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農生產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蘭陵縣小農生產的現狀和特點

  1、區域、層次、結構情況

  蘭陵縣總耕地面積161.7萬畝,農村人口114.7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4畝。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其中,低山多分佈於西北部的魯城、下村、車輞等鄉鎮,面積3.5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9.6%,大多數由農民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少部分山地被村集體對外承包,以林果種植為主。丘陵多分佈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3.37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8.4%,以傳統小農經營為主,種植小麥、花生等作物。平原多為東、西泇河、汶河及沂河沖積、分洪而成,面積11.2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62%,平原南部農民大多外出打工經商,土地交由親友種植較多。大規模流轉的情況並不多見,全縣流轉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26個。平原東部地區以種植小麥、大蒜、露地蔬菜為主,基本仍為傳統家庭種植模式;平原西部地區主要種植大棚蔬菜為主,以家庭經營為主,少部分由合作社、村集體等流轉承包建設大型蔬菜種植基地。

  2、建檔立卡貧困戶小農生產情況

  蘭陵縣共有1084個貧困村,貧困戶31724戶,主要集中於車輞鎮、下村鄉、魯城、礦坑等山區鄉鎮,少部分位於平原地區。山區貧困村中,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留守,勞動力不足。受限於種植知識、勞動能力、水電等生產條件,大多隻能進行簡單的糧食、花生等種植,且基本上都將大部分土地轉給子女,自己保留1畝左右土地,種植一些蔬菜自用或種植花生用來打油食用。每畝摺合收入600元左右,收入微薄。

  3、不同行業小農生產、兼業及收入來源構成情況

  蘭陵縣主要有糧食作物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除南部鄉鎮進行小麥玉米輪茬種植,東部鄉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大蒜、牛蒡、露地菜等經濟作物種植,特點是季節性較強,農閒時青壯勞力多到縣城及周邊私企打工,農忙時基本上全部回家勞作。以大蒜區種植為例,蒜農收穫大蒜後一般種植玉米,閒暇便到縣城勞務市場打工,接到活的情況下,一天能得到100元左右收入。蒜農主要收入來自大蒜銷售,一般蒜農家庭平均種植在5畝左右,多的承包他人土地能種到10畝。20xx年行情下,每畝蒜薹、蒜頭銷售收入1.2萬元,每戶大蒜種植收入在6萬元上,除去農資、種子、人工,每年大蒜帶來純收入5萬元,但總收入與大蒜價格相關性強,20xx年大蒜價格在2.5元徘徊,農民投入大於產出,去年擴種的蒜農更是虧損嚴重。西部鄉鎮農民收入基本來自於大棚蔬菜種植,多為黃瓜、辣椒、食用菌等品種。辣椒種植區每戶平均拱棚300米,3畝左右,輪茬種植大棚辣椒與生菜,一般年份帶來純收入2萬元。黃瓜種植區一個大棚5-8畝,一般年份收入8-10萬元。常年輪茬種植,基本沒有農閒的時候。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

  蘭陵縣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0家,市級龍頭企業達到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53家,其中蔬菜產銷合作組織500多家,家庭農場368家,種植大戶26家。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等流轉農民土地開展規模化種植,面積均在100畝以上。種植規模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xx年,利源、家瑞合作社入選首批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更多的合作社入選後續基地,提高當地蔬菜基地種植管理水平和蔬菜品質,擴大對外銷售市場。

  二、扶持小農生產、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經驗做法和典型事例

  1、引導小農發展聯合與合作

  蘭陵縣利源、家瑞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流轉農民土地後,建設設施大棚發展蔬菜種植,村集體集中收取承包費,農民可分得承包費,也可承租開展蔬菜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農資供應、收購銷售。一方面對原有家庭種植模式的提升,提高了蔬菜品質。另一方面,入選上海市外延基地後,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農戶種植的蔬菜可以直銷上海市場,蔬菜銷售收入進一步提升,農民受益。會寶山生態產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會寶山流域山地,發展特色果木種植,開展生態旅遊農業、農家樂等,農忙時節僱傭農戶參與相關農業生產,保護了山區生態環境,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擴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2、發展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參與適度規模經營

  縣供銷社與鴻強合作社開展蔬菜育苗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提供育苗嫁接、蔬菜植保、農資直供、蔬菜收購等服務,減輕了農戶種植負擔,農民可以在家庭勞動力承受範圍內擴大種植面積。近年來,向城等蔬菜區農民除種植自家土地,逐步開始流轉外出務工人員土地增加種植面積,平均種植面積擴大了2畝,年收入提高2萬多元。

  縣供銷社與眾利合作社合作,加強產業化經營的引導帶動,在新興鎮太子堂村,流轉農民土地1650畝開展規模化種植,發展周邊農民、農機手等入社,面向社員提供糧食聯合收割、測土配方施肥、糧食烘乾銷售等服務。農忙時節,集中承接農機作業訂單向農機手分配。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降低了種植成本,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三、小農生產在提升傳統農耕文明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小農生產在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中發揮了基礎作用,以此構建起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秩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文有家族一章提到,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於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傳統的農耕文明,基層家族實現了很多社會治理的功能,而且穩定持續了千年。近代以來,農村社會格局發生很大的變革,合理有效的利用這種傳統秩序,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補充或對農村基層證券的有效監督,可以在農村生態文明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另外,傳統的小農生產,投身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不同於西方農場的形式。農民閒暇之餘,自發組織形成了很多文藝形式,如東北二人轉、扭秧歌、柳琴戲等,正是在農閒時節,豐富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合理的利用農村傳統治理結構,有效補充、監督農村基層組織。引導和豐富農民文藝活動,豐富群眾生活,對於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小農生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小農生產酒香也怕巷子深。小農生產,相較規模化生產,農民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更多。農民對待農作物有著更深厚的感情,對農業有感情的農民會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莊稼,更容易種植出一些原生態精品。但是相對於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掌握的宣傳渠道少,生產的特色精品沒有宣傳、銷售的渠道,只能依靠遠近的口碑和上集市擺攤售賣。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相關的服務部門,提供公益性的宣傳推廣渠道。

  2、地塊分散。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承包地大多保留,臨時性將承包地流轉給親友等耕種。對於種植戶來講,他們僅僅耕種自己的承包地,規模太小,收入過低,流轉親朋鄰里的承包地後,規模擴大了,耕地卻不能連片成塊,耕作十分不方便,機械化成本較高。

  3、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農村基層社會化服務體系效率低,農民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面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無所適從。以蘭陵種植合作社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推廣的情況看,很多農戶接受程度慢,只有看到別人用過,有了效果才會接受。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不足,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較慢。

  4、村社集體統的功能弱化。使農民共同生產事務難以解決。取消農業稅前,村社集體可以收取共同生產費,從而可以為單家獨戶提供諸如灌溉、機耕道建設、植保等等服務,現在村社集體權力弱化,農民集體行動難乎其難,小農產中環節不得不各自為政,農業生產的成本大幅度提高,生產難度大幅度增加。比如集體灌溉解體,農民就只能打井灌溉,以前每畝地灌溉成本為20元,現在可能100元還灌不好。部分山區土地不通水不通電,農業生產條件無法得到改善。

  五、相關意見建議

  當前生產力條件下,小農生產是農業穩定的基礎,地方幹部、基層群眾關於把握好鼓勵適度規模經營與扶持小農戶關係,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1、基層政府部門提供更多便利小農生產的服務。

  比如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基層政府部門要更多的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組織農民進行電商培訓,透過官方微博、微信、第三方平臺等積極推廣,使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小農產品走出農村。

  2、引導村集體發揮更多積極的作用。

  強化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使村集體在提供基層公共服務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許可權,如修建公共設施、水利設施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發揮引導作用,協助村民自願調整零散的土地,形成連片成塊,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