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報告
食品工業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食品工業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全縣食品行業涉及酒類、糧油加工、玉米澱粉、小食品生產、茶葉加工、調味品、魔芋精粉生產等方面。共有企業460個,從業人員1611人,年產值22870萬元,銷售收入20410.6萬元,上繳稅金595.6萬元萬元。其中:酒類企業5戶(2戶規模以上企業,3戶作坊式企業),有職工363人,年產值2220.6萬元,營業收入4180萬元,上繳稅金446.6萬元;糧油加工企業440戶,有職工1140人,年產值17800萬元;1戶玉米澱粉加工企業;小食品加工企業5戶,有職工30人,年產值200萬元;2戶茶葉加工企業,有黃金峽茶場和張趙茶廠,規模較小,年加工茶葉30噸;魔芋精粉生產企業1戶;醬油、醋、調味品企業2戶,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能力較大。
二、龍頭企業情況
1、xx縣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建廠時間久,專業生產白酒企業,20xx年兼併收購xx縣謝村黃酒廠,為xx縣第一納稅大戶。20xx年企業有職工330人,生產白酒799千升、黃酒829千升,實現銷售收入1530萬元、工業總產值3427.8萬元,上繳稅金432.5萬元。企業在全市酒類企業中排名第一,其秦洋牌系列白酒佔居全市白酒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安康、榆林、銅川等地為其傳統市場;其謝村橋牌黃酒,憑藉謝村黃酒3000年曆史,被專家譽為西北第一黃酒品牌,堪與紹興黃酒蓖美,後發優勢明顯。
3、洋州葡萄糖廠:建於1984年,主產品為漢洋牌玉米澱粉,副產品有玉米胚芽油、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等。玉米澱粉主要銷往陝西、雲南、四川、重慶、廣州、武漢、長沙等地。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是飼料的主要原料,主要銷往正大集團和希望集團。企業現有固定資產4505萬元。20xx年有職工306人,生產玉米澱粉24865噸,實現銷售收入5524.1萬元、產值6176.5萬元,繳稅金76萬元。
6、xx縣宏瑋蘑芋製品有限公司:位於貫溪鎮周家店,企業佔地6675平方米,是在原貫溪紙廠基礎上興辦的一戶民營企業,企業的主導產品魔芋精粉暢銷本省及四川市場,銷售前景廣闊。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070萬元。20xx年加工鮮魔芋3800噸,生產魔芋精粉310噸,實現工業產值1200萬元,創利稅110萬元。
7、xx縣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是一個具有150多年釀造歷史的企業,其前身大咸德醬園,始創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企業主要生產黑米食醋、醬油、饞嘴醬、豆腐乳、料酒等五大系列3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6000噸,屬xx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xx年企業有職工人68人,實現銷售收入606萬元、工業產值776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及鄰縣市場。
三、產業特點和實施目標
(一)這些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其主要特點:一是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20xx年,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13.8萬噸,總產值約1.8億元;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惠及農戶11.8萬戶;調動並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糧、油、藥、薯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縣域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程序。工業產值位居全縣工業行業首位。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現在,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有4個,其中市級以上3個,縣級1個,規模最大的是洋州葡萄糖廠,年產值已超過6000萬元。20xx年,龍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8億元,佔總量的52%,帶動農戶數11.8萬戶,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收購、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5.37萬噸。龍頭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回報農民。洋州葡萄糖廠在本縣率先實施農業訂單三年來,支農、建農成績顯著,訂單面積內收購價比市場收購價高出5%8%,受益農民普遍歡迎。 20xx年稻穀市場收購價為0.8元/斤時,雙亞糧油公司訂單面積收購價為1.0元1.05元/斤,平均每市斤高出市場價0.2元,每畝可為農民多受益150元左右。利達油脂廠菜籽優先優價敞開收購。龍頭企業以各自優勢穩步共拉農產品加工發展車,成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領頭雁。洋州葡萄糖廠、雙亞糧油公司服務三農成效顯著,得到省、市高度評價,雙雙跨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
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農民增收主要反映在直接(工資)和間接(農產品變現)二個方面。工資方面:20xx年,全縣從事農產品加工業人數為6620人,其中本縣農民工6487人,年發放工資總額3800萬元,人均5740元;農產品變現方面: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7.8萬噸,支付農民現金0.87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實施目標:
20xx年全縣食品行業產值要達到3億元; 20xx年產值達到5億元。
四、存在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1、原料基地建設滯後。
如xx縣宏瑋蘑芋製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魔芋,是本縣的鄉土物種,產量大,種植效益高,由於對魔芋種植的最大剋星-軟腐病沒有特效藥可治,魔芋產業在這些鄉鎮就是發展不起來,企業原料供應緊張,對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十分不利。
2、商業秘密和智慧財產權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3、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
糧、油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薯、果、菜、藥加工相對滯後,具體表現在薯、藥年加工體現為工業產值的總額為1100萬元(不含黃姜),只佔總量的5%,而果、菜加工能夠體現為工業產值甚微。面對我縣10萬畝薯類,16萬畝中藥材,10萬畝果品,15萬畝蔬菜的優勢資源,薯、果、菜、藥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4、產品結構最佳化不明顯。
我縣農產品當前有18個品種,其中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產品16種,佔個數總額的87%,佔產值總額的73%。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只有2種,佔個數總額的13%,佔產值總額的27%,這一高一低折射出了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5、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
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另一方面,資源與加工對接有矛盾,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原料供應上存在著吃不飽現象,最為突出的是洋州葡萄糖廠所用玉米,本縣年缺口達3.5萬噸。
6、農業訂單缺乏約束力。
訂單農業主要由洋州葡萄糖廠(20xx年訂單面積12.8萬畝)、雙亞糧油公司(20xx年訂單面積6萬畝)實施。合同是簽訂了,但具體操作基本上是鬆散型,種植方隨行就市,追求高價格,誰的收購價高就賣給誰;加工方雖然訂單內高於行情價敞開收購,但履約有難度,因本縣糧源不足,因此訂單內外都收,由於彼此之間缺乏監督機制,嚴格執行訂單農業還有一定差距。
7、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據調查,我縣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無研發機構,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用於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不足300萬元,特別是職工技術培訓、專利購買、新產品研發三個方面的投入更是與企業發展不協調,制約著企業跨越發展。
8、融資難度大。
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農產品骨幹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如利達油脂廠經濟實力都很強,但一直缺乏流資而吃不飽。因流資緊缺,利達油脂廠達產達效率僅35%左右。
五、做大做強xx縣食品工業產業的對策和辦法
1、堅定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量的'資料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因此,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堅定信心;抓好產業持續向前發展堅持不懈;推動整個產業再上新臺階艱苦努力。
2、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戰略調整。
3、食品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4、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的發展代表產業的整體水平,是整個產業的火車頭。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應抓好以下幾點:一是扶,貫徹好、落實好縣上已出臺的關於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決定,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群體。二是促,政府主要從政策資金、稅收、技術、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健康執行。三是提,引導龍頭企業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質量,提高管理創新水平,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在創新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四是建,在20xx年前,爭取再新建年生產規模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4個,龍頭企業總個數由現在的4個增加到8個,年總產值能力由現在的1.2億元上升到2億元。
5、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產品加工、種植的主要推動力。積極推介、申報企業科技成果,爭取省、市科技專款扶持,宣傳組織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勱科研院所、農業學校(院)、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人員以技術開發、入股和轉讓等形式與企業協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程序,加快高、頂、尖產品的開發步子。企業要提取不低於總收入的1.5%科研經費,作為科技工作保障,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實力。
6、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
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以工代賑、科技投入等要向農產品加工業給予傾斜。
7、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政府:每年組織12次農產品加工業政銀企推介會,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專案,以爭取資金支援。金融部門:農發行、農行、信用聯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企業尤其是縣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能夠給予貸款扶持。企業:入股、參股、經濟合作(協作)、吸納民間資金、申請金融部門貸款等多管齊下,緩解資金困難。
8、加強領導。
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問題,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