件,知名商標3件,農副產品商標13件,現有商標印製企業2戶。農副產品商標占依法使用註冊商標的45,民營企業註冊商標25件,佔依法使用註冊商標的86。

  二、發展農副產品商標取得的成效

  商標作為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商標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商標的作用也越來越深入人心,認牌購物已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共同心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商標,特別是帶有綠色標誌的證明商標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共同青睞,尤其是在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實現產業化,擴大安全食品的生產與供應和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越發顯露出它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一、農副產品商標直接為農民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商標是創造價值的工具,實踐證明農副產品商標註冊後,其經濟價值普遍比未註冊前提高了價值。

  其二、爭創名牌商標,有效的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永吉縣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水稻種植面積大,而且稻米質量好,歷史上是皇糧貢米,“永星牌”珍珠米和“萬昌牌”綠色大米米質優良。但是95年以前,每年大米銷量一直沒有過一萬噸。永吉縣糧食部門透過與國內大米市場上的名牌產品比較發現,大米銷量所以上不去,主要原因是永吉大米知名度不高,牌子不硬,所以從96年以來,十分注意採用先進技術,樹立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永星牌”和“萬昌牌”商標並改進了大米外包裝,加大了宣傳力度。自97年以來“永星牌”、“萬昌牌”先後被評為吉林市知名商標和吉林省著名商標,並獲“吉林省名牌產品”、“中國放心米”和綠色食品稱號。目前“永星珍珠米”和“萬昌牌綠色大米”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都設有直銷網點,而且還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以上各方面可見,農副產品商標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永吉經濟、文化、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特別是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發揮了特殊作用。透過各級工商部門的以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加大對農副產品商標的保護、以及社會各界共同關心與支援,農副產品商標將發揮出更加顯著的作用。

  三、發展農副產品商標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永吉縣農副產品商標發展情況看,無論從商標的數量、質量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是,缺乏對農副產品商標意義的認識。主要表現是社會各界對商標這一無形資產的價值認識不高,對利用商標戰略開拓市場理念理解的不深,運用不好,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打快拳。二是,農副產品商標註冊率低,使用率更低,商標使用不規範。三是,名牌商標少。現有農副產品商標中叫得響的品牌屈指可數,對品牌宣傳的不及時,不到位。四是,使用農副產品商標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屬於粗放經營,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產業發展鏈條不長。五是,商標保護能力不強,自身商標被侵權受損失不知道向誰投訴,不研究商標的運用,更談不上利用商標戰略開拓市場。六是,對名牌農副產品商標沒有相應的鼓勵和優惠政策,商標的作用和重要性沒有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四、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採取以下解決的辦法:

  一是,提高商標意識。首先是提高各級政府領導的認識,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商標對農副產品發展,對推動農村經濟騰飛的重要意義。其次,提高全社會的商標意識,這是農副產品商標發展的基礎。二是,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名牌商標扶持力度和鼓勵政策,運用農副產品商標戰略,開拓市場。三是,召開商標戰略發展研討會,交流商標發展經驗,共同謀求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四是,開展馳名、著名、知名商標宣傳活動,發揮名牌效應,大張旗鼓的搞好商標品牌宣傳活動。五是,對馳名、著名知名商標的跟蹤保護,加強對註冊商標的保護,增強農副產品商標的自我保護意識,促進永吉農副產品商標的健康發展。

  當今的中國,已進入區域品牌時代,市場競爭已從企業級延伸到區域級,不僅企業競爭需要品牌,區域競爭也需要品牌。品牌戰略不是權宜之計,要想實現“質量立縣、品牌興業”及振興傳統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實現“全省生態經濟強縣”的目標,就必須從戰略角度考慮,大力實施品牌振興戰略,努力構築永吉產業品牌體系,立足長遠,制訂目標,超越常規、加速發展,從而不斷促進縣域經濟的跨躍式大提升。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5

  眾所周知,"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鄉鎮企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竹、木、茶、果、菜、糧食、筍、食用菌等農副產品加工帶動就業,提高經濟效益,農民增收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於是,我將本市鄉鎮企業定為本次調查的主體。因為恰逢春節,工作人員大都不在崗,所以,我以查閱檔案為主。主要的參考檔案有:《南平市企業總錄》、《農副產品加工業規模》。

  概況——南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農副產品出售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農副產品是鄉鎮企業加工的重要原料,鄉鎮企業透過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有效解決了農副產品難賣的問題,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企業發展,保持財政增收。同時,鄉鎮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安置了大批國企下崗職工,維護了農村的穩定,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小城鎮成為周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一、鄉鎮農副產品加工業概況

  南平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潛力巨大,現有耕地328畝,產糧216萬噸,林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省1/3),竹林面積476萬畝(省2/5),轄區建甌市,順昌縣被譽為“中國十大竹子之鄉”。南平市所轄地域自古享有“茶都”美譽,現有茶葉種植面積45萬畝,所產武夷巖茶、建甌北苑聞名天下。轄區內盛產水果,種植面積達80萬畝,其中柑桔42萬畝、梨2.5萬畝、桃4萬畝、奈13萬畝、楊梅5萬畝等等。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和引導下,乳牛業、食用菌業已成為新興支柱產業。長富、大乘是國家學生奶重點企業。目前全市已獲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共34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29家,佔全省總數的20%。 近幾年來,南平市鄉鎮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市現有一定規模的鄉鎮農副產品加工企業3900多家,其中年產值100萬元以上1081家,年產值300萬元以上388家,500萬元以上151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安置就業人員16萬人以上,年產值超4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1%,佔工業總產值的18%,農民收入30%來自農副產品加工。

  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按加工原料劃分為五大類。

  一類是筍加工企業。目前,全市有270多家,年產值約4.2億元。主要產品有無味筍片、筍塊、調味金絲筍、醃製筍、小徑竹筍等。產品90%出口。年產值上500萬元的企業有13家,完成產值1.1億元,佔筍加工企業產值的26%,大的企業有建甌穎食物產公司、邵武和健食品公司、建甌明良食品公司、松溪亞達食品公司等。

  二類是木加工企業。目前,全市有木類加工企業1300多家,年產值8億元。主要產品有膠合板系列、裝飾板、細木工板、纖維板、脫脂松木產品、木工藝品、傢俱、精細化工、活性炭等。年產值上500萬元企業有35家,完成產值2.8億元,佔木加工企業產值的35%,大的企業有南平大展集團公司、南平松鶴板業公司、建甌萬木林木業集團等。

  三類是竹加工企業。目前,全市有竹加工企業1500多家,年產值約10億元。主要產品有竹涼蓆、竹地板、竹工藝品、竹筷等。年產值上500萬元的企業有22家,完成產值2.1億元,佔竹加工企業產值的21%,大企業有南平延發竹木公司、建陽三禾木業工藝廠等。 四類是茶業加工企業。目前,全市有茶業加工企業360多家,年產值約5億元,主要產品有紅茶、綠茶、烏龍茶、武夷巖茶、白茶、珠茶、功夫茶、茉莉花茶等。年產值上500

  萬元企業16家,完成產值1.2億元,佔茶葉加工企業產值的24%,大的企業有武夷山市巖茶總公司、永生巖茶廠、建甌市茗苑茶葉公司等。

  五類是糧食、菜、食用菌、乳製品、烤鰻等加工企業。年產值上500萬元企業有55家,完成產值6.8億元,佔該類企業產值的56%。大的企業有長富集團、南平紅曲廠、南平昌寶豐冷凍食品公司等。

  三、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1、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區域特色初步形成。20xx年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並形成區域特色的生產佈局,各地湧現出一批農副產品加工專業鄉、專業村,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由眾多農副產品加工業組成的特色塊狀經濟格局。如:建甌的茶業加工、筍竹製品、錐粟加工,延平的養豬業、奶業,邵武的煙業,光澤的肉雞加工,武夷山的旅遊業,浦城的米業,建陽的鴨業和藥業,順昌的果業,政和、松溪的菌菜業等,都已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特別是鄉鎮企業植根於農村,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正在成為鄉鎮企業的優勢產品,併成為鄉鎮企業產業調整的方向和新的增長點。

  2、規模企業大批湧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反過來又刺激了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不但在數量上而且在規模上有了進一步的壯大。近年來,湧現了一大批上規模、上水平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據統計,全市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共3900家,年產值上百萬元的就有1081家,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的有151家,就業人員達16萬人,年實現產值約40億元,利潤1.4億元,上交稅金1.3億元。長富集團、聖農實業、萬木林木業、一春畜牧等優勢企業,不僅規模大,效益好,而且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支生力軍。農副產品加工出口還帶來了大量外匯收入。20xx年出口產值約7萬元。如政和白茶佔領香港市場80%以上,清小筍罐頭90%以上出口。

  3、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的關係日趨緊密,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許多地方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透過公司(企業)+農戶,契約+服務,服務+農戶,科工貿一體化等經營模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銜接起來,延長了農業產業鏈。龍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形成了相輔相成的良性迴圈,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長富集團採用“公司+牧場+農戶”模式,帶動閩北地區奶牛業的大發展,偵辦僅五年,就形成了總資產7.2億元,奶牛存欄33626頭,日產乳製品270萬噸的規模。同時,長富集團透過產業鏈延伸帶動了乳品加工,奶牛飼養、牧草種植、產品運輸、銷售業的共同發展,解決或帶動城鎮下崗職工及農村富餘勞力15000多人就業,帶動100多農戶建設現代牧場34個,安置勞動力20xx人,年人均收入12000元;帶動種植牧草農戶4500個,戶均年增收6000多元;帶動銷售網點6000多個,安排就業人員8000多人,此處還帶動了飼料加工、包裝材料、運輸業的同步發展。

  發展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較快,但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副產品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還不相適應,有些行業仍處於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加工總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低;技術裝備落後,企業規模較小;利益機制欠完善,產銷脫節;管理體制不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資金投入不足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有:

  1、一方面農民農副產品賣難,產品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優秀專用“原”材料短缺。

  2、因主要使用農村工人,造成企業員工整體素質低下,農民組織化程度弱,造成企業經營風險加大。

  3、企業技術工藝、裝備水平急需更新和提高。一方面長期以來,存在重田間生產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的問題;另一方面原始積累資金甚少,造成加工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4、標準化水平低影響海外市場的開拓。

  5、流通環節不靈活。

  6、品牌意識薄弱。這些都影響了市場競爭力。

  思路和設想

  經調研,我認為南平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探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有的企業還具備了相當的實力,但絕大多數小企業急需透過調整、整合,以求提高。今後,應圍繞農業結構作戰略性調整,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擴大農民就業與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佈局,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利用能力,大力推進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轉變,加快農副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農副產品及其加工製成品優質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6

  在對消費者是否會選擇師智敏有機山茶油作為禮品贈送親友進行統計後發現,60%的消費者會將師智敏有機山茶油作為禮品。可見,送禮送健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山茶油的製造成本還很高,價格也高於一般的健康保健食品。一般的家庭不能接受其價格,不會經常性地食用,但是作為禮品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在營銷過程中需要強調其與豐富的營養、神奇的保健功效,弱化其價格因素,使人們認識到購買本產品物超所值。同時,人們對包裝要求上檔次,這也從側面瞭解到人們對師智敏有機山茶油的保健功效不再持懷疑態度。

  對於山茶油生產廠家的選擇,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度。在受調查者中,絕大多數的人選擇金龍魚,可見金龍魚這個大品牌已經深入人心,目前在中百超市有一種富川山茶油可以和我們的師智敏有機山茶油相提並論,富川有禮品裝750ml的兩瓶裝,價格是218元,雖然價格比我們的師智敏有機山茶油便宜,但是我們的師智敏有機山茶油是2L兩瓶裝288元, 在這方面我們的師智敏有機山茶油有一定優勢,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對富川的品牌還沒有一個認可度,只要我們大做宣傳的話應該可以優先強佔市場。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山茶油市場推廣的以下結論:

  一是山茶油市場空白、機遇與挑戰並存。調查資料顯示,消費者對師智敏有機山茶油認知度偏低,在同類新品保健食用油中比重僅佔到31.4%,而消費者目前大量長期食用的食用油主要是:豆油、花生油佔34.3%,菜籽油佔62.9%,動物油5.7%

  由此表明,山茶油市場目前還屬於空白市場,而隨著消費者保健意識的逐步增強,山茶油憑藉強身、益智、美容等高品質優勢,將會在我國食用油市場迅速發展。山茶油市場的巨大潛力將是山茶油開發的優勢所在。從資料中我們也可看出,消費者對山茶油的認知度低於同類新品保健食用油中相對早期上市的橄欖油、玉米油和棕櫚油。因此,在山茶油市場推廣中,應注重對產品的宣傳介紹,加大宣傳力度,透過各種媒體渠道宣傳產品功效、特質。

  二是注重品質和價效比。在關於消費者選用食用油主要考慮因素這一項中,有42.9%的受訪者選擇了色澤、品質好的,有34.3%的人選擇大瓶實惠的,另外22.8%的人選擇了包裝上檔次和廣告中經常看到的產品。資料顯示,在食用油作為一種人們日常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品質是消費者選購產品的關鍵因素。而食用油的直接購買者大多是家庭主婦,這一特殊顧客群相比其他顧客群更注重產品的價效比,她們往往在購買過程中貨比三家,從價格和品質兩方面入手擇優選購。所以,在山茶油的市場開發推廣過程中,要注重產品品質,嚴把質量關;同時,找到適當低價與高品質的最優平衡點,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三是走品牌戰略,努力塑造品牌形象。在關於消費者對食用油的品牌忠誠度調查中,我們發現,有71.4%的消費者相信品牌,並一直購買某一品牌;20%的消費者隨機購買,偶爾購買品牌油;而僅有8.6%的消費者從不注重品牌。由此可見,消費者對品牌的重視程度和忠誠度。這一結論為我們建議現在生產廠家要走品牌路線,塑造品牌形象提供了理論支柱。在品牌化商品越來越多地佔據市場領導者地位的今天,塑造產品品牌和企業形象已經成為各個行業企業管理者的首要課題。因此,師智敏有機山茶油在質量過硬、價格令顧客滿意的前提下,更要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培養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唯有如此,才能開創良好的局面。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7

  一、基本狀況

  多年來,全鄉緊緊圍繞本地的資源優勢、 圍繞農業產業化一批以加工為主的小型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為全鄉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了農村工業化程序,成為全鄉經濟發展新的亮點。現在,全鄉從事加工的各種型別經濟組織1個,從業人員 74 人,其中水泥製品加工4家、榨油廠2家、豆腐房11家、磨米房4家按經濟型別分:民營經濟100%。按加工品種分為三大類: 農產品加工、水泥製品加工和磚產品加工。這些小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其主要特點:

  一是推進了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可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惠及農戶 ,調動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程序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領頭雁”作用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可帶動農戶實施訂單農業,轉化本鄉農產品資源回報農民。

  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我鄉加工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鄉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一是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水泥製品和磚製品也大多是在本鄉銷售,更沒有形成品牌。

  二是產品結構最佳化不明顯。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三是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二是融資難度大。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加工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

  三、下步措施

  1、堅守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量的資料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

  2、加快加工產業戰略調整。一是最佳化產業佈局,挖掘產業潛能。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依據現有企業建設若干個加工基地,透過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形成佈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二是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導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有遠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式的農產品簡單加工上,企業要滾動發展,必須在產品升級上檔上下功夫。三是實施質量戰略,積極扶持企業依靠質量闖市場,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關部門要下功夫積極協調、扶持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研發。

  3、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等要向加工業給予傾斜。

  4、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專案,以爭取資金支援。信用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加工業要給予貸款扶持。

  5、加強領導。研究相關問題,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加工產業的大發展。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8

  一、xx縣的基本情況

  xx縣地處四川阿壩州,是成都的菜籃子基地縣,全縣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3萬畝。縣城離5。12地震的震中汶川約56公里,人口約5萬,全縣每年1500萬左右的財政收入主要是靠小水電和種蔬菜水果。此次大地震,農村的房屋垮塌嚴重,縣城大部分房屋變成了危房,所幸大地震發生時,絕大多數農民都在菜地忙活,只造成不到200人死亡。由於地震,原來xx縣至成都的210公里二級公路因多段被大山掩埋,無法通行,目前從成都到xx縣只能繞道780公里,其中許多路段為臨時推出的土路,而且要穿越許多高危路段。也正因為如此,至6月30日前,需從xx縣緊急調運出售的蔬菜有大白菜、萵筍、白蘿蔔、蓮花白、芹菜5個品種共計4100多噸。

  二、工作組所開展的工作

  6月17日上午,我廳接到國家商務部市場執行司緊急對口幫助四川xx縣解決蔬菜賣難問題的指示。當天晚上主管副廳長易昌倫同志、副巡視員羅雙鋒同志召集省商務廳市場執行調節處、長沙市商務局、長沙馬王堆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沙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負責人,專題研究和部署。

  與此同時,鑑於四川xx縣是我省對口支援的災區,我廳緊急請求省政府:

  1、將我廳納入湖南省赴四川救災的組成單位;將我廳幫助xx縣災區解決農產品賣難納入我省救災統一行動方案;

  2、請省政府統籌解決我廳救災過程中的具體困難。

  經報向廳長同意,由我廳市場執行調節處廖光輝處長帶隊,長沙市商務局市場執行調節處周小陽處長、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的尹世軍副總經xx、紅星蔬菜批發市場的鄒宇峰副總經xx組成的工作組一行4人,於6月18日晚上12點抵達四川成都。

  為便於在四川開展工作,工作組6月19日上午聯絡了當地蔬菜批發市場——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一同到四川省商務廳與市場執行調節處的同志進行了工作銜接,並聽取了四川省廳和xx縣駐成都工作人員的情況介紹。當天下午,工作組的同志根據上午瞭解到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論證,並拿出了幾個初步預案。

  6月20日上午,工作組一行4人及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負責人共5人乘飛機轉道九寨,轉乘汽車,克服疲勞和高原反應、冒著山體滑坡和飛石的危險,歷經8個多小時路程,於當晚10點多鐘到達xx縣,住進xx縣商務局特地為工作組搭建的一個臨時帳篷,並隨即與xx縣商務局的負責同志進行了工作探討。

  6月21日上午,工作組利用帳篷辦公,分別聽取了縣商務局、縣農業局的介紹,對解決蔬菜賣難問題進行了反覆研究和討論,對當前大白菜、蘿蔔、包菜、芹菜的外運經銷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成本測算。

  以其中數量最多的3200噸大白菜為例,經測算:收購單價為200元/噸,因繞道570公里運價由原來的197.4元/噸增加至733.2元/噸,運輸途中至少損耗1/3,每噸損耗為66.67元,加上損耗部分須做垃圾處xx,每噸白菜的損耗部分需支出垃圾處xx費40元,這樣,xx縣至成都每噸大白菜的全部成本達到1040元/噸。成都市場目前大白菜批發價格為0.32元/斤,即640元/噸。也就是說,每運出銷售1噸xx縣大白菜要虧400元。工作組得出的結論是:除非政府給予相應運費補貼,否則蔬菜調出銷售難以實現。

  鑑於以上情況,我們就主要考慮從長效機制建設入手,來幫助xx縣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6月21日下午,工作組與xx縣分管商務工作的周副縣長、分管農業的萬副縣長、xx縣經濟商務局和農業水利局的同志一起,就解決xx縣災後重建工作中的農產品流通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建設性建議:

  一是,從短期方面:

  鑑於地震導致交通中斷,繞道運輸成本大幅增加,急待上市銷售的蔬菜達到4000多噸,由湖南省商務廳、長沙市商務局及長沙馬王堆農產品股份公司、長沙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籌集資金50萬元,由xx縣商務局拿出具體的恢復商業營業網點、對農產品調運實行運費補貼等具體方案,經xx縣人民政府同意後進行實施。同時,協調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在已有每天11車xx縣蔬菜調運銷售的基礎上,組織和鼓勵其市場經營戶加大對xx縣蔬菜的調運力度。

  二是,從長期方面:

  1、建議xx縣政府抓住災後重建的機會,提前科學規劃農批市場、蔬菜冷藏運輸設施、深加工設施建設。

  2、建議xx縣商務部門和農業部門建立健全農產品資訊釋出機制。

  3、加強產銷對接。由長沙馬王堆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長沙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3家企業分別與xx縣商務、農業部門簽訂長期合作的框架性產銷對接協議,拓寬xx縣農產品流通渠道和輻射範圍。

  3個市場承諾:

  1、負責組織和鼓勵市場經銷戶到xx縣調運農產品;

  2、定期向xx縣釋出批發市場有關農產品的銷售資訊,包括:農產品銷售品種、銷售價格、銷售量等;

  3、優先安排經銷xx縣產地農產品的經銷戶進場攤位,設定xx縣產地農產品銷售專區;

  4、對xx縣產地農產品經銷戶的有關市場費用盡可能予以優惠;

  5、保障xx縣產地貨物優先進場銷售;

  6、保證提供安全的交易環境和交易秩序;

  7、組織、動員和鼓勵市場經銷戶到xx縣產地投資,建立蔬菜基地、蔬菜加工廠、冷藏庫等。

  三、後續工作設想

  1、3個市場對所籤協議抓緊深度落實。

  2、建議國家商務部商財政部出臺災區農產品調運補貼措施,對四川省及對口支援省市調運災區農產品的企業予以運費補貼;

  3、建議國家商務部請示國務院,由國務院要求各對口支援省市,將災區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批市場、冷藏運輸設施、深加工設施等納入對口援助的範疇。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9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緊靠京津與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相連又有優良的海港,農產品流通條件優良。但長期以來,受地區經濟的侷限,農產品主要透過第三方流通到京津地區,對廣泛區域市場的開發非常有限。導致農村市場體系滯後、農產品流通不暢已成為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農戶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農產品電子商務利用先進、便捷的技術,搭建農業資訊應用平臺,在網路上實施農產品的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無地域界限等優勢,給農產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針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化問題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的現狀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指將電子商務等現代資訊科技和商務手段引入現行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中,以保證農產品資訊收集與處理的有效暢通,透過農產品物流、電子商務系統的動態策略聯盟,建立起適合網路經濟的高效能的農產品營銷體系。農產品電子商務消除了傳統商務活動中資訊傳遞與交流的時空障礙,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戶進行廣告宣傳、資訊搜尋、貿易洽談等商務活動的成本費用;而且電子商務依託全國或國際網際網路的交易網路,使企業能夠衝破條塊分割的市場格局,擺脫區域性市場的限制。因此,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打破了農產品營銷中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產品的銷售空間更為廣闊,有利於農業企業樹立市場全球化和產品標準化的觀念。

  整體來看,農產品進行電子商務化的程度不是很高,這主要跟農產品的特點有關。現如今網上已經有農產品的銷售但是這些農產品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透過電子商務平臺展現銷售的農產品都是能夠長時間儲存,方便運輸,或者是有自主的品牌的商品。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農產品來說這些都是他們不具有的特性。部分蔬菜水果,肉類等產品在流透過程中由於保鮮技術和農產品本生的特性不同極容易出現腐爛變壞的情況;同時農產品在電子商務化過程中如何透過電子商務平臺全方面的展現給消費者和客戶讓消費者全面瞭解等問題直接制約著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的發展。

  二、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發展主要因素和問題表現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建設不完全,這些建設包括硬體建設和軟體的建設。硬體方面:雖然通訊網路已鋪設到市、縣、鄉鎮,同時由於我國在經濟危機時期採取的家電下鄉政策已經使我國大部分農村有了電子商務的終端——電腦。但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是非常落後的可以說幾乎是沒有的。農產品的銷售還處於原始的當地自銷和中間商的收購。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受到了嚴重的侷限,使得農民的利益受損。軟體方面,農民和企業有使用電子商務進行的意願但是受到了自身素質和知識的影響,是自己的這些意願很難成型。而且農民在銷售的時候還是願意接受現金的交易方式這與電子商務的簡易化交易有所衝突。網上銀行的交易以及貨到付款的`交易在大部分農民中還是很難實行的。

  (二)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影響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大多數農產品的特點是水分多、容易腐爛,特別是蔬菜、水果,在物流作業過程中存在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等問題。物流公司對農產品的運輸與其他工業產品一視同仁的分揀制度儲存運輸制度使得消費者在收到產品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破損或者與原物不符。從而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期望。單就農產品的運輸來說,還沒有一家專門的物流公司在從事這方面的運輸。據調查現在已經在進行網路銷售的農產品都是透過快遞公司來進行的。這就造成了農產品流通費用的增加。因為物流公司在運輸這些產品的時候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同時這部分成本最終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致使這部分農產品在電子商務過程中雖然在銷售價格上有優勢但是運費成本的增加使得消費者所得的實惠就不是很明顯,也減弱了消費者購買的期望。

  (三)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農產品電子商務對網上交易的農產品的品質、包裝規格以及產品編碼都有要求。但是我國還沒有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所以有些網站對農產品的標準化做了一些嘗試,如“中農網”按照採購者的習慣將農產品及加工品分成了18大類,每一大類分成5到10個小類不等,併發布相應標準描述,而我國的部分農產品為非標準化的經驗性產品,消費者必須在使用之後才能對該商品作出客觀評價,而且農產品種類繁多,反映產品品質的指標複雜多樣,給農產品標準化帶來很大的難度。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已經成為阻礙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發展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一)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加大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工作以及加強培養新時代現代農民和農業資訊管理與服務人才。首先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和維護工作。組織建立健全大型的綜合性農村資訊化網站及鄉鎮一級的電子商務網站,建立行業的或綜合性的農產品專業網站,積極扶持和鼓勵農業生產企業加快資訊化建設,推進資訊服務網路向縣鄉以及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及農戶延伸,積極引導農民和涉農企業積極進入市場,多層次、多渠道地參與電子商務。運用宏觀調控、稅收等手段鼓勵涉農企業更多運用電子商務;加強村鎮網路建設,為農戶網上消費,參與和使用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條件;透過以資金或優惠政策支援研發活動,提高電子商務技術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網路、廣播、電視、電話、行動通訊工具等多種資訊傳遞手段,以村級組織為基礎,利用現有的資訊基礎設施資源,建立傳統媒體與現代資訊網路優勢互補的資訊服務網路,提高資訊體系建設的規模和水平,加強對農民的資訊服務。整合資訊資源,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資訊管理和協作機制,開闢穩定的資訊交流通道,實現涉農資料的相容和共享;並加快構建農產品市場預警和監管系統,規範市場行為,提高資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最後加強電子商務有關知識的宣傳與培訓,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戶中的可信度。透過舉辦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的電子商務科技宣傳和培訓,傳播電子商務的應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增強農戶對電子商務的瞭解和認識。同時各級政府制定詳細的規劃,採取具體措施,有步驟、分階段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農業技術水平。對農民進行資訊科技和電子商務培訓,教會農民使用和掌握檢索網路資訊和網上交易的方法、技術及防範風險的方法,提高農民的資訊素質和技術水平,改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的社會基礎。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加快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強化各級農業資訊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業資訊體系建設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務水平,教育農民使用和掌握檢索網路資訊和網上交易的方法。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0

  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的重要力量。為此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具有十分重大意義。目前我縣農產品初加工現狀是:

  一、農產品產後處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種植業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和大豆。水稻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在20萬噸左右,在秋收時節,主要是人力收割,由於收割時間較長,後期有掉粒、倒伏現象發生,給百姓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另外,由於水稻成熟後就收割,水稻水份相對超高,這樣又存在水份大,不易儲藏。還有水稻加工裝置不夠先進,在進行加工時出現碎粒,這樣就降低了水稻出米率。玉米種植面積在90萬畝左右,年產量在80萬噸左右,玉米產後主要是做飼料,同時存在收割期間工時費用過高現象。玉米水份過高,不業儲藏也是存在的大問題。大豆種植面積是兩萬畝左右,年產量在4000噸左右,主要是榨油。

  目前我縣有設施農業31萬畝,3078個設施蔬菜小區,年產各類反季節蔬菜100萬噸,產值20億元,占人均收入的35%。為了便於儲藏,應建幾處大型氣調儲藏庫。為了便於運輸,通往小區的路還有很多是土路。存在雨雪天氣路滑,誤車現象時有發生,所以以後還要在這方面加大些投入。

  目前我縣肉雞年加工8000萬隻,肉鴨年加工3000萬隻,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禽產品加工業)3家,年帶動農戶兩萬戶以上。隨著雞、鴨產量的逐步上升,今年我縣被市政府列為農業產業化鴨鵝大縣。

  二、主要農產品產後損失率

  具調查,水稻產後損失率在5%-8%之間,玉米產後損失率在3%-6%之間,大豆產後損失率在10%左右。設施農業蔬菜產後損失率大約在5%左右,但有個別發生病變或意外損毀損失可能還要略大一些。禽類產後損失率大約在4-8%之間,但是如果有疫情,損失要大。

  三、近年來地方政府為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出臺的扶持政策及成效

  為了減少水稻、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產後損失,縣農機局出售的收割機,政府給予20%的補貼。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產品在收割時的損失。目前我縣設施蔬菜小區建設,每一個小區政府補貼7萬元。設施牧業小區每建設一個小區政府補貼20萬元。

  四、對爭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專項投入的具體立項建議

  1、在糧食降低水分上應採取建設兩處大型烘乾塔。

  2、在蔬菜儲備上應建設一大型蔬菜保鮮庫。

  3、在禽產品加工產業中,應當對大型龍頭企業進行扶持,企業的一些大專案應當給予優先扶持。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1

  (一)前言

  近些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繁發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食品質量問題越來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比例不斷加大,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綠色有機農產品在我國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和青睞,人民群眾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更加關注吃的健康、吃的放心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綠色有機農產品近年來取得了極大的發展,我們相信在今後也將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二)齊齊哈爾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發展現狀

  齊齊哈爾素有“中國綠色食品之都”的美譽,作為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齊齊爾哈爾在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齊齊哈爾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壤肥沃的松嫩平原腹地 ,嫩江貫穿境內,空氣、水、土壤質量優良,是生產綠色食品的理想之地。齊齊哈爾農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基地。20xx年被國家權威機構命名為“中國綠色食品之都”。尤其是近些年來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強勁發展取得非常喜人的成績。目前齊齊哈爾綠色有機農產品綠色品牌多、種植規模大、市場發展迅速前景非常看好。據統計目前全市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誌使用權的產品達到105個,有6種產品獲得美國自然食品協會頒發的自然食品證書。截至目前全市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600萬畝,年加工綠色食品60萬噸。全市銷售綠色農產品62萬噸,其中省內23萬噸,省外26萬噸,國外13萬噸 。20xx年以來,齊齊哈爾市已經成功承辦了15屆由中國農業部和黑龍江省政府主辦的中國(齊齊哈爾)綠色食品博覽會。充分展示了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成果,有力的推動了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為齊齊哈爾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走出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齊齊哈爾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勢頭迅猛,在得到許多實惠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加入到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的行列之中來,為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因此未來齊齊哈爾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發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中國綠色食品之都”必將成為齊齊哈爾的一張靚麗名片。

  (三)關於齊齊哈爾地區產黑豆的專項調研

  齊齊哈爾綠色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應用前景廣闊,其中作為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家族中一員的黑豆近年來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其身份地位不斷的得到提升。無論從歷史記載還是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來看黑豆的營養價值一直是被公認和推崇的。黑豆又名櫓豆、黑大豆,外皮黑,裡面黃色或綠色。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熱量的特性,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黑豆還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主要是可以降低膽固醇、補腎益脾、祛痰止喘、排毒減肥、改善貧血、美容養顏等功效。傳統中醫認為黑豆是一種既便宜又有助於抗衰老,具有醫食同療的特殊功能的食品。《本草綱目》中說“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可以入腎。治水、消脹、下氣、治風熱而活血解毒,常食用黑豆,可百病不生。”藥理研究結果顯示,黑豆具有養陰補氣作用,是強壯滋補食品。因此食用黑豆對於改善和提高我們的身體狀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 黑豆營養成分與其他幾種食品的比較。

  齊齊哈爾地區生產的黑豆顆粒飽滿,營養價值更為豐富。黑豆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養分,而黑土地的肥力是非常高的,可以為黑豆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而且齊齊哈爾四季分明,空氣質量良好,嫩江水水質優良,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都為齊齊哈爾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齊齊哈爾生產的黑豆及其他綠色有機食品在同類產品中更具有競爭力!也更值得消費者信賴。

  儘管黑豆的營養價值和功效歷來被人們認可和推崇,雖然近年來黑豆的發展也取得的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這發展狀況與黑豆極高的營養價值仍然不相符。除過黑豆產地的人們會有較多的食用黑豆外,其他非產地的人們很少有食用黑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經過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我得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的不同加之受生產條件的影響所以不產黑豆地區的人們沒有食用黑豆的意識。

  (二)很多人尚未對黑豆的營養價值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食用黑豆的好處認識不深。

  (三)生產地對黑豆的宣傳不夠,致使黑豆的銷量很難上去,很難在不產黑豆的地區開啟市場。

  (四)目前整個市場上關於黑豆的加工能力還比較低下,沒有眾多的黑豆產品和與之相關的副產品。

  (五)關於黑豆的包裝技術不夠成熟和完善,因此影響了黑豆的運輸和儲存。

  根據調研得知目前市場上銷量領先的幾大黑豆品牌有谷綠農品、十月稻田、北大荒、方家鋪子、北純、慄源等。根據調研發現目前市場上黑豆的包裝在包裝材料的選用上主要是塑膠包裝、抽真空袋包裝和紙盒包裝。在包裝結構設計上主要採用鏤空設計讓黑豆能直接的顯現出來,給消費者一種親切、自然、綠色、放心的心理感受,且設計體積一般較小。在包裝顏色搭配上主要採用綠色、白色和黑豆本身的顏色相結合,黑白分明的體現出產品的特徵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 ,綠色的點綴又給人健康、環保的感受。在包裝圖案設計上比較簡潔,普遍主要都有黑豆這兩個顯眼的字型。讓消費者很容易記住和接受。例如:

  就目前市場上已有的黑豆包裝而言做到了保護產品、促進銷售、方便運輸的要求,且設計時尚、便利。但是在綠色包裝、人性化包裝和特色包裝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綠色包裝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包裝廢棄物價值4000億元。因此採用環保可迴圈利用的包裝對於降低產品成本、保護環境都有積極重要的作用。在未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程度追求的逐步提高,對黑豆功效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黑豆的銷售比較會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所以黑豆的包裝需求也必將呈現出井噴之勢,所以在黑豆包裝中大量採用綠色環保材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此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開發廉價實用的綠色包裝材料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大可迴圈利用的包裝袋的使用也是在黑豆包裝中實現綠色包裝的重要途徑之一。再同類質量的產品中除了在黑豆的包裝中大量使用綠色包裝外,要提高黑豆的銷售量就必須從黑豆的包裝設計上有更多的創新,有更多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必須體現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效應。針對齊齊哈爾地區產黑豆,我認為應在包裝裝潢設計中加入齊齊哈爾地區獨有的地方特色,比如說黑土地文化,鶴文化。在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同時又可以宣傳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下面是我對齊齊哈爾地區產黑豆在包裝設計和廣告宣傳方面的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針對調研結果進行的包裝策劃和包裝設計

  (二)對於黑豆以及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的展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和飲食健康的問題,飲食平衡、飲食多元化成了老百姓餐桌的新常態,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做為有機雜糧家族中重要成員的黑豆在未來必將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另外隨著黑豆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多的被證實被重視,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們會選擇食用黑豆,這一切利好的訊息都表明黑豆的消費將會迎來一個黃金時期,黑豆的需求將會大幅增加。黑豆種植將會大有發展前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齊齊哈爾地區產黑豆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光明。是值得期待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黑色食品越來越關注,黑色食品餐飲業的發展會越來越繁榮,我們相信最為黑色食品主角的黑豆及黑豆類產品必將會佔領未來的市場。不僅是黑豆,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食品質量的越來越重視。人們對健康、養生越來越關注,我們相信在未來綠色有機食品將會佔領整個市場。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綠色有機食品的春天正在到來!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2

  為摸清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瞭解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傾聽企業的政策需求和建議,農產品加工局今年首次開展了全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狀況問卷調查工作。在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管理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調查共收到10922家企業上報的有效樣本。在此基礎上,農產品加工局完成了1項全國總報告和17項地區分報告,全面分析了全國及部分重點地區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及轉型發展趨勢等內容。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特點

  當前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已進入轉型關鍵時期。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建國初期至1992年之前為滯緩階段。這一時期成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較少,經歷幾十年的優勝劣汰後,當前仍在生產經營的企業數量佔比僅為2.9%。1992年至2001年為興起階段。由於不斷化改革影響,該階段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並呈現企業數量逐年快速遞增的趨勢,這10年中登記註冊的企業佔總數的21.4%。2002年至2011年為高速階段。受居民食品消費社會化供應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響,此階段新建企業呈爆發式增長,登記註冊的企業佔總數的66.5%。由於企業增長快,競爭激勵,從2010年起小麥制粉、玉米澱粉等部分子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初顯。2012年至今為轉型階段。受成本增加、產能過剩、投資放緩等因素影響,新建企業增速明顯放慢,現存企業加快了裝置、技術的改造升級步伐。調查結果表明,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主要呈現以下階段性特點:

  (一)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平均創企時間為11年。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型企業數量的佔比僅為2.4%。根據調查分析,“最常見”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是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從業人數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業。從企業建立年限看,糧食酒加工企業的“資歷最老”,平均年齡為14.3歲,其次是菸草、乳製品、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海水水產品等行業,企業平均年齡分別為13.4、12.8、12.6和12.4歲;薯類製品、雜糧雜豆製品、羊產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業是最為年輕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0.0、9.9、9.8和9.4歲。

  (二)總體技術水平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強。調查顯示,多數企業的綜合技術水平不高。有13.1%的企業認為自身技術水平在國內佔優勢地位,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仍佔優勢地位僅有4.4%,下降了8.7個百分點。從加工裝備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的關鍵生產裝置絕大部分是國內品牌,但使用效果明顯低於原裝進口品牌的;企業自主研發或者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發的裝置使用效果較好,近年來的安裝率也在上升。從技術連結關係看,62.5%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單位建立連結關係,其中,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聘請兼職技術顧問;科企共建研發中心也是較常見的技術連結方式,研發中心設在企業和設在科研單位設定的分別為22.6%和11.4%;企業委託科研單位開發新產品的佔比為18.8%,直接購買科研單位技術專利的佔比為9.3%。 從合作效果看,認為科研單位對本企業有較大幫助或者非常有幫助的達到33.3%,其中共建研發中心並設在科研單位的效果最好。

  (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複建設、產品同質化嚴重,是我國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子行業的競爭現狀。為應對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漲壓力,近年來企業紛紛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調整。以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調整方向的企業佔比最多,32.8%的企業近年來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結構調整上,部分企業走得更遠,完全嘗試新行業。剛剛嘗試進入新行業的佔6.5%,已成功轉型到新行業的約佔2.3%。

  (四)加快產業鏈延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愈來愈重視向上下游延伸發展。一方面,企業重視原料的供應能力建設。當前56.3%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了原料種養殖基地,未來3年有37.3%的企業將加強原料基地建設;除自建基地外,企業還加強農資供應合作,約56.6%的企業向農戶或合作社提供某種生產資料,其中種子是供應比例最高的生產資料,29.2%的企業給上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供應過種子,化肥、種苗、農藥的供應比例分別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業拓寬了服務業經營專案。種植基地觀光旅遊是最常見的休閒服務,在有種養殖基地的企業中,20.3%的企業開發了休閒農業專案,工業旅遊、產品體驗店等也發展迅速,13.8%的企業開展了工廠參觀旅遊,13.8%的企業有產品體驗店。

  (五)“網際網路+”前景廣闊,但企業資訊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網路銷售火爆增長影響,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重視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銷售業務。當前,47.5%的企業已開展了某種形式的電商銷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開展了電商業務,是微型企業的1.9倍。已開展電商業務的企業中,自建電商銷售部門的佔比為53.8%,在阿里、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有自營店的佔34.6%;由經銷商在電商平臺代理銷售的佔46.8%。在尚未開展電商銷售的企業中,超過半數正在籌劃開展相關業務。與網際網路銷售業務增長迅速形成對比的是企業的資訊化管理水平普遍較低,採用了ERP系統(即企業資源計劃管理軟體,是一種面向製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資訊資源整合一體化管理的企業資訊管理系統)來經營管理企業的佔比僅為18.8%。

  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對“三農”發展貢獻突出。調查結果顯示,81.3%的加工企業與農戶或者農民合作社簽訂了長期訂單;88.9%的加工企業只從國內購買農產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業僱傭本地員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與“三農”發展天然緊密聯絡,為農產品穩定銷售提供了有力保障,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因素

  目前,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漲、融資困難、招工不足和副產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約因素。

  一是企業產品研發能力不足。過半數(53.9%)的企業沒有研發中心,導致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跳出當前低端模仿、同質競爭的必由之路。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存在不少難點。46.33%的企業受缺乏技術人員困擾,44.3%的企業認為創新費用太高,缺乏市場和資訊科技,對新產品、新技術需求不明確也是企業常見的創新難點。

  二是普遍面臨成本上漲壓力。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近3年來成本上升壓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為原料成本,選擇的比例分別為77.6%和74.2%。52.5%的企業在財務費用(含利息、融資擔保等)上感受到壓力,46.3%的企業認為銷售費用較重。此外,23%的企業在環保成本上感覺有壓力。環保成本壓力較高的有豬、牛、羊、禽、其他肉產品加工,蛋品加工,乳製品加工,以及薯類製品加工等行業,感壓比例在30-40%之間;

  環保壓力較小的有茶葉、蜂產品、中藥、稻穀製品等行業,感壓比例在10-15%之間。

  三是企業資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較大。70.1%的企業存在資金缺口,大部分企業同時缺少長期資金和流動資金。長期資金的缺口率約為22.8%,即全部企業平均有22.8%的長期資金需求無法滿足;流動資金缺口更為嚴重,缺口率為31.5%。食用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用工荒比較敏感,經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業佔比為37.8%,技術工、普通工和銷售人員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節性用工多。分行業看,糧食加工與製造行業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產生的招工缺口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產品加工行業對應聘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業的季節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加工副產物,但能夠較充分利用副產物的企業佔比僅為20.2%。認為副產物價值沒有充分開發,還有較大挖掘空間的企業佔比為25.3%,將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佔比為26.3%,還有約5.7%的企業完全將副產物作為廢棄物處理。分行業看,乳製品、蜂產品、茶葉等加工行業沒有副產物的企業比例較高,分別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麥製品、稻穀製品等行業將加工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比例較高,均在35%以上;果蔬製品、水產製品行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情況不好,10.4%的蔬菜製品企業、9.1%的乾果/堅果製品企業、7.3%的水果製品企業,以及10.7%的淡水水產品企業和8.9%的海水水產品企業將副產物廢棄。

  三、對策建議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處在新階段的背景下,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要特徵是規模偏小、技術落後,應加快兼併重組和轉型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進入轉型發展關鍵階段,政府應加強引導,一方面加強質量監管,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改變小微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小、散、亂,衛生狀況堪憂的現狀;另一方面應幫助企業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加快裝置升級、技術創新,透過融資政策扶持企業加強科研投入,透過促進科企對接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二,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促進產銷對接。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最重視的問題是銷售渠道。70.6%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認為企業近期的發展制約因素是銷售;73.1%的企業長期發展關注重點是市場拓展;74.8%的企業重視管理層的市場推廣能力培訓;62.5%的企業認為人才儲備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銷售團隊的能力不足;70.7%的企業認為行業協會提供的市場資訊服務最有價值;76.3%的企業已開展或籌劃開展電商業務。為幫助解決企業困難,應積極扶持產品品質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擴大產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地方特色產品、地方老字號產品等的宣傳推薦力度。政府還應重視電商銷售對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作用,積極組織電商平臺與企業對接,加強電商業務的培訓和推廣。

  第三,加強政策研究制定、減少資金和用工缺口。流動資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易患的“季節病”。國家應鼓勵各級各類金融機構深入研究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收購、生產銷售、資金回籠的時間特點,建立符合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特點的融資政策。解決用工困難方面,應當積極探索季節用工穩定機制,將原料基地建設與工廠用工等相結合,吸納農產品採收後的賦閒勞動力,還要加快技術升級,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

  第四,鼓勵原料基地建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原料基地未來將成為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設對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是企業提高產品品質、保障原料供應、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應鼓勵企業建設種養殖基地,扶持企業開發利用基地從事休閒農業經營,從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支援副產物綜合利用,減少汙染物排放。

  對企業綜合利用秸稈、稻殼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產物綜合利用設施裝備投入實行政策性獎補;對企業綜合利用技術設施裝備改造升級貸款基準利息給予一定的補貼;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綜合利用裝置裝備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副產物遞次利用、迴圈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實現增值增效,資源化利用、綠色化發展。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3

  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有利於農民就業和增收,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又快又好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產業支撐,是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007年11月初到2008年元月中旬,我們組成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調研課題組,深入全市17個縣市區,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和多家企業調查研究,多次邀請專家教授召開研討會,反覆徵詢意見,最終形成這個報告,希望對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所幫助。

  一、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

  產業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依靠我市面臨的發展條件,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內容非常多,只能從中選擇重點扶持發展。可以肯定地講,未來農產品加工產品市場競爭會日趨激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強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要準確的把握特色,就必須清楚資源狀況和發展條件,這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區域內地形複雜,動植物種類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水果、核桃、棗、牛、羊等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明顯優勢。2007年,全市農村牧漁業總產值累計68.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累計45.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糧食總產量累計1720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19%。2007年末,豬出欄1235412頭,比上年同期增長3.2%;羊出欄667403只,比上年同期減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乾鮮果產品,永和棗子、隰縣貢梨、古縣核桃質地優良,久負盛名,快速發展的吉縣蘋果近年來譽滿全國,我市已經成為國內棗子、貢梨、核桃、蘋果等優質乾鮮果基地。最後看中藥材生產,由於山地多,氣候適宜,我市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有一百多種而且大部分生長在山區,質地好,無汙染,是發展中藥材加工的優質原料。近年來安澤、襄汾、曲沃等縣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有些品種已經成為國內市場的主要產區,例如安澤連翹年產量佔全國年產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有著明顯優勢。

  二、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依據豐富資源和有利條件,近年來市政府大力支援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得到長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到2007年底,全市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6家(資產總值或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6家,年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流通貿易型、基地型企業(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額超過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4.38億元,加工型企業年銷售總額32億元。各類產業化組織從業人員17萬人,帶動農戶64.9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增收237826萬元,戶均增收3664元,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0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142萬畝,其中無公害認證面積120萬畝,認證產品41個;綠色認證面積42萬畝,認證產品114個;有機認證企業4家;gap認證企業5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在近三個月的調研中,我們總的體會是:我市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是較快的,正在成長為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

  (一)受煤、焦、鐵產業高利潤影響,民間投資嚴重不足。農產品加工業要快速發展,需要民間增加投資。然而,多年來受煤、焦、鐵等產業高利潤吸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資本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2007年,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454850萬元;而同期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66954萬元,只有第二產業的4。6%。隨著煤、焦、鐵資源供應日趨緊缺,今後若干年內煤、焦、鐵產業繼續保持高利潤,民間投資仍加速向這些產業流動,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仍將不足。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民間投資不足的問題。

  (二)涉及領域寬闊,優勢產業不突出。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加工涉及糧食、畜牧、乾鮮果、蔬菜和中藥材五個領域,但沒有一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今後必須解決好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

  (三)企業規模偏小,發展後勁和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決定著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儘管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但整體上看企業規模還是偏小,在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競爭中處於弱勢。如上述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多,其中進入省“1311”規劃重點企業的只有一家。由於企業規模偏小,企業的資源實力、技術能力都很弱,沒有一家企業設有產品研發機構,嚴重製約著企業競爭能力。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當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見到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擴大企業規模。

  (四)管理水平落後,產業素質不高。我市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特色明顯、質量上乘,市場銷路也不錯,但企業發展卻困難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發展軌道。深入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質量,認為只要質量好,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殊不知,現代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消費者購買產品首先認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沒有一個全國知名品牌,區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還缺乏營銷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生產,千方百計更新裝置、擴大規模、上新產品,對市場營銷投入很少,沒有完整的市場營銷規劃,沒有完整的市場營銷隊伍。形象地講,就是“正規軍”式的生產,“游擊隊”式的營銷。再如缺乏標準意識,許多企業產品規格不標準、包裝沒檔次,甚至沒有條形碼,更趕不上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標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五)沒有發展規劃,重複建設嚴重。雖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但某些領域加工能力已經超過我市現有的農產品產量。以玉米加工業為例,到2007年底全市正投資、在建和籌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嚴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產能力,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沒規劃,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編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市政府編制的《臨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農產品加工業確定為今後五年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市委二屆三次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突破口,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發展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啟動農業產業化工程建設,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農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加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與世界經濟連為一體,農產品加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構想落到實處,確實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使之成長為優勢產業,就必經編制並實施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個階段的目標和重點。

  (二)找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立足點。

  目前,全國有許多地方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而且不少地方的農產品加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在國內外市場已佔據明顯優勢。例如內蒙古的奶製品業和羊毛加工業。這種形勢下,我市要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就必須找準立足點,應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針。特即特色,我市盛產多種特色產品,如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首先要在這些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變成市場優勢;精即精細,不因為特色農產品為我市特有而粗製造,要精工細作,把質量提高;高即高標準,為滿足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高標準要求,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產品附加值,透過政策的限制和引導來推廣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可研究制訂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

  (三)找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領域非常廣,但都沒有做強做大。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和我市實際情況,我們不可能一把抓,都變成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只能根據我市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選擇特色和重點進行深加工,並全力做強做大。經過調研,我們認為,目前及今後若干年我市應重點扶持三大產業:一是核桃加工業。以古縣、安澤一帶特有的核桃產品為原料,制訂扶持政策,擴大招商引資,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加強產品開發,使核桃加工業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特色優勢產業。二是棗子加工業。永和棗子個大肉厚不生蟲,別具特色,多年來暢銷不衰,已經成為國內市場上的特色產品,最近又被國際組織認定為綠色環保產品,但多年來一直賣的是原產品,沒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產品品種少,市場佔有率也上不去。應充分發揮永和棗子這個歷史名牌產品的優勢,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場佔有率,使我市的紅棗產業成長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現代新型產業。三是中藥加工業。近年來襄汾生地和安澤連翹產銷量已佔全國市場的1/3和1/4,在市場上已經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紅棗一樣,賣的是原產品,產銷量雖然大,但經濟效益和對市場的影響卻不大。應藉助已佔有的市場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漸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中藥產品生產基地。另外吉縣蘋果、隰縣梨、浮山小米和蒲縣莜麥也很有特色,可鼓勵相關縣和相關部門發展深加工。

  (四)確定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

  綜觀國內市場,目前在市場上佔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不外兩種形式:一是大企業或企業集團,例如河南以雙匯為主體的肉製品加工業和內蒙以伊利、蒙牛為主體的奶製品加工業;二是企業叢集,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產業和我省太原一帶的陳醋產業。分析我市情況,我們認為這兩種形式都符合我市實際。也就是說,今後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可採取兩種戰略,即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和企業叢集戰略。對那些產量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類深加工等,採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對那些產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開發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藝品等等,應採取企業叢集發展戰略,即鼓勵眾類中小企業或同時生產相同產品或相互協作生產相同產品,透過大量中小企業同一叢集形成的規模優勢,形成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產業優勢。

  (五)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料。近年來我市為了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先後規劃建設了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地看還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是規模不大,不具備規模優勢,對企業投資尤其是外部大企業投資缺乏吸引力;二是質量不高,絕大多數農產品還是幾百年上千年傳下來的老品種,很難適合現代化的流水線加工;三是有汙染,目前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外市場的主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要做強做大,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其產品就必須達到國際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的檢測標準,而我市絕大多數農產品處於煤焦鐵鑄電等產業包圍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根本達不到生產有機綠色產品的要求。我市必須高起點高標準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認真搞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設與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產業、企業、要素的集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帶和塊狀經濟的形成,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六)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資金支援體系。

  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起步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還沒有完成,要加快發展,政府還必須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經過調研,我們認為應著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訂優惠政策,吸引煤焦鐵鑄電等產業資金向農產品加工業流動。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市煤焦鐵鑄電等行業已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企業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資金。尤其是煤礦企業,近年來面對市場短缺,積累了鉅額貨幣財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市政府應研究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這些行業的企業家向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二是採取有效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支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建立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成立由政府牽頭,企業、金融機構參加的聯席會議或協調委員會,在銀企之間建立起雙方溝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銀企之間交流增強、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徑,促進雙方之間的信用合作。三是擴大政府投資渠道和投資規模,形成長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機制,政府投入向農產品加工業傾斜,確保每年投入資金總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市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加強與上級財政部門和涉農部門的聯絡,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爭取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信用資金;重新審視資金投入辦法,在統籌兼顧的前提下集中財力支援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之間的資金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之間的合作,透過合併、控股、兼併、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促進企業之間的最佳化組合,以此提高現有企業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組織領導。

  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領導是否重視,特別是各地黨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視,對農產品加工業能否快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強宣傳工作,使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重新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今後我市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夠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放到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組織力量加強調查研究,編制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使農產品加工業走上穩定發展的軌道。深入審批制度改革,在嚴格落實產業政策的同時,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深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觀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農副產品調研報告 篇14

  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農產品集中分散和價格形成功能,集商流、物流、資訊流為一體,是農產品流通鏈條的中心環節。XX市農產品批發交易總額占城市農產品消費總額80%以上,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充分發揮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對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豐富市民生活、繁榮城鄉流通,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

  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擴張,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推行“菜籃子”工程時期。經過持續多年的投入,基本形成了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產品批發體系和產區、銷區和集散地市場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企業自主經營、政府適度調節、流通有序、渠道多樣的農產品流通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以糧油、蔬菜、肉類、水產、果品、幹雜、家禽、花木等產品批發零售為主,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及周邊,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分佈於二三圈層區(市)縣。

  農產品批發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

  1. 市場交易日趨繁榮活躍。市商務局重點跟蹤的農產品市場中,至2015年9月,龍泉聚和果蔬交易中心成交額53.50億元,其中批發額53.1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0.5%、0.6%;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成交額達42.97億元,其中批發額41.7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6.1%、6.4%;XX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成交額達22.07億元,其中批發額21.41億元,分別同比增加6.8%、6.9%;XX市果品有限公司成交額達15.54億元,其中批發額 14.82億元,分別同比增加47.9%、46.0%;鑫豐市場投資成交額達7.03億元,其中批發額6.29億元,分別同比增加19.1%、 24.1%;三聯家禽批發市場成交額達28.45億元,其中批發額26.5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475.2%、467.0%;高店子花卉市場成交額達 4.61億元,其中批發額2.94億元,分別同比增加8.0%、0.7%。

  2.一批億元龍頭市場快速崛起。至2015年底,全市交易額上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9個,分別是成都龍泉聚合(國際)果蔬交易中心、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XX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XX市蔬菜批發市場、XX市果品有限公司、XX市鑫豐糧食市場、四川三聯家禽批發市場、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場和青石橋農貿市場。9家市場總營業面積38.25萬平方米,經營攤位數6294個,從業人員12371人,2015年總交易額180億元,2015年交易額達203.09億元,同比增長12.8%。目前,納入市商務局重點跟蹤的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11個。

  3.市場輻射區域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品種日益豐富,經營的農產品主要來源於四川省內、西南和西北地區,透過 “南菜北運”、“西菜東運”,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等市場經營的農產品不僅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還遠銷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提高了市場的外向度。

  4.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合作、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直銷基地農產品等新型農商發展模式正成為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選擇。農民透過以土地租賃、入股、種植技術管理等多種方式與農產品銷售企業合作,有力地帶動了農產品種植向資訊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既繁榮了市場,又活躍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市場的發展壯大,吸收轉化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並有效帶動了餐飲、交通運輸、包裝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壯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創造就業崗位已達1.3萬餘個,僅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一家,吸納農民工就業達2000餘人,帶動周邊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

  5.檢驗檢測和資訊提供等服務能力得到增強。隨著農產品全面走向市場和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求的提高,加之政府加大了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備檢測裝置和資訊化裝置的支援,全市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質量檢驗檢測室。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全了協議准入制度、經銷商管理制度、索證索票制度、購銷臺帳制度、不合格農產品退市制度。一批市場還加入了全國性的資訊網,設立了電子螢幕、建立了電子化資訊管理平臺、開通了全國客服電話,實現電子化管理、網路化辦公,農產品市場的交易方式和資訊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

  6.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處於功能變革完善過渡時期。當前,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瓶頸制約日益凸顯,主要反映為市場數量多、規模小、檔次低、基礎設施陳舊,市場功能不完善,特別是許多市場人流物流不暢、環境衛生條件差,分級、篩選、包裝、冷藏保鮮、加工配送、檢驗檢測、質量監控、資訊服務等環節跟不上,嚴重影響了市場競爭能力,已不能適應現代農產品流通需要。按照中心城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簡稱“中調戰略”)、《XX市食用農產品市場規劃》和《XX市現代農業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兩個規劃”)、《XX市xx政府關於同意整合XX市食用農產品市場規劃和XX市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規劃專案的批覆》(成府函[2015]17號)要求,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進入全面升級改造時期。遵循“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扶優汰劣”原則,全市調整後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共39個,將對不符合兩個規劃的已建、在建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適當調整,今後在繞城高速內不再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繞城高速內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部外遷。在推進39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中,重點發展5個年交易額20億元以上的區域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中心),其中年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上的1個。

  二、行業龍頭的主要做法

  順應“中調戰略”和構建現代農產品流通網路需要,我市部分農產品市場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率先加快了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透過整合優勢資源、股份制改造、加大市場建設投入,加快硬體、軟體上水平等有效舉措提升市場功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

  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位於XX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民營獨資企業四川聚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xx年投資3億元人民幣興建。公司圍繞“買全國,賣全國,建設國際化的現代綜合農產品物流中心”定位,已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商務部“雙百市場”和“綠色市場”、“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國農產品綜合批發五十強市場”、“全國蔬菜批發十強市場”,是目前西部最大、功能最全、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大型果蔬交易中心。在經營農業產業化事業過程中,聚和公司走出了一條區域農產品物流“大進大出”的路子,對增加農民自主就業,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高起點定位市場,高水平規劃建設。瞄準“建設西部現代農產品交易中心、國際一流的冷鏈生鮮公共物流中心、東盟農產品中西部集散中心、西部最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及農產品價格指數釋出資訊中心、西部最大的農產品拍賣及期貨交易中心”發展目標,根據農產品物流中心發展的需要,聚和透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機制,大力整合西部地區資源,科學規劃產業佈局,高標準、高水平地構建中國一流的“XX市農產品交易中心”。目前,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已建成一期佔地325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蔬菜交易區7.8萬平方米、水果交易區2.3萬平方米、特色精品展示交易廳1.1萬平方米、商務中心0.8萬平方米、綜合樓1.5萬平方米,8000噸德國、荷蘭先進技術裝置的氣調保鮮冷藏庫,8噸/小時光電加工分選線以及電子結算中心、資訊管理中心、檢驗檢疫中心和安全監控中心。二期專案工程佔地300畝,包括5萬噸綜合保鮮冷藏庫、標準化淨菜加工配送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等專案,計劃投資4億元,即將組織實施,整個專案建成投入使用後,預計年交易額可突破150億元人民幣,促進就業5000人,將成為四川乃至中西部地區“買全國、賣全國”的重要交易平臺和國際化的現代綜合農產品物流中心。

  2.高效集散區域果蔬,強勁輻射國內國際。遵循“功能齊全、經營安全、資訊快捷”的物流理念,憑藉集農產品展示交易、氣調保鮮、物流配送、分選加工、電子商務、基地建設、無公害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等多功能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先進功能配套設施,聚和以場地設施租賃、交易管理、資訊服務、氣調保鮮、光電分選和第三方物流為主要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大流通、大商貿,取得了良好經濟社會效益。2015年實現交易量達320萬噸,交易額達70億元,繳納稅收400多萬元,吸納農民工就業2000餘人,所銷售農產品輻射四川、甘肅、陝西、新疆、內蒙古、黑龍江、江蘇、雲南、貴州、青海等20餘個省市。出口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水果、蔬菜 2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40多萬美元。物流中心現日均吞吐量達8500噸,日車流量達1700輛次,日人流量1.6萬人次,日交易額達1900萬元,銷售品種達100餘種,極大地推動了西部農產品的快速流通,提升了農產品從生產、儲藏、運輸到銷售環節的附加值。整個專案全部投運後,預計年物流量將達 600萬噸,物流價值達100億元。

  3.高標準建設種植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秉承“建市場帶產業,讓果蔬動起來,讓農民富起來”的企業宗旨,公司以“市場+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在四川省內組建了10餘個標準化種植基地,覆蓋面積6000餘畝,種植農戶3000餘戶,數百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已透過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註冊成為出口創匯基地,獲得國家認監委認可的gap(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標誌。公司對基地的土壤、種植、用藥、採收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全程監控,實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管理、統一抽樣檢測、統一品牌包裝”的“五統一”基地開發建設模式,使優質果率從50%提高到80%,社員每畝農資投入降低10%以上,每畝生產成本投入減少300元—500元,平均每斤水果銷售價格提高0.5元左右, 社員每畝果樹收入增加約1000元,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動農產品種植業朝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商戶直銷基地農產品已經成為聚和市場交易的主流,除聚和的四川基地外,市場內商戶在雲南孟臘的辣椒、四季豆、紅椒、南瓜種植基地,在緬甸、越南的南瓜種植基地,在海南的青椒、茄子、豇豆種植基地等基地農產品透過聚和集散,暢銷四川、陝西、湖北、銀川、重慶、西藏等地。

  (二)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前身為原成都火車南站批發市場,公司註冊資本9000萬元,XX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城鄉商貿物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各持51%和 49%的股份,根據城市發展需要,2015年底整體搬遷至XX縣白家鎮。公司搬遷後,圍繞“當好XX市‘菜籃子工程’標杆,打造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定位,已發展成為以蔬菜、肉類、淡水魚、肉製品批發為龍頭和以糧油副食、海產品批發為輔助的XX市最大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先後獲得商務部“雙百市場”、農業部“定點市場”、全國農產品綜合批發“五十強市場”稱號,是XX市蔬菜供應的“第一菜籃子”、XX市最大規模的“一站式採購”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2015年,市場實現成交量104萬噸,佔成都中心城區蔬菜批發採購量的60%,同比增長49.59%;實現成交額56億元,同比增長23.73%,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保障成都“菜籃子”供應、促進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起到了較好的帶動示範作用。

  1. 擴充功能,加快向優質產品集散地轉變。圍繞“打造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目標,搬遷後的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從擴充功能,提升硬體設施入手,規劃佔地面積525畝,淨用地402畝,計劃投資4.5億元,規劃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固定檔位2000餘個,場內道路面積8.5萬平方米,停車場6萬平方米,車位1800個。已建成的一期蔬菜、肉類、海水產、糧油副食四大批發交易區建築面積8.5萬平方米,市場穩定商戶3000餘家,帶動生產基地建設100餘個。正抓緊規劃二期集休閒觀光和消費體驗為一體的全新海鮮城、水產及凍品經營專案、加工配送中心(中央大廚房)、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集商務酒店、餐飲娛樂、資訊諮詢、金融服務等配套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商業中心。

  2.提升業態,率先實現肉類質量安全可追溯。公司投資1000萬元,引入四川省內首套國內領先的肉類滑軌交易、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透過rfid、ic卡身份驗證、溯源晶片捆綁等技術,率先建成XX市肉類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試點批發市場,實現了市場肉類軌道式經營、電子化結算、程式化管理、資訊化追溯。市場已入住白條豬供應商37家,定點資質的屠宰企業21家,長期經營商18家,日均白條豬肉滑軌交易量達1000-1200頭,是四川省最大最規範的生豬白條批發市場。同時,市場積極為市民提供“放心肉”供應,場內生鮮分割配送商戶已達70餘家,日分銷生鮮白條豬700-800頭,企業在與5家XX市標準化菜市實現對接的同時,還開設“成農批”品牌放心肉專賣店18家,日均銷量達2600公斤,白條豬生鮮分割配送覆蓋了整個中心城區。

  3.突出特色,努力擴大優勢品種的區域交易和輻射。圍繞做大做強以食用菌為代表的優勢交易品種,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大食用菌集散中心,公司專門開設了食用菌專銷街。採取生產合作、承包經營、統購包銷等方式,已與XX市95%以上的食用菌主產區生產基地建立了產銷對接,搭建起了XX市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平臺和外銷口岸。目前市場食用菌專銷街區食用菌日均交易量已達100餘噸,僅金針菇和香菇兩個主要品種日均交易量達40噸。淡水魚日均交易量已達200餘噸,佔XX市場份額的50%以上。市場食用菌除供給XX市及省內各二級城市外,40%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烏魯木齊、拉薩等地,市場輻射達20多個省(市、自治區)。

  4.升級服務,著力打造高水平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司先後投入240餘萬元,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肉類、蔬菜、水果、食用菌現場檢測室,配備了16名專業檢測人員,投入年執行費用110萬元,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僅今年上半年,檢測蔬菜、豬肉、魚肉、醃製品等品種達23859批次,按程式處理不合格品種216批次。從2015年9月起,市場所有收費均實現ic卡繳費,在行業內率先建成了以中央結算為主導的電子化資訊管理平臺。市場陸續實行了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27類商品市場準入制度和商品備案制度,開展了電子化備案,區別管理備案商品數量已達10719個,建成了較完善的“檢測-准入-監管-追溯”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2015 年10月,公司集資訊、檢測、監控、結算、客服和辦公為一體的標準化客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並與深圳農產品總公司網路對接,實現電子化管理、網路化辦公,開通了400全國客服電話,利用深圳農產品公司構建的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網路體系,為市場商家提供全方位貼心、周到的服務。

  5.著眼高階,堅持走專、精、深、特發展道路。圍繞做專、做精、做深、做好特色“菜籃子工程”,公司正計劃充分發揮深蓉兩大國有股東的優勢,突出基地與市場兩個重點,加快打造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與成都商物投(集團)公司的標準化零售終端網路對接,推進全過程食品安全追溯,帶動區域農業產業化經營,保障成都及周邊地區蔬菜快捷、低價、安全供應。同時,有效整合商流、物流、資訊流,著力培育拳頭交易品種,做好特色“菜籃子工程”,促進成都及四川優勢農產品外銷。結合下步城區青石橋海鮮市場遷入,加快建設冷鏈物流倉儲,構建城南凍品交易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淡水魚交易中心和特色火鍋配料專業街。依託毗鄰空港優勢建設體驗式海鮮城,培育高檔乾貨產品集散銷售專區,大力發展肉類、海鮮、淡水魚和蔬菜批發配送業務,做精做深“菜籃子工程”,有效滿足成都及周邊地區多元化需求。

  三、深化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五點建議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已取得了以點帶面、示範推進的明顯成效,但農產品批發市場業態提升、功能擴張、管理升級等任務還很艱鉅,結合調查情況,建議如下。

  1. 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管促工作聯動機制建設。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管理和促進工作涉及部門多,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協同服務、聯合執法的整體合力發揮還不夠充分。建議在堅持目前屬地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成立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管理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一名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市商務、規劃、建設、國土、財政、工商、房管、城管、林業與園林、衛生、物價、質監、公安等部門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組織工作,加大協調力度,共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發展工作。

  2.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改造升級。把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快落實“兩個規劃”,根據各區(市)縣經濟發展的階段、批發市場自身現狀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在改造和加強市場硬體設施的同時,加強農產品市場資訊網路及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市場的服務和輻射能力。

  3.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和提升的政策支援。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搬遷改造予以更大支援。在對區域內輻射能力強、服務面廣、對周圍其它小市場有帶動和影響作用的大型市場予以投資傾斜的同時,透過設立專案建設扶助資金、實行專案貸款利息補貼等方式,引導、扶持、鼓勵市場組織進行資本積累,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加快搬遷改造,提檔升級步伐。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稅收予以減免和規範。農產品流通市場在社會功能上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市場建設用地面積較大,但很大一部分土地被食品安全檢測中心、資訊釋出中心、汙水處理站、道路、停車場和綠化帶等非營利性輔助設施佔用,且很多市場主要以棚區為主,建議稅務部門適當減免企業非盈利性土地部分的土地使用稅和部分房產稅。另外,市場內商戶的稅費一般由市場方代繳,國家規定基地直銷免繳稅費,但基地直銷與收購轉銷沒有明確的區分,很容易造成部分轉銷商戶渾水摸魚,避繳稅費,市場方反映壓力較大,希望稅務部門制定農產品流通市場包稅制度,進一步規範商企繳稅行為。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能源費用給予優惠。農產品批發市場冷藏庫、水產、淨菜業務水電需求巨大。目前市場的水、電以商業標準繳納,企業反映經營成本很大,希望將農產品批發市場水、電納入農用標準,減輕壓力。

  4. 加快提升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目前,市場方自檢發現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只能透過資訊公示、規勸退市等方式避免問題蔬菜流入銷售市場,並向農業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由於市場自設的檢測機構不能出具法定的檢測報告,工商部門無法對問題蔬菜進行處理,無法對銷售者進行處罰。另一方面,具有法定資質的檢測中心出據檢測報告的週期較長,程式較複雜,無法及時為工商部門提供及時處理問題產品的依據。建議加快建立健全以市農業質量監測中心為龍頭、區(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為骨幹、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為基礎的市、區(市縣)、街道(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透過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聯合執法監督室、推廣快檢技術、加強市場自檢結果複核等措施,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工作。

  5.積極開拓多元化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部門協同服務作用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優勢產品為載體,鼓勵企業積極創品牌、創名牌,打造市場品牌新形象,吸引來自國內外的採購,提高市場競爭力。引導“龍頭企業”同農民形成合理的利益關係,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科學的種養殖技術,促進產品加工逐步由粗向深、細、精轉化,促使產品增值。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團體營銷和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組織化、協作化程度,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市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加快內外市場聯動,積極開展產地與銷地市場間合作,採取直銷、代理、委託等銷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電子資訊網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力促全市農產品更大迴圈、更大流通、更大繁榮,不斷提高成都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