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課題報告(精選10篇)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精選1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研究課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1

  一所生機勃勃的學校,其治校的基本原則就是鼓勵一切個體向一切可能發展的方向上探索。每個個體都是鮮活的,每個生命都是有意義的。因而教育也體現出了更多的個性化的特徵。學校要為同學個性發展而創新教育行為,讓學校成為同學學習的樂園,成為課程改革的實踐園,教育科研必需先行。課題研究已成為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主要手段。

  當前,我們學校正積極開展《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課題研究,此課題是20xx年承當的湖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專案《中小學校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旨在透過各種方式對同學進行責任教育,努力營造“責任教育”學校文化,在理論、實踐和教育文化上尋找一條切合學校實際的有效提升德育效果的途徑。我們以此課題為載體,堅持“讓每一個同學學會負責,讓每一個同學得到發展”的辦學理念,紮紮實實進行課題研究。

  “讓每一個同學學會負責”,就是以同學的“責任心”為突破口,將同學培養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責任心”是一個人對其所屬群體的一起活動、行為規範以和他所承當任務的自覺態度,它主要由責任認識、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四個區域性構成。讓同學從小學會“對自身、家庭、他人、集體、社會、國家、人類、自然負責。”讓同學在認知、思想品德、情感以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發展”,即是每一個同學不求一樣的發展,但都要發展;每一個同學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得到提高;每一個同學不必相同的規格,但都要合格。將同學培養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從選題至今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下面我就此課題的研究情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1、研究課題的選擇

  開展教育科研是推進課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學創新的客觀要求;是學校創立教育特色,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教師素質,發展自我,成績自我的重要途徑。

  課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並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透過對研究物件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一個或一組問題。考慮到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家長心目中“好同學”、“好小朋友”的衡量規範就是學習成果,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同學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同學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同學的影響,獨生子女教育畸形發展,導致在區域性中小同學中存在著種種不良的表示:自我意識強,自私自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家長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集體漠不關心。沒有遠大的理想或目標,易滿足,不求上進,只求得過且過;攻擊性強,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時髦,卻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恆心和毅力。遇事推脫責任,責任感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嚴於律人,寬於待己……這種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考慮。當今,無論誰,要想在他將來的本職工作和學習中作出成果,在他所處的環境中獲得勝利,他都必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們很難想象,這樣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的下一代,將來如何擔負起民族振興的大業。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是人類基礎道德最實質的東西。要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就要從道德中最實質、最核心的要素點切入。而抓責任教育就是這個切入點。所以,學校決定以“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培養同學“責任心”為突破口,全面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

  2、課題研究的措施

  2.1、建章立制,完善規範訓練體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責任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是鍥而不捨抓好責任意識形成的重要保證。為此,我校除了將《小同學守則》和《小同學日常行為規範》作為同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準繩,在學校最醒目的地方用瓷磚貼上永久性條文,努力營造學習規範的濃厚氛圍外,還根據《小同學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的基本精神,從學校的實際動身,制訂並實施了責任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如《小同學責任教育一日行為規範》、《小同學責任心基本要求20條》等,並把它們作為同學責任教育的具體要求,以行為規範的訓練為抓手,塑造“責任意識較強、人文素養較厚、身體素質較高”的同學人格特徵,讓同學從小樹立“對自身、家庭、他人、集體、社會、國家、人類、自然負責”的意識,做誠信、文明、負責的現代人。

  值周值日製度:值周值日人員由領導、教師、同學幹部組成,負責檢查每天同學在校的表示,發現問題,和時教育、矯正,並將情況和時記錄。把同學表示與期末“六好文明班級”的評比結合起來,讓同學平時的行為表示時時處於集體的輿論監督之下,使同學能懂得對自身行為負責從而比較自覺地遵守規範。該制度的實施,從細小處入手,把責任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

  紅領巾責任崗“千分賽”檢查考核制度:由紅領巾監督崗執勤對幹從紀律、文明、鍛鍊、衛生、平安等方面對所有班級進行全方位考核,各項考核總分1000分,按15‰計入班主任月考核常規管理,大、中隊幹值崗表示也與班級考核掛鉤,考核結果每週一公佈,每月一小結。

  學校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由執勤教師與紅領巾監督崗執勤對幹負責檢查考核,考評結果與班主任月考核掛鉤,每兩週評選一次“衛生紅旗班級(辦公室)”,並在班主任月考核中嘉獎10分。

  “學會負責我能行”班級檢查考核制度:以責任教育為突破口,“從對自身負責”、“ 從對他人負責”、“從對集體負責”三方面根據考核細則,結合班務日誌由各班組織班幹部進行考核,同學責任行為的考核與班主任月考核掛鉤,考核情況佔千分賽的10%,考核結果每週一公佈,每月一小結。

  “責任之星”評比制度:根據“學會負責我能行”班級檢查考核結果,透過自評、小組評、班主任推薦、學校確定等方式,每個月每班評選出一名“責任之星”,由學校大隊部進行表彰,同時,照片與先進事蹟和時透過櫥窗展示出來,為其他同學樹立生活中的典範。同學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轉向“自律”。

  研究實踐證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是實現同學責任意識養成的最有效手段。

  2.2、注重細節,紮實抓好科研的過程。

  2.2.1、組成三個機構,培養三支隊伍,建立三大體系。

  透過校內組織機構、校外教育基地的建設、社群實踐活動的開展著力組成三個機構,培養三支隊伍,建立三大體系,構築起了校內外結合的立體德育工作網路,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生動格局。把規範養成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同學生活的各個方面,打破了保守德育封閉的侷限,建立起了同學自立、自治、自理的機制。

  三個機構:

  1、以黨組織和行政組成的德育管理的決策機構——領導小組,負責德育工作的決策和指揮。其具體任務是:①明確目標,制訂計劃,使德育的內容生活化。②組織隊伍,統一思想,使德育途徑整體化。③完善各項制度,形成優良校風,重視德育質量考證的科學化。

  2、由政教處、大隊部一起組成的中層執行機構——德育工作檢查小組。其任務是負責安排並檢查每項德育工作的落實情況。

  3、由年級組、教研組、班集體、家長代表等組成的德育工作落實小組,他們是德育工作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區域性,雖然他們不是一級行政機構,但他們擔負著德育管理的具體任務實施,是德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層組織。

  三支隊伍:

  1、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長、黨支部、政教處、大隊部。

  2、全體教職員工。

  3、同學幹部和全體同學。

  三大體系:

  1、學校教育體系。學校黨、政、工、團、隊、年級組、教研組、全體教職員工齊抓共管,全員育人,構成學校德育工作教育系統。

  2、家庭教育體系。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全體同學家長,全面關心同學,構建與學校教育和諧協調的家庭教育系統。

  3、社會教育體系。由政府部門、教育職能部門以和社群居委會等聯合構成,努力為同學的健康生長營造一個校內外一體化的“空氣清新”的大環境。

  以上三個機構、三支隊伍和三大體系一起構成了一個合作育人的網路,它們既能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2.2、做到“四定”、“四抓”和“四查”。

  “四定”:就是“定人員”——根據教師的志願和個人申報,確定科研人員;“定課題”——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自身選擇子課題;“定時間”——科研人員在學校教科處的總佈置下,自身確定科研時間;“定目標”——根據自身的課題制定完成目標。

  “四抓”:就是“抓骨幹”——抓好骨幹,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全面開花;“抓過程”——抓過程實施、抓過程管理、抓過程調控、走好每一步;“抓效果”——積極發明條件,抓教師科研效果的形成,要求每學期有科研效果一至兩項;“抓量化”——以學校教師素質評價為考核依據,對教師的科研進行量化考核。

  “四查”:就是“查實施”——每學期對教師實施科研情況檢查2次,看實施情況是否正常;“查小結”——每學期中進行中期小結一次,每學期末對科研情況總結一次;“查進展”——不定期的對教師的科研進行督導、抽查,看進展是否順利,是否有困難需要解決;“查記載”——看科研記載是否詳實,是否在積極開展。

  2.3、多措並舉,形成全員育人格局。

  為了確保育人的效果,在校內,我們將責任教育校本課程納入課表,由教導處根據教科室提供的任課教師名單統一排課。教科室對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具體過程如教學內容、教學常規、教學評價、課程評價等進行全程指導和監控,以促進校本課程體系的逐步完善。同時,我們對廣大教師提出“貼近同學,開展物件研究”。利用網站、櫥窗、紅領巾廣播站、板報、國旗下講話、班隊會、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平臺對同學進行全方位宣傳教育,並把瞭解教育物件的所思、所感、所需作為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動身點,將德育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兒童的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些真實且能震動他們心靈的小事對同學進行教育,以引起他們道德的共鳴,從而使養成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此外,我們還要求全校教師都要以同學為物件進行個案跟蹤和現狀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案,力求使德育最大限度的走近同學。

  在校外,我們轉變家長一切代替代替的觀念。發明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對同學進行責任教育的基礎。因此,我們努力開發家庭教育資源:一是利用家長會,對家出息行家庭責任教育講座;二是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培訓;三是積極實施家長開放日製度,讓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小朋友在校活動,讓家長走進教室,瞭解教學;走近小朋友,關注教育;走進學校,參與管理。

  2.4、實踐活動,展示同學自主教育潛能。

  學校本著一切從同學發展的需求動身,讓同學深入社會、瞭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體驗鍛鍊自身的意志,激發自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質。

  我們每學期都要組織同學到國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開展責任教育專題實踐活動。多年來,我們無論是跟社群合作組織開展的“社群環保小衛士”社群實踐活動,還是到勞動實踐基地開展“摘棉花”等勞動實踐活動,都為同學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廣闊平臺。我校同學在團城山公園開展實踐活動時,用實際行動維持了廣場的環境衛生同學們在體會勞動的辛苦與光榮的同時,也樹立了“維護環境我有責”的責任意識。

  此外,我們還以各種節日為契機,培養對他人負責的意識。如每年三八節讓同學為母親做一件事(洗頭、洗腳)讓母親開心;九十教師節給老師一聲祝福;十一國慶節向祖國母親道一聲祝福;元旦節向親人表示新年祝福。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一是開展對本校貧困同學的協助活動。二是為良山小學同學獻愛心開展了“千本圖書捐贈活動”。

  我們積極協商家長圍繞責任教育活動開展家庭責任教育活動。如我們組織開展了“我當‘雞媽媽’”實踐活動,活動之後,組織同學寫心得,參與由大隊部舉辦的責任教育專題徵文、演講活動,同學參與面廣,興趣濃。此次活動既增強了同學的責任觀念,同時對同學進行孝親敬長等教育,讓他們在此活動中體驗當家長的不易,從小學會關心家長。

  積極引導同學參與學校環境建設,每班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自身認領校內衛生區,要負責衛生區的整潔。指導同學親手安排學校的校報、櫥窗,變原來的被動接受宣傳為主動投入宣傳,使學校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

  以上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既有效地增強了同學們的愛心、孝心、誠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提高了同學自我教育的能力。

  2.5、責任教育課程化,提高德育針對性、實效性。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2

  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經主管部門評審立項後,課題主持人會收到一份專門的檔案---《課題立項通知書》。《通知書》除列明課題名稱課題類別課題編號等課題基本資訊外,還會提出及時組織開題(一般為接到立項通知書 3 個月內),並將開題報告電子稿傳送到指定郵箱等要求。不少教師就會問:什麼是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寫開題報告呢?這就需要對課題開題報告有一些基本的瞭解。

  一、課題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的聯絡與區別。

  對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而言,開題報告是研究者申報的課題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門批准立項後,在課題研究正式實施之前,由課題負責人(主持人)向課題組人員、課題研究指導人員(專家組)或其他相關人員進行的關於課題研究的書面論證材料。

  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一樣,都是對一項課題所作的論證及研究工作設想,其內容結構大體相同,但其區別也較為明顯。

  一方面,課題研究方案論證設計在課題立項之前,是對所選擇課題的價值、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論述,主要是闡明課題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為了能夠透過立項而課題開題報告論證設計在課題立項之後(如果沒有被批准立項,就不存在課題開題),是在選題論證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的依據、價值、內容、方法等進行的更加具體和系統的思考與論述,是對研究過程、研究人員、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學規劃和全面安排,是為完成研究任務、實現研究目標而進行的總體謀劃和文字表述。可以說,開題報告是對課題研究方案的再設計、再修改,其內容相較於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實,其論證和構想更加科學、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課題研究方案論證設計之前,課題研究者要做的準備工作一般包括對教育教學問題的診斷,對教育經驗的梳理,對學習所得的思考,對相關文獻的檢索,等等。而在課題開題報告論證設計之前,課題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開展相關調研,對課題組人員進行必要的調整和結構最佳化,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細化、最佳化和充實、完善,開展相關培訓,等等。

  應該說,從課題研究方案設計到課題開題報告論證,是一個從模糊到具體的過程,是對研究什麼、為什麼研究、怎麼研究相關問題更加明確的過程,是由課題研究的初步設想轉化為具體的研究操作的關鍵步驟。

  因此,課題開題報告絕不是課題研究方案甚至是課題立項申報評審書相關內容的簡單複製。作為課題研究者,既要明確二者之間的聯絡,又要弄清其在設計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使課題研究思路和目標更加清楚,內容和方法更為適當,研究人員結構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預期研究任務,達到課題研究的目的。

  二、課題開題報告的內容與結構。

  課題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開題報告題目、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義、課題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方法、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與表現形式、課題研究的組織和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開題報告題目常常採用課題名稱 + 開題報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課題名稱必須與課題管理部門審批的名稱(專家評審時會對個別申報的課題名稱作必要改動)即《課題立項通知書》列明的名稱完全一致,否則會被不予認可。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課題開題報告題目下面須署課題研究單位課題組名稱,如學校課題組,一般不署撰寫者個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論證設計的負責。

  在開題報告正文之前一般還應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說明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儘快入題,切忌面面俱到、不著邊際。

  接下來的正文部分不僅標誌著課題組對所研究課題的理解、論證水平,細節處往往也顯示出課題組成員的學術素養,因此,一定要觀點鮮明、語言準確、語意清晰、邏輯性強、層次清楚、結構完整。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義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背景(歷史背景、現實背景),課題研究的依據(理論依據、政策依據、實踐依據),課題研究的現狀(國內國外、省內省外的研究現狀及問題述評),課題研究的目的(解決哪些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達到什麼目的),課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應用價值),課題研究的意義(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長遠意義等)。語言表述要針對問題,適度、準確,既不能空喊口號,也不能漫無邊際。

  課題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對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時也包括對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關於核心問題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則是相關的對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學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課題中,學習策略就是核心概念,應著重對其在該課題中的內涵和外延作出科學界定,同時也應結合課題研究的具體物件和研究操作,對小學學科和實驗研究作簡要界定。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對課題研究核心問題的細化表述,可以從不同維度分別列出。比如在小學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課題中,可以從學科維度列出小學語文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小學英語學習策略實驗研究等內容,也可以從學習過程維度列出小學學科課前預習策略研究小學學科課堂學習策略研究小學學科課後複習策略研究等內容。研究內容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逐一表述,可適當展開,語言應簡要、準確。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對課題研究所選用方法的具體表述。適合教育教學研究的方法較多,如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不同的課題往往會根據研究問題型別的差異,採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學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很明顯是要採用實驗研究法,當然,在實驗過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觀察法而高中生課外閱讀現狀研究則需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表述時不能只簡單寫明某種研究方法,還應適當說明如何運用這一研究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主要是從時間維度上將研究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並分別說明各階段的時間安排、主要研究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一般來說,可將課題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而實施階段又往往要再分為若干環節。研究者可借鑑類似課題的研究過程,思考、確定自己所承擔課題的具體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及表現形式是對課題研究結果的預期。教育課題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教育教學專著等表現形式。階段成果可以同時用多種形式呈現,省級以上課題還會要求在研究過程中至少正式發表一篇相關的學術論文;最終成果則一般要求以研究報告和研究專著的形式呈現,其中研究報告是必須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時要註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稱及完成時間,可採用表格式呈現。

  課題研究的組織和人員分工是對課題研究團隊和任務分擔的安排。應寫明課題組人員的構成及年齡、學歷、職稱、研究專長、研究經驗等結構特點,並詳細說明每個成員承擔的工作任務。

  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對課題研究順利開展並取得預期成果所需條件的分析與承諾,主要包括研究基礎、研究保障等內容。研究基礎應寫明課題組成員完成的相關研究課題及取得的成果情況,研究保障主要寫明該課題研究所需的文獻資料、設施裝置、時間、制度、學習培訓、學術交流及經費等條件和保障情況。

  開題報告的結尾一般應寫幾句感謝、希望以及表態性的話語。主要是感謝曾經指導或參加過課題論證而又不在課題組的人員,希望有關方面繼續給予幫助,表明研究者的態度,等等,語言要簡明、誠懇。

  完成課題開題報告的撰寫並經課題組反覆討論定稿後,就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召開課題開題會議,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評議,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如無不妥,開題工作即告完成,課題研究就將進入具體實施的新階段。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3

  孩子與父母。農村流動人口是介於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是“戶籍”農民,卻又是“編外”市民。他們的孩子也是不同於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的一群,雖然他們在戶籍上仍是農村人口,但他們比純粹的農村兒童更多的經歷了“城市生活”,而他們的城市生活又絕不相同於純粹的城市孩子。由於這種特殊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他們比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經歷得更多,也更早熟。透過他們筆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離地看流動農民這一群體的生活原貌。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貧窮和父母的辛勞。

  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爸爸媽媽都是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累得他們還沒40歲,就滿臉皺紋,皮膚黑黝黝的,看著像50多歲。我們生活得雖然是苦了點,但是生活得特別幸福。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沒有多餘的錢買肉包水餃,媽媽就買了點油條包水餃,沒有錢買月餅,爸爸就用給他買鞋的錢買了點蘋果給我們吃。雖然我們沒有吃到肉水餃,沒有吃到月餅,但是我們心裡都特別高興。

  也許越是在這樣的家庭,孩子越認識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夠培養起對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責任感。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話,“我知道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報答他們”,“我想,我長大了,要賺很多錢養爸爸和媽媽”,“我家是賣菜的,雖然很貧窮,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一定要出人頭地”。

  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爸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燒餅,送完了燒餅就要做,手不停腳不住。每當我爸爸媽媽做得滿頭大汗的時候,我真想說一聲,爸爸媽媽,你們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為什麼,我又不想說了,我想把這句話一直留在心裡。爸爸媽媽,你們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長大了一定要把你們的養育之恩一點不漏地報答你們。

  相對於其它社會群體,流動農民的最大特點就是流動,流動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們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為了賺錢才來北京的”,“由於爸爸媽媽在家裡的收入太低,總共不到200元,便來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轉學,來到了這個特殊的學校。”ゼ彝牧鞫使這些孩子的教育過程也具有了流動性,而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選擇,許多孩子都曾有過或長或短的綴學經歷,而至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門之外,從下面這篇作文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孩子曲折的就學過程:

  “……我姑姑在北京,後來我家就到北京打工。北京找工作很難,後來就賣盒飯、賣水果、烙大餅。父母整完了他們的事,又為我的事操心,因為我在北京不上學,找不著學校,北京的學校學費太貴了,差不多得二、三萬。後來我們聽人說有一個打工子弟小學,我們就到學校去跟校長說,校長不同意,我媽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學。……過了一個學期,該上六年級了,我又來了北京,到打工子弟小學跟校長說,後來校長說考試能考上就能念,最後我考上了就在這唸書了。我媽媽和爸爸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好好學習。”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學習的機會是得來不易的,他們的天然受教育權利取決於家庭的經濟條件,取決於社會能不能允許和提供給他們機會。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4

  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分析: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是人類基礎道德最本質的東西。要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從道德中最本質、最核心的要素點切入。而抓責任教育就是這個切入點。所以,學校決定以“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培養學生“責任心”為突破口,全面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的教師和父母心目中“好學生”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獨生子女教育畸形發展,導致在部分中小學生中存在著種種不良的表現:自我意識強,自私自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集體漠不關心。沒有理想或目標,易滿足,不求上進,只求得過且過;攻擊性強,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卻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恆心和毅力……這種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當今,無論誰,要想在他將來的本職工作和學習中作出成績,他都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們很難想象,這樣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的下一代,將來如何擔負起民族振興的大業。

  研究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透過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積累資料,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揭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為開展責任教育活動,組織責任教育研究提供經驗借鑑和理性思考。

  研究物件: 一至六年級在校學生

  課題研究人員:xxx xxx xxx

  研究實施方案:

  準備階段:

  1、成立學校中心課題組;

  2、查閱資料、收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進行課題論證;

  3、制定《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實施方案;

  4、召開開題會,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5、教師申報子課題,並制定出子課題實施方案;

  6、進行“小學生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的現狀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

  實施階段:

  1、深入落實課題實施方案:

  ①確立各年級段責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開發系列責任教育校本教材;

  ②建立小學生責任教育系列制度;

  ③完善小學生在校一日常規(重在學習行為);

  ④構建小學生責任教育評價體系。

  2、辦好家長學校,進行學生家庭責任教育的指導,並進行經驗交流;

  3、開展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

  4、每學年對課題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一次,及時調整課題實施方案;

  5、每學年召開階段成果彙報、經驗交流會。

  總結階段:

  1、實踐、總結—由經驗上升為理論,推而廣之;

  2、做好課題的結題工作;

  3、完成預期的課題成果。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發表論文若干篇;

  2、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報告;

  3、小學生(分年段)責任教育校本教材一套;

  4、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案例集;

  5、責任教育制度體系的建立;

  6、責任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5

  一、數學課堂進行遊戲教學的意義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數學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學習。遊戲的趣味性不但激勵學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規律,而且在探索、瞭解的過程中,使學生嚐到積極思維的無窮樂趣,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了發展。融入數和運算規律的遊戲是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和途徑之一。

  二、數學課堂實施遊戲教學的具體過程

  課堂中的遊戲教學法,要求教師的身份必須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遊戲,融入到學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級上了一堂數學課,班級共有27人,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好。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擲一擲。在教學前,制訂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運用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探索規律。2.運用探索的規律,瞭解遊戲的執行原理。3.運用遊戲方法和規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遊戲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取出兩顆骰子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擲一擲,看看得到的兩個數的和是多少?並把他們記下來。

  學生操作,然後思考得到的結果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定遊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於遊戲活動之中,透過遊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遊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教師的引導也使學生對遊戲的秘密進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發動機、研究規律,提高學習興趣。

  老師和學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師贏,如果是另外的6個就算你們贏。

  學生操作,記錄結果,看誰能贏。

  結果肯定是老師贏,學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對規律的探索和遊戲秘密的揭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尋找規律,探索未知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和親切,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猜想的提出、驗證,方法的得出,都是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結果。雖然整個過程一帆風順,但教師適當地製造“碰壁”,反而會推動學生走向成功,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繼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運用規律、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發表格和骰子,兩人一組輪流擲。和是幾,就在几上面塗一格,塗滿其中一列,遊戲結束。

  小組交流,哪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哪些小?為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5可以分成幾和幾,6可以分成幾和幾,7可以分成幾和幾。

  應用學生髮現的規律和方法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一種肯定,透過填表的練習,讓學生感到自己探索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對《標準》教學觀念的體現。引導學生聯想,消除學生依賴的心理,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維空間。遇到問題就馬上聯想到與之有聯絡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和鞏固創新思維能力。

  三、數學課堂實施遊戲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於表象、直觀階段。有著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遊戲教學剛好迎合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徵。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以觀察、操作為主的教學,讓學生在擺、拼、畫、折、量的實際操作中,手腦並用,以動促思,培養了學生遊戲的興趣。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觀念,將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和交流。雖然學生的語言有時不夠規範,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也在學生和老師的遊戲中靈動。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6

  一、本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1.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及價值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國學經典中就蘊藏著中華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

  20xx年3月26日,教育部下發《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檔案,此時距中華民國總長蔡元培先生全面引進西方教育體系102年,距陳獨秀先生開啟新文化運動99年,中國教育在經歷了百年學習西方之路後,終於回頭重新審視和學習自己的傳統了,傳統文化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此時,如何建設一種適應當代學校、簡單易行、切實有效的國學教育,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學校的國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屬於國民基本教育。國民基本教育就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接受的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部分,其主體應在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中完成。古人說:“童蒙養正”,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在童蒙時期,形成“做好人”的習慣,把自私的心、自私的行為改變過來,從原人變成好人,才能激發其善性的本能。而如何養?怎麼養?就是本課題需要在內容、形式和方法上的研究。

  2.省內外同類研究現狀述評及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如今,隨著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重新被人們認識,國學教育也隨之廣泛開展。但是,針對幼兒國學教育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以“幼兒國學教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僅有18篇論文,最早發表論文的時間為20xx年。這一情況說明,直到最近幾年,國內學界才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而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還處於探索階段。我們省內這方面的研究,更是處於拓荒階段,目前還沒有文獻著錄。就現有成果來看,杜潔瓊的《幼兒國學教育內容選擇及方法》著眼於幼兒國學教育的內容選擇及方法,做了比較基礎的分析和研究;李靜的《國學經典與幼兒禮儀教育》研究的是幼兒禮儀教育與國學經典的結合,因篇幅所限,只有較為簡單的分析。閆蕾的《小議幼兒國學經典教育的現狀及改進措施》,關注的是現在幼兒國學經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材料翔實,立論中肯。除此之外,還有《幼兒國學教育之我見》、《在國學教育中促進幼兒品德和習慣的養成》等幾篇文章,大都從一兩個側面來研究幼兒國學教育的某個方面,整體而言,還需要加強實踐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幼兒國學教育研究的進展。

  創新之處:

  (1)本專案在國學教育的視野下,對幼兒品性、生活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整體觀照研究,省內還未見有學術文獻報道;

  (2)本專案的研究方法將在傳統的文獻資料研究基礎上,將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方法結合,以幼兒行動及個案研究為依託開展工作,在方法和視角上較為新穎,走在了幼兒教育研究的前沿。

  二、研究目標、內容、思路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最終完成,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1)本課題的研究,要培養起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認同感,培養幼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品質,為其未來成為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國際視野、敢於擔當的現代中國人奠定基礎;

  (2)本課題的研究,要培養幼兒正直、善良、真誠的品性,這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所謂童蒙養正,必須從孩子入手,才可能完成;

  (3)本課題的研究,要針對幼兒生活及學習態度、習慣、能力等方面完成。

  (4)學習生活常識和基本自理能力;

  (5)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初步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

  (6)掌握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研究內容

  以古代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孝經》、《聲律啟蒙》等內容,對3—6歲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與影響,探索實施幼兒國學教育,根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具體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

  (1)構建“家園合一”的教育影響策略。國學教育歸根到底畢竟是品性教育,即使缺乏各種物質條件,但只要有老師和家長的品格在,言行在,就可以培育出善良、有氣節、有品位的孩子,那麼國學教育的基本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國學培訓、讀書研討、提升自我是實施國學教育的關鍵所在;

  (2)探索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影響策略。透過每天對幼兒進行視聽環節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對3——6歲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幼兒學習有韻律感的吟誦,影響幼兒的性格傾向、價值取向、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每週開展一次主題教育活動。如,尚禮崇德,尊重生命,感恩父母,學習愛等;

  (3)培育特色教育活動,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以實驗班為重點,各年齡組制定子課題,加強每學期國學特色的課程建設。透過課程實施培養幼兒良善品性。

  3.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國學教育素材,分析和整理有關傳統文化的資料和教育理論,透過學習研究,提高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有效融入與滲透;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與幼兒一日生活緊密結合,在研究過程中,針對幼兒年齡特點,設計具體的教育實施方案,及時反思、調整教師的指導策略,並最佳化與改良教育環境;

  (3)個案研究法:針對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進度,有不同的教育目標,並做好詳細的分析與記錄,找尋適合幼兒學習的方法;

  (4)總結研究法:教師透過學習、實驗,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撰寫經典案例、報告及論文。

  4.研究思路

  結合我國目前幼兒園國學教育的理論觀點和研究現狀,瞭解與學習國學文化精神,找尋國學教育在幼兒園實施的方法和途徑;以培育特色教育活動為突破口、家園合一,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國學教育,根植傳統文化;提出實施國學教育的理論原則,形成園本文化課程,培養幼兒良好品行和習性。

  三、研究基礎

  本課題負責人鬱東利曾主持參與了“十一五”以來的多項省市重點科研課題,主持的省重點課題“透過案例研究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已順利結題,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培養模式。課題研究人員朗瑞平是河北北方學院國學教師,研究成果豐厚。這些研究成果,都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基礎。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7

  一、課題名稱:

  《如何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本課題研究目的

  “三xx”教學模式真正地關注學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可是就中學生課堂來說,提問意識弱、提問水平低、對老師的話不敢有任何的質疑等一系列問題仍然改變不了。尤其在中學物理課上,表現的很突出,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等一系列新問題。其實新課程呼喚會問的學生、會質疑的學生,更呼喚有心於學生質疑問難能力培養的教師。但是,在本人長時間的觀察和調研當中,無論是“新課改”還是“傳統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現代教育的皮毛,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在物理課程中表現明顯。

  教師過多的提問壓制了學生髮問的慾望,阻礙了學生髮問的機會。正是在老師的這種精心誘導下,學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識的動力,正是在老師的'這種層層逼問中,學生逐漸失去了疑問的主動權。多元思維被一元思維所替代,致使學生沒有發揮自己質疑能力的空間和動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學成了一種過場,學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xx”教學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因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疑精神。只有敢於疑別人之不疑,不滿足已有結論,不迷信權威的仲裁,敢於提出問題才能有創造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本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習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空間,透過“問題——探索——解決”強化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研究的意義

  在現有的對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中,往往側重理論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強。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對策,豐富教師教學的研究,促進該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體研究不同類別的高中生的需求特點,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研究結論對教師激勵學生問題意識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高中生質疑意識的發展和思想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培養創新性人才,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而創新性人才的一個特徵,就是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敢於質疑,善於質疑,並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對於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結論,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礎。本研究透過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透過調查的形式,獲取第一手的資料,瞭解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並進一步研究學生因教師授課情況、態度、時間等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的反應特點。高中生對物理的學習離不開質疑,問題意識的提高可促進學習的不斷髮展與進步,在提問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很好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在融入社會後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才,教師應利用教學環節中的各種途徑,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問題意識它包含四個要素:①主客體要素:主體是指具有社會性的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客體又稱為認識物件,簡而言之,它是人的認識所指向的目標,具體地說,認識物件可以是一種進入認識視野的自然、社會、精神等各個領域的事物和現象;可以是主體考慮加以解決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社會實踐中的問題,各行各業、不同領域、不同範圍的問題,全域性性、戰略性的或區域性性、戰術性乃至操作性的問題等等;也可以是主體醞釀創造或改進的某種產品,包括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社會關係產品,以及塑造人才這種特殊的“產品”等等。②需要要素:認識物件要適應人的實踐和科學研究的需要或存在於人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成為人們的思維物件,值得人們去“打破沙鍋問到底”。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李躍茲指出:“認識到某種社會需要是在創造發明活動中邁出的第一步”。③最佳化要素:主體對現狀的不滿或否定並想方設法去改進或主體欲從被打破的,處於不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過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④動力要素:問題意識能否最終達成依賴於主體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以及頑強的創新意志。狹義的問題意識概念主要是針對動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體懷有探索情境真實問題的強烈慾望。

  美國著名的認知派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體現了透過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產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願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態度和創造思維,可以使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重點的“問題—假設—驗證—結論”教學四個階段的觀點,即:“確定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案—蒐集資料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其策略主要是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知識採用類似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這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造就了一大批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很強的人才。

  四、課題研究目標、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分兩個層面表述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主要了解高中生聽課時的思想動態,是否有過問題意識。

  (二)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特徵。

  學生有疑問或者想提問的具體表現,和他們質疑能力的強弱。

  (三)高中生問題意識與思維品質及學習效果的關係。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學科問題意識的對策性建議

  從學生方面入手,從老師方面入手,具體分析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驟:

  第一階段:XX.3~XX.4準備階段:

  收集整理有關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

  第二階段:XX.4~XX.5實施階段:

  (1)在實際課堂教學和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經驗,並隨時進行反思,並及時對課題方案進行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2)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個案分析法隨時記錄研究的步驟、心得體會、典型個案、案例。

  第三階段:XX.5~XX.7總結、結題階段:

  彙總、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本研究在參閱學生質疑意識的文獻資料的前提下,運用統計分析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瞭解本校師生的整體情況,同時結合性別、年齡、求知慾特點。最後根據調查分析的中學生質疑特徵,提出以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質疑能力。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8

  一、課題的提出

  誠信是人類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德,世界各國均重視國民的誠信教育。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文明發展史,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以來看重誠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隨著《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誠信”已經逐步深入到我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成為衡量人們日常行為、道德素養的重要標準。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六條明確規定:誠實守信,不說謊話,知錯就改,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考試不作弊。誠信教育雖然已在社會上蔚然成風,但綜觀小學生的誠信教育,“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和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仍不容忽視,部分家長不講誠信成為學生誠信美德教育的難題,部分家長重文化知識,輕道德情感教育,造成學生誠信的缺失;它們對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

  誠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樹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於幼。誠信教育應從小抓起。因此,對小學生的誠信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預期研究目標、內容:

  總體目標:

  1、透過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擁有誠信”的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讓學生能做到用真誠的態度處置學習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誠實守信。

  2、透過研究,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創設師生的平等地位,營造師生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同時讓誠信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紮根,讓誠信的鮮花開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具體目標:

  1、在誠實教育方面:培養學生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話。端正考風考紀,作業和考試獨自完成,不抄襲、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守時、守信、有責任心,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誤,勇於承擔應有的責任,知錯就改。

  3、在法規教育方面:加強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規意識,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要進一步落實《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全面培養學生誠信、守紀、公正、文明等良好習慣。

  研究內容:

  1、小學低年級學生誠信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

  2、小學低年級學生誠信培育策略的行動研究,它包括如何在課堂教學、校內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培育小學生的誠信意識素養。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合性原則:

  本課題以學校二年級學生為研究物件,採用個別與集體跟蹤研究。結合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將圍繞改革課堂教學,拓展校內活動,開闢社會大課堂這三條主線,透過各種活動的設計,達到研究目的。

  2、主體性原則:

  本課題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更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學生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的參與,給學生儘可能充分的表現和選擇的機會,還應特別注意學生參與活動的反饋意見和資訊,以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修正和最佳化研究內容。

  3、團結合作原則:

  育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僅有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素質的提高,決定著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資訊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教育實踐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資源開展教育。

  四、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透過品德與生活課堂,結合“做誠實的好孩子”這一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力求讓思品科課堂成為學生掌握、形成“誠信意識”的主陣地。

  2、文獻研究法:

  透過網路、教育雜誌、理論書籍等多種渠道查閱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外此類研究狀況及成果,蒐集相關理論依據與資料,最大限度地為課題提供理論支撐,把握研究方向。

  3、調查研究法:

  爭取街道、社群的支援,在社群建立活動基地,在學校、家庭、社群的密切配合下,進行小學生誠信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找到培育的切入點。同時與社群一塊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育活動。

  五、課題研究的價值

  誠信教育的重點在知行統一,關鍵在踐行。只有精心安排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誠信活動,學生才能受到薰陶。在課題研究中,將採用收集彙編格言、典故、故事等,透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寓教於樂中感悟誠信。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階段測試免監考等塑造學生誠信美德的特色活動,真正使學生做到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

  六、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時間為XX年9月——11月,主要任務為:確立課題,對課題進行論證,對學生現有思想道德水平進行實驗前的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為實驗研究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時間為XX年12月——XX年6月,本階段按著實驗方案,有計劃、有組織、全方位地開展研究,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1)搞好調查摸底,對實驗班學生的原有品德狀況及行為習慣及興趣愛好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實驗班學生檔案。

  (2)實驗中對學生的道德知識及道德行為進行定期測試,並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工作。

  (3)定期開展以“創誠信校園,做誠信學生”為主題的活動,如主題班隊會、誠信故事比賽、誠信格言抄寫比賽、製作誠信手抄報比賽等。

  (4)透過家校共育,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

  (5)利用社會上的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第三階段為總結階段,時間為XX年7月,對調查研究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對研究結果進行評估、對研究過程效果進行總結,撰寫結題報告、成果論文。

  十、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小學低年級學生誠信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教師的論文、經驗總結、優秀教學設計、個案等。

  3、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及文化環境的展示。

  4、學生的有關作品。

  十一、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本課題為個人微課題。本人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有從事生本教育課題研究的經歷,對課題實施操作有一定的研究。

  (2)圍繞此課題我校已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從早年開始學校就啟動了誠信教育系列活動,本學年擬進行“創誠信校園、做誠信學生”的主題活動,對本課題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

  (3)完成任務的保障條件:我校的領導對教科研工作歷來重視,特別對於德育科研格外重視,在研究經費的籌措上不存在任何問題,課題的研究時間有保證。

  惠州市博羅縣羅陽第二小學 xxx

  XX年x月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9

  摘要: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題報告質量不僅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確保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就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及其問題,提出幾點意見,旨在為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

  1.問題與分析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於選題與所學專業脫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後諸多問題暴露。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瞭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敘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等〔1〕。文獻綜述不僅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還應具有評論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要想寫好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深入的瞭解,明確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切人點,因此,文獻研讀的深度與廣度是影響開題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裡,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採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2〕。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為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為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範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說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並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說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於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為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覆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為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說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並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透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範、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物件,瞭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眾多資料後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於懷疑,勤于思考;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於積累,經常前讀後忘,就不能適應日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於累積,做好讀書筆記;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於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並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2.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為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透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史濟彥.論研究生的選題方法及其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5,(3):33-35

  〔2〕陳玲.怎樣寫開題報告〔J〕.中國研究生,20xx,(3):28-30.

  〔3〕李豔,董良飛.試論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xx,6(8):

  103-105.

  〔4〕馬勝鋼,黃韜等.碩士研究生選拔培養中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2(4):57-59

  教育研究課題報告 篇10

  一、課題研究的型別目的和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基礎,對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及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興趣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好數學的必要因素,因此,關注並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關於小學生數學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也成爭鳴之勢。但是鑑於地域性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其具體針對性尚有欠缺之處。找到一套適合我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自行探索。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行動研究理論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探索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規律及可行的數學學習科學方法,同時揭示學生興趣對數學學習方法形成激發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文獻研究、調查法、個案跟蹤法和試驗法。首先在專家的指導下對現行的小學數學學習方法進行甄別和梳理工作,針對現行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手段的弱點加以分析,重建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理論,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然後由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共同實踐和研討,三位一體合作對實驗學校的教學實踐進行共建和交流,及時調整研究過程中的偏差,記錄成功的經驗。透過兩個學年的行動研究,及期末和期終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評資料,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分析,總結出研究經驗,以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及興趣狀況調查報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並提出指導意見向廣大教師推廣。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20xx年7月~20xx年12月1.

  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相應資料,開展小學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經驗交流和討論,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理論進行重新建構,並著手調查研究。

  2.實驗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透過經驗交流對共建學校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進行教學實踐,選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教學為主,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究,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理論。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手段,實驗教師在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並做好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3、結題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12月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教研人員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鑑。

  預期成果:形成《小學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興趣培養研究報告》並結題;參與實驗者各自撰寫研究成果論文。

最近訪問