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5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5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

  就XX縣而言,這一行業更是嶄露頭角,商品房增量市場、二手房存量市場、住房租賃市場都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縣城鄉廣大居民的住房條件,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城鄉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業已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對改善居民住房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從全縣房地產市場現狀分析,也存在住房供需矛盾、市場運作不規範和土地價格偏高等問題。縣房管局、縣物價局於近期組織人員對全縣房地產市場作了深入、細緻、全面的調研,針對該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積極引導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富民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下,全縣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房地產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在保持市場供需總量平衡、供求結構基本合理,房地產價格基本穩定的形勢下,全縣房地產市場呈現快速執行的良好態勢,房地產開發投資,開發專案施工、竣工面積,商品房銷售面積等主要指標快速增長。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為拉動我縣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截至目前,全縣具有房地產開發資質的企業13家,註冊資金1.9億元,從“八五”期間至今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18.7億元,先後建起龍山、環秀、玫瑰苑、環秀山莊、環秀嘉園、龍居華庭、金冠名城、豪門莊園等規模小區19個,構築了

  以普通商品住房和已購公房為主的住宅結構,城區規劃內居民達2.7萬戶,住房建築總面積241萬平方米,戶均建築面積89.2平方米,人均建築面積26平方米,20xx年度我縣實施的“住房安居” 工程--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全縣共計發放租金補貼9萬餘元, 62戶住房困難家庭,200餘人得到了住房保障,為“和諧平陰”的建設和我縣城市化程序的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上半年,XX縣房地產業實現投資額1.3億元,施工面積28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8.7萬平方米,發放商品房預售專案5個,申請預售面積8.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7.7萬平方米,共計692套,商業用房69套,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實現稅費20xx餘萬元,同時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3000餘個。房地產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力拉動了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增長,同時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為全縣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帶動我縣建築、建材、裝飾、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目前,XX縣房地產業正處於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各型別樓盤銷售情況良好。建築型別方面,已建和待建樓房以磚混結構為主,框架結構樓房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十一五期間”在房地產市場供需兩旺的同時,全縣房地產開發樓盤的品質得到了不斷提升,購房戶的居住環境日益改善,住宅小區的環境和品位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加大了居民對住房消費的吸引力。消費結構方面,主要以90-140平方米左右的中、大戶樓房面積為主,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銷售情況良好但數量較少,僅佔年度開發量的30%左右。

  總體看,20xx年XX縣房地產需求增長速度將略低於前兩年,房地產供求形勢進一步改善,房地產價格漲勢將趨向相對穩定。今年以來,隨著國家抑制房地產非合理需求的力度加強,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等調控措施的實現以及二級市場的擴大,全縣房地產市場供求形勢和房地產市場結構將進一步得到改善。主要消費需求是外來經商務工人員、城鎮化居民、鄉鎮機關工作者及剛參加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他們成為購房的主力軍;同時,個體從業者、私企老闆及企業中的中高階管理人員等部分高收入群對高檔住宅的需求也將有所增加。商品房購買物件以個人購買為主,投資商尚未大量出現。房地產市場是否健康,一個重要標誌是看市場化程度如何(特別是個人購房比例)以及投資性購房的比例。20xx年是XX縣房價漲幅最大的一年,但從購房者購房的動機來看,全縣城區購房者中,購房用於自己居住的比例達到89%,以投資為目的佔9%,而純屬投機炒作購房的比例尚不到2%,說明縣內整個房地產市場並未出現大量投機者,整個銷售市場處於自然銷售狀態。

  房屋價格在經歷了20xx年爆增之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積極實行貨幣從緊的金融政策,建立和完善了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了對土地和房產交易市場秩序的監督、檢查,實行穩健的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專項調控政策,在今年全國經濟增長過熱的背景下,雖然目前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但受土地價格、建築“三材”價格上漲和小高層商品房投放量的增加,以及商品房配套設施,環境建設檔次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供給與需求同步增長,商品房價格與商品住房價值基本相符,價格與價值之間並未形成較大的炒作空間,全縣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總體上沒有呈現“泡沫”,並且還具有相當的發展空間,預計今後幾年房屋價格在略有上漲的基礎上將趨於平穩。

  二、房地產市場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總體上說,XX縣房地產市場化程度較高,房地產業保持較快健康發展勢頭,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住房供應結構不夠合理。住房供應與居民需求的矛盾較突出, 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商品房供應量不足四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樓盤中大戶型較多,小戶型較少,提高了商品房均價。

  二是住房保障體系和機制尚不健全。覆蓋全社會、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尚不健全,雖然政策性廉租住房保障規劃已編制實行,但是經濟適用住房和實物配租制度尚未真正實施。

  三是部分地域房價存在相對偏高現象。XX縣房價總體來說基本合理,但受地域、交通、人文環境的各方面的影響,地域價格差距較大,縣城中心區域房屋均價已近2700元,而縣城西南部地域樓房價格還在1800元左右,摺合成本、地價等各因素,部分樓盤價格確實存在相對偏高的現象。

  四是市場資訊反饋機制相對落後。目前房地產投資額、銷售量、空臵率、房價收入比、房屋存量、二手房交易資訊等各項資料資訊無法及時反饋,不能很好的為上級和領導的決策提供可靠的資料參考。

  五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相比還相對滯後。近年來,XX縣城市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城市建設整體、區域規劃和長遠發展的角度上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與全縣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相比還相對滯後。

  六是住宅小區配套設施建設還不完善。部分開發商重視商品房建設,輕視配套設施建設的思想還很嚴重。相當專案配套設施水平低,配套不完善,開發專案整體功能差,造成消費者使用不方便,也給社

  會帶來一些隱患。如綠地、公廁、幼兒園、超市、健身場、物業用房等這些基礎配套設施多數小區沒有或根本達不到設計要求。

  七是房地產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由於宏觀調控手段和行政管理措施不到位或跟不上房地產市場形勢發展,部分開發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不夠完善,還存在著想透過違規開發、虛假廣告、違規銷售、延期交房、縮水面積、降低房屋質量等方式提高企業利潤的問題。

  八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整體資質水平不高。現有開發企業13家,其中僅有1家是2級資質的開發企業,其餘都是3、4級企業,因而群體資質水平不高;開發小區的品位參差不齊,住宅精品少,上規模、上檔次的住宅小區寥寥無幾。

  三、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幾點對策

  一是切實最佳化住房供應結構。針對XX縣房地產市場的開發現狀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住宅發展規劃,在控制非住宅及高價住宅的基礎上,著力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的供應比例,緩衝當前大戶型、高價房的單一供應結構的需求,嚴格落實建設部90/70政策,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求,使房地產市場品種豐富,讓居民“購者有其屋”。

  二是繼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是人的一種基本權利,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是黨和政府關注及改善“民生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廉租住房作為有效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基本途徑,應根據全縣實際制定發展目標,有計劃地推進,繼續加大對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支援力度,擴大保障範圍,完善保障制度,強化政府責任,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做到應保盡保。

  三是控制商品房價格非正常上漲。首先,要盤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有效供給,確保適度土地供應總量,逐步建立梯度土地供應體系。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2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對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如何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工業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縣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全縣工業的支柱產業,並且繼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20xx年,這五大傳統產業加上銅加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7.24億元,同比增長52%,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6.49億元,同比增長45.9%,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88.4%,累計實現利稅3.8億元,同比增長74.02%,成為縣域財政的主要稅源。

  (一)五大支柱產業的基本情況

  1.醫療器械

  我縣目前擁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65家,經營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家,出口創匯企業6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企業4家。江西洪達集團、益康集團、廬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錦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際醫用塑膠業(南昌)有限公司躋身全國醫療器械200強企業。

  醫療器械產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針頭、醫用塑膠、衛生材料等71大類600多個註冊品種,“洪達”牌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江西洪達、益康、紅新、廬樂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全縣醫療器械從業人員4萬多人,擁有2萬多人的醫療器械營銷隊伍,營銷網點遍佈全國各地。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約佔全國31%的市場份額。其中洪達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國銷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縣現有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15家。與毛筆相關的作坊2100多家,與鋼筆、圓珠筆、水筆相關作坊1000多家。從業人員3萬餘人。

  文化用品產業現有品種50多個,規格上千種,全行業註冊商標108個,外觀設計申報專利52項。20xx年,德文筆業、羅氏筆業、派利筆業、富利文筆業等5家企業被中國製筆協會評為“中國製筆王”,中德筆業被評為“中國圓珠筆金屬筆芯王”,書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羅氏牌、勞文牌、華宏牌自來水筆,中德圓珠筆芯,七步詩牌記號筆等9個產品被評為“中國製筆行業名牌產品”。20xx年,羅氏筆業、麥波斯文具有限公司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文化用品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開設以筆類為主的文化用品銷售視窗5000多個,營銷網路遍佈全國各地,金屬筆30%、毛筆49%的市場份額掌控在文港人手裡,文港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華夏筆都。

  3.煙花鞭炮

  全縣行業生產企業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資產1.2億元、長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資產0.4億元。20xx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億元(李渡煙花2.62億元、長山花炮2.5億元)。李渡煙花是我縣的傳統產業,也是我縣的名牌企業,李渡煙花集團佔地3700畝,資產超億元,目前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生產企業,年產煙花36萬多箱,產品有禮花彈、大型盆花、李渡燭光、小型煙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個花色品種,去年參加了奧運會煙花燃放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普遍讚譽。

  4.食品加工

  全縣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10家,固定資產投入3.1億元,從業人員2500人,20xx年實現工業產值7.8億元,佔全縣工業產值的9%,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5.36億元,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5%。

  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固定資產2.4億元,年產蒸穀米20萬噸,大米6萬噸,產值可達6億元,是亞洲最大的蒸穀米生產企業,產品銷往非洲、中東、歐洲等40多個國家。

  李渡酒業透過改制和資產重組,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新產品不斷開發,去年實現產值5935萬元,實現稅收308萬元,創造歷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標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評為“江西名牌產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遺址將中國燒酒釀造歷史往前推移300年,並列為全國十大考古之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5.鋼網架構

  鋼結構行業現有生產企業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輕鋼生產線8條,重鋼生產線1條。一級建築企業1家,二級建築企業2家,三級建築企業5家。20xx年雄宇集團申報江西名牌產品成功,使進賢的鋼網架構企業有了自己的名牌產品。

  鋼網架構行業現有從業人員4000人,專案經理280人,營銷網路遍佈全國,先後承接了江西黃金埠發電廠、宜昌長江鐵路大橋、包頭黃河鐵路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

  (二)五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特點

  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髮展和壯大,部分企業每年以40%以上 的速度增長,發展成為全國重點企業。有些產業不斷壯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成長為產業叢集。傳統產業發展迅速,呈現出以下八個特點:

  1.企業人才濟濟。我縣五大產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絕大部份是在市場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創業者。他們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格,善於開拓的勇氣,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批優秀民營企業家,在我縣聚集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縣工業產業得以持續發展最顯著的特點。

  2.營銷網路發達。經過20多年市場網路建設,我縣的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煙花鞭炮、鋼網結構等營銷網路已覆蓋全國各省、市、縣,號稱5萬大軍跑市場,到處都有進賢人;同時我縣的營銷網路機制先進、人才輩出,營銷人員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有江西的溫州人之說,這是我縣產業發展的無價之寶,這支歷經20多年市場摔打培植出來的營銷隊伍和網路是用金錢難以衡量的。

  3.市場競爭力強。我縣傳統產業絕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工人工資(含社保金)遠低於沿海發達地區。工人讓利於企業,企業讓利於經銷商,經銷商讓利於消費者。使我縣產業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4.發展環境寬鬆。在“九五”、“十五”期間,我縣財力雖然非常緊張,但一直堅持放水養魚,扶持壯大傳統產業,使得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等產業得以較快的發展。全省工業gdp財政貢獻的比例一般在8—9%,而進賢則為4.8%。從這一側面反映出我縣歷年來對工業企業扶持的力度。

  5.產業集聚明顯。我縣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產值13億,佔全國市場的45%;醫療器械一次性耗材生產企業65家,產值10多億元,佔全國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一個縣集中這麼多企業,生產這麼多產品,這在全國是少有的,產業的集聚效應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6.龍頭企業支撐。李渡煙花,中糧米業兩家企業,其規模在全國乃至亞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譽度。因此,兩家企業不但在國內而且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產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傳統底蘊豐富。我縣自古以來就有經商的傳統,例如文港製筆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港毛筆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產模式,採用傳統的手工工藝。原因是毛筆不適宜採用大工業化機械生產,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高,能滿足特殊消費者的需求。

  8.品牌初見成效。經過幾年的品牌建設,我縣醫療器械產業有一箇中國名牌產品,2個江西名牌產品,文化用品9個行業品牌,2個省級著名商標,李渡煙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產生名牌效應,在行業發展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從產業結構層面看

  ①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典型的有醫療器械,鋼網結構,在產業內部是相同的企業疊加,無專業對口分工協作,在產業外部與其他產業沒有較多的關聯,不能形成其他產業對其協調和支援,因此造成產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場相同、行業不能自律,企業相殘,出現不正當的競爭。

  ②產品競爭力不強。表現為產業層次低,產業鏈不長,原材料消耗高,產品附加值低。我們調查文港金屬製筆,原材料成本佔產品成本的80%,毛利空間只有20%,企業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鋼網結構產業發展趨勢是高層重型鋼構、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鋼結構住宅、橋樑鋼結構、塔桅、管道鋼結構、海洋平臺、鍋爐鋼架等,而目前全縣鋼構產業還停留在輕鋼結構層面上。五大產業除食品加工、煙花鞭炮外,其他三大產業,產業鏈沒有延伸,產業層次低。同時還表現在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絕大部分產品屬勞動密集型普通的大眾化產品。

  ③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大。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是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化、高階化的過程,是一個資源最佳化配置的過程,離不開政府的及時引導,幾年來全縣新增醫療器械、鋼網結構企業十幾家,沒有進行及時的引導,仍然是低層次的重複建設,既浪費了有效資源,又使企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如張公鎮的東南鋼構,開工沒幾個月就停工歇業。再如醫療器械一次輸液器生產企業過於集中,有的企業處於維持狀態。

  2、從企業層面分析

  ①科學技術的瓶頸制約。

  目前,科學技術是制約我縣產業和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人才缺乏,全縣五大產業中高階技術人才不到20人,沒有一家省級的研究所,技術檢測中心和研發中心,企業無自主創新的能力。二是企業技術裝置陳舊老化落後,沒有更新換代,無法承擔新產品開發能力。

  ②資金的瓶頸制約。

  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最佳化升級、產品的更新換代、裝置的技術改造說穿了一是技術、二是資金,大部分企業意識到需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壯大企業,但由於企業的自我積累不足,銀行貸款又十分困難,只有望洋興嘆,錯過了企業發展的機遇。

  ③家族體制的制約。

  投資主體單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積累快、資訊傳遞快、決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優點,但也有企業管理體制落後,阻礙優秀人才進入,不利於員工積極性發揮,家庭矛盾滲入企業等嚴重缺點。這種家族式管理體制在企業創辦初期比較適宜,企業發展到現在就完全不適用,而且嚴重阻礙企業的發展。

  二、最佳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和思路

  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產業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並提出主要立足最佳化產業升級來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行業部門出臺了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如關閉小煤窯,淘汰1.83m球磨機,2.2m機立窯,關閉年產3萬噸草漿造紙廠,年產3萬噸以下味精廠。20xx年7月醫療器械行業啟用新的包裝標準,調整出口退稅,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汙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建設部從20xx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註冊建造師管理規定。南昌市工業製造業貼息資金管理辦法,進賢工業經濟發展40條等,推動了產業企業的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因此,我縣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目標,應該透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積極鼓勵和引導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延長產業鏈條,使各大支柱產業步入良性、健康、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發展思路應確立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避免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用資訊科技和先進實用技術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裝備製造的水平,加強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工藝,引導和支援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升級,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1、搞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

  明確產業的發展導向目錄,並制定鼓勵獎勵辦法,加強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作用。例如,醫療器械應著力發展生物醫療器械、大型醫療診斷裝置、家庭保健醫療裝置、無創傷、微創傷醫療器械等,提高一次性醫療器械耗材的准入門檻。鋼網結構應著力發展重型鋼構、橋樑鋼、大跨度鋼構、住宅開發、鋼水泥預製結構等,防止輕鋼結構的重複建設。文化用品在傳統毛筆的基礎上要鼓勵金屬製筆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等。食品加工要立足於進賢農副產品的資源優勢,建立公司加農戶農工貿為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總之,產業的最佳化和調整規劃要科學,引導要先行,調整要適時,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創新化解科技資源瓶頸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技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當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瓶頸,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20%,遠低於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最佳化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根據我縣產業企業科技水平現狀,首先應鼓勵企業引進技術,引進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術檔案庫,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產業產品研發中心,把產品的科研、設計和製造結合起來,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第三要設立高科技產品研發風險基金,鼓勵企業大膽創新,不畏風險;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更新改造,用資訊科技和先進的實用技術改造企業,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製造水平。如鼓勵企業建立醫療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強優勢企業。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那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知名企業,左右世界競爭格局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業規模經營水平和產業進步,加快大型企業的發展,形成一批像洪達、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動物製藥、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業集團。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的發展,要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提高專業化協作生產水平;要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產業合理發展。

  4、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這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必然選擇。20xx年12月國務院頒佈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使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有了法律依據。據行業分析,我國2600多個產品有88%產能過剩,這種產能過剩是一種結構性過剩,低層次的重複建設的過剩。面臨市場這種局面,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技術性作用,利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特別是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透過重組、改造、淘汰的方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三、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工業的領導是最佳化產業結構的關健所在。建議縣委、縣政府要更加重視工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力度,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業發展。一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業上,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向工業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業方面的問題,解決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二是要加強抓工業的幹部隊伍建設。調集精兵強將到工業第一線上去抓工業,讓幹部在抓工業的實際工作中經受鍛鍊,造就幹部。今後提拔和使用幹部,要把會抓工業的幹部推到領導崗位上來,在全縣形成一批會抓工業的骨幹隊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決當前企業存在的土地瓶頸制約問題。縣政府應確定一名領導牽頭,建立企業用地協調機制,其主要職責是解決企業用地過程中的問題,加快辦證進度。同時要對新招商專案和企業新、擴、改專案進行包裝立項,向上爭取專項工業用地指標。

  2.加快產業基地建設是最佳化產業結構的基礎。目前我縣已基本形成醫療器械、文化用品、鋼構網架、進賢工業園、溫福工業園五大產業基地。但是存在體制不合理,設施不配套,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所謂體制不合理,如進賢工業園區和溫福工業園區,進園企業對有關鄉鎮沒有任何財政貢獻,但是在徵地、搬遷、維穩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這種又要完成財稅任務,又不能受益,還要維持穩定的工作誰來做。所謂設施不配套,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沒有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工業園區不但是企業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人的載體。他們的生活、娛樂、消費、上學、就醫等實際問題,都應有配套措施加以解決。目前,工業園區沒有任何行政職能,什麼說了都不能算,說了什麼不一定算,怎麼可能服務到位。要儘快改變目前這種局面,使企業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3.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是最佳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條件。我縣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目前大部分都面臨產業的最佳化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化解資金制約的瓶頸,應該靠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業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財務體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譽形象。二是應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多方籌集社會資金。三是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搞好資本運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勵外地銀行來進賢投資,搭建政銀企服務平臺和組建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4.發展第三產業為最佳化產業結構服務。我縣三產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偏小,制約了製造業的發展。因此,加大三產招商引資力度是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為此,我們建議:一要建設化工原料市場,為醫療器械產業服務。二要建設鋼材市場,為鋼架產業服務。三要建設再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市場,為全縣再生資源加工企業服務。四要建設醫療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場,為產業發展服務。五要積極發展物流業,保證企業物流便捷。六要積極發展娛樂消費業,為企業客商提供服務。

  5、抓好營銷人才迴歸工程。我縣幾大產業的營銷人員不下5萬人,其中第一代營銷人員有不少已在全國各地安家立業,有的還具有相當的規模。這些人大都在50—60歲左右。他們的第二代已經接上了事業的班,如果能鼓勵他們回鄉創業,將是一筆巨大財富。問題是用什麼樣的政策去吸引他們。我們建議,對進賢籍在外的營銷人才一要開展調查摸底,掌握情況,建立聯絡網路;二要透過在縣的廠長(經理)們與他們開展對口聯絡,疏通感情;三要制訂吸引他們回鄉投資創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感召他們回鄉;四要下大力氣繼續改善軟硬體環境,用親情加環境讓他們感到回進賢發展有錢可賺,可以有大的發展。

  6、抓緊建立行業協會。目前我縣的文化用品、煙花鞭炮產業有了行業協會。醫療器械和鋼架結構兩個產業,至今還沒有成立行業協會。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內老闆們坐不下來,相互不買賬。希望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相關人士都出來做做工作,透過做工作,讓他們消除歷史積怨,為了共同的事業和進賢的發展團結起來,把產業做大做強,用共同的目標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把事業越做越大,這樣才有出路。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3

  為搶抓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推動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不斷創新,加快整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對臺兒莊區、市中區和山亭區紡織服裝產業進行了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依然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

  (一)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規模效益持續提升,現已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的行業體系。其中,臺兒莊區積極引進美琪服裝、青紡聯織造、酒店用紡織品等專案,開工建設聯潤3萬紗錠紡紗專案,新上20萬錠精梳紗和800萬米牛仔布生產線,全區現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萬米、酒店用紡織品1500噸、成衣100萬件的產能。市中區僅稅郭鎮就有紡織服裝企業130餘家,另有小型紡織服裝企業200餘家,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3.7億元,出口創匯1.7億美元,是黃淮地區規模最大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山亭區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7家,20xx年全區紡織服裝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利潤86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5%、6.2%、5.8%.

  (二)龍頭帶動作用明顯。我市紡織服裝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緊跟客戶需求,積極突破發展瓶頸,陸續湧現出一批行業龍頭。臺兒莊區聯潤新材料公司的高階纖維產能位居全省前5位,20xx年位居中國紡織500強企業第14位。海揚王朝牛仔布產能居全市首位,是20xx年中國棉紡織主營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和色織布主營業務收入20強企業。市中區紡紗和織布業以正凱新材料、東方紡織等公司為代表;印染業以寶隆製衣、鴻泰製衣等公司為代表;服裝業以海之傑、龍翔針織等公司為代表。上述企業銷售收入都在5000萬元以上,過億元企業3家。山亭區銀光精紡、海揚服裝、豐澤印染等公司銷售收入及納稅額也都達到一定規模。

  (三)創新研發日趨活躍。透過與業內知名院所開展合作交流,不斷加大先進裝置、先進技術的投入,整個產業正加快向技術密集型、高階科技型方向邁進。其中,臺兒莊區與東華大學、青島大學、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開展多領域合作,全區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工業設計中心1個,參與國家標準化制定2項。市中區加強同西安工程大學、東華大學等院校的合作,先後邀請其專家教授對企業管理、技術人才進行培訓,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鼓勵引導有需求的企業引進業內高階技術人才加盟或開展短期生產指導,寶隆、鴻泰等企業都高薪聘請了南方專家進行技術管理。憑藉持續的研發投入和較高階的產品結構,在傳統紡織業遭受東南亞、南亞等欠發達國家衝擊的形勢下,我市紡織企業仍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四)品牌建設穩步推進。隨著產業升級、產品創新和品種豐富,我市的紡織服裝企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產品。其中,臺兒莊區海揚王朝公司生產各類高檔特細精梳紗線500餘種,全棉、混紡及彈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餘種,"海揚"牌色織牛仔布和棉本紡布均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產品。市中區擁有紡織服裝企業註冊商標12件,其中,金田服飾公司"勁仔"品牌榮獲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東省著名商標";華派集團自主研發的"時尚家族"服飾已開設專賣店50餘家;海之傑公司針(梭)織中東長袍、世紀公司嬰幼兒口水巾、寶源公司嬰兒爬爬服等,產品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強勁。

  (五)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近年來,我市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相關政策,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對紡織服裝產業予以精準扶持。臺兒莊區積極做好國家和省市促進工業創新轉型提檔升級、財政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等政策措施的爭引,高效使用接續還貸資金。全力支援海揚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協助補充完善相關手續,引導聯潤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掛牌融資,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市中區以專案建設為總抓手,把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縱深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攻堅戰,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加快技術、管理、品牌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和投資方向,推動了全區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

  二、存在問題

  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透過強基礎、培龍頭、擴規模等多元化發展舉措,競爭優勢凸顯,發展成效顯著。但是由於受大環境的客觀影響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也存在著以下不足。

  (一)產業仍在低位執行。紡織服裝企業模仿和跟進現象比較普遍,同質化問題嚴重。部分企業處於小作坊狀態,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程度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產品以棉紡織初加工產品為主,大部分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別是掌握核心技術、有定價權的產品較少。受以上原因及當前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和財稅貢獻還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設缺失。市中區雖然為黃淮地區規模最大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貼牌為主,企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自有品牌、自主開發比重較低。山亭區紡織服裝企業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數企業只重視外貿訂單,產品出口主要以貼牌加工為主,有競爭力的產品較少,主動權往往掌握在外國公司手裡。

  (三)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基礎研究和研發投入不夠,只是透過引進裝置來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技術創新、原創設計開發能力偏弱。銀光精紡製品有限公司由於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銷路一直較為單一,近期受沃爾瑪超市訂單銳減影響,導致企業20xx年產量及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均出現了下降。

  (四)要素制約比較明顯。銀行貸款收緊、附加條件增加以及續貸不及時導致企業執行困難,有的企業為了資金救急選擇短貸長投,其中隱藏較大風險。當前市場活躍度較低,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新建重點專案進度緩慢,實現年度目標壓力較大。紡織產業用工缺口較大,如海揚服裝有限公司行情雖較好,但由於招工難,導致熟練工缺口100多人,嚴重影響了訂單交付。與此同時,產品研發、高階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約了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

  三、下一步發展建議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一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推動區域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結合當前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趨勢,現對推動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加快升級提出以下建議:

  (一)突出搞好產業引導。以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xx》《<中國製造20xx>山東省行動綱要》《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及《棗莊市"265"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為出發點,圍繞建鏈、補鏈、強鏈,高標準制定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將紡織服裝的定位從鄉土型、傳統型向既擁有自己特色與傳統且又精緻、時尚、現代的紡織服裝產業轉變。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產業政策,積極做好對龍頭企業、重點專案的扶持和科技成長型企業的培育。全面加快工業化、資訊化"兩化"融合發展,打造紡織服裝產業電子商務平臺的孵化中心,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積極搭建產業叢集創新服務平臺,為技術和產品開發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業產業叢集提供優質服務,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經營、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術創新。加快科研、商貿、物流、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政、銀、企和中介機構"四位一體"的融資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土地、資金、環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產、學、研為一體的產業發展基地。尊重企業投資主體地位,落實企業投資主體責任,鼓勵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淘汰落後生產工藝,以現代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高效、清潔、生態發展。積極加強與棗莊學院、華南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絡,將科技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科技投入、推廣應用的主體。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設。強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紡織服裝整體品牌形象為引領,以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為主體,以構建品牌營銷體系為載體,大力實施紡織服裝品牌戰略,建立層級遞進的品牌培育與推廣機制,實現我市從紡織服裝生產大市向品牌強市的轉變。支援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實現從OEM(原產地加工)到ODM(原產地設計生產)再到品牌營銷升級,逐步進入市場營銷的高利潤環節。引導企業與國內大企業集團實施強強聯合、戰略合作,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養。聚焦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需求,堅持服務大局、按需引進,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重點支援引進具有推動紡織服裝產業技術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在關鍵技術、生產工藝、產品設計上實現新突破。繼續開展"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加強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進,組織部分優秀企業家輪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訓,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加強本地人才的培養,透過以老帶新的方式,選擇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年輕人,跟隨外來專家學習,加強企業自身的技術深度。做好技師、高階技師資格評審的推薦工作,組織員工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為企業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增強企業軟實力。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4

  一、**市發展水果產業的五大優勢

  1.地形氣候優勢:極易形成獨特小氣候,溫暖溼潤的川道小盆地可種植柑桔,丘陵緩坡地可種植甜石榴、梨、桃。

  2.交通優勢:東可經316國道、襄渝幹線直達湖北、河南,南可經襄渝線直達四川,西可經陽平關達甘肅,北可經316、208國道直達關中,果品銷售市場廣闊。

  3.作業優勢:水果生產主要依靠人力操作。我市多山地形複雜,農業生產基本上都是人力所為。

  4.市場優勢:實施西部退耕還林,加之原部分糧食種植區實施開發,全國糧食出現匱乏,為了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國家實行了暫時性糧食生產補貼,糧價上漲,這就刺激瞭如平原、中原等原糧食主產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區果農可能毀果種糧,必將導致果品產量下降,加之人民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對果品的需求量將大幅增加。

  5.效益優勢:我市是典型山區,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山地畝產一般不足200公斤。而果樹根深葉茂,旱不怕缺水, 澇不怕久雨,其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農作物強,而且產量和收入比較穩定,據引種試驗,大櫻桃栽後3年掛果,6年進入盛產期,畝產1000-1500公斤。桃、李、梨等栽植2—3 年後進入掛果期,4—5 年後進入盛產期,畝產在3000公斤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將成倍增長。

  二、存在問題

  一是規模小。目前本區各地的水果種植是農戶自主發展,大多自產自用,只有少量商業種植,種類多樣,產出時間不集中,難以形成銷售規模。二是管理水平低。沒有形成商業意識,不敢大膽發展。沒有進行管理,處於自生自滅的原始種植狀態。三是品種繁雜,良莠不齊。目前我地區的水果,大多數是外出務工引種的,不論品種適應、優劣程度,盲目引種,導致品種繁雜,良莠不齊,效益低下。

  三.對策建議:

  1.科學管理,強化指導。一是有條件的鄉鎮應把水果生產作為一項產業納入工作日程,充分發揮農、林部門的職能作用,進行科學引種,積極開展示範園建設,以實際經濟效益刺激群眾主動發展。二是組織群眾到全國主要水果產地參觀學習,以事實來刺激他們開拓創新意識。三是加強學習市場經濟,掌握市場經濟規律。鼓勵幹部和當地能人志士帶頭務果,開拓市場,以“協會+農戶”或“公司+農戶”的模式,為水果規模化生產,銷售,加工搭建平臺。

  2.選用良種,適地適樹。由於近年來國際,國內果樹品種更新較快,品質,產量都在不斷提高。在選擇發展品種時,應選擇最新最優質的品種,在調苗前,對苗木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然後統一調運,確保品種的真實可靠,品質優良。在果樹生長環境上,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統一規劃,規範建園,以免造成小環境不適應導致效益低下。

  3.合理規劃,重點示範。應在果樹建園前進行合理規劃,利用重點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大好機遇,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統一選擇地塊,規模種植,規範管理,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建一戶富一戶。

  4.規範管理,強化服務。充分發揮基層農林站的作用,組建果樹管理服務隊,指導果樹栽培技術,督促果農規範管理;成立農資專業配送中心,確保農藥器械品種齊全,質優價廉;組織地方能人,成立果業協會,疏通果品加工、貯藏及銷售渠道,確保果農所產水果及時投放市場。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5

  一、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健康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1、基本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2015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人數達到60.6萬人,參保率達到98%,全市2.02萬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5.29萬名困難企業職工全部參加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市政府將“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為承諾為民辦的實事之一,比省定標準290元高出10元,成為全省人均籌資唯一達到300元的地市。新農合參合人數56.93萬人,參合率達99.21%。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我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2.5萬元提高到28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13.5萬元提高到15萬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3%,初步建立了城鎮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資訊系統;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發放社保卡58萬張,超額完成省下達的45萬張發放任務。率先在全省出臺了市級統一的補償方案,2015年全市統籌區域政策範圍內補償比達到了75%以上,封頂線達到12萬元,均超過省定目標。

  3、商業健康保險制度基本確立。2015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鎮職工大病統籌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實施辦法》,並將此工作透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中國大地保險公司山西分公司承辦。同時,我市還建立了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實施意見》,規定了參保居民在報銷醫藥費用時的相關細則。

  4、基本藥物制度逐漸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全部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按規定實施了醫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全部實行省級網上招標採購和統一結算,確保了基本藥物供應及時和貨款安全、按時上繳。2015年,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各級醫療機構向配送企業回款3202.81萬元,建立完善基本藥物採購新機制工作取得新進展。

  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補償機制。2015年基本藥物

  零差率市縣財政配套資金共計646萬元, 基本公共衛生經費3183萬元。各縣(區)根據《XX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辦法》制定了具體實施辦法,核定收入專案為醫療服務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藥品收入及其他收入;核定支出專案為人員經費支出、業務經費支出、藥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穩步提高。一是強化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和轉崗培訓、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工作;二是認真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和養老政策,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我市1620名鄉村醫生現都已參加新農保。對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村衛生室,按行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予以補助。對無衛生室的村公開招聘的大學生村醫,在聘用期間其補助標準因不低於每人每月800元,2015年全市下撥村醫補助經費350萬元。

  7、基層中醫藥建立工作穩步推進。我市對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視,各縣區政府均加大了投資力度,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中醫醫療裝置,在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適宜的中醫藥服務專案。其中:XX縣建立成為山西省唯一一家國家級第二批“治未病”預防保健試點縣,併成功建立為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XX縣的基層中醫藥建立工作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審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陽泉是全省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我市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數的14.58%,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將佔到全市總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不斷最佳化養老設施建設,積極創新養老服務形式,逐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1、政策環境日漸完善。2015年,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陽政辦發[2015]53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得到進一步細化,該《意見》具體明確了我市“十二五”期間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監督管理和保障措施,從土地保障、資金補助、人才培訓、稅費減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扶助範圍和內容,提高扶持標準,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社會養老福利機構46所,其中市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縣(區)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XX縣、郊區各1所;鄉鎮敬老院33所,分別為XX縣10所,XX縣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區8所;民辦養老機構9所,分別為市級1所,XX縣1所,XX縣3所,郊區3所,礦區1所。

  3、城鄉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全面啟動。為了更好地落實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已有5所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基礎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臺了《XX市2015年城鄉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個城市社群和50個農村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任務。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以上專案完工後,日間照料養老床位將達到700張。

  4、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並逐步推行養老服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穩步提升。2015年以來,全市共參加民政部、省民政廳組織的各類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80餘人,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性養老助老服務活動,全市現有助老服務志願者近5000名,為全市提高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透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邊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群眾體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民健氛圍日益濃厚。

  1、場地設施建設數量大幅增加。已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60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69條,鄉鎮全民健身活動廣場8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全市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到1.14㎡,群眾體育的物質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2、健身組織不斷壯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了24個體育協會,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2000人,建立完成國家級體育先進社群2個,省級體育先進社群2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7個,省級體育先進鄉鎮11個,群眾體育的網路組織不斷完善。

  3、群體活動品牌建立成效凸顯。以“五個百萬人群”和“兩個關愛人群”為重點的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動”、“XX市足球聯賽”、“XX市乒乓球聯賽”、“國際籃球邀請賽”、“元旦登高、長跑、越野活動”、“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體育展演活動”等眾多品牌賽事,舉辦了“汽車場地越野賽全國邀請賽”、“山西省第十九屆傳統楊氏太極拳比賽”、“山西省‘體育三下鄉’桃林溝村健身行系列活動”、“迎奧運萬人長跑”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賽事活動,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二、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市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總體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方面:一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尚需繼續完善。我市現有醫療機構尤其是縣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醫療技術和裝置以及人才等,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要求;二是基本藥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人員少,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少的問題,加之沒有單獨的醫保網路系統和收費系統,極大地制約了醫保職工購買基本藥物的積極性;同時,由於配送機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時,基本藥物品種與需求不相適應,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後的財政補償資金到位緩慢等,導致社群衛生服務機構使用基本藥物積極性不高,基本藥物的推廣受到一定影響。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方面:一是養老服務發展落後於經濟建設的步伐,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發展步伐遲緩,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二是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金嚴重匱乏,財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社會化養老的積極性,存在基礎設施數量少、條件簡陋、功能不全等諸多問題,難以滿足人

  民群眾對養老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養老服務建設用地難以解決,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多年來,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區規劃時,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都沒有很好地將社會福利設施特別是老年人服務設施納入公共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存在著養老服務設施用地難的問題;四是服務理念落後,服務內容單一。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後,而且在服務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佔全市養老機構比重71.74%的`鄉鎮敬老院,在服務內容上,僅僅侷限於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專案尚未有效開展;五是隨著我市老年人口基數不斷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結構已大量出現,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壓力大、閒暇時間少,外出讀書、工作、經商、留學人員增加,“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來解決;六是嚴重缺乏高標準多功能的大型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目前,我市市級老年福利機構只有2所,空餘床位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三)全民健身構建方面:一是群眾健身意識有待提高,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人數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場地設施不足,公共體育設施數量、面積和質量不能滿足群眾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覆蓋範圍不夠廣泛,城鄉基層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四是城市、農村區域之間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差距較大,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事業,興辦體育健身產業的積極性尚未充分發揮;五是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機制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關於促進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健康的國民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國民健康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產力的基礎,對經濟發展來說,投資於健康,就是投資於生產力和投資於未來。疾病、傷殘和死亡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為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社會公益、全民參與的原則,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提升居民健康素質,以此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健康服務業

  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範的健康服務業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最佳化醫療服務資源配置,積極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推進護理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對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註冊登記手續。

  (二)加強規劃佈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擴大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機構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群要按相關規定在公共服務設施中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群服務等健康服務業相關設施的配套。支援利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原有土地興辦健康服務業。

  (三)最佳化投融資引導政策

  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援力度,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業務規模。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對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型新業態、小微企業開展業務。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鼓勵和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支援健康服務業發展。

  (四)完善健康消費的保障機制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多樣化、多層次、規範化的產品和服務,開發長期護理險,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醫療執業保險。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

  (五)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大力支援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鼓勵開辦專門的健康頻道或節目欄目,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把醫保工作的重點由花錢治現病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和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規範藥品、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方面廣告和相關資訊釋出行為,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不實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氛圍。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6

  一、XX旗番茄產業發展現狀

  XX旗具有太陽幅射強,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空氣乾燥等氣候特點,十分適合番茄的生長。生產的番茄紅色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黴菌少。近年來,隨著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業東移我市特別是我旗,迅速推動了我旗番茄產業的發展,番茄產業已成為種植加工轉換的新興優勢產業。

  (一)、加工企業情況

  20xx年河套酒業集團 與番茄醬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新疆屯河強強聯手,在我旗投資建立了內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製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三年的發展,番茄生產線由最初的2條線,發展到現在的3 個公司6條生產線,生產加工能力和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美、日、韓、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處理番茄 3000噸,三年來共加工原料39萬噸,生產番茄醬5.64萬噸。為改善產品結構,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裝生產線日處理設計生產能力400噸,共加工原料 2.16萬噸,生產番茄醬5000噸;今年新建的中糧沃得瑞番茄製品公司日處理番茄2500噸,共加工原料9.6萬噸,生產番茄醬1.6萬噸;中糧番茄製品公司大包裝生產線,日處理番茄3000噸,今年加工原料14.89萬噸,生產番茄醬2.04萬噸。20xx年這三個公司共實現銷售額9926萬元,創淨利潤613萬元,上繳稅金75萬元,出口創匯1250萬美元。在重點企業的帶動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業也得到快速成長。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業已發展到 4個,年加工能力約46萬噸。

  (二)、基地建設情況

  為把番茄產業做大做強,我旗在20xx年以政府一號檔案下發了《關於加強番茄基地建設的決定》,並對200畝以上的育苗移栽連片種植,每畝補貼20元。為了確保農企雙方受益,由企業招聘11名原料員,210個合同主,負責基地管理和技術服務,基地全部實行訂單種植,執行最低保護價制度(三年最低保護價每噸分別為:220元、220元、240元),併為訂單農戶賒銷番茄種子、地膜、化肥。涉農部門也圍繞基地建設,透過科技培訓、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科技園區建設等措施,推廣了番茄溫室育苗移栽、開溝起壟上架等新技術。 20xx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標準化示範園區8個,建設面積4000多畝,輻射帶動面積6萬多畝。在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性顯著提高。20xx年全旗番茄種植面積達到8.3萬畝,比20xx年的4萬畝,增加了一倍多。番茄原料產量達到41.5萬噸,比20xx年增加23萬噸。

  (三)、農民收入情況

  隨著番茄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番茄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按每畝平均產果5.2噸、每噸平均250元的銷價計算,番茄種植戶每畝收入可達1300 元以上,除去每畝成本(指物質費用)400元,畝純收益約為900元。採用育苗移栽、開溝起壟種植的農戶畝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國道沿線,當地農民透過向廣東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噸平均銷價600元左右,畝純收益更高達2700元以上。僅番茄一項,全旗22萬農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觀。

  二、當前番茄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旗番茄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執行模式,但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政府和企業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使用品種數量少,搭配不理想。雖然企業每年引進的品種在30個以上,但生產中使用的品種不超過5個。由於使用品種數量少,不能滿足不同地域條件下的種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品種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對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業無法及時收購,大量原料浪費和積壓使原料品質嚴重下降。且交售困難,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和效益。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業開工不足,影響經濟效益。

  (二)農戶勞動強度大,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弱。番茄人工採收費時費力,勞動程度大。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小,不能形成大面積連片種植,生產成本高。同時由於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爛果、黴變等病害發生嚴重,造成減產減收。

  (三)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難。企業種植安排不合理及農民種植盲目性,造成番茄成熟收購高峰期時,按照企業的均衡供料原則,農民排隊等待交售時間過長,一般在24小時左右,有的長達到72小時以上。高溫暴曬,番茄爛果易產生黴菌和汙染,不僅影響番茄產品質量,也損傷企農感情。

  (四)企業間的無序競爭。由於全市番茄加工企業多,佈局密集,企業之間跨地域抬價收料,造成市場混亂,不可避免地使種植戶與加工企業間的利益聯結紐帶變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就要在提高番茄產業質量上作文章,採取綜合配套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分工負責,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產、收購、加工各個環節。

  (一)以原料基地建設為重點,提高番茄原料質量。現在企業已經意識到原料基地就是企業的第一車間,原料基地建設好壞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產效益,乃至整個產業發展的成效。企業應與當地政府和農技部門合作,緊緊圍繞原料基地建設開展工作,為企業的產業升級尋找發展方向和依託。

  一是要提高番茄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實行市場準入,引導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經營。

  二是要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企業要制定優質優價政策,使農戶在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後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實現番茄的無公害化和標準化生產。業務部門要透過抓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指導 農戶進行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以此促進番茄種植豐產豐收。

  三是要針對品種較為單一的情況,應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培育和篩選,解決好品種老化和品種退化問題。我旗擬在頭道橋鎮建設一個萬畝番茄研發基地,已上報相關專案材料。同時,擬定種植發展規劃,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技術投入,逐步形成旗、鎮、村、企業、農戶投入機制。

  四是要嚴格執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蟲害防治制度、輪作倒茬制度。與小麥、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輪作倒茬,輪作年限最好為2--3年,減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數,降低來年病源侵染次數。大力推廣開溝起壟栽培技術,解決灌水及降雨爛果問題。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面積。

  (二)穩定番茄加工能力。根據全市番茄種植區域佈局和生產能力,加工企業近期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能力。要在現有基礎上,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企業之間要相互達成協議,形成合力,加強行業自律。尤其是避免出現原料供不應求時相互抬價降質搶原料,原料供大於求時相互壓級降價的現象,規範原料收購市場。

  (三)完善原料定價、收購辦法。針對因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農利益矛盾,要改變現行由企業定價為主的做法。建議由政府、企業、協會組織代表,根據市場行情在種植季節前向農民釋出產品收購指導價,加工季節要公佈最低收購市價,並由協會對原料的交售進行質量監督,嚴禁摻假和壓級壓價,維護企農雙方利益。

  (四)企業加強收購管理環節。企業要採取有效措施,縮短交售時間,把番茄原料運輸收購時間儘量控制在24小時之內。特別是要減少農民排隊交售時間,提高進廠原料的新鮮程度。

  (五)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經濟效益。在國際市場 ,番茄醬主要銷往歐盟、東南亞等地。大多數是初級大包裝產 品。產品銷售市場過於集中、終端產品少,價格低,番茄醬生產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0美元/噸。中國的產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要防止因低價銷售引起反傾銷。要在鞏固歐美、亞洲市場之外,積極開拓中亞市場。中亞國家對番茄醬產品有著穩定的需求量。加工企業要加強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開發科技含量高、新品種的番茄製品,延伸番茄產品生產加工鏈,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變目前番茄醬出口產品基本以大包裝、低價格銷售 的被動局面。進一步開發分裝、小包裝、高價值、新的適銷對路產品,走市場多元化、品種多元化道路。

  (六)最佳化佈局,為番茄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根據我市番茄產業發展現狀和今後發展戰略,抓住世界500強中糧集團來我市投資發展的大好機遇,建議市政府組織農業主管部門對全市番茄生產區域佈局進行規劃,重點是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由發改委、經貿委等部門對番茄加工基地進行規劃,控制新上專案。為中糧集團以我市為基地發展“總部經濟”,全面整合河套平原番茄產業奠定基礎,使我市在番茄產業化建設中實現更大發展。

  (七)協調農企關係,發揮番茄產業協會作用。

  要按照“引導不主導、指導不干涉、服務不包辦”的原則,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規範番茄產業協會運作。使番茄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由“公司+基地+農戶”向“公司+協會+農戶”轉變。企業要改變訂單方式,從和合同戶簽約轉到和協會簽約,使協會成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橋樑。在資訊諮詢、種植指導、價格協調、產品交售、調解利益糾紛、結算兌現等方面發揮作用。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7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裡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佔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佔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湧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窪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幹部群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專案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於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佔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幹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專案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於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後、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於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於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資訊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迴圈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並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範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幹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幹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範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採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範,輻射帶動。堅持從示範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範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採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儘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資訊服務體系,加大農業資訊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科學規範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禦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專案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專案,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良種建設。鼓勵群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300畝,山茱萸500畝,改造核桃1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戶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群眾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為平臺,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8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群體不斷擴大,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一)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後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反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是公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援;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後,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大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佔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現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遊、園林、宗教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一

  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大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改革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反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大家普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臺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援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臺,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於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反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戶,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此次調研,在瞭解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儘管發展文化產業遇到了很多困難,外部環境尚不寬鬆,但廣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懈氣、不氣餒,始終“咬定發展不放鬆”,大膽創新,放手實踐,各地就發展文化產業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觀指導政策及具體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1、完善發展規劃,明確工作思路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省內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已經先行啟動文化產業規劃,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漢市於20xx年正式公佈《武漢市文化發展規劃》,確立了武漢市20xx-2010年文化發展目標,明確了這期間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遵循“政府推動、企業運作、規範管理”的發展原則,同時各城區以此為主線,分別拿出體現各自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已初步形成由點帶面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宜昌市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業規劃中加重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筆墨,相應增加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措施,這些措施,對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加大轉制力度,深化體制改革

  針對文化體制改革滯後的現狀,谷城縣文化局於20xx年、20xx年對改革內部執行機制進行了兩次有益的嘗試。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將縣直文化系統44%的人員從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分離出來,興辦實體,從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同時實行“用人五制”,即全員聘任制、人員進出靈活制、競爭上崗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製度,打破檔案工作制,工資與崗位、效益掛鉤,拉開工資檔次。透過實行這種以崗定責、以責定酬、競爭上崗的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全縣文化系統債務由改革之初的800萬元降到不足130萬元,文化產業形成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專案,年創利潤150萬元,是財政撥款的1.5倍,走出了一條縣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

  3、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本營運

  文化系統由於歷史原因,多佔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大升值潛力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產?武漢市江漢區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開發,透過對自身資源進行再組合、再投入、再產出,為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他們抓住城市改造和開發機遇,將處於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權轉讓,同時購買具有升值潛力的土地儲備,併成立營運實體,統一經營國有固定資產,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直接帶動了區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強化專案載體,推動招商引資

  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文化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思路,以專案為載體,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襄樊市就十分重視以加強專案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帶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是重視專案資源開發,專案數量較多,20xx年僅文物旅遊類就組織了11個建設專案;二是專案實施形式靈活務實,在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可採用合資、獨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拓寬專案領域,將優秀文藝作品、文化基礎設施做成專案推介;四是大膽創新,首次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將優秀劇目的冠名權、演出權包裝為專案進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4個文化產業專案總投資達820萬元。

  5、突出資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精品名牌,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黃石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比較重視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黃石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以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由此黃石文化發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趕超戰略,而是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競爭戰略,突出資源優勢,重點抓住青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形成獨具黃石特色的青銅文化旅遊業、工藝製造業、博物展覽業、演藝業等文化產業。

  二、湖南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

  (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湖南文化產業對湖南經濟增長貢獻逐步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的文化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湖南經濟的增長作出了較大貢獻,有的產業功能已初步顯現。以長沙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全市湧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產值過10000萬元的企業58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8家,過億元的企業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11.2萬人。

  2、主體產業發展較快

  當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娛樂四大主體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企業群體,形成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電視湘軍”、“出版湘軍”、“電影湘軍”、“文藝湘軍”,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產業集團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2家、過億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團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2.34億元,資產總值達52億元。湖南廣電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20xx年媒體廣告收入9.47億元。

  湖南新聞出版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在全國確立了“出版湘軍”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美謄。

  廣電業發展迅速。1993年來,湖南省廣電局在全國同行業中較早提出和實踐“大廣播、大電視、大宣傳、大產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節目生產能力、經營創收、固定資產等3個方面實現了“超十倍”的跨越式發展。產業實力的增強,使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不斷擴大。湖南衛視已覆蓋全國2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1億有線電視使用者中擁有9000多萬用戶,覆蓋人口3.24億,贏得了電視湘軍的美稱。其控股的電廣傳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發5300萬新股,募集資金15.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廣電行業的產業化程序。

  旅遊業成績令人矚目。湖南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旅遊業發展迅速。“九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遊者169.4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增長141.2%,年均增長18%。“九五”期間累計旅遊創匯8.01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353%,年均增長22.9%,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率11.5%。“九五”期間,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遊收入年增長20%。20002年全省旅遊業收入246億元,佔全省GDP的5.7%。

  文化娛樂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為龍頭的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沙已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四個重點演出城市。長沙的歌廳演出盛極一時,獨一無二的長沙歌廳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同行的極大關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長沙召開了全國娛樂節目交流會。

  3、產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基礎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依託,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近五年來,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額近300億元。廣電系統在廣電中心一帶2300畝土地上進行了七大建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金鷹文化城。新聞出版系統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湖南新聞出版大廈、湖南圖書城、湖南電子出版大廈、湖南新聞大廈、長沙晚報報業中心。印刷業購置了目前最先進的鐳射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動書刊無線膠裝聯動線等最先進裝置。資訊網路建設也有卓有成效。投資5億元、佔地100畝、總建築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長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湖南全省縣以上圖書館有116所,藏書1300多萬冊,其中有95個上等級圖書館,數量居全國第一,包括一級館13個,二級館47個,三級館35個。湖南還創辦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娛樂業方面,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長沙電影城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以全國第六屆城運全為契機,一大批氣勢宏偉,造型新穎,裝置先進的運動場館和先進設施投入使用,為湖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建設也有相當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賓館、餐飲、禮品、廣告、會展、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湖南特別在省會長沙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績,為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第六屆城運會在湖南舉辦,金鷹電視藝術節落戶長沙,全國農博會、糖酒交易會順利召開,說明了湖南特別是長沙外部環境和基礎建設為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硬體保證。

  (二)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大力發展歌廳文化

  湖南歌廳文化很火爆,其經驗:一是湖南人喜歡熱鬧,消費觀念超前。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演員、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業找到了一個好的藝術形式。在以湖南文化為底蘊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放鬆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現象是後現代娛樂文化的反映,後現代娛樂文化的特點是由去中心化、邊緣化、等級化向平面化發展,講究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關係,融為一體。綜藝性沒有明確主題,開心放鬆心情是主要內容。演出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大眾娛樂形式。三是企業找到了好的經營模式。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國有資產搞短平快,激活了國有資源;四是政府引導,以繁榮為主,引導規範,弘揚先進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規範落後的,堅決反對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

  岳陽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氣比什麼都重要”的口號,憑著一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勇氣,自20xx年10月,開發了第一個文化產業專案,匯澤文化廣場,安置就業人員1400多人,上交利潤810萬元,上繳稅收870萬元。岳陽市文化產業是在極度困境中艱難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門負債5000多萬元,市直800多名職工有400多人下崗。他們在深思20多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為何不度“文化關”,嚴峻的現實逼著他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殺出一條生路。文化突圍,首先是觀念突破,他們在市直單位進行了全員競爭上崗,還向社會招聘了50多名開發經營人才。其次是勇於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攻堅克難。作為弱勢群體的地市文化部門,在實施較大規模產業開發的起步階段,其難度超乎想象。匯澤文化廣場建設先後拆遷了18萬平方米的建築,拆遷補償資金高達1.5億元,他們還度過了建設資金難關。第三是勇於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制高點。他們在匯澤文化廣場的產業經營中,堅持由市場來定位,由競爭來選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搶佔市場經濟的制高點。第四是勇於從戰略全域性謀求更大發展。目前,他們啟動開發的5個大專案,都是從大處著眼,靠創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援。

  3、加強人才環境建設

  近年來,湖南在文化領域積極穩妥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構建一整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力、充滿競爭意識的人才環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實行聘用制。在培養人才方面,在近20萬文化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以上就達4萬人,佔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機制,透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高階管理人才,充實了湖南的文化產業隊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運用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引進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在分配製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立了“論功行賞、分鍋吃飯、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幾點思考

  1、強化產業意識,營造環境

  必須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立法,使文化產業有法可依。要加強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體制,強化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行政主管部門與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關係,推進文化事業型體制向產業型體制的根本轉變。

  3、整合資源,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

  採取市場選擇、政府推動的辦法,徹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門圍牆,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兼併和重組、資本運作等方法,使強者更強,在全省範圍內組建一批跨地區的、一業為主,兼營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

  二Oxx年八月十日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9

  為完成好市政協關於服裝加工業調研工作任務,推動我市服裝產業(不含裘皮)二次創業,為打造實力、和諧燈塔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透過走訪服裝加工戶、召開服裝加工戶座談會、赴浙江織裡鎮考察服裝業發展、與我市駐織裡鎮服裝企業座談、組織委員到服裝加工點視察、聽取市經濟資訊化局介紹相關情況等方式進行調研,經過近半年的工作,形成報告如下:

  我市服裝加工業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我市服裝加工業起步於改革開發之初,先是出現零星的服裝製作和銷售商,逐漸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式經營,發展到初具規模,曾經一度成為燈塔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崛起,服裝業在全市經濟中地位不斷下降,支柱地位蕩然無存,大量精英服裝企業外流,產業呈現凋零的趨勢。目前我市服裝加工業戶尚有近300戶,其中登記註冊的有100戶,相關配套的水洗、印花、輔料業戶40餘家,年產各類服裝8000萬件,年產值32億元,利稅1.1億元,實繳稅金20xx萬元,實現出口交貨值7000萬元,從業人員達2萬人。服裝加工戶一類是以外貿訂單為主的代工企業,主要根據訂單加工運動服、校服、工裝等服裝,不經過市場,不負責銷售,賺取加工費,現存規模服裝企業大多為此類。一類是自己設計生產加工牛仔褲、童裝等,自行銷售或委託五愛市場、西柳市場進行批發銷售,我市服裝加工戶多為此類。一類是生產加工床上用品,自行負責銷售,但此類加工戶佔比不大。

  服裝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服裝加工戶(企業)分佈零散,沒有產生集聚效應。我市服裝加工戶呈星狀零散分佈,更多小業戶散居在民房和居民區內,給政府指導、管理和服務增加了難度,分佈分散,沒有產生積聚效應。服裝加工受規劃、土地、自身等因素的制約,規範化建設和管理以及擴大規模受到嚴重影響,佈局侷促,車間、庫房等過於緊湊,空間狹小,人員又密集,消防始終存在極大的隱患,一旦失事,後果將十分嚴重。

  2、服裝加工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產業鏈條不完備。服裝加工戶大多觀念落後,很多小廠仍然沿襲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為了增加利潤進行逃稅,甚至不辦理營業執照,進行地下生產銷售。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意識和高階技術,利潤更多來自於貼牌加工,效益偏低,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弱。服裝加工沒有形成原材料、生產加工、物流及相關產業集中完備的產業鏈條,沒有形成產業優勢。行業內部沒有良好的協調機制,企業之間缺乏合作,惡性競爭激烈,尤其是在招工的問題上表現的愈來愈突出,透過買工人的手段,相互拆臺猶為嚴重。

  3、政府扶持力度小,規劃和服務滯後。由於經濟佔比小,全行業的總稅收不及好的時期一個選礦廠的稅收,政府重視不夠,扶持力度小,缺乏持續的服裝產業長期發展規劃,影響了服裝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服裝企業發展,尤其是有些規模企業進一步發展受到規劃和土地等因素的嚴重製約。

  借鑑浙江織裡鎮的發展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浙江織裡鎮在改革開放之初,鎮區僅僅是0.8平方公里常駐人口不足2300人的一條“扁擔街”,但透過重點扶持服裝產業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以童裝產業為支柱、金屬新材、新型紡織共3大特色產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財政收入14.7億元,工業生產總值650億元,有銷售收入20xx萬以上規模企業101家(其中過億企業37家,上市公司1家),成為20平方公里建成區30萬人口的大鎮,綜合經濟實力位列浙江省鄉鎮五強。

  “一業興百業興”,扶持和發展好一個產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區域的整體繁榮和經濟實力的提升。燈塔服裝與織裡同時起步,甚至在初期規模和影響超過了織裡,燈塔童裝曾經享譽東北甚至國內市場,目前在遼寧西柳、五愛市場以及浙江織裡鎮仍然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尤其是童褲在全國服裝中依然獨領風騷。因此,我市服裝產業的發展具備基礎和條件,扶持發展也十分必要。

  1、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推動城鎮化程序。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核心力量,人是城鎮化的核心要素。產業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需要政府不斷培育推動發展,需要政府在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提供基地搭建平臺。我市裘皮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佟二堡城鎮化的程序、海寧皮革城等的建設推動了裘皮產業的提升,就充分論證了這個觀點。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可為服裝企業發展提供空間、舞臺和基地,可推動服裝企業集聚,有助於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織裡為了發展服裝產業,在湖州市率先採用工業用地拍賣形式,統一規劃建設了童裝精品園、童裝科技園和童裝創新園等三大產業園區,吸引了本地和國內童裝企業進駐園區,逐步形成“家庭作坊—精品園區—工業規模園區”的階梯式叢集發展格局。服裝產業的發展使鎮區集聚了本地人口10萬,外來人口20萬,鎮區也隨之不斷擴大,建成區達到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很大規模的城鎮(城市)。

  2、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為全民創業、就業和再就業搭建平臺,促進“創業型城市”的建立。隨著我市城鎮化程序的加快,有數萬農民失地進城,就業才能安居,安置他們就業就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服裝產業是安置農民就業和城市居民再就業的一個主要產業。服裝產業門檻低,投資可大可小,只要有創業夢想的人都可以參與,對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稍加培訓即可實現就業,建立服裝工業園區可為能人創業、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搭建一個有效平臺,是市政府打造“創業型城市”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織裡透過規劃建設園區扶持發展服裝產業,培養了一大批本地企業家,實現了全鎮80%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轉移,服裝產業成為全民參與的百姓產業、富民產業。同時也吸引了全國大批有創業夢想的人到織裡發展,全國大批的產業工人到織裡工作和生活,為織裡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市現在就已有40多家服裝精英企業落戶織裡,而且發展的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年銷售額超過了億元,燈塔服裝企業牽頭正在織裡積極籌備組建遼寧商會,爭取更大的發展機會。這些企業大多保留了在燈塔的部分生產能力,對家鄉發展服裝產業保持著很高的期望值,為建立服裝工業園區發展服裝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為打造實力燈塔提供有力支撐。隨著全球經濟的低迷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各行業普遍進入低谷,我市也面臨同樣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迫在眉睫。我市服裝行業具備很好的基礎和條件,完全可以透過培育發展服裝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織裡透過發展服裝產業,培育了全國規模最大、分工協作最緊密的童裝產業叢集。截至20xx年,織裡鎮共有童裝企業8577家(含個體戶總計近20000家),年產童裝8.7億件套,佔國內市場1/3,年銷售額超350億元,居全國之首。共集聚為童裝配套的印花、繡花、羅紋、輔料企業2316家,物流、裝置租賃、房屋租賃、勞力、融資等市場也隨之不斷成熟。服裝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房地產、商貿物流、餐飲服務等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三產在織裡經濟佔比達到了42%。

  佟二堡的皮革、皮草已經成為享譽國內甚至世界的產業,中國佟二堡已經成為燈塔的一張名片。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有利於解決服裝加工戶的生產安全問題、有利於產生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實現服裝行業更好的發展,有利於對服裝企業進行集中指導、管理和服務,集中打造“燈塔服裝”這個集體品牌,再造燈塔另一張名片,進一步擴大燈塔的知名度。

  關於建立服裝工業園區和扶持發展的建議

  鑑於我市服裝產業的基礎和當前的嚴峻的經濟形勢,建議市政府扶持服裝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再造燈塔經濟有力支撐。

  1、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發揮積聚和規模效應。由政府牽頭,專門去織裡考察,深入聽取業戶意見,就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進行充分調研、深入論證。可以參照佟二堡和織裡模式,在城區北外環附近規劃再建一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園區總體規劃300畝(當然規模具體多大合適還需要政府組織相關部門論證),一期建設100畝,可採用單元模式,按容納30個工人每層200平共3層計600平(一層店面,二層車間,三層宿舍)為單位,建築面積總計60000平,統一規劃建設,供100家企業入駐;二期200畝,建築面積總計120000平,供200家企業入駐。土地以工業企業用地招排掛模式,建設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服裝企業自建、政府和服裝商會共建、服裝商會自建等模式。企業可採取購買或租賃方式入駐,購買價格定位以開發企業微利為原則,並協助服裝企業貸款;租賃可參照織裡鎮做法,現在織裡鎮租賃一個單位店面(1000平左右)15萬左右/年,要綜合考量服裝企業的承受能力,避免服裝企業流動資金固化影響企業正常生產。規模企業可以根據政府要求自己規劃設計,自主建設。在園區內建立一站式服務和發展諸如餐飲、物流、房產等相關配套產業,主打集中、集聚牌。集中提供所需的布料、輔料和物流,逐漸發展成設計、生產、銷售等完整產業鏈條。配齊園區配套設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經營成本。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完善軟硬環境。總結產業發展和前兩次園區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一個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叢集)需要多年甚至更多年,需要政府的持續不斷的引導、服務、呵護和培育。一個園區發揮集聚效應,需要政府持之以恆地堅持規劃和建設。織裡在發展服裝產業經過了近30年,經歷了數屆黨委政府持續推動和精心呵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培育和服務上始終上下齊心,始終堅持實行養護和服務,尤其是對待一些小業戶,除了侵權舉報予以嚴厲處罰外,稅費幾乎是實行申報、自願繳納原則,甚至可以視企業經濟狀況不繳納。相關部門執法實行內嚴外寬的做法,對外來客商甚至極為寬容,目的就是吸引外來客商集聚。近年,為推進織裡童裝產業升級,湖州市專門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織裡童裝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每年匹配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因此,如果市政府決心規劃建設服裝工業園區,即要堅定不移地推動規劃的實施,在不斷完善硬體設施的同時,不斷改進政府及部門的服務工作,著力改善發展的軟環境。成立並長期保持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推動實施,協調解決問題。在行業低谷時期和企業出現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政府更要積極幫助出主意想辦法搭平臺,儘可能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度過困難。成立園區統一管理辦公室,協調與服裝加工業相關的工商、稅務、質檢、消防、交通等部門,提供入園企業的行政服務和統一的行政執法工作,並統一協調全市服裝企業發展的行政執法環境建設,最大限度吸引外來客商、扶持服裝企業的發展。要在注重管理和引導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護業戶的發展激情和熱情,為服裝企業發展創造良好且相對寬鬆的環境。

  3、組建服裝行業商會,充分發揮其作用。透過商會凝聚服裝加工戶,制定和執行行業規範,引導服裝加工戶登記註冊,打造服裝整體品牌;牽頭加工戶與政府協商園區建設和企業入駐事項,協商解決在園區建設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統一協調企業用工以及職工養老保險等事宜。政府不斷加大對服裝商會指導,支援商會加強與全國各地服裝商會(協會)和服裝企業的聯絡,開展合作交流等事宜,發揮好政府與商戶的橋樑和紐帶的作用。園區建成後有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依法逐步取締分散在居民區的加工點和黑加工點。

  4、培育龍頭,實施品牌戰略。為提升服裝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力,可按照“扶大扶強擇優”原則,重點扶持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企業,促進產業鏈條延伸。不斷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引導業戶不斷轉變觀念,扶助服裝企業引進高階管理人才,實施現代化管理,改粗放式生產經營為精細化經營。整合燈塔服裝的品牌資源,積極打造“燈塔服裝”這個集體品牌。由政府組織或委託園區統一管理辦公室協調行業商會進行園區規劃和整體形象設計,組織宣傳和招商工作,創中國“燈塔服裝”品牌和不斷擴大服裝工業園區的影響。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0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溫度敏感型自然突變體,與中國六大茶類中“白茶類”中的白毫銀針、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銀針、白牡丹指由綠色多毫的嫩葉製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種特殊的白葉茶品種中由白色的嫩葉按綠茶的製法加工製作而成的綠茶。白茶最顯著表現是春季發芽時嫩葉的階段性白化現象。

  其表現形式為:每年春季新萌發的芽頭呈微綠色,而當葉片展開後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這種白化現象在一芽二葉期前後最為明顯,隨後葉片的色澤又逐步復綠,顏色也逐漸加深;遲長出的葉片比早長出的葉片優先轉綠;而進入復綠階段後長出的葉片,則不再經過白化階段,直接為綠色。白茶白化表現的溫度閾值約在20~22℃之間,但低溫僅在芽萌發初期發揮作用,而正常復綠的啟動溫度約在16~18℃之間。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為葉綠體膜結構發育遭遇障礙,色素蛋白複合體消失,葉綠素合成受到阻滯,葉綠體退化解體,但葉片色素組成未發現明顯變化。伴隨葉綠體結構的異常變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導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遊離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質性狀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總量。而氨基酸高特別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於血液免疫細胞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從而提高人體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對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無法比擬的。正是由於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該鮮葉原料製成的茶葉滋味尤為鮮爽,風味獨特。

  二、白茶產業發展現狀

  據省農業廳與省茶葉產業協會的專家分析,全國產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種植面積約3萬畝,大多屬近幾年新種植茶園,投產面積1萬餘畝,產地主要在安吉、餘姚、寧海和松陽等地區,特別是安吉白茶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按畝產20公斤產出,總量約為200噸,畝產值平均1萬元,總產值達到2億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區,孕育著不少品種資源。1997年發,我市在下包鄉獅峰村發現白茶原種,取名為“獅巖1號”。原種繁育始於1998年,現育成原種後代約800株苗。白茶引種始於1999年,現全市白茶種植面積400畝,主要分佈在下包鄉、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為近二年種植,實際投產面積約150畝,白茶製作與營銷企業和龍頭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產白茶500公斤,產值約100萬元。目前白茶在內銷市場呈俏銷態勢,經濟效益相當突出,如下包鄉和平村種植大戶吳柒益,該戶20__年秋末種植11畝白茶,20__年採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價577元/斤;20__年採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種後第三年畝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__年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錢;今春採幹茶171斤,收入118000元,畝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陽戶0.7畝茶園產出更是達到驚人的3萬餘元。

  三、規模發展白茶的條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條件:

  1、生態環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態十分有利於白茶生產,尤其是我市廣大的深山茶區,環境清幽,光照偏少,氣溫偏低,具有豐富的香灰土資源,完全能滿足種植白茶所需生態環境要求。

  2、白茶品質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獅峰一號”經中國茶科所檢測,所有指標全部符合國家標準,其中主要指標氨基酸的含量達到6.9,茶多酚的含量高達29,與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質優勢。

  3、技術基礎較好。我市發展白茶已具備了一些經驗,在種苗繁育、栽培技術、加工製作、產品標準等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具有較好的生產技術基礎。

  4、茶農積極主動。我市是浙江傳統的產茶大市,茶葉歷來是我市的主導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廣大茶農對茶葉生產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經濟效益極大地激起了廣大茶農種植白茶的積極性,同時,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農迫切要求擴大種植面積,從而又能帶動一批農戶發展白茶。

  5、產業鏈條初具。透過廣大茶農幾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產已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漸成產業化初期發展態勢。2家龍頭企業(市第一茶廠、浙大天賜)全面進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製作、經營銷售全過程,這些龍頭企業依託自有優勢,外拓市場,內連農戶與基地,成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白茶產業領頭雁。

  6、成為增收新徑。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農民增收問題。事實證明,種植白茶可達到“一年種、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區,發展白茶對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其它產業所不具備的特有優勢,因此,對於我市來說,發展白茶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發展的問題。

  (二)存在主要問題:

  1、龍頭企業總量太少。要做大做強白茶產業,離不開一批深諳市場的龍頭企業,只有建立穩定的“公司 農戶”的運作方式,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衝擊,才能使產業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貿、工、農一體的白茶龍頭企業只有2家,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2、品牌管理欠缺。從客觀上講,這幾年由於我市白茶發展前幾年步伐緩慢,品牌建設步伐沒有跟上。從主觀上講,沒有很好重視品牌管理,今年市場上有部分茶農從松陽等地購進低質白茶,以次充好,損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運作力度小,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品牌效應。

  3、一次性投入相對偏高。由於今年本地供苗能力嚴重不足,要滿足農戶今年的規模性發展需求,需從外地調進種苗。但目前白茶種苗十分緊張,外地種苗價格幾經拉撥,一路飆升,使苗價從去年的0.15元/株狂升至現今的0.55元/株。如按這一苗價計算,僅種苗成本每畝就達到2200元,高價苗成為我市今年發展白茶的最大制約。

  四、白茶產業的發展定位和規劃

  (一)發展定位

  1、目標定位。我市白茶產業的發展目標定位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__年至20__年,透過政府引導、行政推動、政策扶持等措施,實現新增白茶麵積5000畝,實現5000萬元產值;第二個階段是20__年至20__年,在第一個階段目標實現的基礎上,透過市場引導、龍頭推動、示範輻射,全市白茶種植面積再增5000畝,白茶種植總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產值突破1億元,成為我市新的億元產業。

  2、產品定位。由於我市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發展優質白茶十分適宜,因而,產品可以定位為高檔名優茶,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高價,在價位上與常茶區分開來,使白茶成為我市高檔名優茶的標誌茶;二是高質,高檔茶要有高品質,以高品質來保證高效益,要統一生產技術標準,以無公害生產技術為起點,逐步推廣綠色白茶、有機白茶生產技術,確保我市白茶品高質優,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最優品質。

  3、市場定位。從近幾年白茶的消費階層來看,一般作為禮品茶或商務茶比較普遍;從消費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點要把市場放在這些區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場份量;同時,要著眼於遠期市場發展規劃,有效擴大建德白茶市場。

  (二)發展規劃

  1、區域面積規劃

  由於白茶的生長環境對於白茶的品質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在白茶的種植地區推廣上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根據白茶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條件與適當集中開發的要求,明確下包鄉、楊村橋的長寧片、下涯的大洲片、蓮花鎮的高山茶區、三都區域的前源片、洋尾鄉等地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

  五、白茶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做好白茶發展與其它支農政策的配套銜接,出臺有利於白茶發展的政策措施。相關鄉鎮、村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形成市、鎮(鄉)、村三級配套政策。市級政策著重扶持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白茶基地建設(包括種苗基地和種植推廣),育苗補貼按實際出售數量,從20__年起每株給予0.03元的補貼,種植白茶按每畝50元補貼到農戶。第二個層次是龍頭企業培育,主要用於支援龍頭企業購置生產加工機械裝置,具體視區劃鄉鎮發展規模每個鄉鎮重點扶持1-2家,每戶按購置全套裝置所需資金4萬元計算,給予每戶補貼2萬元。第三個層次是品牌建設,主要支援企業對外宣傳造勢、參加各種展覽評比活動等。根據這一政策標準,預計第一階段需投入全部經費列表如下(其中因20__年新發展面積以外地引進種苗為主,每株苗價0.55元,每株補貼0.30元):

  2、抓好技術開發。主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完善白茶標準,制定白茶生產技術系列標準;二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大引用新技術的力度;三是加強新技術研究開發,在白茶炒制工藝、茶形茶色以及生物技術的利用方面做好開發,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提升白茶產品檔次。

  3、建設種苗基地。在下包鄉等鄉鎮建立“獅巖1號”以及安吉白茶原種苗繁育基地50畝,按每畝可出苗10萬計,從20__年起,年出圃白茶苗500萬株以上,滿足全市發展白茶種苗需求。

  4、加強品牌管理。一是組建建德白茶產業合作社,由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品牌運作。二是申報註冊“新安白茶”商標,在包裝方面統一設計、統一印製,統一使用、統一管理。三是加強市場監管,由工商、質監、衛生等部門加強對白茶市場和流通的管理,同時,嚴格控制外地劣質白茶流入建德,為創優品牌保駕護航。

  5、建立實施機構。建立由市領導任組長,各相關單位成員組成的全市白茶產業協調組織協調機構,負責白茶生產的各方面組織協調工作,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同時,由市農業局牽頭,組織人員建立白茶實施小組,具體抓好白茶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六、20__年主要工作

  1、制定全市白茶產業發展規劃。由市農業部門負責做好調研,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對報告中提出的目標進一步深化、細化,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

  2、制定白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明確白茶種植發展的經費補貼等有關政策標準,並以檔案形式予以確定。

  3、切實抓好種苗基地建設,為明年實施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根據20__年發展800畝的計劃,確定在下包鄉擇地建立種苗基地25畝,並與育苗農戶簽訂育苗協議。

  4、抓好示範點建設。在下包、下涯大洲、楊村橋長寧、三都前源、蓮花、洋尾等鄉鎮建立示範點3—5個,每個示範點面積5—10畝,每個鄉鎮示範面積40畝左右,全市示範點總面積達到200畝以上,當年新增面積達到400畝以上。

  5、建立組織機構。一是建立由市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市白茶產業組織協調機構,二是建立由市農業局分管副局長任組長,相關單位人員參加的實施小組,負責白茶產業推廣。

  6、抓好宣傳,營造發展白茶的良好氛圍。電視臺、新聞傳媒中心等媒介要充分發揮宣傳陣地作用,大力宣傳白茶致富之路,使全市茶農形成思白茶、種白茶、富茶農的健康環境。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1

  五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本鎮實際,確立了“工業強鎮、專案支撐、產業富民、體制創新”的發展思路,注重發展以“牛羊禽、保護地、經濟林”為主的農業產業,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工作,大力發展商貿產業。經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廣大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鎮財稅收入屢創新高,主導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全鎮經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一、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一)農業及農村經濟成效顯著

  此前,****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鎮,廣大農民以種糧為生,雖然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經濟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僅為2450元,是全縣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屆黨委、政府根據****山多地少、農業人口比重大、種植結構單—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自願為原則、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調整和最佳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和促進農民增收、富民興鎮的重點工程來抓,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注重抓好設施農業、畜牧養殖和經濟林等特色產業,並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

  2、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資為依託,以小城鎮建設為平臺,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交易客戶和交易額持續增加,並影響和輻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鄰近市縣,甚至遠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時,鎮政府實施龍頭帶動,不斷強化科技培訓,創新服務體系,使農戶生產與大市場之間得以有效銜接,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3、管理機制日漸完善。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成立了專門的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並組織專業人員深入調研,制定了產業化發展規劃,成立了由主抓農業副鎮長負責的產業化領導小組,使全鎮農業產業化程序得以有序進行。

  4、合作經濟不斷髮展。到目前為止,全鎮有各類農民經紀人100餘人。農機、蔬菜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積極籌建中,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這些都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不但有力地促進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二)工業實力逐步增強

  ****資源匱乏,搞專案建設缺乏先天優勢。然而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題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專案支撐”之路,並把專案建設作為“唯此為大、唯此為先、唯此為重”的“天字號”工程來抓。

  首先,鎮黨委政府成立了專案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得力人員成立了專案建設辦公室,專職負責專案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並進一步明確了獎懲制度。

  其次,廣泛開展宣傳工作,統一全鎮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使專案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鎮形成了“重商、親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

  第三,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動客商,以熱情服務感動客商,使客商招得來、留得住。

  四是最佳化招商環境,增強招商競爭力。我鎮正積極進行冶金園區的籌建工作,現在園區的整體規劃已經完成,太溝8萬千伏安變電專案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啟動,為承接專案做好了先期準備。

  五是嚴格考核獎懲,形成良好的導向機制。鎮黨委、政府研究出臺了《****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制度,真正讓招商引資有功人員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得榮譽。同時,注重把後備幹部調往招商一線進行培養鍛鍊。幾年來,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工作成績突出被提拔重用,從而在全鎮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資實績排位次、定獎懲、用幹部的選人用人導向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的發展。

  20xx年以來,我鎮共引進**廠、**有限公司、***等投資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6家(落戶其他鄉鎮和**工業園區2個),專案總投資4、47億元,年產值達5、8億元,年利稅380萬元,不但填補了我鎮專案建設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

  (三)第三產業與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

  2、旅遊業成為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亮點。近年來,我鎮重點發展以旅遊、觀光、休閒一體、以*****等為主體的旅遊景點,初步形成了以農村風貌、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方面

  1、農民收入增幅較慢,經濟作物如特色果業、棚菜生產等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還較低,特色農業經濟凸顯不夠明顯。

  2、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戶,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

  3、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戶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係鬆散,甚至因為部分企業的信譽、服務等問題,農民對產業化的推進有一定的戒備心理。

  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我鎮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註冊專業中介組織較少,農民經紀人大部分文化層次和業務素質不高,因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傷了群眾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

  (二)工業方面

  1、引進專案品種較單一。目前我鎮引進的專案以****冶煉為主,品種單一,且大多數為初級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地方財政稅收、社會就業貢獻較小,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大,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2、建設用地面臨緊缺矛盾。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廠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國家加大對土地徵用的嚴格控制,專案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二是專案用地徵用難度大。除了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以外,群眾徵地拆遷牴觸心理越來越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專案用地已成為招商引資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工作,並直接決定著已籤專案能否落地投產,如何超常規運作專案用地已成為當前要務。

  (三)第三產業方面

  1、結構不盡合理。我鎮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等傳統產業所佔比重偏大,房地產、旅遊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比重偏小,難以起到支撐作用。

  ?2、產業層次偏低,與其他鄉鎮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規模小、水平低、素質差,且發展不平衡。從企業組織形式看,從事第三產業以個人私營經濟為主,且投資多限於商業和餐飲業,且註冊資金不多;從發展水平上看,規模小、檔次低、小打小鬧多,高技術、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企業較少,涉及新興產業更少,這些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鎮第三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滯後,投入不足,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我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有些旅遊景點因為資金缺乏,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差,配套服務不健全,還沒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規模化的旅遊點。

  4、第三產業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市場經濟知識匱乏,缺乏懂管理、會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資金緊缺,使第三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發展,而且由於綜合服務業發展緩慢,專業批發市場少,難以形成產銷對接。

  三、保證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繼續把富民強鎮作為各項工作的最終立足點和落腳點。

  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建設,落實惠農政策,給農民發展產業以最大的優惠條件,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專業村和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培訓農民經紀人,帶動農民實現由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為農業生產在農機農技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透過專案建設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增加工作崗位,以多元化的經濟模式擴大就業容量。

  (二)繼續把專案建設作為主攻方向。

  一是要堅持專案建設不動搖,堅持把專案建設和招商引資作為全鎮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轉變觀念,改進工作方法,樹立新的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根據我鎮的實際和特點,切實建立科學的招商引資服務體系,明確部門職能,改進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和推介力度,不斷提高****的影響力,進一步營造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二是要加快園區建設進度,搭建承接平臺。加強與規劃、土地、水利、電力等部門的協調,進一步完善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逐步調整專案建設整體佈局。要突出招商選資,除常規企業外,讓一些技術含量高、貢獻力大的企業落戶我鎮。圍繞****冶金園區的優勢,深度推進產業招商,重點引進能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形成產業生產配套的大專案,推介一批能帶動全鎮產業整體發展的重點專案,以新的理念、新的舉措推動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繼續營造第三產業發展的寬鬆環境。

  一是要在註冊資本、經營範圍、經營場所、經營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放寬限制。允許各種形式的資本進入,從投資經營和政策等方面為第三產業企業提供公平和競爭環境,積極吸引外來資金。二是建議上級政府部門加強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公程式,改進審批辦法;三是要突出重點,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推進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實現快速增長。因為第三產業行業多、差異大,要從實際出發,實行重點突破,尤其是結合****冶金園區的成立,重點發展房地產開發業、現代物流業和社會服務業等對經濟帶動較大的重點行業。在發展商貿流通業方面,要大力推行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構建集約便利的現代零售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建設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特色市場,實現大流通帶動大市場、大市場促進大生產,在發展現代物流業方面,要整合現有資源,透過兼併、收購、聯合等多種方式,組建社會化、專業化的大型物流企業,逐步健全完善配送體系,在發展農村服務業方面,要大力發展旅遊、初級衛生保健、資訊諮詢、商品中介服務專案,大力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

  四、整合資源,進一步加快新興第三產業發展。

  主要是做大做強旅遊業,加大旅遊資源開發整合力度,把旅遊開發建設同城鎮建設、文化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縣生態旅遊資源,發展休閒度假遊、鄂倫春風情遊,構建鄉村旅遊新格局,同時加快旅遊管理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改革,應用市場機制加大景點建設力度。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2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為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為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透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專案;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物件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群男女性別比為22:11。

  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群。

  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脫,不願意為其進行優惠。這裡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資訊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為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隨著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裡,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群,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透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透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程序,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資料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透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說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群眾,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視窗,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透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鉤。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3

  近年來,電子商務作為網路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化,正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縣積極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旅遊、住宿、零售等行業為主的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模式。

  (一)電子商務發展氛圍逐漸濃厚。根據省、市相關檔案精神,制定了我縣《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意見》和《精準扶貧電商支援計劃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扶持物件、扶持重點和扶持措施,為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和發展環境。

  (二)電子商務發展初見成效。目前全縣電子商務使用者達191家,主要涉及旅遊、住宿、零售等行業,形成了以服裝、特色產品、日用品、房間和景點門票訂購等為主的電商體系。依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專案,建成集商貿、金融、通訊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資訊化農家店35家,促進了農村市場網路零售業發展。

  (三)城鄉快遞物流體系基本建立。目前全縣共有快遞物流企業17家,其中快遞企業12家、物流公司及物流託運部5家。隨著境內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部分快遞物流企業已在鄉鎮(園區)設立快遞服務站,服務功能延伸至村,方便了城鄉居民網購網銷,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網路運營商加大了對縣域內網路鋪設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蓋縣、鎮、村三級體系的資訊網路,進一步優化了電商發展環境。今年,計劃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__*鎮、__*鎮、__*鎮電子商務服務站;__*村、__*村、__*村電子商務服務點,目前已確定服務中心、站、點選址,隨文上報了《__*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待縣政府審議後實施建設,並積極與省內大型電子商務科技公司銜接,籌建縣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全縣電商從業者提供專業服務和運營指導。

  我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處在起步階段,與省內外電子商務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應用範圍不廣、水平不高、主體不強、配套支撐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一是大部分企業、商家缺乏發展電子商務的前瞻意識,沒有利用電子商務提高經營效率的觀念,缺少帶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二是我縣農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農土產品的開發、包裝等產業鏈條還未形成,無公害、綠色環保、地理標誌標識等資質認證缺乏;三是政策支援不夠,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面向電商企業、網路平臺和個人創業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四是我縣從事電子商務的從業人員較少,網路維護、IT外包、美工、運營等電商專業人才緊缺;五是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機構設定、人員配置、辦公場所和經費等問題未落實,亟待縣政府協調解決。

  (一)強化輿論引導。充分利用網路、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農村宣傳專欄,大力宣傳電子商務,普及電子商務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從事電子商務的認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壯大電商主體。選擇縣內具備電子商務發展條件的企業,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以網路交易為核心、以供應鏈管理為支撐的網路零售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小雜糧、土蜂蜜、鐵皮石斛、靈芝等適應網路銷售的本地產品,打造具有電商競爭力的__*特色品牌。鼓勵個體工商戶、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待業青年等群體開設網店或網下實體店,實現自主就業創業。

  (三)加大政策扶持。制訂出臺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獎勵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在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規模建設、房租、稅收、參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給予相應政策扶持。

  (四)加大人才培育。積極邀請電商專家、網上創業的成功者對我縣電商從業人員開展系統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加大對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優先錄用,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和高階人才參與到我縣電子商務建設中。

  (五)加快專案建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建設列入主要議事日程,儘快解決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選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設施裝置配備、設立專項資金等問題,確保今年11月底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3個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3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4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著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為主要抓手,透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為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戶利益連結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 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麵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xx餘畝,標誌著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 20xx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xx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xx、20xx年被國家認證為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為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為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為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為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為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為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為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 “家裡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戶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援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峰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脫鉤,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戶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脫鉤,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為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階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稅收、人才、資訊、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臺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戶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專案,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專案的支援。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臺政策,著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透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5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加速了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旅遊業已逐漸發展成為第三產業龍頭。目前,國家已明確把大力發展旅遊業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推進,針對鎮黨委、政府以“南山竹海”為中心和龍頭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建設華東知名旅遊休閒觀光區的決定,全鎮堅持“生態立鎮,旅遊興鎮”戰略,按照“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原則,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逐步形成特色生態旅遊新格局,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遊客越來越新、越來越奇、越來越高的欣賞品位,讓我們這一新興的旅遊鎮不得不立足鎮情,正確分析旅遊業現狀,從而一步一步走好開發路,走上品牌路,這樣才能逐步培育壯大旅遊產業,為全鎮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一、發展旅遊業優劣勢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地理位置優越

  xx鎮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是溧陽南部丘林山區開發特色鎮,全鎮區域面積85平方公里,山林面積10萬畝,轄10個行政村,1。8萬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區30公里,距寧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內戴橫公路(xx—xx)和平橫公路(xx—xx)貫穿南北。雖身處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對接於各大城市旅遊黃金通道網路之中。

  2、氣候適宜

  xx鎮隸屬天目山脈,屬丘林山區,大小山嶺17座,吳越第一峰海拔541米。境內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溼,季節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無霜期為235天。土壤為黃棕壤,呈微酸性,植被豐富,有常綠闊葉林、落葉林、常綠針葉林、毛竹林等廣泛分佈。自然條件適宜,形成發展生態旅遊獨特優勢。

  3、自然資源富足

  作為xx南部丘陵山區開發特色鎮,茶、桑、慄、果、竹五大優勢產業成為我鎮特色農業支柱與主導,在佔全鎮總面積70的山林中,共分佈著4萬餘畝翠竹、3萬餘畝板栗、1萬餘畝桑園、1萬餘畝茶園、5千餘畝果園,正在建設的南山農業生態觀光示範園更是前景喜人。

  3、旅遊資源豐富

  境內有國家4A級天目湖——南山竹海旅遊度假區,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憑藉2萬餘畝翠竹這一自然景觀,該景區被外界稱為“天然養吧”,其他還有古松園、南山壽泉、古兵營遺址、古石橋等20餘處特色自然景點,與此同時,結合李家園中心村建設,投資6000萬元的田園風光區和投資8000萬元的鄉村旅遊區的規劃工作正式啟動,以“農家樂”的形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成為不斷提升xx旅遊檔次和內涵的重要內容。

  4、旅遊商品開發潛力大

  境內有野竹筍和板栗等真空包裝食品系列,有李子、櫻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鮮果系列,有香峰壽眉、南山壽眉、南山黃茶、珍稀白茶等茶葉系列,有土雞、竹雞、野鴨、野山羊等野味火鍋系列,有竹蓆、竹簾、竹雕、竹鞋等竹製品系列,這些農副產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為各地遊客購物和餐飲的首選,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竹木業、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業、蠶桑業等壯大發展,將為旅遊食品、紀念品開發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場。

  5、政策優惠

  國家已經採取一系列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政策措施,對旅遊業升溫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我市多次召開旅遊工作會議,詳細研究全市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一系列鼓勵和支援旅遊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相應出臺。我鎮全力以赴以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為主要專案廣泛招商引資。這些都為我鎮旅遊業發展奠定基礎。

  6、旅遊投資熱潮高漲

  憑藉20xx年初南山竹海風景區與天目湖旅遊公司的成功聯營,為全鎮旅遊產業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為止全鎮旅遊產業開發累計投資近億元,國內外許多客商紛沓而至,積極加入旅遊業及相關產業投資開發,推動了xx旅遊業快速發展。

  (二)、劣勢淺析

  1、旅遊軟環境亟待改善

  一是景區所在地群眾和景區經營者之間在土地、山林徵用及工程專案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遊從業人員觀念較為落後,對旅遊業的認識還未能真正到位,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不高;三是旅遊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滿足旅遊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四是全鎮群眾普遍對旅遊產業開發特別是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開發信心不足,旅遊經營意識較差,這已成為制約我鎮旅遊業發展重要因素。

  2、旅遊硬環境較差

  一是對現有景點完善開發投資力度不足,資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處鮮為人知的自然景點景觀尚未開發;三是通往景區公路等級、通訊等基礎設施比較差,部分景區(點)未通公路或通訊不暢;四是配套設施如賓館、飯店少且檔低次。

  3、旅遊資源開發遲緩,很難形成整體優勢

  我鎮境內除南山竹海等少許景點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松園、宋朝古兵營遺址、唐代古石橋、清風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觀景點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未得到充分開發,尚不具備接待能力,旅遊文化內涵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形成橫澗旅遊業“資源富集、但亮點少”的格局。

  4、旅遊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旅遊業宣傳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地方特色,宣傳廣度、深度不夠,缺乏創新意識。

  5、旅遊商品開發不力。旅遊商品、紀念品開發經營比較落後,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遊商品經營店和購物區域。

  6、資金投入不夠

  xx鎮是常州市級貧困鄉鎮,財政收入往往只能解決全鎮機關幹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業,而無力拿出更多資金用於旅遊業投入,這也是制約橫澗旅遊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對策建議

  圍繞“生態立鎮、旅遊興鎮”的戰略目標,以生態旅遊為龍頭,形成“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專案帶動、整體推動”的生態旅遊新機制,高起點做好xx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工作,並認真按照xx鎮旅遊產業開發總體規劃的要求,認真進行旅遊資源綜合開發和景點建設工作,加大對全鎮群眾的旅遊產業開發意識的宣傳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遊資源開發,個個願意開發旅遊資源的良好氛圍,努力把橫澗鎮建成華東線上生態、文化、休閒、度假旅遊新亮點。

  1、提高認識,加強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涵蓋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拉動投資和消費雙重效應,能夠刺激經濟增長,解決社會就業等社會問題,是發展生態經濟、富民強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產業突破口和結合點,同時,旅遊業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大力配合支援,因此我們要加強旅遊宣傳和引導,從而形成全社會都支援配合旅遊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旅遊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加強領導,建立健全旅遊管理機制

  建立一個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又兼備宏觀調控手段,並有利於對旅遊產業開發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又利於旅遊業向大規模、深層次方向發展,符合鎮情的旅遊管理體制,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關鍵。為此,針對橫澗鎮情,成立專門旅遊產業開發管理機構,負責對全鎮旅遊工作實行宏觀管理,制定旅遊發展戰略並監督其實施,制定旅遊開發規劃並審批實施,同時,協調處理旅遊工作中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並監督有關部門執行。

  3、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政府應制定專門政策,從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旅遊業扶持。如安排一定財力用於旅遊基礎設施改善和旅遊宣傳工作等,推動旅遊業快速發展。

  4、深挖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競爭力

  文化在旅遊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著旅遊業發展方向和興衰。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是沒有靈魂的旅遊。我鎮旅遊資源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挖掘潛力很大。因此,必須加強旅遊文化內涵發掘、提煉、利用,提高旅遊文化內涵,形成橫澗旅遊獨特亮點,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從而提高xx旅遊的檔次及市場佔有份額。

  5、加快旅遊環境建設,提高橫澗旅遊業整體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訊、電力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以賓館、飯店、旅行社為龍頭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加強旅遊人才引進和現有從業人員培訓工作,為旅遊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四是加強旅遊宣傳工作,提高xx旅遊知名度。

  6、大力開發旅遊商品

  一個地區旅遊商品開發與狀況,代表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興衰。結合我鎮實際,目前應重點抓好特色農副產品等旅遊食品深度開發。同時,立足橫澗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旅遊紀念品,提高旅遊商品競爭力和吸引力。

  7、加強行業管理,堅持依法治旅

  一是加強旅遊產業開發制度建設,促使我鎮旅遊業走“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這一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依照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妥善處理和協調旅遊產業投資經營者和景點所在地群眾之間的矛盾;三是做好旅遊市場整頓和規範工作,嚴厲打擊欺客宰客等違法行為,創好旅遊業發展良好外部環境;四是加強涉旅安全工作,強化安全意識,落實旅遊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營造良好的旅遊安全氛圍,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

  8、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力度,實現優勢互補

  加快與天目湖旅遊區、平橋石壩、蓄能電站等景點串成一線的速度,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從而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本地旅遊觀光,使我鎮成為集旅遊、度假、娛樂、休閒為一體的華東知名旅遊勝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